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教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研论文

研究所化学教育教师教研发展

摘要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教研能力薄弱、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的三大现状,认为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要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还要让其研有收获。最后提出了搭建化学研究所平台助推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的具体举措: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关键词

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平台;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包括教学管理),二是教研。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然而,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重教轻研”的现象依旧突显。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热烈,教研的成果也比较多,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也比较强,从福建省层面来看,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方面做得比较好,与发达省市教师教研的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市差距相对较大。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岗位促进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学科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助推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本文,我们将以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在助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搭建学科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一、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凸显的三大问题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通过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不少,较为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阅读全文

产教研融合理念应用型本科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是高等教育中一项跨系统的、涉及多个主体利益的改革。分析了产教研融合理念和融合动力,提出增强“形而上”宏观教育理念,改善应用型高校的资源配置,缓解各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产教研融合动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理念;产教研融合动力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理念分析

(一)产教研融合模式下“形而上”的教育理念

1.产教研融合关系。产教研融合指的是通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补合作,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业、教育和研究之间的融合。其中,产业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从属于经济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断贯穿于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关系中,认为经济发展会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也会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反之,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是辩证的,“教育不足”和“过度教育”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1]。产业和科研之间的适度融合,有助于形成“科研贡献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而创新性项目的开发是实现产研结合的载体和关键。教研相长已经是高等教育中公认的、成熟的理念,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产教研融合模式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相对比较成熟[2],主要代表机构有企业孵化器、科技工业园区等。我国产教研融合正在经历漫长的改革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有关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文件),均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提出了通过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加快促进地方经济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2.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产教研融合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关系,主要存在“批判论”、“适应论”和“融入论”三种论点[3]。“批判论”认为大学应对社会持“批判”态度,远离社会上的政治冲突和经济利益,为社会明辨是非、明确方向。“适应论”是根据生物学的“遗传—变异”理论,任何大学都是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都必须对社会的变迁做出实时反应。既不能随着社会风向顺风倒,也不能固守己见、顽固不化,必须在维护自身传统和社会变革之间保持平衡。“融合论”是比“适应论”更为激进的关系论,提倡大学应完全融入社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市场经济的蔓延,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在产学研融合模式下,应用型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演变应该把握适当的尺度,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模式,才能促进二者的双向繁荣。

(二)产教研融合模式下“形而下”的教育理念融合发展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并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方向做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所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前者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水平,后者指所满足的社会需求。我国在2015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应主动转到产学研融合上,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从身心角度出发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是为地方经济服务。2.教育手段。教育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几十种以上,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4]。在深化产教研融合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何种教育手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但该意见不够全面,忽略了其他有效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方式,提高人才的服务水平。

阅读全文

基于教学现状的高校大学语文论文

一、调查对象

目前,全疆本科高等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6所(数据来源于高校之窗网和维基百科网)。本次调研选择了本科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所,其中11所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及伊犁,2所在南疆地区。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均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在疆内都享有很高声誉,它们都是疆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的素质处于新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层次,伊犁师范学院作为除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以远的北疆地区的代表院校,喀什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均在此次调查之中。这些院校涵盖了文史、政法、经济、管理、艺术、医药、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阅读全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黄淮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践实训研究,建立企业、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探索了一条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四个回归”,逐步推进“四新”建设,创新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全面培养“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育人文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承办了六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1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立足中原经济区,培养适应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需求,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技术、技能,能在休闲运动、健身俱乐部等领域胜任健身咨询、技能指导、大众活动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国民体质健康评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1994年为体育专科,2005年体育教育本科(社会体育方向),2008年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后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年该专业获得黄淮学院校级人文重点学科,2013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情况

2.1专业聚焦社会体育运营、管理,对接专业认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聚焦社区体育和体育企业运营管理,围绕培养“专业指导+管理理念”综合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生为本、技能为先、专业精准、持续跟踪”发展理念,建立“跟踪、评价、反馈、改进”质量监控体系,以体育社会化发展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开辟了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和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培养思路,融会课程导向、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训、校企合作等多重培养机制,以“思政+通识+专业+方向”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块,形成“德育人、强基础、重创新、专精广能”的特色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符合度、能力社会认证度。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对比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两版培养方案均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在校学习,第四学年为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答辩(见表1)。结合学校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块,由原来2016版的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两个方向,变更为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体育经营管理三个方向,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终做到学有所用,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和全面性。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学期除外),课堂教学周,由原来的18周,减少为每学期16周,每学期增加了两周的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周,期间学生将进行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指导、教学技能指导与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与竞赛组织、专业综合能力指导及社会体育调查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加大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聚焦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阅读全文

立体化科研管理模式构建探究

【摘要】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学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强化师德师风,建立激励机制组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建立网络课题结构,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和“2+4”课题管理模式,“三坛讲堂”构筑理论前沿平台,搭建梯队培养平台,优化培训促进教科研深度融合等“立体化”科研管理模式,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科研管理

信息时代的学习正在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1995年,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教师基于个人发展需要,自愿参与、协同进步、共同促进的团体组织[2]。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专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合作、团队、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专业教师联结在一起,进行专业教学,专业知识、专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共同体[3]。近年来,我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

