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地理课程环保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共建美好家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高中地理教育也应响应号召,加大环保教育力度,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令环保行为成为青少年们的日常行为。
【关键词】地理;环保;教育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加强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荒漠化、雾霾、水土流失、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也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已经被证明了的错误道路。面对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这一现实,我国政府积极面对,直面环境问题。早在1994年国家《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些列的措施将生态环境的价值提升到了关乎文明兴衰,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高度。经过大力整治,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改善态势。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需要我们持续的去关注,去身体力行的保护,需要将环保的种子植入每个人的脑海深处,需要将环保的行为纳入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这就突出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地理教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环保教育现状分析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环境教育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6的中心主旨为环境保护,对培养现代公民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无独有偶,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与精神境界”。在核心素养中,强调了人地协调观,它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学生,也是将成为面对21世纪,成为和谐世界建设者的公民的必备素质。随着人们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也随着“高考”这一指向标向环保的倾斜,高中地理教学中对环保教育也越发的重视。在人教版教材中,从必修一中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止措施学习,到必修二中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解读,还有必修三区域发展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方法的学习,再加上选修6《环境保护》中对各种环境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学习,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将贯穿始终。这对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人地和谐的基本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学在环保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加强环保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实践模式优化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教师更多的是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明确的目标,从教学案例的方式挖掘地理素养,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建立完整的知识概念,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课程实践
从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的课堂教育要如何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自我的人格。
一、从地理基本知识的角度为学生打开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角度
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难度有所提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将自己的自然知识、人文知识以及区域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地理课堂的知识梳理,让高中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生活,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的知识,让学生对于当前的昼夜更替、天气现象等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建立看待问题的整体性以及地域性的素养;人文地理知识包括了人口调查、城市变更以及产业发展等知识,通过这类基本知识的学习,高中生建立了社会发展全局观的素养,从人文的角度看待当前的现代化发展,与政治知识联系在一起认知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区域地理知识学习时,教师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民族的习俗习惯展示给学生,使得高中生对于当前的民俗习惯有一个更独特角度的认知,从地理的角度完善知识的更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形成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的素养,从每日不断接触的社会新闻中总结区域发展所必要的行为和建设,有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在课堂中优化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锻炼学生的地理空间视角技能、地理综合分析技能以及地理图表技能,综合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认知以及应用,高中生掌握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的能力,树立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的技能,学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有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建地理学习的体验过程,使得学生掌握认知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地理学科的科学性让人们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规律进行,掌握既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符合长期发展的观念。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建立地理思维的能力,在课堂的自主探究环节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发现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乐趣,形成一定的主动性。例如,在学气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认知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当前社会发展建设中提到的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思考如何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科学认知的方式,高中生可以理解当前的生态维护的措施的意义,学会从地理的视角去践行当前的生态保护的措施,去发现自然环境中的美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得高中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大大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层次也可以同步提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不仅养成了地理核心素养,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会主动地进行知识研究,搜集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文献进行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高中地理课程探究式学习法
【摘要】
探究式学习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高中地理教学与新课改相适应。本文分析了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概念,进而从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应用
引言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式学习法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探究式学习与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意识,从而促进高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新课改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
新课程改革吹响了地理教学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的号角,也有效激发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质量追求与价值诉求。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教师纷纷对地理课堂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探寻高中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与信息载体。教师是地理课堂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因此,应立足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并借助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助力地理课堂对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与高效应用,为高中生输送更多、更好的课程信息。
一、借助电化教学直观展示教材
电化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科技支撑的教学模式,能够借助声、光、电三维表现元素对高中生形成感官刺激,提供多种直观认知途径,能够使高中生留下深刻的认知印记。因此,教师可以立足新课改理念,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直观化、虚拟化、电子化展示,减弱高中生的认知难度与理解难度,使高中生的高效认知成为可能,同时能开发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为例:对高中生而言,“地球的运动”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会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因而对于一些空间立体感较弱的女生而言,根本无法在头脑中想象出地球既“自转”又“公转”的动态画面,自然难以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的知识讲解与视野拓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高中生看见地球既“自转”又“公转”的动画版展示图,借助强烈的感官刺激与认知体验帮助高中生在头脑中“入驻”一个“地球双转动态图”,帮助高中生解决认知困难,提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率。
二、借助对分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对分教学是教师先进行粗略的知识讲解,帮助高中生初步感知课程资源,然后再由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以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知程度,最后教师再将自己的主观认知与高中生的认知结果进行整合、小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对分教学对课程资源进行三次循序渐进的探究,以此实现高中生对课程资源的三次主体感知,进而实现对地理课程资源的高效开发与科学应用。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为例:教师可以为高中生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带状图,并言简意赅地解释对流层的大气变化、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全球季风环流图、天气系统的成因与影响等教材内容,帮助高中生对“大气环境”拥有大体上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师要让高中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对“大气环境”的个人感知结果。最后,教师要带领高中生攻克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季风成因这两个教学难点,实现高中生对课程资源认知效果的提升。
三、借助支架教学助力主体认知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选取高中生需要面对与解决的教学难点,并对其进行攻克,将教学难点转变为教学支点,帮助高中生对其他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推动高中生成为地理课堂的认知主人。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支架式教学,及时清理高中生课堂认知过程中的前进障碍,使高中生独立自主地对课程资源开展主体认知与合作学习成为可能。以湘教版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为例: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帮助高中生攻克“我国水灾频发的根源与应对”这部分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以此为支点助力高中生对其他较为浅易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样高中生就会立足“我国水灾频发的根源与应对”这一参照案例去探究其他地方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策略。因此,教师的示范性讲解为高中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点,可以帮助高中生学习更多的课程资源。综上所述,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的重要信息来源,是高中生地理认知、合作探究与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辅助。因此,教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借助电化教学、对分教学与支架教学三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针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力求在高中生与课程资源之间架构起一个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信息通道,助力高中生的信息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处理,促进高中生科学、全面地发展。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仍然采用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一部分老师依旧采用传统高压式的教学观念,运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来引导学生。二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缺少生活实例的引用或者导入,只是一味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心学习的问题。三是课堂的互动较少,且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提问过于单调和随意,很难引导学生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作业的布置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应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
