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效协调机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行政协调机制下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一、公共危机管理下行政协调机制构建的依据
1.行政协调机制的作用。
应对公共危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至关重要。行政协调是调整行政系统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实现行政目标。对于我国而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构建行政协调机制,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应对工作,提高处理危机的效率。一方面,政府要依靠其被赋予的权力协调好行政部门内部的关系,包括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另一方面,政府要协调好和其他参与主体的关系,既要确保自身地位不动摇,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参与者的作用,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危机。
2.基于我国当前的需要。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也悄然而生。我国的社会环境复杂,公共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加广泛。因此构建行政协调机制迫在眉睫,这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也是公民权益的保障,更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下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较晚,且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社会情况的复杂性又增加了应对公共危机的难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多是借鉴国外经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为国情不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缝隙和空白,导致我国的行政协调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综合协调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浅析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唐河县供电公司主动适应乡村发展新趋势,聚焦乡镇供电所管理,健全供电所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实现专业纵向垂直管理、综合横向协同管理,确保专业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
1工作思路
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紧扣国网公司“一体四翼”发展布局,围绕“三个一切”工作要求,锚定新形势下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重点和提升方向,落实国网公司关于健全农电综合协调机制的工作部署,设立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专业协同,完善乡镇供电所日常管理工作机制,推进乡镇供电所精益管理水平和主动服务能力提升。
2机制构建
建立乡镇供电所管理协调机构,在公司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小组,全面落实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各项任务,统筹推进,解决突出问题,落实省市公司有关要求,部署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全面工作,研究决策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营销部。办公室主任由营销部主要负责人兼任,成员由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小组成员部门组成。主要负责落实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统筹推进低压营配业务末端融合、中心供电所建设、供电所综合评价、先进供电所示范建设、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乡镇供电所基础管理等方面工作,做好管理和业务执行过程统筹,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研究突出问题,督导工作开展进度,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开展乡镇供电所各项工作的管控、考核、奖惩。明确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责任,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乡镇供电所综合管理,切实形成对乡镇供电所齐抓共管、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各专业管理部门作为乡镇供电所专业垂直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分工责任,做好综合性管理工作的协同配合。建立起各专业纵向管理为主、综合协同为辅运行高效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专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各自分管专业的安全管理负责。强化层级管理,加大放管服力度,持续优化管理机制,确保专业管理要求和工作措施在乡镇供电所落地落实。
3重点抓手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营销部配备1名副主任负责乡镇供电所管理,配备1~2名供电所管理专责。建立专业联络人制度,公司各相关部门要全力做好专业协同配合,统筹解决乡镇供电所管理问题。每月召开工作协调会,通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并由公司主管领导对各项工作完成质量进行点评。建立过程管控机制,对照供电所管理工作要求,构建工作台账,建立重点工作月报机制。各专业部门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开展督导调研,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单位挂牌督办,实现问题整改闭环管理,确保工作要求在基层有效落地。建立督查评价机制。组建“综合+专业”专家团队,统一督查标准及评价方法,对供电所管理综合协调过程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由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办,由专家团队每半年开展一次供电所管理成效督查。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围绕企业负责人指标、供电所综合评价定期发布排名通报,并将综合管理指标及重点工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每月初各部门报送本月工作任务、计划及目标,次月针对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及供电所管理成效进行评价,开展指标跟踪管控,强化专业责任。
涉农资金管理政策建议
摘要: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涉农资金管理政策建议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重大自然灾害国际救援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一、国际救援及其协调机制模式
