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学风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学风教育

高校学风建设教育分析(3篇)

第一篇:高校学风建设体验教育途径

摘要:

基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将体验教育引入学风建设中,分阶段、有侧重性地开展认知型、技能型和情境型体验项目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重新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改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高校;学风;体验教育

一、体验教育

1.体验教育含义

阅读全文

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学风不仅是高校学生学习风气的直接体现,而且是高校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特有的行为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更是高校对外界展现专业设定、人才培养、学习环境的直接表现。随着国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高校学风逐渐成为高校灵魂与气质,反映治校、治教、治学和育人综合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有效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提升成为高校教学育人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学业规划教育是是求学者为了达到或获得某种层次的学识水平,从而制定出的学习规划和安排,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不仅能够使得求学者目标更为明确,而且还能够提高求学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本文试就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展开实践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学业规划教育;高校;学风建设;促进效果;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获得了我国高校和教育部重视[1],我国教育部为此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对学风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和突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更是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随着“双一流”高校名单的公布,更是突显了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试就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展开实践研究和探讨,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学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学生主体群体的组成由95后逐渐扩大至00后,该年龄段的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同伴的影响使得此年龄层次的高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2]:过于重视自我价值、无法严格遵守纪律、缺乏刻苦钻研、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状态不佳、好逸恶劳。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高校的学风出现以下问题:无法端正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目的性、缺乏学习激励性、缺乏学习自律性、缺乏学习方法科学性,同时还存在心理健康水平低、专业认同感低、创新意识不足,学习习惯不佳等缺点。因此加强高校学子的学风建设过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在整理国内相关研究后认为学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包括了[3-4]:(一)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将不同阶段学生的个体成长、感悟与该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程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并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主题,通过“了解-熟知-理想-变革-沉淀-拼搏-远航”这一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提升;(二)积极帮助并引导高校学子思考符合个体需要的学业规划道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设计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三)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注重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学习-实践的理论来充实和巩固自我综合竞争力,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规划方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优良学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我校学业规划教育建设体系的初建

阅读全文

学风建设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摘要: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学生状态的体现,也反映着一个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良好的学风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情况,努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各项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风;高校;思想教育

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学风的定义

学风是指学校学习的氛围,其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就学校而言,学风反映了高校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突出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就学生而言,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包括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等,集中反映在大学生的学习绩效和学习状态上。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性

1.所达到的目标相同。学校中,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学风建设,其目的是都是通过理论方面的教学,培养一种态度,掌握一种方法,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上形成正确的三观,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让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

阅读全文

高校诚信教育学风建设探寻

摘要:

诚信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探讨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建设优良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学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阅读全文

朋辈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朋辈群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辈群体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现状,结合朋辈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运用以及近年来朋辈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探索朋辈教育体系构建,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建立朋辈教育体系顺利实行的机制保障,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关键词:学风建设;朋辈教育;学业支持;体系构建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安排等方面因素,在大学课堂里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扎实,到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另外,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在“95后”“00后”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各种网红的出现也滋生出“娱乐至上”“读书无用论”“草根逆袭”等不良思想,大学校园的学习风气日益下降。2018年6月,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1],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的培养质量和结果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朋辈教育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导生制,在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领域运用朋辈辅导,在此过程中发现朋辈群体更能够激发同龄人的学习灵感,朋辈群体能互相吸取正能量。朋辈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运用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积极探索,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形成自觉上进、追求卓越的学风,对于高校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困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最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学风更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在“四个回归”背景下,高校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风建设的收效不佳,出现了学风宣传深度不够、学业预警帮扶不够、教学管理关注不够等困境,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学风宣传深度不够。在高校中学风建设最常见的方式是加强学风宣传,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行熏陶。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类宣传仅仅是在学风建设月或者考试周诚信考试宣传中得以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的,应该在学生自入校后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形成。学风建设月或者考试周诚信考试的宣传较为局限,不符合“全程育人”的要求。另外,很多宣传仅仅停留在制作标语口号、表彰优秀事迹、重申考试违纪处理规则等方面,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浅显印象,不能使其内化于心并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2.学业预警帮扶不够。根据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在规定期间没有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给予学业预警[2]。对学业困难的学生给予警示,形成家庭、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信息沟通监督机制。学业预警机制自提出和实施以来,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在此期间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辅导员的谈心谈话、家长的着重关心,让学生加强学习,叮嘱他们在后面学期补上未修够的学分[3]。而辅导员、家长都非专业教师,只能从思想方面对学生予以帮助。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学习计划、增加时间投入,还可以跟上学习进度,但是对于专业知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不够。加之在未修满学分的历史学业压力和正在修读课程的当前学业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学困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比较困难。所以,学业预警模式对学生的帮扶还不够有力。

