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教育

高中课外美术教育思考

高中阶段课外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否,直接反映一所学校、一个地区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因为它是高中阶段学校美术教育的延续,成效的具体表现。学校美术课堂教育的时间有限,它仅仅局限于理论方面的探讨,作品的分析、欣赏和感悟、体验、技法、技巧的研习亦过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学习,动手实践活动颇少,再加之农村小学、初中阶段对学生美术教育不太重视,挤占美术教育课时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导致学生到高中阶段,对美术学科兴趣淡漠,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给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此单元时,发现好多学生对用笔用墨造型、各种皴法、画画构图等绘画知识知之颇少,大多数同学从未实践过,教学时学生很难体悟领会;教学西洋绘画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明暗规律、色光变化、解剖、透视等知识都不清楚,所有这些大大削减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人认为方法有二: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小学、初中阶段关于美术教育的落实,真正确保开足美术教育的课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美术学科的基础;第二,加强高中阶段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

课外美术教育可以利用课外一切可利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一部分学生(有特长的)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思想方法和表现方法,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联系,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它是美术教育名符其实的第二课堂,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强有利的补充,是学校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课外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培养美术骨干,协助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扇窗口,同时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美术人才,为社区培养地方美术人才。

那么如何办好和发展高中阶段的课外美术教育活动呢?

1.争得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合理确认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性,充实美术教具,特别是写生实践的教具。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中思想情感教育的融合

一、紧扣历史教学重点环节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工作

1.课堂分析之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渗透思想情感的主战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个环节的关键节点,引导学生深刻分析,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思想与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背景下,我党和我党领导下的军民坚持抗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的抗击,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让学生对我党在抗战时期领导全国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重要地位、作用,具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强化了热爱党的教育。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的巨大损失,战争死亡人口、遭受财产损失这些方面,统计出来都是非常惊人的天文数字。

通过这样的数据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抗日战争对我国,对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伤害,增强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进一步深刻地领会到民族强大、国家强大是避免这一悲剧的必要条件,让学生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并引导他们将这样的责任感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另外,笔者还结合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以及个别政治傀儡人物频频作为跳梁小丑的各种言行,引导学生对其思想行为背后的势力、险恶目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日本国内某些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要牢记国耻,振兴民族,让侵华战争这样的历史悲剧永不再重演。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洗涤,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主旋律充实学生内心,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当代青年心中永恒的理念。

2.课内主题活动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紧扣教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又要放手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翱翔,通过主题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从中加深理解,受到教育。例如,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两个主题活动,首先,针对部分学生心中存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疑惑,针对这样的观点组织学生开展了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国社会主义的主体、受益对象、经济主要形式等方面入手,系统地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如抽丝剥茧般,逐层深入地进行辩论分析,逐步明了,强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这样的主题辩论活动,避免了因为教师直接进行评判而使学生认识模糊这样的尴尬境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辩论,各自提出论点、论据,教师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进行辨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其次,笔者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展,要求学生分小组从经济建设、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变化、群众生活条件等四个方面寻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不同角度所选择的方向与内容各不相同,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总,开展展览活动,丰富了学生视听,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从多角度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白是我党带领全面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了经济,改变了社会面貌,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让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有效性、科学性增加了认识,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3.历史拓展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教学教育实施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唯物史观;核心目标

一、前言

高中历史属于人文社会学,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学需找出所面临的困境,并以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为恰当的方法实施价值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阅读全文

高中助学感恩教育探析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二、普高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普高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普高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有效地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从而使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笔者在参与这项工作中发现,其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一些普高贫困生没有体会到父母及其他长辈每天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他们认为长辈们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当长辈们一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多有埋怨,少有理解。

2.对社会和他人的襄助之恩冷落。

阅读全文

高中助学感恩教育渗透

近年来,国家对普高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普高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使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笔者在参与这项工作时发现,其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2015年3月,我对我县3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不知道家庭收入,52%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44%的学生从来不对长辈说感激的话,29%的孩子认为长辈并不辛苦。冰冷的数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2.对学校和老师培育之恩的淡化。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按常理说,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是非常融洽、深厚的。但在普高资助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说“:虽然大家都在尽力帮助这些孩子,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3.对社会和他人襄助之恩的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无动于衷让人吃惊。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做却不知怎么做。因此,对普高贫困生更应重视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阅读全文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高中教育教学宽容教育实践运用

一、宽容教育的重要性

“宽容”一词,原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有人认为,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元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对学生本着宽容的态度。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其阶段的特殊性、学生的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工作时,更应当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方法的适当性。这方面做的好,则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师生共建和谐的班级;做的不好,则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抵触,进而抵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教育,不失为一种针对高中生特点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宽容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方法

