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战略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战略管理

高校发展规划战略管理评估研究

摘要:

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文本过程,将战略管理思维应用于高校的发展规划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大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战略评估是全方位监控发展规划战略实施过程并对其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估。文章通过探讨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意义,发现高校发展规划进行战略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高校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学校;发展规划;战略管理;战略评估

0引言

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采取优化的方案不断调整高校与环境之间关系,实际上也是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文本、进而执行的过程,最终达到使高校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高校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一些管理专家开始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方法应用于高等学校发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凯勒编著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将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推向高潮。该书提出大学战略规划表现出的积极性、外向性、竞争性等6大特征[1],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大学战略规划的内涵:明确大学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活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是指对组织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形成与战略实施2个部分,它是组织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2]。大学战略管理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在充分分析大学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大学战略目标并组织实施以及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是明晰大学未来发展可能性、并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决策和行动的过程[3]。一般来说,大学战略管理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与控制3个相互依从的环节构成,战略规划以文本的形式体现,战略实施是将文本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战略评估则是全方位监控战略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1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作为高校发展重要手段和工具的战略管理须加强制度建设,以应对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简要介绍战略管理理念的同时提出了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战略管理;制度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不断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在政府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政策支持下,我国高校逐渐由教育文件落实者的角色成为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在探索自主办学有效途径的问题上,战略管理俨然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所谓规范管理,制度先行,高校实施战略管理应建立一套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作为战略管理的依据指导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战略管理理念的同时,提出对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关思考。

一、高校战略管理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狭义上的“战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统兵作战的谋略或方法,我国古代最早记载战略一词的书是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战略》。在西方,战略的英文表示是“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ia”,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1],也用于指军事作战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战略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组织管理中的“战略”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2]”,后来人们把这种对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谋策与策划称之为发展战略。“战略管理”一词最初也是出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1982年,斯坦纳在其出版的《企业政策与战略》一书中给出了具体定义: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1983年,美国凯勒出版了《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一书,标志着这一管理理念引入到大学管理中,并由此掀起了高教研究人员对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热潮[3]。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由发展规划到战略管理的过程。2003年1月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确定长远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高校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扎实定计划”。2004年8月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列为重要主题。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倡议下,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将制定发展规划战略作为大事来抓,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三大规划”之首,与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展开深入研究。发展规划在高校中发挥越来越明显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规划目标脱离实际、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脱节、重规划轻实施,特别是轻评估情况普遍等。如同企业管理一样,高校管理提出从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转变的观念,指出高校战略管理应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不仅仅涉及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涉及战略的执行、实施和评估;战略管理还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战略执行与反馈情况,进行循环往复的贯彻实施、调整修订,以期实现最终目标。

(三)高校战略管理。随着创新发展驱动计划、应用型本科建设、“双一流”大学等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自主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战略与战略管理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企业相较,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主的组织系统,在吸收借鉴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教育特色的战略管理模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产品和服务非常依赖于公共财政收入、政府等公共机构对高校的要求以及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在高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拨款机构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要求,也要确定和实现学校内部目标之需。高校战略管理是一种着眼于学校实际和未来发展愿景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是学校从外部环境的视角识别劣势和优势、威胁和机遇、问题和挑战的外向性管理,是站在学校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提升院校管理效率的综合性管理,是不断利用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发展策略的应变性管理。一般认为战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新型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动态管理理念,具有导向性、综合性、长期性,同时也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阅读全文

高校实施战略管理路径

摘要: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机遇,高校需要合理谋划建设、科学分配经费、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建设效益。管理改革将成为“双一流”建设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是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举措,对高校未来繁荣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某高校以KPI为工具探索实施战略管理的方法,并提出了管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战略管理;KPI;实施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到来,我国高校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也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高校亟须通过管理改革抓住机遇、降低改革成本、解决自身问题、提高竞争优势。战略管理能够帮助高校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洞悉内部优劣长短,主动应对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高校还普遍存在着重战略决策、轻战略管理的现象,战略规划常常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需要加强对战略管理理论模式和操作框架的研究。

