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心理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心理教育

谈高校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正确界定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洞察两种教育模式在学生成长体系内的共生点,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点。为打造全面化的教育体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学方法、施教主体以及教育平台之上,强化实际教育质量。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高校作为承接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观念意识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则可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及认知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与现实生活及学习等存在严重的不符问题,这将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对于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深度分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与共生点,结合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来构筑出全面的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教育效果,确保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一、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及内在联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德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及相关伦理学为基础实现教育工作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理论、教育理论等为主来进行开展的。其次,在特征方面。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到民族地区、文化属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将令德育教育本身呈现出一种融合态势。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学科理论之上,通过教育方法及教育技术的实现对学生自身心理的规范性引导。这也是德育教育贴合于阶段性、主观性,而心理教育结合于稳定性、客观性的主要原因。再次,从实际教育角度来看,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其将学生当成一种塑造主体,通过德育教育方面的引导,令学生在学习及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到社会群体。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则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受教育的主体,其一般通过定向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等硬性约束,此等情况可以类比为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当两种教学模式体现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承载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承载体。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其依据不同承接载体及意识形态等,可以分为思想层面、品德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规范手段的执行令学生明晰社会规则,以及具备对善恶事物的辨别能力,保证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可以秉承自身的高尚品质来进行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行为进行人格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其更加偏向于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确保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尊精神、自信精神以及自律精神等,将自身塑造一个更为完整的个体。

阅读全文

心理教育机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心理教育机制引入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程度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终身发展

心理健康的状况对于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可顺利的完成既定人生发展规划。对于当代以90后为主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成长有着更为特殊的境况,其心理教育机制、受挫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强弱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谓心态决定一切,虽没有这么绝对,但是如学生整天以自卑、嫉妒、苦闷、孤僻、焦急、不安的心态进行学生生活,那么其要是想取得既定的成绩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他们承担更为繁重和艰巨的学习与发展任务,整个社会公众之于大学生的认可度和期待度亦是十分高远的。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是,目前青年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偏低,加之自我的要求与规划和家人老师社会的高期待度,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价值实现认知。有很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没有健全、良好的心态对于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层面上的实现是无意义和渺茫的,甚至其会做出一些极端、报复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的举动。出现这样的情形,应该说是教育的失败,更为具体的是从事高等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生心理机制引导和纾解的不对路与失败。可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认知状态和调节机制对于其个人发展成长成才有着切实和真切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引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目前的一个状况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者都十分头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状况的把握和引导,更谈不上与学生认知、心理思维进行同步交接或者提前预防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管理的日趋专业化与从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深度、广度、力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作为被管理的学生群体在反感度、消极认知上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样的状况和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面临严峻的新境况,如果这种态势不及时扭转将会产生长远不良影响。如何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众所周知,高校的教育管理宗旨即“自立、自强”,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导入是与此相契合的。应该来说,心理教育机制对于学生自主、独立开展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结合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学生从幼儿园至高中从没有真正实现和落实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功效,基本上都交给了老师和家长进行包办。这种一以贯之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打压,他们自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习,其他的方面自然会很顺利,其实不然,这样从侧面使其养成了定性的依赖感和没有主见。在其一进入高校这种自由放任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便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处理自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更别说自我心态的调整与生涯的规划。面对这种情形,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需要切实发挥功效,要进入学生思想、心灵的深处,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懂得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为外部的行为和打算做好积淀。心理教育机制的导入会在无形中指导、缓解学生的焦虑与迷惑,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效用。应该说心理教育机制的嵌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况。因为,传统的固定化、模块化、灌输化的教育机制较为僵化、形式化,而决定个体之种种行为的终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认知和决策。所以,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路径成熟化、体系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应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的深入导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心理教育的路径与举措

