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法制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摘要】21世纪是个法制世界,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法、守法,国家对法制教育非常重视,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如何将高中信息技术与法制教育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渗透与融合;法制教育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无时无刻都在人们的身边,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又潜在危机,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欢呼,但是也要注意它消极的一面。比如网络病毒日趋泛滥、垃圾短信、诈骗信息和谣言邪说随处可见,这对社会就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辨别,去处理,养成尊重国家宪法,维护国家法律的良好习惯,要学会正确的获取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会科学管理学生。在我们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去寻找、去利用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点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学,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觉得是在被动的接受法制教育,达到自然的渗透与融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进行论述。
1巧妙的附着于平时知识渗透法制教育
高中生心里和生理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巧妙的附着平时的知识点渗透法制教育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课时,要让学生能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要盲目地排斥,也不要过度地崇拜,要学会合理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通过举三则资料(网络成瘾症、网络犯罪、网络诈骗)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利用好了对我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宝库,利用不好对我们就会变成违法犯罪的工具。课堂中穿插讲解这些事例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认识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一样要受到现实世界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任何人都不可逃脱。例如:在“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适当的上机训练时间,课堂教学中就要巧妙的融合渗透法制教育,跟学生讲清楚在公共使用的电脑上是不可以随便删除和修改别人的资料和作品的,更不能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操作的作业去拷贝和篡改别人的作业。以上的这些行为都是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1项规定的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侵权行为。它既侵犯了作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故利,又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不仅应承担民事责任,还应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节课上,在介绍图像加工工具photoshop(简称PS),我举了一个网络上热议的事例:“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幅照片入选“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作者也因此名利双收。但是在1年之后的2008年2月12日,一个名为《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出现在某论坛上,网友纷纷指责。后来作者在网上发帖解释,当时他合成这张图片的原因,是他在掩体里呆了半个月等待自己想拍摄的画面,但结果却不理想,要不是“有羊没车”,要不是“有车没羊”。因为觉得画面不是很理想,所以心急之下合成再现了一把情景,并表示他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大庆晚报》的编委会于当月18日,在网上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通过讲解这个“合成照片”事件,让学生知道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面对诱惑,要经住考研,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作出违法、违规的事。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职思政课堂中法制教育的思考探究
摘要:思政课程向广大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思想、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的认知模式,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引和学习动力。思政课程作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中职学校思政课堂不断融入法制教育,帮助中职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本文致力于分析中职思政课堂的科学内涵,指出在法制教育融入建设过程中容易存在的误区和薄弱环节,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中职思政建设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院;思政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因此“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是课程育人的本质。然而中职教育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担负着人格塑造和认知形成的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中职学生往往对于思政课堂的教学重视程度较低,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并且,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逐渐上升。如何让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知法、懂法成为了中职学校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思政课堂上融入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
一、何为“思政”
“思政”,即思想政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思政”就是认知,即个人对于事物的整体认识,包括但不限于知觉、感觉、相关知识了解、有关记忆、相关联的情感等等各种与该事物有关的个人认识。从哲学角度来看,“思政”就是思想与思维,即个人对于事物的喜好,对于观点的判断,对于规律的把握,是个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经济学角度看,“思政”就是价值观,是如何取舍,如何衡量比较两种不同事物重要性的观点,是价值判断的依据[1]。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思政”好比树木的根与本,是人的行为和认知的总纲,把握这大方向,有指导作用和指引作用。“思政”,是无用之用,对一个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思想政治糊里糊涂,人就浑浑噩噩;思想政治明明白白,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精气神,遇事就不慌张,遇难题就不逃避,遇到顺境就不迷失方向,遇到难事也不固步不前。
二、思政课堂融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思政课程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中重要环节之一。党一直对人才教育高度重视,德才兼备一直是党对人才根本要求。德在才先,而德育的基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懂法律、讲政治才能树立正确“三观”,才能让学生所学之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中职思政课堂顺应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法制教育,能让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知法懂法,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职阶段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念不够完善,尚未建立成熟的社会责任观与人生价值观,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带坏,中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导致学生容易误入歧途,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因此,在中职思政课堂中渗透法制教学,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能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且,中职学生通过法制教育能够知法、守法,保护好自身权益,履行义务,引导中职学生以完整的人格、优秀的品格、出色的政治素养走向社会,能够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责任[2]。
学校法制教育发展对策
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
笔者对成都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设置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知识传授听命于考试内容,尤其是语数外三科。从课程内容的安排来看,法制教育一般是融入到思想品德、历史课程中,而这些课程本身就属于边缘化科目,如果遇到期末考试,这些课早就被劝休了,在这些课程中所占篇幅甚少的法律教育就可想而知。偶尔会有一些学校为了迎接教育部门检查不得已举行一些消防或者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讲座。近年来,有些学校也开始设置法律顾问,但其实质也是为如何避免或减少学校的法律责任而服务。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校内违法和校外违法事件屡有发生。2011发生的几起恶劣事件中就充分说明了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对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和介绍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的案子。该案涉案人员多达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涉及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分校、普通高中等9所学校。办案人员发现,一些学校单纯注重学习成绩,德育法律教育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外生活和交友交际,校方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现实的尴尬:穿插式法制教育微乎其微而专项的法治教育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法制教育现阶段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法学专业除外)。该课是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结合,在内容安排上偏重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在法律知识内容安排上只涉及公共生活中、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律体系的简单介绍、法治观念的树立、法律思维的培养,这种结合的方式使得大多数教师认为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相比较以前的《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内容讲授的实际课时数量已大大减少,这对法治社会的构建来说,远远不够。加上该课程在体例上,“法律基础”部分置于“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之后,这也往往造成该课程教学中的“虎头蛇尾”现象,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法律基础”部分甚至常常成为任课教师“删除”的对象。这说明如同中小学一样,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法制教育仍然从属于德育,法制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只是德育的一个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终究是不一样的。对内容上稍微有所交叉,但却自成体系的课程合二为一的创新未必就是好的。我们在进行以德治国的同时,千万不要将依法治国给人为的切一截。在今天这个我们哀叹道德沦丧的社会,法制教育将是我们社会和谐最后一道防护线。
