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效农田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战略,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聚焦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等因素,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鼓励社会参与,落实建管结合”以及“严格执行实施流程”等措施,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进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产业优化;实施对策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1-2]。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战略,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3-4]。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以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明确项目区域及时序安排,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重点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局面[5-6]。聚焦“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目标任务,重点对不规则田块、沟渠进行整合、填平、疏浚,完成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已成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手段[7-10]。本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进优化提供借鉴。
1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主要做法
1.1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灌溉工程建设相结合,推动了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以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渭北平原的大片农田基本都属于陕西省大型灌区泾惠渠灌区末端和交口抽渭灌区渠首,比如泾惠灌区的四支渠、五支渠、七支渠和九支渠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按照:1)修复并利用原有灌区输水渠道为灌溉水源,建设以渠道和低压输水管道等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2)利用渭北平原地下水位较低的优势,实施机井、抽水站等水源工程,配套建设渠道、低压暗管灌溉、滴灌等节水工程或水肥一体化设施,变大水漫灌为农田高效节水灌溉。
1.2促进多元增收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贯彻生态理念路径
摘要: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推动农田高标准建设在提升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积极贯彻落实生态理念,加强环保管理,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主要探究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如何贯彻落实生态理念,在分析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理念;高标准农田;环境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构建生态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进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应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指导农业生产高效有序进行,在增强和巩固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概况
(一)科学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前提是科学规划。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时,要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产品产业规划相结合,把握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区域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1]。
1.坚持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高标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要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标准,提升整体建设质量。
看农田建设投资导向的变化思考
摘要:出台和修订《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目的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22年该办法的修订,更有利于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落地。文章比照新旧办法的章节结构发现,新办法呈现了突出农田建设的政治定位、明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调整中央地方的支出责任、体现适度从紧的理财思路、彰显粮食安全的工作主线、关联配套政策的有效衔接等亮点,释放了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长期艰巨的政治任务、强化预算约束管理是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重点、省级财政是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主体、严格精细管理是今后财政资金使用的根本趋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永恒主题等信号。
关键词:农田建设;绩效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主体;粮食安全
2022年1月30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22]5号,简称新办法),2019年5月16日印发的《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简称旧办法)同时废止。通过对新旧办法对比,发现国家对农田建设的定位和导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新旧办法的章节结构变化
新旧办法同为六个章节,但除总则和附则外,其他章节内容均有变化。第二章将“资金支出范围”修订为“资金使用范围”,突出了资金支付的用途管控;第三章将“分配和下达”修订为“资金测算和分配”,体现了资金分配方式的变化,同样是因素法分配,但因素侧重点完全不同;第四章将“资金使用和管理”修订为“预算下达”,不再强调“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方式,只是明确了各级资金下达的时限要求,突出预算执行这一重点;第五章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修订为“预算执行、监督和绩效管理”,着重强调了预算执行的重要性。
二、新办法呈现六个亮点
(一)突出农田建设的政治定位。将《总则》中原“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修订为“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凸现了高标准农田“国之大者”的政治定位,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推动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田建设巡查管理简易工具的实现分析
摘 要:深入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巡查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管理简易工具的实现方法。该工具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地域范围及其范围内所有工程的位置显示在手机卫星地图上,利用地图导航功能引导工作人员到达施工现场实地了解工程施工实际进展情况,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巡查工作带来便利。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简易工具;实现方法
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巡查工作总是需要当地工作人员陪同引导至施工现场,经常是“好的看得见、差的看不见”,严重影响项目与工程的检查、督察及验收。“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之后,如何确定巡查项目的区域范围,又如何选择项目区域范围内工程抽查对象?我们通过反复实践摸索,探索总结了一种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管理简易工具的实现方法,以供参考。
一、软件准备
