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教师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要求提高高校教育水平,而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高校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具有反思能力和“传道”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个人整体素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面对当下形势,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顺应形势,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这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才能不负师者职责,不负时代,不负学生。什么是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学术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能力[1]。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并能够直接影响其质量和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2]。无论哪种说法,都承认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是否能顺利高效地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笑话,有人问:“如果要驯服一匹马,你需要知道些什么?”答:“比马知道得多。”这个对话强调的是作为教师要具有学习者所不具备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必须要知道所教授的学科课程。“你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要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老师就得对本学科有深入了解,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并且光是“一桶水”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多样,教学如果仅仅只是对教材的照本宣科,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学科发展新动态,自己也要投入精力,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学习,不断更新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才能往“桶里”注入活水。作为大学专业教师一般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但是授课与讨论学术问题不一样,学术问题的讨论可能是复杂而晦涩的,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应该是简练而清晰的。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认真研究大纲的基础上,把复杂的专业知识精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清晰的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知识点解释清楚。同时,教师的眼光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上,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往往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如讲授汉墓出土医书时,可以用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介绍汉墓挖掘过程和出土文物,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汉墓出土医书的价值。或者带着学生参观博物馆,以直观的方式近距离接触文物,加深印象。
二、掌握教学技巧的能力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彼得•法林认为教学“不应该像棒球比赛,教师向学生投掷思想,学生要么击中,要么出局,而应该像玩飞盘游戏,教师邀请学生参加,学生接住掷来的观点,再把它传递给别人”[3]。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一味灌输,但是并不知道学生能否理解,是否掌握。大学教师应该具有有意性(intentionality)[4],即因为某个原因而有目的地做一些事情。有意识的教师必须理解和使用各种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操作技能的发展。因此,有意识的教师会经常问自己:学生要理解和掌握什么?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怎样设计一堂课?是否有效利用了课堂每一分钟?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应当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索
摘要:我们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不到位,有些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对教师的心理培训有了系统化的设计和方法。应当以课程开发作为抓点,两端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将三者形象比喻为哑铃模式。根据教学的实际工作需求,通过借鉴多元化的学习理论和行动导向开发了高校优秀教师培训课程,涵盖了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师素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内容,根据高校教学的特点设立培训单元,并且利用丰富的案例开放网络课堂,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新形势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在思路和方法上已经有了创新性的探索,且具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索;实践
自从1998年我国很多高校扩招,到如今高等教育通过跨越式发展已经逐渐趋于大众化,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很多教学问题,其中教学质量就成为了社会各领域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目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很多地方院校公认的事实,很多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弱,而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学主力军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的教师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国外对于高校教师教学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首先是教学能力结构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侧重点,而且国外研究教师教学能力的焦点是教师的人格因素,其次是教学能力培养。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师资开发体系,强调要重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强调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是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性。而国内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集中于教学能力的分类和影响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问题上。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校教师师资来源比较广泛,因而教师的岗前培训不到位,且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标准,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们国家当前高校教育正处于重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教师培训上,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可以开发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1.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对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来说,高职称的教师数量比较少,据统计截至2016年共有广州和东莞两个校区,专职教师有877人,有340名外聘教师,在校学生超过两万人,有16个院系,39个本科专业,其中专任教师具备高职称者有35%,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78%,但是具有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比重仍旧很高。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有待加强,之前学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或者有些企业的技能型人才聘用,因此部分教师教学素质层次不齐,有些来自非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缺乏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某些专业的教学流程不熟悉,对于企业聘请过来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来说虽然这些人的实践能力强,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很难胜任教学的工作,部分兼职的教师队伍任用标准不明确,教师人员不稳定,存在随意性等问题,而且在教学能力培训方面也没有规范的标准,因此整体教师素质有待提高。2.高校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岗前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部门对这些入职的新教师进行师资专业化教育,目前教育培训的缺失也是与我国当前提倡的高等教育发展不相符合的,我国一些独立设置的学院他们的培养目标大多集中于中级职称的教师上,无论从知识的深度来看都很难承担培养高校教师的重任,基于这种情况学校组织了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并没有实现完全普及,只针对新入职的教师,而且实际的培训效果并没有像预期的目标一样。对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来说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可以分为三种岗前培训:首先对于来自师范院校的教师几乎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岗前培训,对于来自普通学校的毕业生需要进行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而对于来自普通高校和企业的教师来说也同样不需要岗前培训,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主要是由师范大学承担岗前培训而且培训方案是以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为主的理论知识指导。一般培训时间比较集中,周期短,只是能够让青年教师对教学有基本都了解,但没有深入研究教法和最新的教学机制,而且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参与实践中,这种岗前培训明显存在学术和技术彼此分离的缺点。3.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自从十一五期间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提升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在学校内部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国家每年也有制定相关的师资培训计划,依托高校专职教师师资培训基地,这些渠道面向全国高校的师生开展培训计划,这些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但是仅仅依靠这种形式的培训还不能满足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体现在高校教育缺乏制度化,系统化和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为了进一步提倡建设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进行调整,出台了系列的高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关于完善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相关文件和意见,而且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推进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来要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提高师资质量,提高专业化教学水平,完善教育制度,促进教师师资队伍发展水平,但是目前存在的师资培训制度方面还未完全健全,而且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二、形成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哑铃模式”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教师的岗前培训,经历了课堂教学比赛、说课及微课培训、精品课程培训项目培训班等一些培训探索,而且学校在总结之前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模式创新,最终形成了教师教学的哑铃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课程开发作为源头,以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作为哑铃的两端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教育是课程的中心,教学存量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需要围绕课程开发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视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能够将教师教学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学院教学可以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作为教育课程的主导开发模式。