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教育资源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问题思考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发,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进而从学理上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努力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当前,学界多从政治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政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主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的最广泛的政治共识,是维护政治秩序的物质资源和无形资源。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般是指能够被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开发利用的,可以有效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种资源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状
(一)学校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由于目前的社会处于竞争状态,许多学校都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教学的作用,转而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分数上。这样片面的追求分数,无疑给高中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他们不会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部分学校认为思想政治课只要照搬照抄去背模板、背知识框架就行,重分数、轻德育,认为分数提高就是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用的,甚至认为是虚假的。长此以往舍本逐末,根本不会提高教学质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个别政治教师专业基础不牢,自身能力亟待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这个大工程进行规划和部署,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现代化和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向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流通,提升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是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工作,是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撑保障。对于高中学校而言,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让高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1.缩小地区差距
目前,许多中西部地区的高中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和教师教学资源的匮乏,其教学水平和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省份的教育水平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落后地区学校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吸收东部优秀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如西部地区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学,让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学校也可以接触到优秀学校的教育资源,享受到优秀老师的课程讲解。
2.共享优质资源
优秀的教育资源多数是集中在少数部分的优秀高中学校里面,其他部分学校的学生只能接受到相对差的教育资源。而高中学校,自从国家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要求。高中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要达到进入现代准大学生的标准,而许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媒介,将资源分享给各个地区和学校,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云平台助推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摘要: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云平台环境对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运行,平台跟进的培训,“双评价”活动的开展,区域高中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资源+高中语文教师+学生+社区”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形成,推进了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打造以平台为基础的高效课堂,强化平台家校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关键词:云平台;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发展
2014年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正式运行,平台基于甘肃省基础教育现状,以教育主管单位、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集中管理、分散存储的资源管理体系。平台整合了甘肃省现有资源,开发新资源,建设区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还集合了第三方应用中的教育资源,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无缝接入,进行统一管理,可通过统一的知识体系推送给教师和学生,方便语文教师备课、上课、教研,提升了主管部门监管、教育管理、高中语文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等的信息化手段,形成区域基础教育共建、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了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中小学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重培训,促进平台应用常态化
云平台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2014年,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分批次参加了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组织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使用培训。培训内容设计合理,包括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功能、资源管理、资源上传、教学资源使用、校讯通使用、云堂课互动教学等内容。为方便教师解决在平台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平台的“信件中心”与培训教师及同行交流。培训教师做到即时对一线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真正做到将资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保证一线教师会用,能用,鼓励一线教师人人参与。云平台培训是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的培训和引导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前提,对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培训,一线教师渴望用好平台的意识强烈,对平台的使用熟练自如,为利用平台进行常态化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对云平台的认识从无到有,从了解到熟悉,最终带进课堂,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实现家校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一线语文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二、双评比,造就高水平语文教师队伍和共享资源库
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解决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库不足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平台获取第三方应用中的丰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能够一键式应用于教学中,丰富了课堂学习资源,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平台也提供了庞大的存储空间,方便语文教师备课、交流教学资源。在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模块中,教师可将优秀的教案、课例、微课等上传到共享模块中与同行分享、研讨,丰富了平台数字化资源库。为了进一步深化我省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丰富平台资源库,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甘肃省近几年组织了多种比赛,以此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微课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涌现出了一批信息化教学能手,造就了一大批高精尖语文教师队伍,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教育理念在甘肃省生根发芽,新技术、新课堂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平台让更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善教,更多的学生乐学。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探析
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布局是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党的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本文基于杭州人口变化与基础教育资源现状,着重研究杭州各阶段学龄人口变化情况与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匹配度,预判未来15年各阶段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提前谋划“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杭州基础教育资源的调整布局,为形成更高质量、更均衡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一、“十三五”时期基础教育现状
(一)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带来学龄人口增幅显著。“十三五”以来,杭州人口递增态势显著。2019年,杭州市户籍和常住人口总量分别达到795.4万人和1036万人,常住人口增速达5.65%,较2015年上升4.2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增速达2.75%,较2015年上升1.62个百分点。学龄人口与青年育龄人口同步增加。杭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12.12%提升至2019年的12.90%,总人数由2015年的109.3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133.7万人,增幅达22.32%。同时,近两年杭州市新增户籍迁入人口中,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35周岁,占比达44%以上,青年育龄人口成为户籍迁入人口的主力军,亦是未来学龄人口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增幅明显。伴随着杭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杭州低龄段在校生数也在同步增加,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数较多且增长显著,2013-2019年年均增速分别为3.47%和4.15%,初中阶段在校生数年均增幅为2.27%,高中阶段在校生数基本持平。
(二)常住人口区域性差异带来学龄人口分布结构不均衡。受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量地区差异较大影响,各地区之间学龄人口差异性也较为显著。萧山、余杭、富阳和钱塘新区等新城区近年受土地出让量较多、外来人口净流入量较大、外籍人员随迁子女增幅较快等多因素影响,各学段在校生数总量较大,尤其是学前及小学阶段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滨江区和江干区则由于常住人口中育龄人口占比相对较大,且近年新建商品房供给较为集中,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压力有增无减。上城、下城、拱墅和西湖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老城区学龄人口保持基本稳定,近年在校生数稳中略增。
(三)基础教育资源持续增长但总量仍显不足。各学段专任教师数稳步增长。“十三五”以来,杭州市基础教育各学段专任教师数逐年增长,其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教师增速总体呈上升态势,幼儿园教师增速有所下降,普通高中教师增速基本稳定。各学段班级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十三五”时期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有所加大,小学和初中班级数分别增加1733个和474个。学前和小学阶段班图/任延级数增速较快,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6.40%和16.54%。相对于学生数的增长速度,杭州的教师数和班级数仍显不足。随着近年杭州市多所中小学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教师扩编和招聘压力急剧增大,教师结构不合理和超编现象明显。一方面,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师招聘数量持续增大,义务教育阶段3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重明显上升,小学、初中30岁以下教师占比分布达29.69%、21.13%,年轻教师培养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杭州市小学教师已超核定编制数1173人,师资队伍中合同制临聘教师数量较多,容易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且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班级数偏少,出现“大班额”现象。学前教育阶段,江干区、桐庐县幼儿园入园压力较大,平均班级学额分别为31.15、30.71,超过幼儿园30生/班的招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各区县市均已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班额标准,西湖区、余杭区入学人数常年有增无减,小学和初中班额均在40人以上;滨江区小学入学压力近年来持续加大,班额达到41.09,为全市之最。高中阶段,萧山、余杭、富阳、钱塘新区四大新区班额位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班额压力较大。
