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治安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安全教育若干问题
一、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两种,第一是自我保护意识,第二是自我防范意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大学生不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第一,大学生作为学生一族,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加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大学生很难成功地做好自我保护。第二,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之时没有防范意识,很容易相信别人,这就给一些骗子可乘之机。第三,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更多的人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部分,从而造成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学校内部安全性下降。学生间的差异越大,学生间的矛盾摩擦就越多,这成为了校园暴利事件的导火线,也是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足的体现。
二、高校安全教育质量提高对策分析
1.加大高校治安管理力度
首先,从高校的领导人员角度来看,其要加大对学校治安管理的重视,只有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力度加强,才能为在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其次,要做出具体的治安管理提升实践。要加大对高校治安工作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招聘具有高校治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负责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加大治安管理人员数量,使学校内部不存在治安管理的死角。要将学生的安全作为高校治安管理的重要宗旨,明确高校治安管理工作的内容,比如说加强校园巡逻次数,巡逻过程中要注意不正常的人际交往现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更要加强治安管理设备的投资,为治安管理人员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与交通工具,一旦有恶性事件发生,治安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联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2.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
在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工作方面,学校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首先,要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传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了解现行的法律常识与法制理念,更要对社会或者其它高校的真实安全进行深入剖析,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或者宣传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在学校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一些具有知名度的社会人士对高校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提高对安全的关注。另外,高校可以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安排专业的教育人员,采用正规的安全教育教材,利用专业化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从规范学生的思想做起,使学生利用正常的安全思想去规范日常行为,杜绝安全事件的发展。
创建有特色的治安学专业
作者:商小平 单位:中国刑警学院
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是于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新增专业。与刑警学院设置的其他专业相比,治安学专业是一个既年轻又成熟的专业。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公安高校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它申请获批的时间距今仅仅一年有余;说它成熟,是因为它的成长历程却和学院的发展史一样漫长。多年来,治安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始终是中国刑警学院整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说,过去的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是一个“无其名,而有其实”的专业。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与全国各类公安院校的治安学、治安管理专业相比,是一个独具教学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实施线路,不乏“人无我有”的内容。
一、建设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的优势条件
(一)刑警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特色积累,为建设与发展治安学专业“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刑警学院前身始建于1948年5月的“东北公安训练队”,1949年1月14日定名为东北公安干部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学校归属公安部,并扩建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之后又陆续将公安部分设于地方的7家业务单位吸收入校,扩大了办学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后,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立了直属于公安部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本科公安高校。作为公安高校,中国刑警学院既严格遵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突出公安教育的职业特性,密切关注我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治安动态。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几代警院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刑警学院办学特色。
1.科学可行的办学战略定位,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设定了特色目标由于公安工作内容的庞杂性与艰巨性,使得公安工作的业务分工日益明晰、具体。刑侦、治安、内保、消防、交通、边防等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特征也日益明显。与之相应的公安专业人才队伍也随之阵营分明。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所需,中国刑警学院将自己的办学战略目标定位为: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具有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领先的教学科研地位,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批国内知名的侦查、刑事科学技术专家。把学院建成全国公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的主要基地,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府,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警察大学。
2.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设定了特色标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才,是高校在教育竞争环境中求生、求强的动力源。围绕办学战略定位和社会治安形势所需,刑警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的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人员。与其他公安高校相比,刑警学院在培养适应公安工作“通才”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培养“刑事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专才”。学院培养目标的这个“顶层设计”,为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特色标准,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了方向。即在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通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T型”人才。