多数高校在学生工作部门都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室,他们一般是由专门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从业,而且具备长期的一线经验,对于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过接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相对独到和特质的解决模式和路径。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的疗法和治疗机制,而具体到学校结合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实际境况,可采取的疗法和教育机制有认知学派的相关理论、行为学派的相关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大多是健康的、正向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和希冀。综合采取这些理论所对口的疗法和引入教育机制,能够激发大学生健康向上、追寻梦想的潜能,能够使其积极面对人生,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望,加强挫折承受能力。而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相关心理疏导机制的引入,能够产生丰富和积极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与外围环境在自主接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互动,再配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便会达到良好的效用,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自理、自强的大学培养理念。同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摆脱过去生搬硬套、僵化、灌输模式的刻板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提供新型的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准。心理教育机制引导的最为有效和明显的方法即是心理健康冲突矛盾分析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虽然上文已经提及到很多心理学流派和发展脉络,并且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已采用路径如:辩证法分析法、行为疗法等,但是行为归因于思维和心理、心理问题归因于矛盾冲突无法化解,因此从此路径切入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有着更为深刻和显著的意义。在心理学的理论看来,内心看待事物角度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显现。当个体在面对纷纷对立、相异和相排斥的现象,并产生相关的心理映射时,从内心感知而得到矛盾的结论,这样心理问题会伴随而至。具体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而言,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看待学习往往当成唯一的目的和结果,认为学习不好,其余的一切都发展不好,将高中以来的惯性思维带到大学中去。而实则不然,在大学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特质和发展特长,只要自我有相对突出的地方就是成功和优秀的。但是好多同学不能够迈过这道坎,在取得的成绩不甚理想时就心灰意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失落感,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可以通过心理矛盾冲突的方法进行分析: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路径和手段,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和确定的,这样想的话,可以将学习当做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一种乐趣,不要将其放在遥不可及或者十分高远的地位。从源流上解决学生态度和认知的状况,关键是要理顺其矛盾冲突的认知,让其觉得不是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要使其在学习中感到相对的快乐和满足,把它当做自我实现个体价值的路径,主动的提升他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感、效用感。用矛盾冲突法同样可以分析学生自卑的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境况各异,不同个体的认知、教育、视野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比较而产生差距,因差距而产生自卑感。个体原本的优越资本经比较后的丧失,会使个体的自卑感强化和放大。面对自卑感,自我心理是矛盾的,可能认为一件事或者一个学生工作自己能力与别人有差距,无法胜任或者无法做好,这个冲突的心理是可以分析的,那就是没有经过尝试和经历而下结论是唐突的,即使经过经历和尝试之后,也只能说明在特定的阶段或者某一方面自己有所欠缺,但不是可以完全否定自我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所以这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从业者就可以先行肯定学生个人的自我成绩和价值发展;同时交代他们要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他人的能力以及个体的发展,要经得起考验和挫折的磨砺。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摘要】当前高校要对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价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就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创新理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完善其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大多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问题很多,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多,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就结合当前心理学思想,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模式,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养。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活动都是建立在心理的基础上,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心里健康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认识现状,积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意志独立,逆反心理严重,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2.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2.1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

阅读全文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领导和专家队伍分别组成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机制双结合的工作体制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组织的双结合工作体制是前提和保证。学校领导与专家队伍分别组成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组织双结合的工作体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及行政部门的领导、决策和管理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经费等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家队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和专业优势,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整合和调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教育的关键。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育把心理学知识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普及。在课堂教学中把积极、向上、正面的知识内容输入给学生,塑造学生的潜意识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信念系统的形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结合学校心理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于学生需要的教材,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自己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丛书,逐步使心理学课堂成为具有启发性、教育性、指导性、趣味性、实效性,广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民办高校的教师也要做好科研工作,科研内容以应用性为主,在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特点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使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取得实效。