制作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管理简易工具,首先要电脑上、手机上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一)ArcGIS软件在电脑上安装ArcGIS 10.1版本,以提供SHP类型文件支撑。(二)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在电脑浏览器上收藏“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以提供当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的SHP类型文件。网络地址是:http://159.226.205.146:8000/farmland。(三)图新地球4在电脑上安装“图新地球4”软件,用于SHP类型的数据文件转换为KML类型的数据文件。下载地址为:http://www.locaspace.cn/。(四)新知卫星地图在安卓手机的应用市场上,搜索“新知卫星地图”应用APP,并安装。此软件主要是读取KML类型的数据文件,在手机卫星地图上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范围及工程类型、位置。(五)高德地图在安卓手机上安装“高德地图”应用APP,提供导航的功能。
二、获取数据
以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打开“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网页并登录,选择“项目管理”-“农田项目”,再选择“立项年度”为2021年度,点击“全部”后,再点击“查询”,屏幕上出现2021年度所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列表。选择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击“全项目信息”,屏幕上出现该项目的信息(图1)。再点击“空间位置”,屏幕跳至空间信息的界面,在空间页面点击下载,会出现保存文件的对话框(图2)。保存文件后,在所选的目录下,会出现一个项目名称的zip文件,解压这个zip压缩文件,内含5个文件,分别是dbf、fix、prj、shp、shx类型的文件。注意保证文件的完整,记住解压后文件的保存位置。使用上面的方法,下载所有的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SHP类型数据文件,保存起来。
发展农田水利美化村容村貌探讨
摘要:阳新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抗灾减灾;阳新县
北省阳新县人大代表视察团都赞不绝口,“以前这里的200亩农田根本无法耕种,没有机耕路,机械无法下田,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了土地利用率,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为保质保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三农”领域的量化考核任务,阳新县政府按照“先行试点、大胆探索、累积经验、稳步推开”的总体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1强化意识,夯实担当
阳新县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工作: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努力变“规划图”为“施工图”;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系列农业管理制度,并对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深入监督项目资金流向,及时核验经费,确保专款专用;项目有关镇区成立项目指挥部,由1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具体抓工作落实,县项目法人安排1名技术人员作为负责人进行现场监管,真正把县农业农村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2严抓质量,惠泽于民
在施工全过程中,阳新县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抓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各部门认真依照招标文件所明确的各项施工技术规范、规则和各项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去组织实施工作;各标段项目部成立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确保各标段工作人员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工程配备监理单位,全程追踪监理,确保项目每个环节达质达标。“一手抓质量,一手抓速度,两手都要硬”,阳新县紧扣天气阴晴变化调整进度,组织大班人马大干快干,有序推进项目如期完工。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阳新县累计投入农用资金2.838亿元,在白沙、龙港、排市、浮屠、洋港、经济开发区等11个镇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5.43万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地处鄂东南、幕阜山脉北麓,县内河流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天晴十日地发裂,暴雨一场田成湖”,为我国传统农业大县。为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水利局,把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全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为2020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最后一个标段,白沙镇吴东城村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共完成土壤改良面积200多亩、水渠块石护坡1600多米、道路硬化6公里、水渠硬化5公里、改造冷浸田200多亩,累计造福3000余户村民。面对吴东城村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和平坦宽阔的道路,湖亩,重点抓好田、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的综合配套。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县已完成土地平整6479.95亩,土壤改良7916.85亩,整治堰塘51口,新建溢流坝27座、泵站14座,沟道护砌21720.41米,新建农渠74818.54米、斗渠19417.62米、灌排渠85218.82米、农桥11座、节制闸306座,新建机耕路38782.14米,栽植防护林22331株,新建喷灌工程300亩,农田建设项目切切实实用于民惠于民。
大数据推动农田数字化建设的运用
摘要:作为“三农”工作基础和重要载体的农田,是保障中国14亿人生存的根本,也是农村持续发展的根基。推动农田建设增产、增效,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根基命脉,农田的数字化建设必不可少。在大数据无处不在的今天,在农田建设和管理中运用数字化,将在助农增产方面实现时代的跨越。
关键词:大数据;农田建设;应用研究
科技革命正以大数据的形式席卷农业领域,大数据已成为发展农业、整合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力量。在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已由过去单纯依靠手工耕作到依靠大型机械的收割播种,再到网络时代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经历了跨时代的飞跃,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经历了跨时代的变革,农田数字化建设经历了从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一、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过程
2016年7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大数据分析在国家各领域全面开展与广泛应用。《纲要》显示,大数据分析技术正迅速演变为对数量庞大、来源分散、格式复杂多变的数据进行收集、保存和关联分析,并从中发掘新东西、提供新价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与服务业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我国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意义,也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之后不久,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着重提出了农业农村信息化今后的建设方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的要求,坚持重大问题研究与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开发,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有序开放,进一步发挥乡村大数据分析的预警功能,促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农村生产、营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运用,为部门管理工作行动及乡村各种市场经济参与者的企业营销行动创造更为完备的大数据服务条件,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显著进步的总体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其中,《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分析发展与应用的5项基础性工作和11个重要领域,不仅为大数据分析与农业农村长远发展提供了方向,而且还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到2017年年底前,农业农村部和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共享的区域界限和应用方法基本确定,全国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资源共享与共用格局基本建立。到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国“金农工程”信息系统和中央各有关信息系统,利用全国统一的大数据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动。2020年年底前,逐步完成农业部门和省级以上农村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向社会公开,以实现农业与农村历史资源的大数据化、数据收集的智能化、大数据应用的智能化、资源共享的便捷化目标。到2025年,农村大数据将完成与农村生态圈、价值链、供应商的全面互联,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从《纲要》到《意见》,农业农村部有序规范了未来10年基于中国农业与乡村发展大数据分析工作的主要步骤、实施计划、实施目标、结果达成等多方面的路径,使农田数字化建设不仅有了方向,而且实施步骤更加明确。