3.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意识导向教育理念是办学的灵魂,它统领着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无形规制着师生员工的教学行为。随着公安高教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刑警学院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了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培育个性”的教育观,“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面向公安实战”的服务社会观,“以特色求生存”的科学发展观,“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开放办学观。
高校安全管理电子防范系统探析
1当前我国高校的安全现状
1.1高等教育的形式越发多元化
这在推动了高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给高校管理带来众多不便,高校扩展力度的加强,导致学生越来越多,办学的层次也更加多样化,学生从以往的单一形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形势,并且这些学生的基础不同,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
1.2校园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但从一个侧面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小型社会,虽然不会像社会那样复杂,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周围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娱乐设施也越来越多,因此校园社会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进出学校的人员也更加复杂,商用车、私家车都可以进出校园,这也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治安管理。
1.3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
学校周边环境也会影响学校内部的安全管理,近些年来,很多商家认准了校区这块宝地,在这里不断开发和建立了商业圈。网吧、饭店、旅馆以及歌厅等一应俱全。从而导致了学校周围人流众多,人员也非常复杂,不断造成了交通拥堵,也造成了学校周边环境的不安因素的增加。
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创新
1发挥公安优势,创新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探索
1.1发挥公安优势,组建专门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团队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如何有效发挥公安优势,组建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服务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是近年来我们研究和践行的一项重要课题。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治安管理学院依托多年来公安教学和管理中所积累的经验,积极发挥公安行业优势,围绕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依据教师专业方向、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与年龄结构等方面因素,抽调部门中青年骨干教师,按照“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原则组建了专门的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团队。
(2)准确定位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在完成校园公共安全教育专业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校园公共安全教育中社会治安防范、学生法制教育、危机处置及应对、交通安全法规教育等几个实用课题,从团队教师承担的任务、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的需要等因素,由治安管理学院统筹安排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使以上几个领域的每一个方向都有人研究,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的格局。
(3)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治安管理学院采取有计划地选送教师进修深造、督促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调研等方式,做好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更新,以不断适应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的需求。通过近些年的建设和打造,治安管理学院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团队。
1.2突出公安特色,开发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课程
高校信息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研究
1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设计
对高校而言,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需要根据学校人事管理的需要进行设计;对教职员工较多的学校而言,需要组织部门考勤、薪资、奖励等方面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另外,一些学校规模较大,需要对教职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每个学校都要根据自己人事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人事管理设计,使网络化人事管理系统构建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根据学校需求有效开发相应功能。高校在人事管理网络化构建中,若依旧采用传统设计方式,在面对新需求时,必须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导致资源浪费。若采用信息化构建技术,则可以根据新需求,不断提高系统开发速度,根据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体系系统升级,这对有效促进人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有重要作用。针对这种需要,高校认识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的关键点在于:利用现有技术和软件构建信息化平台,以满足未来工作需求。构件框架的应用开发模式需要营造框架需要的运行环境,按照框架要求进行系统框架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开发Web应用,这种系统开发要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根据未来工作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为新任务开发提供新的接口,而对暂时不需要的系统功能,可以暂时不用;若需要,系统可以实现即插入即用的功能,有效满足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创新发展需要。
2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的实现
2.1对人事资料进行模块划分和管理
在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创建中,要对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领域进行分析,按照不同领域进行信息网络化系统建设。一般而言,按照高职人事管理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内容可分为以下七个模块:人事资料管理、组织管理、奖惩管理、考勤管理、社保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这七大模块包含的内容决定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建设的框架设置,信息化、网络化系统框架的业务功能要与这七大模块对应。在这七大功能模块中,人事资料管理模式是人事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人事资料管理模块为例,对高校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实践途径进行研究。人事资料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对岗位描述、教职工聘用合同、教职工个人基本信息、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等的网络化进行管理设计,进行网络化建设,要记录相关基本信息,并能存储在几种数据库中,实现对教职工基本信息的统一管理。这种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据更全面,信息更完整,同时网络系统局域强大而灵活的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功能,能为学校进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把相关管理人员从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事资料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化有利于建立和查看每一位教职员工资料,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自定义档案信息,实现对人事资料的有效查询和管理。
2.2建立具有抗毁性的网络体系
治安学学科创建及发展对策