2、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民办高校应坚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理念,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浓厚校园心理文化。同时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内容包括面向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工作、心理短剧比赛、心理影片展播等。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浅探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之路。学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制订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相应的发展保障,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健康人格心理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心理教育;健康人格;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必然是不完整和不成功的。对高校的素质教育而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转型的要求,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制订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相应的发展保障,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健康人格心理的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时期,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制订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探索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是非常必要的。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学校心理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首先是要能为在校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硬件环境”。相关的各种硬件建设、文化设施要充分考虑人性化,符合环境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要注重对教室、图书馆以及学生宿舍这类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改进,并要合理安排和使用。比如过于破旧、拥挤的学生宿舍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矛盾激化、冲突升级的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优化硬件环境。当然我们在构建完善的“硬件环境”之时,更应注重心理教育“软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体验。学校要大力倡导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坚持文化育人,着力建设积极的大学精神。通过校风、校训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正确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尤其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与国家公民意识。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显得意气风发、个性活跃、人格独立,他们不盲目崇拜权威,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是较为浓厚的。所以学校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既要强调学校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要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兼顾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教育的平衡点,努力构建心理教育的“软环境”。如果学校管理者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效果,就会压抑学生自由创新的天性,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不能采用家长式的粗暴作风。在涉及他们具体利益的事情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诉求和民主表达,鼓励说出自己的心声,给他们自由创造的表现机会,激发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其心理健康发育和自主人格的成长。

二、重视心理健康调研,提高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我国的心理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者、教师在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成果越来越多,与心理教育相关的专著、教材也都成果丰硕,这些无疑是为我们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进而提高心理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前提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确的认知,而如何获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能凭空想象或人云亦云,必须有科学的调研方法。目前常见的心理健康调研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这就要求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知识,具备较好专业能力。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实际调研时,注重调研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可以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等调查问卷,来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化的心理测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情绪、智力状况等进行科学问卷调查,在保证全面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其心理特点以及产生此种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访谈也是心理健康调研一种常见形式,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就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设计访谈计划,通过对高校师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校的心理教育现状,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讨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时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人员应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同时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只影响了社会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日新月异,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发一些大学生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应合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处理问题

信息爆炸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更新和变更,这就给高校的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大挑战。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两个主要内容,在高校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但是当前我国的各大高校普遍缺乏大数据意识,对于大数据信息处理的水平严重不足。同时,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人员都过于重视高校的文化课教育以及学生专业课教学工作,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只有少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大数据处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阅读全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建立完善的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对引导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青年主流群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对于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高校心理教育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索出合适的组织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目前,各个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阻碍,下面就将对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现状作一些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1.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工作室,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心理教育辅导工作,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还是凸显出了很多问题。

1.1心理咨询机制不完善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导致心理问题被很多学生避而不谈,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尽可能隐晦的自己解决,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疏导,很可能导致自己误入歧途,归根结底还是心理教育的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处理方式基本是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以后,自主找到心理健康工作室,与老师进行交谈,交谈完成后老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回访,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其辅导员,提醒注意平时的异常表现。这种机制极其容易泄露学生的隐私,且容易让学生成为“关注对象”,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困扰。

阅读全文

高校旅游管理知识经济教学改革

摘要:

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依托教育改革实行的,靠的是对教育核心理念的转变,也是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方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旅游业也随着变得火热起来,大多数人每年都会进行定期的旅游和出访,这对于旅游也的工作者们来说,既带动了相关的岗位就业,也对旅游也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好的素质要求,面对大量的旅游人口,也会面临大量的相关问题出现,因此对于高校旅游管理的专业来说,进行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根本上的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知识经济;高效旅游管理教育;核心理念;教学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高校的旅游专业的教学也应进行相当的改变,现代的旅游也对于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他们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且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也有着大量的缺口,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必须针对现有的高效旅游管理进行理念上的转变和教学上的改革。

一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

专业的素质教育是为了迎合社会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有效的旅游管理教育理念,能推动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从而更好的服务我国日益蓬勃的旅游业,同时提高我国的旅游人口素质。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并且根据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充分的迎合市场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核心理念需要的是实际的教学改革的配合,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市场环境针对性提出战略核理念,并以此理念为基础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把理念和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最终的理念目标。在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中,存在这诸多的教育、教学的问题,学生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检验少,自主性差,素质偏低等等的状况。要想使学生和能有更全面的发展,并且能被旅游行业所接受,就必须进行根本上的教学创新和改革,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符合型人才,来面对如今的旅游行业和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充分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