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职教育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化高职教育技术对策
1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目前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论文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权威学者南国农先生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媒传教学法);以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应从体系的角度去研究高职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凸显优势。
2.1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从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教育信息化都离不开以云计算、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2.2丰富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物流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高职物流教学模式探索进行分析,以期高职物流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物流;教学模式
为了使高职物流专业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探索高职物流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创新形式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高职物流教学现况
首先,当今高职物流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高职物流教学由于旨在向社会输送物流专业人才,重视技术教育,因此仍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且利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性较差,无法激发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高职物流教学模式存在实践与书本知识脱离的情况。高职物流教学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较为繁复,而有些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也尝试运用实践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却收效甚微,主要是由于实践与理论结合存在脱节,导致无法达到既定教学效果;最后,当今高职物流教学缺乏资源整合。高职物流专业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向社会推送专业性人才,而当今高职物流教学仍存在“闭门造车”的现况,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下,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应秉持以社会为导向、企业需求为主导的教育目标,从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为缓解物流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做出积极贡献[1]。
二、探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职物流教学模式策略
高职教育改革研究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职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当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达1300余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000多万在校学生,开设专业涉及工、农、理、化等众多专业,范围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还包括一些新兴产业。然而,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存在着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或者参照原先中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因而就出现了照搬模式后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所以,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对于构建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职能,完成高职教育使命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三大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结构、素质,还是在规格等方面。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办学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实际需要的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的地位不对等,前者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后者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而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高职院校对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用人单位的意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及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尽快转变职能,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指导,同时,为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改革,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职能,完成高职教育使命。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技术论文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及其应然定位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
(1)从技术型人才转向技能型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的职业大学。1982年教育部在《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中提出“使学生将来可担任技术员的工作”。从中可看出,职业大学创建之初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5年在《三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座谈会纪要》中要求:“三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培养出大批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于1987年在《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国发[1987]59号)中强调,高职教育要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看出,高职教育发展初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型人才。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中明确提出,要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颁布后,高职教育的地位得到确立,相关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如《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发[2000]19号)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要求,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创办高职教育的最初任务是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大发展过程中,由于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不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向技能型人才。
(2)由技能型人才回归技术技能型人才。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列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2004]5号)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标志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向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要求,发挥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作用。随后,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时期的重要制度政策,均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展开,也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清的时期。直至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重新回归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对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活动进行新探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定位为“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高职教育服务面向、人才培养规格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
2.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状
[摘要]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普遍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问题与对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掌握良好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课程形式如云课堂、雨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在2003年我国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中就提出了教育技术对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技术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随后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和态度,知识和技能,应用和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技术技能标准的要求。2010年在“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版)”中,更加具体地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从意识和责任,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估,科研和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2018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以上文件和标准的制定及,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技术的内容越来越规范。综合以上文件和标准,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以概括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
依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相关要求和《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具体内容,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高职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责任、完备的知识与技能、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高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探究
摘要:
现代教育是当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社会发展愈发迅速,应用型人才地培养与选拔更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出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施以功能健全的硬件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还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教学实践;应用探究
时代在飞速发展,致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想要获得较好的工作或就业机会,首先就应使自身成为一名全方面,多角度发展的人才。从主观的角度出发,可以加强个人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与具体技能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现代教育技术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不可多得的优良环境。该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才能使高职教育发挥其应起的作用,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概念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摘要]信息技术进课堂是高职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创新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分析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职教师的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举措。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与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一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很多高职教师是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了课堂教学岗位,并且很多比例的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应聘进入高职院校后作为新教师接受的主要是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在教学法方面没有得到及时的培训与提高,他们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延用自己在高校学习时教授们经常运用的较为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最新理论尚不能与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结合,在教学的方法手段与策略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新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的学校由于硬件条件不足安排大班教学,因材施教更是无从谈起。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大潮的驱动下,高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势如破竹。信息技术随着高职专业课程正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的。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作为顺利完成纲要的保障措施之一,强调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信息化体系,显著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术理论界,关于教学能力的概念和分类比较广泛。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处理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等。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能力的内涵增加一项关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运用信息技术要素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组织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效果的能力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已经不像传统的教学过程那样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教学的内容通常以教学资源库和云平台上,教师要依据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钻研和组织教材。教师除了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特点等因素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否足以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技能之间搭建桥梁,从而使新的教学内容能够内化。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目标有效使用多媒体、网络、云平台等载体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好教学各环节的活动,教学活动兼具连续性、梯度性、层次性等特点。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研分析
高职会计教育技术论文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会计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有大的突破,才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有较好的硬件设备来支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却还是喜欢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粉笔一遍遍地在黑板上板书,用嘴一遍遍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每天一直在做着比较繁重的重复性工作。高职会计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以会计的语言和视角识别经济业务,并熟练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证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会计教学方案设计就应该围绕这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目前,现代技术应用于会计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1学生方面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所做的调查来看,尽管很多学生在课后都能对教材中的各种习题做解答,但是在进入会计技能实训环节后,无论是手工做账训练还是计算机做账训练,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识别经济业务和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往往很差,很多学生在实训末期,不能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两张最基本的财务报表,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表。近年来,外购的仿真教学软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仿真程度,但许多仿真教学软件的内容设计或过于复杂,或脱离实际,或业务形式单一,再加上高职学生普遍对会计准则缺乏深入的理解,很难将理论知识和经济活动实践很好的联系在一起,缺乏用会计语言和方法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经济业务信息加工成会计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了三年会计,毕业时大脑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校学了些什么。招聘会上,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显得极其不自信,根本就谈不上“零距离”上岗。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越来越难以达到教师期望,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应用能力缺乏,设备利用率不高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但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计实训教学主要局限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训练方面,而大量的涉及会计学原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该机财务会计等),教师还是习惯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究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改革还没有与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融合起来。教师对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不能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