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血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正确对待高血压探讨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都很普遍,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正因为高血压很常见,很多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高血压是遗传病,我们躲也躲不开,就无需预防了。果真如此吗?
1.什么是高血压
在静息(安静)状态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高压)均大于或等于140mmhg,舒张压(低压)大于或等于90mmhg者,确诊为高血压。
2.高血压的病因
研究显示,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人体中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高血压,也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若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病率高达46%,同时,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父母中有一方于55岁前发生高血压者,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一倍;父母双方均于55岁以前发生高血压者,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5倍;父母于55岁以后发生高血压的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无明显增加。也就是说,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于较年轻时发生高血压,其子女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升高。正因如此,也导致了很多人不愿去预防高血压。认为既然高血压是遗传病,预防也没用。但事实上,预防很重要!因为高血压虽然和遗传有关系,但也和很多其他环境因素相关。比如高钠盐低钾盐饮食、肥胖、久坐不动、喝酒、抽烟、熬夜、压力大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引起高血压。因此,平时的预防尤为重要。
3.高血压的预防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预防及推迟高血压的发病。对于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基因的人,应更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肾病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依从性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中的依从性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期间在医院收治的 232 名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促进及障碍因素的综合量表(FAT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高血压诊断分级为影响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婚姻状况、高血压诊断分级是影响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因素(P<0.05)。结论 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其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对治疗的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患者的年龄增大、存在婚姻问题、高血压分级偏高依从性较低,需要对此进行密切关注。
【关键词】慢性肾病;高血压;依从性;影响因素
慢性肾病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发病率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肾病若不及时控制,患者容易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统计可以发现,肾脏疾病在其病程进展中,高血压是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在透析前出现高血压症状的患病几率占总数的 78.4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患病几率在 70% ~ 90%,合理地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能够使患者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得以有效下降,使患者的死亡率有效降低。因此,在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提升患者高血压治疗依从性是病情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医院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共计 323 位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 18 岁,能够进行正常沟通。研究方案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1.2调查内容
社区高血压临床调查探析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血压控制情况、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习惯等,探讨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及血压控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在天津市蓟州区白涧镇卫生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特点给予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及生活指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等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服药的基础上,给予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及个体化生活指导,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疾病诊治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改善患者对吸烟、高脂饮食、高盐饮食、高体重等不良影响的认识,修正其日常生活习惯,对血压的控制起到协同作用。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及个体化的生活指导,高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患者对疾病诊治的认识,改善了其生活习惯,对其血压的控制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个体化指导;临床研究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调查显示,伴随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加之现人们在高强度、高节奏、缺少运动等生活方式及高盐、高油、喜食辛辣刺激食物等饮食习惯,使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年龄趋于年轻化[2]。据调查,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亿,其中青年高血压约占34%[3]。由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使患者就医出现聚集现象,三甲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社区等医院廖廖无几。国家政策的调整,加快医疗资源的下沉,要求基层临床医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诊疗水平,丰富药物种类,确实服务于社区居民,增加其就医便捷性、专业性及个体化管理,使社区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缓解综合医院就医难困境。本研究针对就诊于我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了解高血压的发病特点,为该地区社区高血压的诊治工作提供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干预组男性34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9.37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8.36岁。两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的高血压影响因素,给予相关知识宣教及生活指导。通过日常就诊、电话随访及入户调查等方式对其进行追踪,了解其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用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习惯等,整体分析研究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了解高血压患病整体情况,分析追踪期间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本地区常见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及体重控制情况等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本研究对追踪病例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其高血压分级控制情况,给予常规治疗高血压药物。本研究高血压定义[4]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140/90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BMI)。
健康档案高血压社区管理评析
摘要:
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阶段实施常规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未采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观察组阶段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较对照组的78%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可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管理;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健康档案系统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和疾病状况进行系统化的管理[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2015年1月~12月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高血压患者各50例进行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高血压中医辨证体系探讨
【摘要】本课题组系统梳理高血压中医相关文献后,认为现有中医辨证理论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高血压病的疾病本质,故提出血脉辨证理论,探讨构建高血压中医辨证体系。血脉辨证理论认为高血压位应在血脉,属中医学“脉胀”范畴;其病因广泛,但核心病机均为“脉络紧缩”和/或“脉络胀满”;其发病特点为“标在血脉,五脏相关,多因影响”;其证型析理宜以脉络紧缩和脉络胀满为纲,邪正虚实为目;高血压及其相关并发症均可用血脉辨证理论解释。
【关键词】高血压;血脉辨证;中医;辨证体系;脉胀;中西医结合
据2021年《柳叶刀》杂志报道,2019年全球有12.8亿、中国有2.45亿成年人罹患高血压,且患病率总体仍呈上升趋势[1],因此对本病的研究意义重大。1997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原发性高血压命名为“风眩”,但中医学界对于高血压的命名和认识争议仍颇多。本课题组在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和湖南省名中医胡国恒教授的指导下,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医学界关于本病的论文和著述,认为现有中医辨证理论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高血压的疾病本质,故基于血脉致病视角[2],提出血脉辨证(一种基于血脉的生理病理变化探讨疾病的中医发病规律、常见证型和治法方药的方法)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探讨构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体系,现简述成果如下。
1研究现状
1.1病名
论述不一,《中医内科学》第11版规划教材至今仍无专章与高血压相对应。焦欣统计了近10年来全国62位著名中医关于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的论述,其中眩晕、头痛、中风、肝风、肝阳和风眩排名前列[3]。2008年,王清海基于《灵枢·胀论》“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及“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理论,提出用“脉胀”来对应高血压[4],部分学者表示赞同[5]。
