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社团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公共管理探究

1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效率问题

一般认为,效率是指社会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可见,成本与利益的关系是效率的实质。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效益,可理解为高效率,反之则为效率低下。在公共管理中,所有公共事务都存在着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效率低下应该是每个组织在管理中最突出的负面问题。笔者在调研S高校J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下属的11个学生社团时发现,只有个别社团能做到财务状况良好、社团成员的凝聚力高、计划从制定到落实能快速而准确,情况最糟糕的社团一年都组织不了一次社团活动或服务,社团管理形同虚设。情况如下表1所示:详细分析一个高效的政府,笔者发现:其决策制定是快速、准确而能实施的,且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有一个专门的决策分析、制定和评估部门;任务布置下去各部门的职责是明确的——部门职责甚至有明确的章程说明;权力下放,不做不擅长的事情——政府外包服务项目,培育社会组织机构;规范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360°绩效考核及明确的个人晋升途径;责任落实到人——一直到底的个人问责制。②③④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以及恰当的人在恰当的岗位做恰当的事,保证了政府在一个政策周期内的高效运转。笔者将上述的一些理念运用在J学院的11个学生社团中。社团指导老师、会长和副会长形成决策机构,由于是专业社团,要求会长与副会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决策提供部分专业意见;决策形成的内容将细化为指标评分,作为360°绩效考核的依据,而评分包括社团联合会上级评分、其他社团同级评分和学生代表下级评分,分数高低将作为社团评优和个人荣誉的重要标准;社团专业性强的活动可借助校外力量,如金融协会模拟炒股比赛的软件则由企业提供,无需学生自行开发。上述举措,辅之以已有的日常管理制度,社团内部松散的风气有所改善,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社团间的良性竞争也促使更多学生干部积极性的提高,由于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认可以及工作的完成与自身发展紧密挂钩,学生干部更注重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间接也提高了社团的公众影响力。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公平问题

广义下的“公平”的概念被赋予了政治公平、经济公平、伦理公平等多样的形式,而在公共管理的实践视角下,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环境公平和结果公平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公平问题。规则问题时指管理主体制定的规则应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程序公平是指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应遵循正当程序。环境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为管理对象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结果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保证按贡献原则进行分配。一个注重公平的管理主体,应当在上述四方面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考察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然注重其政务的公开程度,这好比古时明君开言纳谏。只有保证了信息掌握的对称性,社会大众才有机会获悉公共政策的信息,才有利于下一步的民意表达。第三方监督以及社会公民有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保证强弱两方信息把握的公平性。⑤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则是毋庸置疑且老生常谈的,缺乏竞争对每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害的。学生进入学生社团一般不存在门槛高低之分,因此学生社团应当注重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保证信息在强弱双方间的一致性。缺少长远发展眼光的学生社团往往就在活动开展前几天通过发传单、摆摊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了解其社团动态,而当活动结束,学生群体就再也无法掌握该社团的任何信息。同样的情况发现在社团内部,干事往往只能接受任务,但对社团的未来发展或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则了解甚少。合理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政府的“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微信、微博等先进工具,更新社团的动态。笔者曾让J学院社团联合会把换届名单在微信上,发现转发和评论信息人次共达几百次,很好地让更多的学生获取社团的日常信息。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社团的评优问题。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社团上交活动材料的准时程度以及活动规模的大小来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笔者长期调研J学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协会,发现其活动大多为社会调研和数据研究分析,活动性质并非如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外扬,也并不能吸引很多社会研究专业以外的学生参与进来,但调研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该协会的评价,持正面评价态度的占90%以上。这表明,活动的规模或性质,并不能作为社团开展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的做法是考察参与其中的学生是否受惠,并且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受惠。精明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咨询其服务对象的意见,这一点应当值得学生社团效法。因此,在考核社团绩效时,会员(即学生)的态度应当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重。由此看来,应用360°绩效考核来考评社团一年的工作表现,既是效率问题上的考量,也是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3结论

本文从公共管理中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的一些做法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做法能提供给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管理的参照。尽管高校学生社团不能照搬政府管理的方法,诸如企业管理上的一些理论对社团管理⑥⑦仍有相当程度的可参考性,但笔者认为,取其精华仍是值得肯定的做法。科学决策,高效运转,学生干部在其位谋其职,社团信息传递顺畅,能为高校学生群体提供更好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服务,从这点来看,具有公共管理视野的学生社团在高校中无疑更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作者:严嘉荣 梁意钰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全文

新时期高校社团管理创新论文

一、当今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困境

1.内部管理模式的缺乏

有很多高校社团的财务管理的设立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社团管理部门的整体不规范而导致管理的松散状态。另外,有许多高校社团还缺乏一些激励机制,而社团的发展仅是依靠管理者的策划以及学校的推动作用,缺乏社团成员的凝聚力,使得高校社团很难更长远的发展。此外,对高校社团的监督管理缺乏一定的实时性,更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制度以及专门的监督部门,使得高校社团的管理上存在误区,不能及时得到更正。