(一)国际救援
在《国际救灾及灾后初期重建的国内协助及管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救援方是指任何提供慈善救灾的人道主义救助组织、援助国、外国人、外国私营公司对受灾国领土内的灾难作出回应,给予实物或者现金捐赠的其他外国实体。国际援助方是指在某国领土上从事救灾或者通过某国领土过境参与另一国救灾的外国国家、组织、实体或者个人。笔者认为,在国际救援中,援助方的概念界定宜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即排除国内援助方,因为,当一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一般国内的援助方都会参与到救灾过程中,而国外援助方则不一定会参与进来。因此,重灾后国际救援的主体从狭义的角度解释,更能够契合国际救援的本质。按照援助活动参与者的性质,国际救援主体可以分为援助国、区域性的国际救援组织、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性救援组织,等。援助国,即参与另一个国家救灾的外国国家实体,一般是通过民事或者军事方式,提供救灾及灾后初期恢复重建援助的国家,其中民事的援助是主要方式,而军事方式的援助在条件和要求上比较严格。区域性的国际救援组织是指即几个国家实体通过事先达成的条约而形成的区域救灾组织,例如欧盟为了向其成员提供有力的人道主义援助,专门成立了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ECHO),1998年7月亚洲国家成立的亚洲减灾中心(ADRC)等。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性救援组织是指由联合国为了使其成员国在重灾后能够迅速恢复,建立独特的应急组织机构等,包括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等。
关于救援的内容,《示范法》中规定“进入受灾某国的用于救灾或灾后初期恢复重建的援助”,基本上包括人员、资金、物资、技术与服务四个方面,其中物资即是向灾区提供的食品、药品及其它各种重要物质,技术和服务包括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的医疗援助,资金主要是指援助方向受灾国提供的资金。人员主要是国际救援队伍及提供救灾或者灾后初期重建的国际工作人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协调是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法学的角度讲,协调主要就是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构建相关主体能够从程序上和实体上保持相对基本一致秩序的行为。国际协调,也不外乎是各国能够采取谈判和协商的方式,来达到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基本一致的行为。国际机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与国家对国际关系认识的深入程度是一致的。只有当国家意识到了某种共同需要,并愿意为此而合作时,国际机制才能产生发展。关于国际机制的概念,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斯迪芬•克拉斯纳所下的定义:“国际机制可定义为一组隐性或显性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这些基础上,某一特定国际关系领域中行为者能有类似的期望。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和正义的信仰,规范是行为的标准,由权利和义务界定,规则是对应当或违规行为的详细规定,决策程序是在制订和执行集体决定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基欧汉对国际机制所下的定义则略有区别,“一种政府的安排—政府通过制订或采用某些活动的程序、规则或组织制度来调节和控制跨国的和国家间的关系”。
尽管两位学者对于国际机制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都被认为是国际机制的四大重要要素,一方面这四个要素的是否完善有助于国际机制的形成,从而使国际社会在某一领域内能够达成更多的共识;另一方面,越是明确的原则或者规则越可以营造互信的氛围,扩展国家在该领域的决策空间,有助于国家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减少顾虑和不确定性,促进正常的国际交往的顺利展开。综上,根据前述对于国际救援和国际救援协调机制的理解,可以得出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国际救援协调机制,本质上是指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国家、地区或者国际组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原则、规则和决策程序调整由于国际救援中涉及的人员、资金、物资、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国际关系。
(二)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国际救援协调机制模式
1.受灾国与援助国双边协助协议下的救援协调机制。为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和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互助条约,例如1985年丹麦和德国之间签订的《丹麦和德国关于灾害或严重事故时互助协定》;中国和俄罗斯于2006年3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预防和消除紧急情况合作协定》,该协定阐明了中俄双方在灾害发生时相互援助的形式,实施紧急救援的途径、保障手段、权利、义务以及救灾信息沟通、技术和人员培训交流与合作等内容。通过签订双边条约所形成的双边救援协调机制往往是两个国家之间具体协调的结果,不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本文暂不作为重点探讨的模式。
涉农资金管理政策建议分析
摘要: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管理机制分析
摘 要:在新时代,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使人民脱贫致富,国家从政策上开展相关战略,并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农业产业向高质量趋势发展。当下,有必要以农业产业化联盟为载体,促进农业一体化生产,这是一次伟大的探索与实践,其中有效管理协同机制至关重要。文章首先分析农业产业联合体的管理协调机制,从多方面分析联合体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最后提出三点实施要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福利。