但这种课程模式需要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有选择性的设计课程内容,相比传统的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来说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考验了教师是否具备了教学实施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组织和设计有利于知识应用为主的行动课程。1.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如何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培养高校教师的首要内容,作为当代高校教师应当熟悉企业文化和最新的生成方式,生成流程以及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比如实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并且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从事生成第一线进行培训,规定专职教师每年不少于的15天在企业一线参与实践培训。此外鼓励一些青年教师与大型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应用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也能够让教师了解最新的生产实践知识和技能型方法等,从而缩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最后可以将校内作为主要的实训基地,要求高校教师需要承担实训项目在实训室中锻炼自身所需的实践能力。2.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主要包括课程的开发,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教师进行完善的教学培训,首先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和教授进行教师培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此外坚持说课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说课标准。可以聘请一些明星教师进行开展公开示范课,坚持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并且每年为青年教师组织大型的教学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可以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青年教师指定给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和掌握一些教学技巧经验,开发专业系统化的高校教师培训课程,每年可以举办针对新入职教师从理念到方法再到实施的课程完善培训方案。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师的在职培训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要求,而应当是从教师个人角度为了能够实现自身岗位需求的内在机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直推崇人事制度改革,以人事考核作为考核动力,给予高校教师重奖作为考核激励。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激励机制进而促进教师在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教学等方面提高积极性,从过去大众印象中的教书匠的身份逐渐转变为教育专家的角色。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当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并且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实践都能得到进步。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微
摘要:
教育乃立国之本,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前人研究的综述,探讨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学能力的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通道,探讨其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有关教学能力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外国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特质,是进行有效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1]。《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能力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2]尽管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界定不同,但都认同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思考
摘要: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矛盾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二者存在的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矛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两个方面。现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真正在高校里落实“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举步维艰。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和高校教师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来看,科研在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考核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尽管一个国家的未来主要靠的是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今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制度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几乎所有大学教师都将科研工作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而且各个大学的科研任务都很重,老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完成考核任务,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这样就必然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高校教师教学简述(3篇)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实效性提升
摘要: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寻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师生“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实效性;开拓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时至今日我们都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某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近十年,重读《论语》中《子贡问政》一文,感悟甚多,《子贡问政》中所体现出的理念对于现今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有裨益。《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讲的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讨教治国的理念,子贡想知道“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在老师心目中孰轻孰重。在孔子看来“民信”是最重要的,即使牺牲了前面两样,也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子贡问政》表达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也引发了本文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认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非常有意义。孔子说的这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的:第一要备足粮食;第二要完善战备;第三要让学生信任,其中“学生的信任”是重中之重。
一、足食
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方法
摘要: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均要求加强对未来高校教师尤其是博士生教学素养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未来高校重视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却忽视对其的职前培养;重视科研素养的培养,忽视教学素养的培养;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借鉴美国经验,中国的未来高校教师培养应更新观念,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顶层设计;注重实效,增强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加强引导,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博士生教育;培养路径
随着高等学校对于专任教师的任职要求提高到博士生学历的标准,以及高校对于博士毕业生的不断需求,致使很多博士生毕业后都选择到高校任职,成为一线的专任教师。据统计,在对2016年应届博士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有90.5%的博士生志向毕业后去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50%以上的博士生毕业后选择在高校工作,其中41%的博士生从事教学工作。[2]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博士生成为未来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正成为未来高校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深入了解这部分有志于毕业后去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博士生的培养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未来高校教师加强教学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加强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曾明确指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3]那么,毕业后意愿走向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未来教师们,是高校教师教学队伍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总体水平,对高校的未来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都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内涵提升。2.加强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有助于提高未来教师发展的质量。高等教育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高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制造者”,理应对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和求职竞争力承担一定的责任。