2.社团发展缺乏准确的定位

高校社团要想有着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对组织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而在当今高校社团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外部的环境变化缺乏一定的认识,从社团的成立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对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掌握,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发展处境,更无法分辨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缺乏一定的发展目标。另外,还有很多高校社团的组织管理缺乏对自身发展的认识,而且有很多社团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目标,甚至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社团的激烈竞争中,使得社团很难有着更大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社团管理创新的建议

1.加强社团管理,突出社团的特色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

摘要:自组织理论的视阈为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该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对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就此提出了创新社团活动管理理念,实现社团活动“学分制”等相应的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和拙见。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社团;项目化管理

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自由爱好和兴趣自发形成并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目前而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的社团活动类型多,数量多,但是办起来的实效是否与时间和精力付出成正比,这是一个问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校在社团管理和组织中下功夫。自组织理论是基于协同学理论体系的一种组织形成的划分方式,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而用自组织理论去看待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在这个角度里再加上市场化对高校的学生社团的冲击,激发了是否能够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来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的灵感。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是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组织建设的,其活动的自由度更高,但是社团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样的,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进行社团活动组织的学生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能力方面更是都有大的增长。社团活动的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载体,引导好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服务。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也就是说研究一个系统是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的从无秩序、无组织走向有序、有组织的。该理论的构成主要基于四大理论:其一是能量交换论,能量守恒是自然的定律,在系统和环境之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的交换,对系统自身发展产生影响,系统和环境如何自发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其二是协同论,协同论研究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一个系统包含着各种要素,而各种要素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的,这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式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并不断发展,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就由内部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来决定。其三是协同动力论,一个系统里会存在多个子系统,在不同的子系统内部还会存在更多的要素,这些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会形成相应的影响和能量场;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影响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各要素之前的协调是系统或组织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其四是演化路径论,系统或者组织的演化路径是多样的,包括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演化路径、演化的间断性道路、渐进的演化道路,这些不同演化路径的划分是路径的可预测性来区分的,临界路径是难以预测的,从无序到有序是自发的,不可预测的,在走上有序后的继续发展是可预测的。自组织理论在这些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可以用于研究复杂的系统行为,把管理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然后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企业的发展有其演化路径,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也有其演化路径,在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出新的观察视角,顺着演化发展的路径摸清规范化管理的脉络。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创新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创新举措。要强化高校社团思政育人理念;打造示范品牌效应;提升社团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促进学生社团在新时代健康蓬勃发展,永葆活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团建设管理;创新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必然要求下,第二课堂建设被不断推进和完善。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工作大局中担任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活动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社会化转变,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当下,高校学生社团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社团活跃度空前高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索创新管理学生社团的模式,使其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和实践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和责任感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原则、自主开展活动为主要方式,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社团存在区别于其他学生组织的特点。一是凝聚力强。学生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志向追求、兴趣爱好及理想目标自发聚集起来的,在形成与运行过程中,包含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认同,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自主性强。学生社团是自愿结成的,具有非正式性与群众性,社团内部自由、平等,大学生选择是否加入社团,或者加入哪个社团,取决于其是否认同社团的宗旨与章程,是否有吸引自己的亮点,入社后若出现对其兴趣降低等原因而退社,目前未有任何约束。三是综合性强。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开放性和民主性的成长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需求,综合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扩大。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每所学校运营管理着多则上百,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社团作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课余生活需要。按照人数规模来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可分为20-30人的小型社团,几十人到100人的中型社团,100人以上的大型社团;按照活动内容来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创新创业、其他七大类社团。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一个快速蓬勃发展时期,相较以前已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但我们发现,学生社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境。第一,思想引领类社团普遍较少。思想引领类社团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多以讲座、辩论为主,形式单调,开展过程中缺乏活泼性与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关注与热情。新形势下,高校鼓励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致社团成立后在管理上精力不够,社团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理论类社团大多数由学生自行管理,管理者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第二,社团活动品牌传承力和创新性不足。个别社团在成立之初缺乏有价值的社团理念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导致有的活动基于一时兴趣爱好而举行,主体方面不够突出,不具备鲜明的主旋律。较多社团活动呈现表面化、形式化和娱乐化,部分社团活动创新不足,依靠奖品吸引参与者,活动形式同质化严重。第三,社团成员流动性增大。如今越来越多“0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组成人员。“00后”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入学时因兴趣报名,后期由于学业繁忙和兴趣降低,逐渐成为“僵尸社员”或者退出社团。社团在制度管理上缺乏对成员的有效约束力,长期以往,原有社员的归属感与社团凝聚力也会降低。第四,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度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下,社团指导老师多由团委老师或辅导员兼任,本身工作繁忙负担较重,无法事无巨细、全身心投入社团指导中。高校缺乏对社团指导老师工作量的认定细则,指导积极性有待被激发。部分学院内部资源缺乏,需外聘专业指导老师,但对其工作量认定困难,也存在指导老师跟社团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和指导作用的情况。第五,经费投入、活动场地、设施资源有限。相较校级学生社团,院级社团缺少固定的工作与训练场所,尤其是体育类社团举办活动需协调多方,在院系多的校区还需“抢占”资源。校区发展不均衡,彼此之间交通不便也会导致社团活动范围受限,学生举办活动积极性不高。目前,较多高校学生社团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举办高质量活动因此受限。