(一)思政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养成、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围绕课程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教科研工作研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把问题分析清楚,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树立提档升级意识,深挖自身潜力,促进专业发展。分析研究教师现有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等现状,针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公共学科等不同的教师,开展“科研青蓝”工程培育青年教科研学习共同体行动。

(二)科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我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选拔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问题,重点培养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发挥“青蓝工程”的平台作用,努力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建立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其深入了解岗位能力标准,找准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和个性特点,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为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让科研管理朝着科学、有序、标准、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积极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坚持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团队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立交桥,修订出台科研骨干评比条例、教科研奖励条例、教学骨干评比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推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工程

阅读全文

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提高转型发展形势下材料工程专业就业能力,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提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习小组,以促进交流合作。对于科研型毕业设计实行一人一题,使学生成为毕业设计的实施者和推进者,而对于实习型课题,要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校方和实习单位的协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最后,严格执行高标准答辩,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材料专业;毕业设计;大学生;教学改革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目标[1-2]。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培养该类型人才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引导更好地践行所学知识。毕业设计是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面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已有成功经验,结合国内院校的改革实践,深入分析和探索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对做好材料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提高本科阶段毕业设计的实践质量、提升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作能力等具有实际意义[3-8]。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培养使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9]。本科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利用文献检索和数据整理,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学会利用化学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科学严谨性[10-12]。然而,目前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做毕业论文的时间比较集中,与学生考研和实习时间相冲突、学生认识不足进而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题目仍然局限在过去十年的标准等问题[13-16]。基于此,我们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以下改革思路和方法,为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提高做事效率。每个导师下有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大一阶段,让学生打好基础,学好无机化学和实验等基础课程,同时对学生介绍导师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对各个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导师。在每个导师名下同个年级的学生可组成1~2个学习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从大二即开始学习课题的整个流程,即从选题、文献调研、课题展开、数据处理、到论文写作和排版,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起引导作用,课题的推进由学习小组完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建立本科阶段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基础。

2研究型课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目前,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在第六学期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是继续深造,经过第六和第七学期的努力复习,通过研究生考试,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可正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选科学研究性课题,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导师的科研型课题。进入导师制后,导师公布名下所做的项目、所进行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研究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即学生本人负责研究课题,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文献查阅和整理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研究型课题的毕业论文在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实施者和推进者。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去查阅和整理文献资料,然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查阅文献去拟定、检验、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装置仪器和药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实验每日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时修正实验方案,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应主动与指导老师汇报和交流实验进度。在实验进行中遇到问题,学生首先应去自行查阅资料和文献,自己动脑去思考和分析,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整个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亦可增强自觉性,提高承担能力和加强责任感,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2)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的辅助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要端正指导思想,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要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实验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直接见面与指导,定期检查学生进度,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在关键问题上指导、把关,防止其由于走弯路而造成资金和时间浪费,并在具体细节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作用和团队作用。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应积极交流,并定期(如每周)召开小组会,每名学生汇报实验进度和心得体会,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小组讨论阶段,指导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力争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的。

阅读全文

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最后论述了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师资队伍

近年来,教育部加快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1],《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教育认证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对标《华盛顿协议》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等效性的认证标准[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包含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其中通用标准从5方面给出了对教师的要求,分别是规模与结构、水平与发展、精力投入、指导作用、提升教学质量等。将提升教学质量放在通用标准的第6部分师资队伍中,可见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结合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提升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一、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项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协议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巨大的推动作用后面,透露出我国目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任务非常严峻。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较多的是着眼于教育体系、模式和工程实践等几大模块上,相对淡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3]。我国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目前已超百所,且有增加趋势,但较多是新开专业,所属学院多是与矿业、环境、土木、化工等相关的学院,单独成立学院的很少[4]。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拥有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同时,南华大学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为内陆非省会城市,在引进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先天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师资队伍建设。

(二)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

阅读全文

高中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摘要:该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高中英语教师行动研究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教师行动研究(自我反思时间、教研活动、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和半结构式访谈中的问题,得出行动研究现状,并对行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再生产文化,是创造文化的源泉。“外语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1]有的教师只机械地教授知识,眼里只有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和新课改中提出的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念大大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育中教师是引领者、促进者,角色从权威型转到服务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终身的学习化过程。”[2]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对《新课标》在教师心中的地位不高;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晰;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有了丰富的教学理论,更能促进教学实践。教师要把教和学相结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是当代英语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还应掌握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寻找英语学科规律,掌握高效教学方法。教师如何更有效学习呢?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学习的最有效方式。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研究文献得知有的专家认为“实践性”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高中英语教师实践性大于理论性,高校教师正好相反,如果高校教师与高中英语教师合作研究,更能有效指导高中英语教师的实践;有的专家认为“反思”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在实践中产生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还有的专家认为“合作”是主要特征,行动研究中的合作是在资源基础上平等的合作,没有地位的高低,合作者之间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自然的“合作文化”,而不是缺乏沟通的“人为合作文化”。[3]行动研究从广度上存在失衡:通过近十年的文献梳理,对口语、词汇与阅读的行动研究明显多于翻译、语法。研究深度不够:对学习策略和人格的研究比较少。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