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短缺学风建设论文

1教育经费在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1.1教育经费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是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活动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和各方面教育投入的支持,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活动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展,有了充足的资金,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才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其学风建设也才能得到一定的促进。

1.2教育经费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教育经费的多少决定着地方高校进行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和手段,还决定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说,学风建设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地方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最终受教育经费的制约。教育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地方高校进行学风建设和发展的“瓶颈”。虽然加强学风建设不能给地方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教育的投资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方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力度,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力度与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适应,在规模上相协调,从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建设优良的学风,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经费短缺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制约的表现

我国地方高校一直都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一定经济基础的限制下,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联系更加紧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风建设的特征与战略意义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基础,会辅助和推动高校构建适配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时代特点;高校学风;长效机制;建设途径

高校学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治学为目的的稳定的态度、精神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的人格标志,成为衡量高校学风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建设学风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严谨的学习态度、创新的学习能力和崇高的学习品质,是高校的使命。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特征

(一)层次性。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达成需要首先制定科学的目标。其以一种体系的方式出现,不仅包括总目标、分目标,还要包含长效目标与阶段目标。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以学校的办学定位、育人理念决定的。所以应该先设定好高校育人的长效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分阶段实施,能有效达成建设目标。

(二)艰巨性。伴随着全球一体化,高校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必然会受到各文化新形态的冲击。如何肩负起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需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高校需要应对的大课题,而高校自身也面临着改革,这种自内而外的革新与学风建设整合在一起,决定了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内可以完成,需要全体教师、学生、员工,甚至是社会与家庭精诚团结得来。

(三)多元性。高校作为一个微缩型的社会组织单位,包括但不限于的主体有师生、员工、科研人员等,这些主体又与社会有着各种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因此就人员的素质、需求来看,必然是千姿百态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建设的实效,必须组织多样的活动,满足并提升人们多元的需求。如教风促学风活动、管理护学风活动等。

阅读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前景

本文作者:陈君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悄然兴起的一支新生的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它对于弥补政府教育财政不足、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和规模的扩张,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如何防范和化解办学风险,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界和办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执行校长李钊博士对这一领域作了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作为全国“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已于2009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著作中,李钊教授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大量翔实而权威的资料,主要运用了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对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研究和办学风险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书构思新颖、论述全面、客观真实、见解独到,是一部全面研究民办高校风险问题的创新之作。综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研究思路的新颖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该书以分析现状、阐发理论、服务现实为运思方向,以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现状——风险成因——风险防范对策这一逻辑关系为明线,以民办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博弈为暗线,借鉴公共管理理论,在全面剖析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办高等学校防范自身风险的应对之策,深入探讨了政府在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扮演角色及其履责路径,从而形成了研究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问题的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表现风格。基于这种思路,该书安排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作者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在分别阐述一般意义上风险的定义、特征和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定义、特征。第三章透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五大主要风险,即市场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教育质量风险与政策风险。第四章从内外两方面剖析了我国民办高校风险形成的原因,深刻指出: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及社会歧视与偏见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产生的外部成因;融资机制不通畅、办学理念不科学及内部管理不规范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的内部成因。第五章从办学理念、财务管理、教育质量、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为防范办学风险、实现学校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对策。第六章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深入探讨了政府责任的内涵,分析了政府在民办高校风险防范中履责路径,深刻指出:引导观念转变、实施科学规划、完善法规政策、建立财政资助、强化宏观监管、提供运营服务,正是现阶段政府责任中最为核心和最迫切的内容。

清晰的研究思路,充分彰显出作者深刻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探索力度。该书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而且研究方法有突破,风格表现有特色。李钊博士在撰写过程中,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对20多所知名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归纳总结了这些民办高校在防范办学风险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又将美日等国私立大学成功经验贯穿于对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的主题研究之中,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校为防范办学风险所实施的发展策略,以及政府在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相应责任与履责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运用了10余个案例、20多个图表以及大量的数据来论证其观点。通过这些数据与案例,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实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他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个案,阐述了文化建设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指出:如果仅仅从风险防范本身来谈论民办高校的建设,那是浅层次的,是很不够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民办院校的风险来自它文化的贫弱”,因此,民办高校强大起来、昌盛起来,根本在于它逐步且迅速积厚的文化,“厚重的文化是学校化险为夷、走向稳定繁荣的磐石”。正是作者坚持了纵横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该书给人以通达、信服之感。

二、研究视角的开拓性和理论观点的创新性

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该书又一特点就是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的创新。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在日益深入,当前主要集中在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意义、现状、趋势及对策等方面研究,以及民办高校产权、政策等专题性研究,而对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日渐积聚的风险问题,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该书将风险防范管理理论引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管理领域,并运用风险防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发生、性质、特征、成因及其防范策略。这种研究无疑有利于弥补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和拓展了民办教育的研究领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