[4]2016年最新调查显示,博士毕业生在求职时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专业能力、沟通力、教学科研能力是求职成功最关键的因素。[5]而现在博士生的培养却缺乏对其职场竞争力、教学适应能力、人格素养等方面的内容。鉴于此,博士教育阶段加强其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博士生质量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注入的新鲜血液,除肩负着高校科研重任外,还承担着高校培养人才、促进人才质量提高的任务。因此,加强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保障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3.加强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是每一个未来高校教师的最大期望,也是高校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项指标。然而,那些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科研成果较好的博士生,去高校任职后在课堂教学的呈现效果、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氛围的和谐性等方面却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些方面的不足不仅降低了他们的专业自我认同感,而且使他们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为了促进未来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呈现效果、人格素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发展,加强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视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忽视职前培养。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岗前培训、职后培训,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普遍存在重视后两个阶段而忽视第一阶段的培养。高校教师的“使用者”——高校用人单位,较多关注的是即将任职的教师是否具有胜任某一岗位的教学资格,而很少关注未来教师在博士生教育阶段是否进行教学素养的培养。未来高校教师的“生产者”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性、专业性的教学素养培育。正因此,高校用人单位都会按照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规定投入较大的精力在岗前培训中,重点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的培养,而对于教学实践的培养却几乎没有。这种时间短暂而且内容简单仓促的岗前培训,根本不能够满足未来高校教师对于从教之后的教学需求。由于任职后专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职后的专业性培训的重视度也不亚于岗前培训。2.重视科研素养的培养,忽视教学素养的培养。高校、博士生导师等对于博士生的阶段性评价大多是根据该生所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或申请的课题数量来决定,而博士生所在的研究生院系却很少注重博士生教学效果的培养和反馈。致使未来高校教师就业时教学素养方面的竞争力不强、从教时教学素养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所以,加强博士生教育阶段教学素养的培养才是当务之急。[6]3.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但最后却不谋而合地做到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重视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重视博士生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专业见解并完成相应专业学位论文,或是让未来高校教师们长期沉浸在实验室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实验研究,却未被安排在他们本应该在的实习场所——学校与课堂。而且对未来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教育能力以及课堂教学风貌的系统性呈现上都缺乏相应的系统教育,也几乎没有列入教学培养计划的范畴内。致使未来教师在进入职场后苦于有满腹的知识,却不能够高效地传达给所教授的学生,以致于在高校的课堂上出现学识渊博的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瞌睡连天,难以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情况。究其缘由就是未来教师在职前培养的时候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关系人才培养及教育质量。为此,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提升教学能力夯实师德基础;二要增加教师教学自主权,促进教学自由;三要抓好顶层设计,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一线工作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顺利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内涵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有多种认识,一般而言,指高校教师在师德规范指导下,接受过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良好训练,能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综合能力。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既应该有“怎么教”相关的教学手段及教育心理学知识,也应该有“教什么”相关的专业训练与知识储备,更应该有“教学效果如何”相关的总结反思以及改进提升教学实效的意识与方法。[1]具体而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通常包含如下构成要素。一是师德师风的遵守养成能力。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高校教师应严格遵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规范本身只是一种教育管理部门为便于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而制定的规章,在现实中的具体执行及效果取决于广大高校教师能否深刻领会及切实遵守。二是高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对高校教师而言,授课对象是已届成年且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青年学生,对各教学环节有更高的要求。当前,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教学生态,教师需要充分借助和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教学,并将之贯注于课前、课上及课后的各个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终结,对教学活动的总结、教学过程的反思依然是实现高质高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三是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能力。高校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的双重功能,高校教师也具有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双重身份。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科研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力量源泉。在工作中如何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调统一、良性互动,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须直面以对的重要课题。在理想状态下,一名合格高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应该是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然而在现实中,一是因当前高校科研导向的薪酬体系安排,很多教师不自主地将工作重心倾斜至科研,以至忽视甚至忽略了教学这个最基本的工作;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分离,所教授的课程与研究方向关联度甚小乃至没有关联;三是有些教师虽然教学与科研的方向总体一致,但由于缺乏训练没有相应的统筹能力,做不到以科研促进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育人这个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以科研促教学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约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师德失范腐蚀教学能力的生成土壤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研究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发展能力、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将人才由学校输送到社会的重要责任,教学道德素养是教师承担重任的内生动力,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教学道德素养的提高。从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要求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讨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素养;教学改革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在大学内,学生离开家庭环境,开始独立学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人才和中坚力量,大学教育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为了达成育才的目的,高校一直在持续进行着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最大程度地传递给学生、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外,还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突破和改变,探索适合学生的道路。教师应当要具有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具有责任感、爱心和探索心。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培养。葛明(2017)研究和论述了道德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提出道德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范文江(2017)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和对策。肇芬,曹明顺(2011)提出教师教学道德应当有基本要求和理想要求两个层次。本文将从教学改革对教学道德素养的要求出发,从现状中找到提高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方法和对策,适应改革大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1教学改革对教学道德素养的新要求
这些年来,为了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高校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譬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模式的不断尝试和完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和执行,需要大胆的尝试和秉承科学态度的创新,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尊重学生的思想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存在欠缺,现代的教学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通过讨论式学习、翻转、对分等形式,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变接受为主动寻求知识。主持好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怀着关爱和尊重之心,尊重他们的思想,关爱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不惧怕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以讨论式课堂为例,教师既是这个课堂的引导者,更是这个课堂的参与者,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要适当鼓励;当学生提出新颖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要充满欣慰、认真解答;当学生发出质疑的时候,要带着严谨严肃的态度应对,尊重他们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用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用自己的道德素养来感染和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