一、实施背景

2014年以来,某高校借鉴质量管理理念,着眼规划落地执行,推行以“目标牵引、过程控制、评价考核、多重激励”为核心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规划周期内的管理循环,初步建立了规划落实机制,随后逐渐形成了战略管理框架,主要包含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监控与评估三个关键阶段。在战略规划阶段,学校结合五年规划编制,构建“总体规划引领、专项规划推动、院系规划落实”的规划体系,树立发展目标、找准路径举措、明确责任主体;在战略实施阶段,坚持问题导向,分层分阶段推动各项计划落实,将任务分解、职责界定与机构改革、资源保障等关键环节紧密关联,合力推动规划落地;在战略监控与评估阶段,以中期检查、年度考核为抓手,对照控制标准评估战略实施效果,对出现的偏差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二、战略管理的探索与实施

学校从使命、愿景出发,制定五年发展总规划,总领各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保证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定力;专项规划聚焦战略重点,在校级层面明确建设目标及落实举措;学院规划则以学院定位、发展目标及行动计划为主,三层规划紧密衔接,为学校各层各级定好方向和目标。

阅读全文

高校战略管理沟通协调研究

摘要:

战略管理是各类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沟通协调贯穿于高校战略管理体系全过程。本文在论述沟通协调对于高校战略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环节,深入阐述了沟通协调在其中的实际运用,并指出保持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沟通协调是高校战略管理成功的根本与核心。

关键词:

高校;战略管理;沟通;协调

随着高校竞争环境日益复杂、更具动态性,各高校更加关注长远发展与谋划,战略管理逐步成为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管理者积极主动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思考关系学校根本利益、长远发展等全局性问题,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高校管理实践,力图使高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程中实现预期目标。

一、沟通协调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意义

高校战略是高校对未来发展的全局性总体谋划,而高校战略管理是高校将高校战略进行实施并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其实质是对高校的教育活动的总体性管理,是高校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高校战略管理超越了学校日常运行的细枝末节,具有创新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从整体上把握学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考察学校总体的发展问题。[1]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沟通是指在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组织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2]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进行的双向互动过程,[3]在彼此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相互融和、认同,进而共赴愿景。协调是管理者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运用各种方法,协商、调整组织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行为。从哲学意义上看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和谐有序的平衡状态。[4]从根本上讲,协调也是一种整合,其基本对象也是利益,其他对象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5]所以只要人群的地方,就有利益,就需要协调。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沟通与协调两者也密不可分,是一个事物有机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协调的目的主要靠沟通去实现,积极主动的沟通就是协调,所以我们可以将沟通协调结合起来认识与理解,并将沟通协调理解为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来协商、调整他人的活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使之相互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目标。[6]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实现管理沟通的规范化、机制化、常效化是高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高校的战略管理同样离不开沟通协调。高校战略管理中的沟通协调,就是以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为指导,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实现控制,充分协调人的思想、行动,使高校内各环节、各要素之间达到步调一致、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和谐整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实现高校的共同目标。篇幅所限,本文在探讨高校定位的基础上,以战略管理体系中每一阶段的重点环节为切入,并适当结合行业院校,来讨论沟通协调在高校战略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

阅读全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

【文章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福利需求,国立学校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在时代潮流、人民呼声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出现,并且以自己特有的优势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办学力量。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质量,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以及如何将民办高校声誉有口皆碑,都是当代民办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无论哪个学校,想要提高自己的声誉,招进更优质的生源,都离不开教师队伍方面的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本文就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体系这方面渗入研究,剖析案例,透析本质,分析当下民办高校的师资招募、分配管理和教师福利等等方面,并且探索民办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

与公办学校非营利性的性质不同,民办高校具有盈利性的与公司类似,都是需要自负盈亏的。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资高低、工资发放以及过节福利等2015年11月,据人民网报道,北京一民办高校—背景科技经营管理学院交替集体递交辞职信讨薪,罢工已达半个月,数千名学生课程受到影响。近年来类似的民办高校教师因教师工资低,福利少、工资拖欠等原因,进行集体游行、辞职、罢工的事件屡见不鲜。另外,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编制现状与公办高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各种福利、社会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地方。实现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的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扶持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必须实现的目标。民办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已经成为缓解我国教育压力、教师就业以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民立高校管理优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职责。