二、“十四五”基础教育资源缺口分析
本研究采用年龄移算法推算“十四五”期间杭州市学龄人口大致变化趋势。考虑到杭州拥江发展、数字经济第一城等战略实施以及2022年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影响,未来3-5年以青年育龄人口为主的常住人口净增态势将持续高位,由此对学龄人口短期预测数据进行小幅上调。依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教师〔2013〕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和《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修订)》(杭函〔2016〕105号)测算教育资源缺口情况。
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现状数据
[摘要]微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国内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现状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它对于我们总结现阶段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后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策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以图抛砖引玉、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数据;简析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被称为“一场用视频再造教育的革命”。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不少成绩,微课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铁生老师把微课开发的作用和意义概括为:(1)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质资源,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学习的新手段;(2)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互联全媒体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3)日常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可以作为传统班级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4)助推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5)微课与在线教育结合推动非学历教育发展;(6)服务市民终生学习。在此,我以一线历史教师的研究角度,在掌握一定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以图抛砖引玉、深入研究。
二、对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现状的看法
(一)基于研究论文的简析
我以目前国内公认的论文查询网站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主要论文检索网站,以“高中历史微课研究”为检索题目进行了浏览。
乡村教育财政的任务及主体
作者:刘惠林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迫切需要普及十二年制教育。根据国际的经验,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重点与难点都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应优先在农村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公民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尚不具备完全承担高中教育财政支出的实力,但中央与地方政府整体财力已能够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国国情,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应先从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始,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重点支持这些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待时机成熟再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义务教育由九年延长到十二年。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视为公共产品。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传授普通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更为迫切,难度更大,需要政府更多的财政投入。因此,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是更接近于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各级政府对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
(一)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消除城乡间、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城乡间、不同区域间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底线均衡,使之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底线均衡的“底线”,是指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均衡”,是指以这样的标准创造的平等、公平、平衡样态,应使农村教育的各类学校达到合格标准。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二)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政府应保证每一名适龄青少年儿童都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责任。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政府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学条件;第二层含义是实现不同农村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不同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都享有大致相等的教学条件;第三层含义是不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大致均衡,包括师资、设备、生均经费的大致均衡。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是教育财力分配的均衡,即实现不同地区人均义务教育支出或生均教育支出的均等化。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高层次政府比低层次政府负有更大的责任,特别是高层次政府的财政实力高于低层次政府的情况下,高层次政府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教育均衡化,充分考虑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均衡配置。
(三)有效使用农村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恒定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规定科目,开满规定科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提高教学效率,包括降低学生的流失率、重读率,提高考试及格率,避免教学进程过慢或过长。第四,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注意教学设备的适用性,教学设备过于超前与落后都会降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成为农村教育财政供给的主体
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来,在基础教育方面,三亚市采取了大量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三亚市的基础教育水平与国内的其他地区之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如: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教育水平较低。对此,三亚市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基础教育的发展;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关键词]三亚市;基础教育;教育资源;教育水平
2016年9月主席参观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1]基础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规定划分)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四个阶段。目前,三亚市基础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三亚市教育水平的提升,近年来,三亚市采取了大量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内的其他地区相比,三亚市的基础教育水平仍然不高。
一、三亚市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亚市的基础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投入逐年增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不断规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本研究通过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硬件和软件的两个指标———教育资源状况和教育水平状况来说明三亚市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三亚市的基础教育资源状况
1.三亚市现有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状况
新型农村教育体制的构建
一、当前河南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初中教育辍学现象严重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笔者曾分别到豫南、豫西和豫北的四所乡镇初中进行调研,对在校学生总数作了统计比较,发现初一升至初二时,学生流失率平均为14%;初二升至初三时,学生流失率为42%。42%的学生没有真正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他们的处境和未来农民的素质可想而知。调查发现,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分三类:一是主要分布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考虑到自己升学无望,学习积极性骤减。二是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隔代、单亲和寄养教育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和习惯不好,他们弃学厌学,过早辍学。三是城镇中少量外来务工的流动子女,他们因城市入学政策、居住、生活、经济等因素,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二)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凸显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稀缺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据统计,河南全省每年约有70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3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两者之比为1∶0.43;上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这就形成了所谓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2004年,笔者曾调查的乡初中升学率约为18%,而同年高中考大学的升学率达到55%,可见当时制约农民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就已严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各地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逐步扩大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升学率已超过30%,然而,与高中毕业生高考近80%的录取率相比,高中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滞后的困境。
(三)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
尽管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困难,但多数学生仍然不愿就读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部分公办职业高中,体制不活,机制不新,办学专业与市场难以接轨,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严重影响招生数量。生源不足必然引发招生大战,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工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整个学校面临生死存亡。部分职业中学的老师首要任务是招生,其次才是教学。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已经倒闭,有三分之一处在生死抉择、咬紧牙关往前走的状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农村民办职业学校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