在师资配置上:法制教育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教育,需要具备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二者兼之的教师来讲授,而现在非政法院校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多为政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极少有法学专业的老师,其结果是“基础”课教学多由“两课”教师担任,两课老师在法律知识和法学素养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教学中“现炒现卖”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干脆对自己熟悉的“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多讲、详讲,对“法律基础”部分则布置学生自学。而法学专业的教师在讲授时,则把重点放在法律基础上,导致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一开始就类似于夹生饭。在现实中学生们也普遍的认为这门课就是彻彻底底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的结果导致学生对法律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法学不是自己的专业,只要不违反法律,学不学法律都无所谓。这些消极观念仍占据部分大学生的头脑。
在他们眼里,学习法律不是为了养成法律素质,仅仅是应付考试而已。笔者曾分别对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老师及学校的保卫处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大学校园里每年都会发生以大学生为骗取对象的诈骗案件,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急于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的心情,往往诱导其批发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以赚取差价,而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在从事这一买卖行为时麻痹大意,没有全部清点货物的数目,到人走楼空时,才知道上当受骗。每年老师都在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防范此类骗术,但如此拙劣的骗术竟然屡屡得手,让老师哭笑不得。除了此类案件的频繁发生之外,还有就是盗窃学生电脑、手机事件,这些案例中犯罪分子有的就是该校的学生。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结果可以说差强人意。
改变法律知识薄弱,树立法制观念,构建法治社会的对策
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将以往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品德与政治课程的情形解放出来。当然,在这一阶段,法制教育不能按照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那样系统的进行教学,应该有所取舍,将重点放在这一年龄阶段的日常行为的导向上。未成年人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其法律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该看到,一个群体法律意识的强弱,受社会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制约。因此,提高未成年人群体法律意识应该是全方位的。笔者认为,法治国家的基础首先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而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从培养未成年人的权利意识开始,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宪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受教育权、隐私权和身份权等相关权利深入人心。长期以来,由于法律的畸形教育,人们认为“法律就是镇压”、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一提起法律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抓人”和“判刑”,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调整和对公民权利的全面保障作用没有充分认识。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现代意识。
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现代意识,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严重缺乏现代意识。再加上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不高。
2.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高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素质较低,导致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全面理解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观,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标准随之提高,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真正接触过现代生物技术,很难对生物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渗透,进而传授给学生。
3.课堂教学形式单调。
新课标中学政治教学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各种教学性研讨活动的不断展开,政治教学出现了新的特征,即思考性、自觉性、探索性、综合性。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了教学的重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一定要从寓教于乐、与时俱进、拓展思维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政治教学;实效性
目前正处于旧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交替的阶段,针对升学压力大、政治课程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而言,怎样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要充分掌握政治教学的特征,以此加强生活的融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育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一定要深入分析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的特征,提高教学实效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高校独立学院法律教育论文
1高校独立学院在大学生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独立学院对学生法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大发展时期,高校培养的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与“能”缺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倾向,高等教育几乎就等同于就业教育,围绕着市场这根指挥棒团团转。高等教育价值观是大学理念的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大学的理念和实践,反映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上就是重智育轻德育,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素质教育和德育形同虚设。由于高校独立学院对法律教育认识不足,往往把法律教育和德育混淆,甚至认为德育教育就包含了法律教育,致使法律教育得不到其独立的地位,法律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两课教育虽被定为必修课,但实际上被虚化现象严重,而且高校法律教育往往依附于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高校独立学院的法律教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1.2高校独立学院法律教育的内容过于简略
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以及高校独立学院的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承担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不属于法律课程,而是属于“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法律教学内容大大压缩,法律教育的所有章节基本上被压缩和归入两个专章,虽然此部分的内容在“两课”的其他章节也略有涉及,但总篇幅约为80页,而且仅仅在大学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校独立学院很多教师虽然一直强调该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法律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但是却不知道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法学专业以外的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律知识的积累。只有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并对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法律意识,进而才能外化为运用法律的能力,才能够依法行为。1.3高校独立学院法律教育的教学过程单一落后在法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从教学方法上看,当下高校独立学院法律教育形式很难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使学生感到枯燥,并且产生倦怠心理,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而且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法律问题、法律事件时仍然不知如何应对。可以说,高校独立学院的法律教育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不仅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效果,而且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也是极为不利的。
1.4高校独立学院法律教育的教学模式简单雷同
目前高校中的法律教育模式大多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的需求。学科与专业不同的学生,都接受了同样的法律教育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专业的差别,以至于法律教学模式步伐一致。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考核机制上,高校独立学院在期末考试中大多采用统一的试卷,没有专业与院系的区分。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整个法律教育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只是基本的法律常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却没有相应的法律认知和法律运用能力,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要步入社会,进入到自己的工作领域,由于相关领域专业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遇到具体法律问题时仍然是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
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立德树人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正如《管子》中说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来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围绕着“立德树人”做进一步的深化教育基层工作。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校;学生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者和接班人。”对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一、“立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