1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现况

民办高校相对于国立高校,建校历史比较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经验缺乏,并且又受到教育市场需求影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受到各因素影响比较对,教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不稳定。民办高校的管理常常比较死板。民办高校的招聘并非如表面上更加注重人才,环境比较轻松。事实上,公办学校等级森严;评先选优比较严格而且手续过程比较复杂,主人职位比较大。但是由于民办学校实行合同法,民办高校教师需要面临老板炒鱿鱼的解聘。教师招募方面,民办高校难以招募到高质量的师资。从学历方面看,一般民办高校的教室大多是讲师、教授或者还有少部分硕士,而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师竞争力要低于公里高校。我国著名教授周培源说过:“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其水平如何。它的决定因素或者根本标志之一乃是这所徐晓大学的教师阵容。”一所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办学宗旨,这对于具有盈利性的民办高校有内涵充实的指导作用。

阅读全文

高校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及尝试性改进

摘要:“战略管理”是着重培养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战略管理应用能力人才的课程。新时期教改背景下,围绕战略管理培养大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必须注重课程模式改革与调整,把提升战略管理能力作为核心导向,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与教学计划。据此,结合“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对课程尝试性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尝试性;改革

“战略管理”课程能有效结合学生预习与教师纠偏工作,在思考与辨析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战略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进而体现“战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意义。随着社会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才过程中也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战略管理能力为目标实施课程方案。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课程的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课堂的“倾听者”,这显然不符合“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无法提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高校在有效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来。基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本文对“战略管理”实施尝试性改进与调整,具体操作是将课程关键知识点与典型企业的发展有效结合;以学生小组形式,围绕教师给出的知识框架,一门深入地挖掘某一典型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式;对课程知识内容作延伸思考,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判断企业的战略发展走向,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一、新时期“战略管理”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国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1]。作为管理类专业主干课之一的“战略管理”,一直是经管类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将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与案例紧密联系,揭示企业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研究案例的同时,知晓企业发展走向,并有效进行战略思维判断。“战略管理”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战略管理应用能力为导向,坚持锻炼学生的战略思维及战略分析能力,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造就具有战略统筹与规划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战略管理”课程的现状

当前,高校“战略管理”课堂依旧沿袭了我国高中课堂模式,延续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模式,仅通过期末的一份纸质考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记背能力。许多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忽略了学生战略思维能力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社会能力的整合[2]。“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式普遍落后,教材也多是早些年编著的,案例陈旧,与目前企业的经济宏观大背景出入很大,导致课程的教学本质脱离了现实。“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需要从企业整体、全局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企业的工作管理能力达到整体最优水平[3]。脱离现实的企业战略研究是缺乏意义的,也难以实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高校战略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摘要

有效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在深入分析和考察学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战略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是对学科发展战略愿景与目标以及学科建设战略举措设计与执行的动态过程。基于战略愿景对学科发展前景与方向的高度概括性描述与引领,战略目标表现为学科自身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围绕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需要在学科的知识、组织、制度、文化四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挥作用的范畴采取战略举措。

关键词

战略管理;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等发展趋势下,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谋划学校运行与发展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全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管理作用。就大学的办学而言,战略管理应重点围绕学校的功能定位、学科发展、条件建设、制度改革和文化培育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理性设计。[1]其中,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更是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其进行战略管理,无论对提高学科自身的竞争力,还是提高学校整体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分析