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纯粹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或者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的现象,这种短期单一的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学生缺乏一个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盲从,被动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时间,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个别学生存在着物质上的攀比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习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力不从心。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改变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融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成果,引入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地理比较法应用的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比较法的引入,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还能够达到高中地理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今后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将地理比较方法融合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注重地理比较方法和其他方法的融合
高中地理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之间的交错关系十分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引入地理比较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整理,帮助学生梳理地理课本上的知识。但是正是由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地理比较方法的种类也很繁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的使用地理比较法以及重视地理比较方法与其他方法的融合。通过比较方法和其他方法的融合,能够将地理概念更加明确地加以区分,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在实际的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有时单纯的依靠地理比较法,并不能将某一地理知识简单明了的讲授给学生。然而,教师将地理比较法和其他方法相融合时,不但能够简单明了的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加强这一地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其他方法包括图示法,归纳法,综合法等方法,运用地理比较法和这些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地理比较方法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的理解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例如,洋流运动方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示法展示洋流运动的特点,利用比较法分析洋流在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运动变化,两种方法的相互作用,加深洋流运动特点的知识点在学生脑海的记忆。
二、注重地理比较方法使用的适宜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地理比较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地理比较方法主要应用在两个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上,用来分析两种地理概念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同时强调两种概念的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特殊联系。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地理比较方法,必然会使课堂枯燥无味,影响学生学地理知识的效率,影响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影响高中生的高考成绩,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地理比较方法虽然应用的范围最广,也有很多优点,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其适宜性,具体地理知识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选择地理比较方法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地理比较方法的优势性,规避地理比较方法存在着的局限性,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地理比较方法的优点。高中地理知识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涵盖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包括地名、地理数据、风俗习惯和区域划分等方面,当然也包括地理概念、地貌特征等客观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的学科,当学习不同的地理知识时也就要选择不用的方法,不能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选择地理比较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地理知识时,通过综合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当前地理知识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考虑地理比较方法的适宜性。
三、注重地理比较方法使用后的总结
地理比较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引入,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和归纳地理规律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地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真正掌握地理课程想要传达的精髓内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运用地理比较方法之后进行的归纳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归纳的能力。如果教师只重视地理比较方法的应用过程,而忽略了地理比较方法之后进行的归纳和总结过程,那么教学效果将是非常不理想的。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在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将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别列出两个区域的出现的原因,发展现状、地理特征、人口特征和今后发展情况等内容,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可以非常容易的分析出两个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两个区域的共同性。然后,教师详细讲解两个区域所包含的特点,扩展地理课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知识框架。当学生学习新内容时,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填充到建立起来的地理知识框架中去。如果出现第三个区域,与之前分析过的两个区域存在共同点,那么学生可以将之前两个区域分析和归纳出的结果与第三个区域进行对比,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新知识与之前的学习成果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地理比较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频率高,教师在应用该方法时,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和强化地理比较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局限和应用。在今后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模式,将地理比较方法更好地融入到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寻求更紧跟时代和学生步伐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达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开阔高中学生的视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竞争力。
核心素养下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探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中小学教学的发展趋势。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视觉性和运用图表的特点,把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处理课堂教学的图片和表格,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立体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一直采用“课本+地图”的模式,学生只能围绕课本和地图开展学习活动,教与学的方法过于单调,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容易丧失。高中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地图和表格等通过信息技术处理成动态的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去学习教材内容,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图表等教学内容,有效扭转了以前教学中仅依赖挂图导致学生不能直观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局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以把地图等图表制作成相关教学课件并在教学中正确使用,从而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图片等学习形式,更加直观地学习地理内容。“核心素养下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整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中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技术手段,以一种更完善、更恰当的形式整合到课程中,让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之类似于教学中教师常用到也必须用到的教学用具,并能得心应手地正确运用。“整合”不是喧宾夺主,而是教师体现自身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的角色,强调通过信息技术对课堂“教与学”的正向加持和提高,尤其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
(一)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我国有非常扎实的基础教育,取得的成果世界瞩目,但多年来教育培养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较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更加理想、更加适合地理“教与学”的环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探究意识。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乡土地理与学生生活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融合,有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从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入手,探究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盘州市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广、知识点跨度大的特点。高中地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教学辅助工具的完善,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与人们现实生活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学生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难以理解,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1]在乡土地理知识应用于地理教学以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在地理教学开展过程中融入与乡土知识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了解地理教材所涉及的抽象术语。故而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盘州素有“滇黔锁钥、川黔要塞”的美誉,系毕水兴经济带中心腹地,也是云贵两省重要的交通节点、商贸节点与物流节点。与盘州地理位置、交通区位有关的课程资源内容可以让学生对盘州市的地理位置及交通区位等因素有所了解;以当地地形状况为主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形成因及人类活动区位选择的了解;以盘州市各乡镇分布情况为主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城市(镇)形成及发展的区位因素有所了解。根据盘州乡土地理案例,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起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的作用。
二、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一)注重多种应用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