作者:覃进标 单位: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在公安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公安学二级学科的治安学,其学科建设条件、研究范式、基本理论研究、学科发展社会建制、研究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治安学学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的契合新时期我国公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肩负的使命和治安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治安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对目前治安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治安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治安学理论创新,完善治安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发展是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的。治安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加强治安学理论创新的需要,是对治安理论的再认识,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同时,治安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是加强治安学理论研究与教育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治安学的发展必须要逐步加强其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治安学科内容的研究;二是要加强治安学科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加强治安学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治安学术资料库建设。三是要理清治安学理论体系与治安学科体系的脉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密切关注并解答我国新时期治安管理时间中工作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治安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紧贴治安管理的实际,积极回应治安管理工作各种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以系统论为基础,多方面、多维度地协作和共同努力,积极服务公安实践;以新的学科观,从治安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解决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实践理论需求,探寻形成治安学科体系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逐步完善治安学科体系。
二、构建治安学自身独特的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治安学研究方法是学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向、门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是治安学研究主体介入客体的工具。治安学科要发展,必须逐步构建学科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哲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治安学研究的对象不同决定了自身必须要有适合学科研究与学科发展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治安学的学科研究内容要有深度,要注重实证研究,要深入、全面与创新治安学的研究内容。治安学研究的内容,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说服力与建设性的建议与对策;对治安管理的政策,要注重从学术角度去探讨,拓宽研究的视角,做到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分析,既注重全局研究,又要注重区域性研究,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有独立、自由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三、建立完善的治安教学、科研管理机制,完善教学、科研制度治安学学科的建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科研管理体制,使学科建设同时代的需求、公安工作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科发展与进步同公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结合起来。一是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治安学理论研究团队。二是组织教师积极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项目,促进治安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治安管理思想库,提高学科学术研究的原创型水平,三是将教学建设纳入到治安学科建设之中,把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风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建设纳入治安学科建设之中。五是强加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可以共享到学术的发展信息和动态,促进学术研究和发展,并拓展治安学科建设的领域和空间。四是要健全科研相关制度。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治安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因此,因此,必须把科研作为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来抓。目前应当完善的科研制度主要包括:科研人员职务(职称)评定(聘任)制度、科研成果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科研奖惩制度、科研行为规范制度、学科科研期刊制度,科研人才培养制度、科研经费制度等。
四、遵循公安类专业学科发展规律,做好治安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探寻治安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点是判断其学科架构和模式是否能适应治安工作新的形势,在治安学的学科建设要注意探寻本学科服从、服务于治安工作以及理论研究的需要,探寻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学科依托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而发展的规律、学科的基本理论系统化以及学科的研究模式建立和转换规律。目前,治安学仍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因此对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问认识还不够充分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在学科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深化对本学科建设规律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各地公安院校应当以公安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契机,做好治安学的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涉及的面广,制定规划要抓住重点的环节,既要做好本学科的比较分析、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的布局等工作,又要打牢学科规划的基础。在制定治安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时,要拓展特色的研究方向,突出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
《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优势,在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治安学是具有公安特色的特殊学科,这一跨学科性质决定了治安学的研究必须紧贴公安工作凝练学科方向,做到既要坚持传统的学科发展方向,尤其是坚守治安学基本理论方向的研究,又要在传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汲取其它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营养,寻求特色研究方向,完善相应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公安特色的治安理论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五是探索建立治安学学科评价机制。治安学学科建设要重视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的科学化,避免因学科评价机制的不足而出现学科发展简单化、质量不高的情况,逐步形成与治安学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相一致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
校园环境论文:民办高校环境整顿策略
本文作者:张瑜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思政部