阅读全文

项目管理在高校社团活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当代大学生活的不断丰富,高校的社团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学生的加入,高校社团活动是一个由学生代表自主建立的活动组织,它的成立,为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带来了丰富的活动。每个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并加入其中,在社团中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随着学校社团的不断增多,在管理层面就需要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合理有效的管理每个社团,从而促进在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项目管理在高校社团活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校社团活动;管理

1高校社团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1.1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大学生由于对学校过于陌生,对相关的管理制度不了解,也没有相关人员的详细说明,所以对学校的社团活动并不感兴趣。由于大学社团的种类很多,有些社团甚至采用骗学生的钱设立社团,在收集到钱以后就消失,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甚至放弃了参加社团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校要制定管理社团的规定,避免因社团骗取学生钱方面的事情发生,用相应的管理规定,为学生安全参加社团活动提供保障。

1.2高校社团活动资源缺乏,活动能力不足

社团的正常运行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在实际的高校社团中,由于社团参加的人数较少,在资金的收集上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许多社团因为没有过多的流动资金,在社团的活动准备上,例如,表演的服装、道具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在实际中根本达不到。由于表演的道具、服饰不齐全,导致日常表演不能正常运行,学生因此对社团活动失去了信心。为了解决因资源缺乏引起的活动受限问题,社团应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以得到帮助。

阅读全文

高校社团管理标准化制度建设探析

摘要: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社团发挥着阵地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也可以为校园思政教育提供条件。所以,高校应该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加入校园社团,为了发挥社团的作用,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明确具体的便利标准和制度要求,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的建设,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标准化

在现代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位置,增加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特长,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的建立和管理,不仅要明确社团的组织规范、成立要求,还要构建详细的管理制度,确保社团组织的规范性。为此,要确定社团的建立标准和管理制度,确定社团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社团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推广,高校招生数量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各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普遍侧重于兴趣发展,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大部分高校都会将社团活动和专业学科结合,重点对科技、创业、思政等类型的社团加以扶持。随着社团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参与数量不断增加,大规模学生社团的人数可以达到几十人。调查显示,学校大部分学生都会加入校园社团,一方面丰富课余活动,另一方面增加实践经验。从社团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社团逐渐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社团有了更明确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会安排专门的教师或学校部门来管理学生社团,也会成立院校两级联合会,负责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可以为学生社团组织成立、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会对活动行为进行约束,确保社团活动的安全性、健全性。

1.2特点

阅读全文

新公共管理下的高校公益社团运行机制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全方位参与机制

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目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如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爱心服务社等。从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出发,公益性学生社团指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学生社团。可见,高校公益社团是面向社会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符合当前开放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011年5月,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回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为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公益社团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引入外部资源,不断加强外部联系与合作,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全社会的贡献率。首先,高校公益社团应广泛寻找合作伙伴,或以优质活动策划为载体争取合作方的资源,或以自身优势人力资源协助合作方开展活动,从而获得物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其次,高校公益社团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总体可以概括为送知识、送艺术、送爱心、送文明4个方面,具体包括:提供专业性强的服务,如法律咨询、机电维修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如文艺表演、书画展览等;帮助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如关爱自闭症患者、留守儿童等;倡导群众遵纪守法,弘扬传统美德,如协勤引导路人文明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最后,高校是社会的智囊库和人才聚集高地,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办学规模,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成立各类公益社团组织,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三、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阅读全文

高校可持续发展体育教育论文

1高校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

1.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生体育社团其集体观念的磨和、精神文明的陶冶、内容的健康性、道德规范的养成等,无不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内涵。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体验社团文化,使大学生能从本民族素质的角度与本国文明程度,做到人伦并处,晓事理、知法律,使之气度恢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恪守操行。高校体育社团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并不是通过硬性灌输,如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氛围、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潜移默化于教育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社团成员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健康交往

由于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能够满足成员某一方面共同目标需要的特点,有着为学生乐意接受的灵活、多样、生动的活动方式和依靠成员之间的友谊、信任、推崇而建立的组织形式,体育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体育社团成员间产生一种亲密、健康的关系。

1.3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多种综合能力,其中善于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沟通的渠道,将社会要求与社会规范作用于大学生,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一个平台,找到结合点。大学生通过社团文化这个舞台,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并与社会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与协调,促进自身的社会化[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