关键词:产业化联合体;管理机制;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高质量阶段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民生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据一半比重,但农民的生产劳动回报率、利润率很低,因此必须促进农业高效率发展,通过农业制度创新、多方合作互补等措施,最终实现农业效益提高,产业利润增长,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我国也在农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习先进理论,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出大量新经验,其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就是农业组织模式的重要创新,是新时代发展优质农业的关键,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的显示作用和实际意义。第一,有利于建立现代化农业管理体制。在有联合管理之前,相关农业主体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做各自事情,政府监管较为困难,但进行生产联合体之后,主体之间不仅协作更加紧密,分工更加明确,而且管理也更加方便。第二,有利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供应链向下延伸,必然能加快农业机械制造、农旅融合等第二三产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第三,有利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与上下游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并有利于开展专业和基于品牌的运营,及时分享经验教训,加强组织联动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第四,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管理协调机制构建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其实质是系统各部分互相影响所产生的维持、促进、制约系统地内在工作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影响有机体发展的各项因素。从发展动力上讲可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从协调发展上讲可分为决策机制、风控机制等,只有各机制协调发展,最终才能促进农业产业联合体蓬勃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动力机制
1.环境动力
煤矿应急救援管理体系问题探析
摘要:煤矿生产受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有限作业空间等不利安全的因素限制,当事故灾难不可避免时,迅速有效的应急救援指挥和应急处理可以降低事故灾难带来的损失。目前,煤炭行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安全事故特点,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实训建设,提升矿山救护水平,有效应对安全事故。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安全事故特点;救援实训
0引言
煤矿开采是一项系统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其受到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复杂多变、生产条件恶劣、技术装备水平偏低及职工技术人员相对偏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煤矿生产危险性较高,透水、瓦斯、煤尘、冒顶片帮、冲击地压及有毒有害气体等安全事故频发。统计表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可将事故损失降低至约5%~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应急救援管理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导致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1-6]。
1煤矿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管理是对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是为了预防、控制及消除紧急突发事件,降低其对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恢复的活动。煤矿应急救援是针对煤矿特有的事故开展的应急救援工作,是为了煤矿安全生产,避免出现突发事故、降低事故危害,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重大次生灾害威胁而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煤矿应急救援由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4个动态管理过程构成[7-11]。煤矿应急救援体系是为应对煤矿突发事故、尽可能保障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而由各职能不同应急救援机构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该体系包括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机制及救援装备等要素,煤矿通过该体系实现对事故和危险源的控制。矿山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既能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能较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12]。
2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探索药品供应保障的质监体制
作者:王军凯 王广平 单位:山东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
我国卫生部、发改委等9部委于2009年8月联合《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和实施的主阵地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配送环节的质量管理则归属于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为突出药品监管部门在国家基本药制度中的职责,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笔者拟探索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质量监管机制的技术监督与行政监督协调机制,旨在为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执行提供参考。
1国内外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状况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积极倡导和协调下,相继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加入基本药物行动计划,但具有实质性进展是在2009年“新医改”的引导性政策背景中实现的。
1.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概述
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WHO于1975年开始提出基本药物概念(EssentialDrugsorMedicines),建议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以保障公众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基本医疗所需的必需药物。1977年,莫桑比克制定了本国的国家药典,包括有430种基本药物的清单,以加强当地药物的可及性;1971年,秘鲁实施基本药物规划,鼓励制定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清单,为WHO提供了国家基本药物的范例。而斯里兰卡于1959年就制定了一份药物清单,以供国家卫生保健系统采购之用,又《锡兰医院处方手册》为这些药物的使用提供信息;斯里兰卡基本药物制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普及教育,从而提高民众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并激发了对一般卫生服务的强烈需求。
1.2国外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