1.2病因
社区健康在高血压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社区服务中心接受干预的6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FPG、SBP、DBP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率、血糖有效控制率、血压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社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控制患者血糖、血压,改善患者FPG、SBP、DBP水平。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宣教
高血压糖尿病是临床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慢性综合性疾病,特别是近几年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对患者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1]。此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用药,由于治疗疗程长,通常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低,所以在药物治疗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社区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容提高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特选取60例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护理研究,并做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社区服务中心接受干预的6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2.35±3.13)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5例,大专9例,本科及以上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4.12±2.18)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5例,大专10例,本科及以上5例;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过敏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方法。 (1)首先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宣讲,首先评估患者对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并评估患者年龄、病情等基本信息,然后给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宣讲资料,针对阅读有困难的患者采用讲述法。并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血糖、血压自我检测方法。(2)实验组给予社区健康教育进行干预,首先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嘱咐患者适当运动,比如慢跑、健步走等,对控制病情有很大的帮助。饮食方面: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主张少食多餐,降低餐后胰岛负担,避免餐后高血糖和药物高峰时出现低血糖,并告诉患者饮食治疗原则,计算每日食物总热量,选择血糖和血脂指数低的食物,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钙的补充。用药指导:依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额胰岛素,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胰岛素注射方法,告诉他们药物推注完毕后,针头需要在皮肤内至少停留10s,保证药物剂量全部注入体内。口腔护理:定期检查患者口腔,每年洗牙1~2次。养成勤刷牙的习惯,早晚各刷一次,有龋齿的患者选择含氟牙膏刷牙;有牙周病的患者可以选择能缓解牙周病的药物牙膏刷牙。
1.3观察指标。 注意观察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血糖和血压控制情况。依据2008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老年糖尿病控制目标(空腹血糖≤7.8mm0l/L,餐后2h血糖≤11.1mm0l/L和血压控制目标≤140/80mm0l/L,1mm0l/L=0.133kPa)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空腹血糖(FPG)水平。
双心干预在高血压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干预在妇女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1~12月在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的患者200例,按照1∶1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出院指导自行回家对症支持,观察组接受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干预。综合护理3个月后评估患者血压及症状控制情况、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reene评分、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高血压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控制收缩压与绝经期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远程信息平台;双心干预;高血压;绝经期综合征
绝经期综合征是指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撤退及遗传、家庭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联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异常〔1,2〕,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血压升高也占有相当比例,患高血压的妇女绝经期将面临更高的心血管风险〔3〕。双心医学作为新提出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理念,认为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5〕。同时,近年来由于信息平台如5G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护人员创造了远程指导慢性病患者的条件,既能给患者创造便利从而增加其依从性,也更方便医护人员诊疗及护理慢性病患者,减轻医护负担,节约医疗资源〔6〕。本研究拟结合远程信息平台与双心护理模式对高血压妇女绝经期综合征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1~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的患者20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60岁;②有绝经期综合征典型症状,并经诊断后无需住院可在家治疗者;③根据美国2017年高血压诊断指南诊断为高血压〔7〕。排除症状不典型者,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者,有精神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指导自行回家对症支持。观察组接受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1.2.1远程信息平台(1)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定期推送绝经期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绝经期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高血压的标准及危害,如何合理控制血压等;建立患者及医患互动微信群,鼓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互相鼓励并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并获取专业指导。(2)电话随访平台:指定专人轮班负责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患者病情包括血压控制情况、不良情绪、躯体症状、代谢指标等,且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改进或维持。(3)网络会诊平台:制作专门网站进行健康教育及医学知识宣传,并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在线会诊答疑。1.2.2双心护理①用药指导:结合远程信息平台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并解答患者用药方面的疑惑,及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依从性进一步教育,强化患者信心并维持治疗。③放松训练:通过信息平台推送放松方法如瑜伽、冥想并促进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身心健康改善不良情绪。④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沟通,并通过信息平台与病友沟通,深化对疾病的认识并增强自信心。1.2.3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综合护理3个月后评估患者疗效,测量患者血压,使用Greene量表及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估患者绝经综合征症状及生活质量〔8,9〕;使用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评估患者临床疗效〔10〕,并比较两组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
摘要:目的:总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与母婴不良预后关系。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分娩产妇中的80例胎盘早剥患者,其中40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40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实验对象临床症状、体征、胎盘剥离面积、产后出血率、孕产妇以及围产儿不良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内出血明显且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发生率高,另外胎盘早剥面积、产后出血发生率、围产儿预后不良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胎盘早剥情况下,母婴预后不良情况明显,需要进行早期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母婴不良;胎盘剥离面积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从子宫壁剥离[1]。胎盘早剥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母婴危害明显等特点,若早剥面积较小无明显症状表现,若超过50%则直接影响胎儿在母体内的血氧问题,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发生宫内窘迫、死亡等问题,还会导致孕妇死亡[2]。结合产科临床工作开展情况,胎儿早剥严重合并症集中在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以及急性肾衰几种,妊娠高血压(妊高症)也较为常见。相关资料指出,妊高症病程中若有子宫螺旋动脉、蜕膜血管腔痉挛狭窄的情况下,会有动脉栓塞以及胎盘后出血等问题,诱发胎盘早剥[3]。为了更好的了解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和母婴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并发胎盘早剥妊娠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以及单纯妊娠并发胎盘早剥后的母婴不良预后情况,为产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实验对象均为我院分娩方式胎盘早剥的产妇,病例选自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总计80例。合并妊高症(符合妊娠高血压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未合并妊高症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6.50±1.35)岁;孕周27~42周,平均孕周(36.30±1.30)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14例。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6.30±1.55)岁;孕周28~42周,平均孕周(37.50±1.20)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综合病史、症状体征以及B超检查等诊断为胎盘早剥。
1.3观察指标。记录并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胎盘剥离面积、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24h内出血量>500ml)率以及孕产妇、围产儿不良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