作为人生由幼稚逐渐成熟的阶段,高中生已不再像初中生那样,为求独立而反抗一切,这种阶段上特点决定了高中教育的特殊性。他们能更为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在思想行为上就表现为较为矛盾的特征:一方面他们自诩比冒冒失失的初中生成熟许多,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矛盾的表现,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困难。概括来说,高中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就是:变幻躁动,具有不稳定性;身心失衡,具有不平衡;渴望独立,具有自主性;充满朝气,具有进取性;文饰内隐,具有闭锁性;逐渐成熟,具有社会性。因此,这些矛盾的、多重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殊情况,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怀着一颗爱心,既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肯定,又要针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还要在态度上让他们乐于接受;同时,在方法上尽量委婉,对复杂的问题采取舒缓和引导的方式,这样的宽容教育方式能起到很好效果。反之,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从心理学上讲,高中生的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这5种不良情绪的状态均处于中等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不良情绪的状态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③如果教育方式出现问题,那么,不但不能阻止这种不良情绪的变化趋势,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和强化这种趋势。

2.宽容教育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转变“教学观”的需要

教师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作为群体的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可能还会大大地超过作为个体的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教师的教学观须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这些转变均要求教师进行宽容教育: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初探

公民概念伴随着西欧国家关于“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逐渐延续至近代,特指社会成员在法律层面上的国家主人翁身份,“公民”权利通过法律文本固定不仅是基于国家政治基础的身份归类,还进一步确立了“公民”作为固定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当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即是促使学生具备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共知识、情感态度,以及群体价值观,促使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觉醒。作为顺应社会发展大局,纠正社会不端行为的趋同性教育体例,公民教育理念与高中历史课程的素养维度、道德维度、情感维度保持着高度一致,奠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公民教育理念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关联性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素养维度

推明古训,唯有四字:实事求是。求真辨伪是历史学的基本态度,讲究“文直”、“实录”、“不隐恶”,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历史学的治史精神纳入学生的素质培养领域。纵观高中历史课程,中国的“商鞅变法”,西方的马丁路德“民权运动”,无一不是历史语境中的真知践行,基于历史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理念不仅是统一两者对真理的追求,还是促使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倚重向全体公民过渡的需要。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普通老百姓没有投身社会改造的权利,现代民主社会则视社会大众而非精英分子为社会革新的主体,主张人人心存对真理的敬畏之心,共同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

历史学的道德维度是善的维度,强调“扬善祛恶”,尽管历史时代与社会条件诸多不同,但人类的善恶判断始终一致,忠臣良将的美名千古流传,乱臣贼子的恶行遭万世唾骂,历史始终发挥着它赏善惩恶的终极功能。“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公民教育理念不仅借助历史与历史人物濡染社会大众的存善祛恶之心,还旨在推动古代“刑”观念向现代“法治”转变。高中历史课程“夏作禹刑”,“商作汤刑”,“周作九刑”,善恶赏罚以皇权为本位,公民教育理念推崇法治思想,即遵循在广大公民共同意志上形成的法律文本体系,解决公民生存权与刑罚权的冲突,保障社会扬善祛恶的根本理性,其在社会历史事件中反观法律的尊严与精神,有益于社会道德的真正成长。

(三)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

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及导向性

【摘要】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社会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导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中教育;导向性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思想长期存在,不仅干扰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在与日俱增。由于大部分地区未设置音乐考试,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明显不足,甚至部分学校的音乐课程单独为音乐艺考生设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面向新世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由理论探讨转入具体实施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其中,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导向。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音乐教育已刻不容缓。音乐教育对健全学生的素质、促其身心健康成长,学会用完美的心境去善待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对学生道德、智能、情意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1.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教育决不是仅仅唱几首歌,听几首乐曲,而是通过音乐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这也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2.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智能素质的重要手段。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生理学家早已从人类大脑的构成、分工和培养等方面作了明确阐述,主管“形象思维”的右半脑开发培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音乐教育。而在音乐行为中,自己动手演奏就是一种很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行为。学生在努力表现作品意境的过程中,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会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3.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独特的功能。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自信心、自制力、专注力等,有着智力因素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另外,音乐教育还能激发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参加各种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4.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科学的创造固然要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它的设想的形成和实现常常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能力,不能缺少形象思维能力的参与。音乐艺术可以促进人们的联想能力、幻想能力的发挥、发展,而联想、幻想能力正是科学创造和发明所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因此,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音乐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是有帮助的。5.音乐教育有利于协助治疗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治疗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帮助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参与到这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中。

二、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导向性

首先,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及方向。音乐教育应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为目标。教育目标对教育具有定向的作用,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培养门标,就是各项教育活动所应实现的方向性的目标。音乐教育在实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上,应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角度,检验和衡量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程度。音乐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教了什么,而是学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其次,当前的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终级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培养音乐“机器”,而是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做家长的平时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如有意识的让孩子多听一些经典的音乐曲目,曲目的范围要广泛,不要只局限于学生所学项目的小范围内。第三,要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减负”。过多的枯燥的音乐学习,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扭曲了音乐教学的性质,剥夺了青少年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儿童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制约了音乐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容易造成学生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从而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在压力下,一些学生对音乐学习、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根治这一顽症全而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使学生从重复、无效的练习中解放出来。第四,要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者不应是只固守—门学科的狭隘的专业人士,而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当然他还是有侧重点的)。音乐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开拓视野,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要使自己的观念、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要掌握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要的创造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第五,要求音乐教育者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社会责任感。音乐教师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音乐的认识及掌握程度。音乐教育者应热爱音乐教育的工作,认识到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教音乐,同时也是培养人的过程,应以育人为本,塑造人格,育人为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