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师德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师德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议

摘要:本文立足于师德核心要素,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了解师德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核心要素特征,最后对如何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总体而言,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必要性,需要从正面引导、强化育人意识等方面,全面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关键词:师德核心要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1前言

师德是教师人格品质与思想道德的体现,是教师一种特定的群体道德;师风作为师德的外在表现,是教师长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与行为习惯。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研究

2.1师德核心要素分析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方面详细介绍了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文献在对上述要素进行总结归纳后,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三方面认为是师德的核心要素。

阅读全文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文章首先概述了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指出了新时代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最后提出了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的运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

党的报告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且《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鉴于此,师德师风建设应该被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既涉及教师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人才培养,师德评价自然而然成为一项重要的外部手段和有效载体之一[1]。高校师德建设及师德评价将是提升高校教师这一特定领域和群体的道德生活状况的具体实践[2]。

一、新时代下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认识和理解

师德评价是对高校教师职业品行的导向和约束,具有“指挥棒”和“红线”作用。社会对高校教师师德具有更高要求:在意识层次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水准;在行为规范上,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影响程度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更深远、更广泛。首先,社会、学生、家长等对教师师德期望是高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提升的;其次,每位教师由于个人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有一定差异。就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存在差异;最后,在一定时间段内、一定教师群体范围内,个体师德存在以下不同,应该对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教职工认可的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肯定和认可,予以精神褒奖;并形成必要的等级差异,树立榜样作用,影响带动整个教师群体向更好的师德目标发展,避免“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轻视弱化师德考核和建设的现象。

二、新时代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阅读全文

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

【摘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高校教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引领起到关键影响。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高校师德师风领域学术论文的整体概况、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高校师德师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成果较少,结合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多。与此同时,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和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对策、考核评价、建设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时期的社会背景都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此外,这一领域存在忽视理论性、缺少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撑、综合性和评述性的文献较少等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共词分析;研究热点

一、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

(一)历年发文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问题的影响程度。统计336篇学术论文,可以得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的历年发文情况,自2001年,针对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开始出现,开始发文量较少。2006年之后,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探讨增多,发文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在2017年略有下降,但是随着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发文数量迅速增多。从整体趋势上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文数量也将日益增加。(二)高频关键词的分析笔者通过识别和分析关键词,从统计的学术论文中获取原始关键词1120个,按照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1],得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即高频关键词共8个:发展对策、高校教师、建设重(难)点、现状、内涵、重要性、评价、新时期。

1.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史晓东从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对师德师风进行界定,认为师德师风包含师德和师风,前者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后者指向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反映行为习惯[2]。周宏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的特别属性,提出示范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属内涵,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不应满足于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既有职业道德规范,而应该追求卓越化,为人师表,创造更高的职业幸福[3]。总体来说,目前鲜有专门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论文,现有研究大多数缺乏深层分析,没有细化高校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标准、特征。师德师风内涵是开展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

2.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认识,明确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探讨。有的学者从高校层面出发论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如回春园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4];有的学者则基于国家、学校、个体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如荣立和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5]。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还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阅读全文

地方校园师德创建探析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问题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索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毫不动摇地把师德师风建设放于首位,不断健全机制,最终实现在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新常态。面对现阶段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应了解师德建设素养,分析高校师德核心要素,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师德规范,引导强化教书育人意识,提出解决对策,深化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的要求。高校教师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建设,保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报告中也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重大责任,必须坚定不移的以爱国守法为基准,以潜心教学育人为守则,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师德核心素养分析

新形势下,师德建设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中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六大职业道德素养,分别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其中,“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师德的核心要素。下面分析六大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爱国守法是基本原则,教师必须履行教师的职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维护校园和谐,做到热爱祖国,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不做有损国际法律法规的事情。爱岗敬业是核心要素,教师必须热衷于教育事业,作为高校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科研事业,服务于社会,进行文化创行为己任。做到终身学习,热爱学生,严格但公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是根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做到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严谨治学是基本态度,身为高校教师,必须学术态度端正,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术自由,坚决抵制学术不正的思想和学术失范的行为。服务社会是基本担当,除了课堂时间外,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主动承担社会义务,服务公义事业,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为人师表是根本责任,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崇尚的人格魅力,丰厚的学识,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做到举止文雅,言行得到,引领社会风尚。

2从师德要素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师德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阅读全文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多维思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已经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希望和主力军,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师德塑造在高校师德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多方面思考和剖析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而高等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高等教育中,一个关键就是教师的培养;在培养中,师德又是教师的灵魂。高校当中的青年教师是我们高等学校发展的先锋和主力军,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更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古人云“上所施,下所效”。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大多在教学一线,承担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年轻、思想活跃、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者,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才能全面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一)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碰撞,各种社会思潮对教育和教师带来了冲击,这就对广大青年教师的师德有了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教师不仅要克服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抵制市场经济对其的影响,还要不断从严要求自己,提高师德水平,对学生起到榜样的力量。我们要清醒认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重视师德建设,确保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阅读全文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拥有一支道德品质高尚、专业素质优良的高等教育青年教师队伍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着眼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在深入剖析争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路径,以一种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意识来探究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敏主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新形势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还指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1]。同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职责,即教师是专业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要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新思想,为学生塑造生命。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努力。鉴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都满意的高校师资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即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育战略,积极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力军。简言之,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陆续提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及“四个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本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意识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性,即有必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其外部环境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及网络环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低、人格品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其作为全社会高尚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角色的扮演,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改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使教师有能力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交流日益增多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作用由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变成了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面对这一形势,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方针,认清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地发挥自身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影响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严肃认真地按照相应要求对待教学工作,这样就能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提供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正处在三观的发展变化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教育。而高校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觉悟、价值取向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旦高校教师的素养达到了这一高度,就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些素养示范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