二、农田推广数字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过去很长时间,我国农村一直沿用手工和机械并存的农田耕作模式。近年来,我国农业仍处于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虽然粮食作物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需求品种,但是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农业人口与土地这两个农业要素都在持续减少,再加上自然资源利用率一直不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改善中低产田,积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我国人多地少,只有在有限的田地上增产保丰收,才能稳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盘。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也明确提出开展新一轮规范化耕地工程建设的规划。规范化耕地工程建设实际上把农村耕地的数字化工程推上高潮,是由国家层面或从农村社会生活层面提出的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改善农作物品质的重要措施,不但可保障农村粮食安全,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我国长期看,建设规范化耕地可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助力城市化建设,达到土地有效使用、管理和促进农户增收等目的。农田的数字化建设,实际上是打造了集土壤健康、高效节水、绿色农田、环境生态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综合平台,提高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其中所有的应用平台都围绕农业的大数据中心运作,为其提供精确详细的数据支撑。数字平台可直观地展示农田的灌溉情况、耕地面积、设备分布及环境监测等各种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平台在农田推广数字化,可对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病虫害情况、灾情苗情、气象环境等进行监测,多种平台可单独查看,也可在数据中心进行联动分析。平台的数据中心通过田间的物联网设施将中心数据串接起来,帮助人们有效分析农田中的一切情况,不仅提高了农田效益,也使人们的劳作不再单调而乏味,科技的高大上在农田中同样散发出“数据蓝光”。
农业用地标准工程技术发展
摘要: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协调,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就日益迫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成为其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多年来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的技术经验,首先探讨了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概念内涵及目标,并对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技术要点做以总结,最后展望中国未来开展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该研究为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同时,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标准农业用地;高标准农业用地;提升;技术要点;发展趋势
0引言
低标准农业用地是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及利用粗放模式下形成的产物,是由于规划滞后、区域管理措施不利、违法占用、搬迁等原因所形成的一类农用地,这类农用地具体特征为:土地利用率低下、集约程度不高、配套滞后、产业结构规划不合理、污染严重等[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耕地数量和质量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2]。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协调,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就显得日益迫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正是这个需求的产物。将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将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同时促进了土地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的方向转化以及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在中国通过长时间基础性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后具备了基本产出功能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及粮食生产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情况下,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土地产出模式做出的重大变革[4]。王洪波等[5]认为,目前中国耕地平均等别偏低,根据基本农田高保护率的实际情况划定的基本农田不可能全都是优、高等地,只有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土地整治工程,才能使大部分耕地满足高产稳产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目前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新形势下为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和基础性工程[6]。据统计,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了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得到改善[7]。高标准农田目前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许多学者在基本农田保护、农地整治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上的借鉴[8]。根据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的特点,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着重于指导其发展方向上[9],对于具有技术性指导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比较缺乏。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工程技术支持体系,对发展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加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技术方面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1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内涵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分析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发现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亟须引起关注。本文主要从农田规模化种植程度、农民参与意识、施工安全意识、管护机制及社会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保证高标准农田顺利实施并长期发挥效益。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管护机制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农田水利工程作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尤为重要。然而调查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农田的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农民参与意识淡薄、施工安全意识不强、管护机制不完善、社会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的效益,甚至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打折扣。因此,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农业农村健康有序发展举足轻重。
1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规模化种植程度低
有些县市区人均耕地少,规模化程度低,限制了大型农田排灌设备的充分发挥。农业种植小而分散,种植作物杂而多样,成熟不一,成方连片的农田就这样被切割成碎片,无法形成整体、统一的灌溉模式。若小地块启用大型灌溉设备,灌溉费用则会提高数倍,这种传统的种植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型高效节水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1.2农民参与意识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