学科(discipline)包含多种含义,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2]我国《辞海》将学科解释为“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3]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把学科理解为,通过对学术或知识的分类,形成高校的基本组成单元。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重新修订学科目录,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把学科分为13个门类(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军事、管、艺术)和111个一级学科。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知识增长与学术发展,开始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或学术组织。当知识或学术组织产生以后,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管理就成为必然趋势。[4]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跨学科的知识和问题日益出现,传统封闭式的学科管理模式已不能支持与适应学科的发展。换言之,需要在深入分,析和考察学科自身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促进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战略管理。正确认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是高校加强学科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韦伯斯特大辞典》对战略管理的定义是:对整个组织首要的、普遍性的、持久重要问题的计划制定和行动执行的动态过程。[5]别敦荣教授提出,学校的发展战略包括三个要素,即高校发展的愿景、高校发展的目标以及高校发展的行动。且三者的关系为愿景引领目标,目标决定行动。[6]学科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石,上述三个战略要素同样适用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是对学科发展的战略愿景与目标以及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进行设计与执行的动态管理过程。学科发展的战略愿景是高校对其学科长远发展的憧憬与瞻望。在其战略愿景的指导下,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科系统功能的发挥。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围绕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为促进其最终实现而采取的实践行动。为有效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应该从学科发展的知识、组织、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质就是基于学科发展的愿景与目标,优化学科建设、强化学科系统功能的过程。

阅读全文

战略管理下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探析

国内各地区高校在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与商业运作模式并改善教育改革后,大幅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内教育产业的竞争力,直追国际教育水准;若民办高校能够进一步探索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则可更好地满足高校的战略目标。基于此,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围绕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制度激励

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的主体,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激励机制是优化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由于激励机制的实践路径较多且包含丰富内容,因此,民办高校管理层应结合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探寻更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民办高校在制定激励机制措施时,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制度层面。简单而言,管理层需要明确管理目标与管理路径,全面列举各项重要的管理要素,将指标与管理要素相互对应,严格围绕管理指标制订管理方案,逐步完善相关的规范制度条例,进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管理层还应严格遵循激励制度定位,灵活配套相应机制,通过综合性分析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激励,有效统一激励指标、监督指标、评价指标,确保各项指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各项机制辅助激励制度的一体化模式,切实增强人力管理成效,为后续激励机制的进步与发展打好基础。第二,在机制与制度层面以外,管理层还应围绕制度激励,强化管理体系的适应性。管理层需要构建垂直化的管理控制系统,从整体层面分析民办高校的实际办学需求,有效衔接教学产业链与教育体系,结合战略目标定位,逐步完善教育项目与教育产业链的规划和部署,形成总—分—子的项目体系。同时,在将制度激励应用于教学产业链时,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对教育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力度。综合而言,制度激励是激励机制的核心,有助于民办高校管理层明确战略定位,强化激励方案的整体性。

二、薪酬激励

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薪酬激励是常规性措施,主要用于落实各项激励规章制度,但是不同的薪酬体系也会产生差异性较大的激励效应。例如,若民办高校将薪酬激励定位为整体工资并将其发放给员工,则不利于提升薪酬激励效果;若民办高校能够采取教学评价激励+教学成果激励+全勤奖+工资的薪酬发放方案,则有助于强化激励机制的激励效果。在薪酬激励原则的约束下,更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即权力激励、个体化发展激励、职业发展激励、薪酬激励有助于大幅提升民办高校的激励机制效用。基于此,民办高校管理层应注重完善制度激励并结合校内人力资源状况、人才供需情况、教学主题、教育项目以及战略管理目标,健全薪酬激励体系,不断强化民办高校的竞争优势,进而保障自身的稳定长久发展。

三、职业发展激励

从企业性质进行分析,民办高校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为更好地满足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管理层在制定纪律机制时,应注重优化高校人力资源并满足其发展要求。其中,在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时,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职业发展激励的积极意义,将职业发展激励与民办高校发展相融合,实现高校教学人才与高校的共同发展。现阶段,民办高校可以从高等教育中提取教育与管理经验,积极引入职称制度,增强教职工晋升通道的流动性。简单而言,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岗位规划与教职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围绕职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与改革方案。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为校内教职工提供向管理岗位晋升的渠道,能够充分发挥职业发展的激励效果。随着教育行业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民办高校管理层可向教职人员开放管理岗位、研究岗位的晋升通道,进一步强化职业发展激励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