民办高校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违法犯罪事件较多。由于民办高校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成为社会上一些闲散人员的集散地,也成为一些流动作案人员作案的“肥肉”,大学生相对来说社会阅历比较少,缺乏较强的警惕性,容易上当受骗,这就为一些不法人员作案创造了机会,造成校园周边充斥着黄赌毒现象,打架斗殴现象增加,偷盗甚至抢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使得学生失去了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张蓓蓓指出:“高校治安无小事。高校不良的周边环境严重影响了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1]正因为此,民办高校周围环境中治安不良状况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其次,“三瘾(网瘾、赌瘾、舞瘾)”学生增多。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迷恋网络、赌博和歌舞厅,在这些地方经常可见一些大学生乐不思蜀,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把学费用来作为他们玩乐的资本,最终荒废了学业,也荒废了人生。再次,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这一问题是民办高校的一块心病,校园周围到处都是小饭店、麻辣烫、米线等等,这些食物价格低廉,原材料质量低,地沟油充斥,环境卫生也令人堪忧,都使得学生的身体健康难以保障。
解决民办高校周围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张耀灿指出,文化背景能“赋予人们对不同的思想文化以创造性的理解,使其基本精神和本民族的文化深层次结构相适应,从而消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冲突”[2],民办高校周围的不良环境虽然不能说导致对大学生教育中的严重文化冲突,但是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却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民办高校周围环境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如何才能寻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案,仅靠某一部分人的工作效果不大,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群体防范,综合治理。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提高警惕,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这种意识包括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引导和教育师生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结合学校实际和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完善安全和卫生管理制度,诸如,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晚间回宿舍检查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治理周边环境协调制度,使得相关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际工作中依章办事,狠抓落实,在实际治理中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抵制校园周边的一些不良因素,形成强有力的防范机制。同时,在校园周围500米到1000米的范围内进行排查,发现问题隐患立即清除,并且加大巡逻和打击力度,实行24小时巡查制,发现不法现象立即制止,不能仅流于形式。同时加强校园周边社区建设,用健康的社会力量影响校园周边环境。其次,形成社会“共治”机制,变“管制”为“共治”。在我国,对于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纯粹的依靠国家管制,使用强制手段治理。然而由于有些民办高校校址比较偏,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边缘等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成为治安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对于这些地方的治理,只有“亡羊补牢”,没有“未雨绸缪”,这就不能够适应今天变化了的环境。
在西方福利社会,他们弘扬完全的公民自治精神,如依赖社会某些单位或协会等组织治理社会,这样,由于缺乏了国家强有力的暴力手段,往往力量太弱,效果不明显。因此在今天的民办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上,可以使国家和社会两者相结合,形成契约共治管理模式,如组织学生治安队伍,代替公安,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节约国家资源,又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发挥他们自己的模范作用,使这种治理模式制度化,使学生的自我治理自律化。还可以动员校园周围的社区居民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并且发挥大学的影响力影响周围环境等等。然而,一个地区的治理,说到底是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而不是所谓大众共同打理的公益事业,这一点有必要加以厘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社会治安管理队伍,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周边环境共治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不能轻易的推诿责任,认为既然有了共治就可以抽出身来,相反,在这种契约式的管理模式中,政府相关部门不但不能抽出身来,反而应该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治理效率,只有这样,这种共治模式才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因为在我国一直以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力量都是薄弱的,也容易被有些人认为不能理解而不去接受。
治安学模块式教学探讨
作者:商小平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2008年6月,以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公安院校教育改革正式启动,这是公安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几十年来,公安高等院校一直是以培养高中生起点的警察大学生为主要任务,惯用的是一般高校的教育模式。这次改革,与其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倒不如说是一场公安教育理念的革命。虽然在启动全国公安高教改革之前,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已经率先进行了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起停止了学历教育,改为第二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但是,规范意义上的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对试点的学生,倍感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一、二学位教育急需教学资源的集约性整合
在庞大的公安学领域中,治安学专业一直占有着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与其他公安业务内容相比,治安学凸显出“知识的繁杂性及动态性”“教学目的的职业致用性”等特征。与传统的治安学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相比,二学位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凸显实训教学内容。经过几十年积淀而成的传统式教学模式,是典型的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即依然是按照原有统一的理论教学大纲,很多平台课甚至是专业课教学依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的内容不作区分,没有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即使是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对二学历试点班开设了实训课,但也存在明显的实践脱节问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教学资源缺乏统筹性资源的整合,重复建设或者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问题既不利于公安院校的发展,也不能适应二学历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模块式教学法”是实现治安学专业二学位致用性职业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模块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模块式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较明显的可操作性、现实性等特点,非常适合职业性教学活动。与传统的“学科丛向封闭型”教学模式相比,其基本特征有(:1)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授课观念上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注重通过实践来认知知识、领会理论,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运用知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3)追求知识、技能双管齐下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二)“模块式教学法”的使用价值“模块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也有利于推动实训教学的考试考核制度改革。对于二学历公安职业教育来说,单纯的结课考试考核已不能客观地反映实训的效果,更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模块式教学法”可以把一个大的教学教育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的具体目标,便于对教学与实训过程进行方式多样的测评和考核,从而能更客观地评价掌握警务技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