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播音主持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传媒业态发生重大变革,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业态正向融媒深水期过渡,逐步走向全媒体时代。各地高校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多年来在探索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历程中,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全媒体视域下,各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得到凸显,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融合发展,以及高校应如何培养卓越的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融媒时代还未全线铺满,智媒时代已经到来。2016年10月28日,在“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首次提出智媒体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上引领媒体融合转型,集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为一身的智媒时代随之开启[1]。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能力要求已不同于往日,播音主持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活跃于传媒领域,打破学科桎梏,文理兼修,学习技术融合、学科融合、内容融合的新方法与新技能,真正成为知识全面、专业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1.“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近年来,部分高校为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在培养人才时,过分强调“多能”,而忽视了播音主持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把基本功训练抛诸脑后,这是培养模式中的重大失误,无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吐字归音都应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有部分高校严守专业性教学,缺乏创新策略,在增加采编等课程时,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无法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的目的,一专多能教学面临阻碍。“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已得到凸显,地方高校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融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等工科内容,积极实现文工交叉、多学科互融,形成“传媒+学科”的新兴传媒人才培养方式。2.培养周期与就业周期不同步的矛盾。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考的热门选项,报名人数逐年上涨,2020年播音主持专业艺考人数超百万,较2012年的3.2万人增加了30倍不止,每年有数十万播音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被卷入就业大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范本为传统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而传统媒体的岗位流动缓慢,需求量远小于高校输出量,所以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如愿进入传统媒体,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一些高校即便增加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也只是提高了部分学生进入小型传媒公司或MCN的概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短的培养周期和饱和的社会岗位使专业人才培养陷入恶性循环,行业门槛难以突破。3.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许多高校虽已进行教学改革,按照学生意愿及自身条件划分专业方向,但一些课程依旧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例如,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以一些缺乏代表性的旧新闻为案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未根据当下流行趋势进行风格引导等。高校应以学生自身发展方向为目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接触前沿传媒理论和技术的机会,切忌死板教学,以填平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全媒体传播需要之间的鸿沟[2]。
(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利弊。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占多数,且期末及毕业测评多以论文为主,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界风向的追逐更能使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学习最新技术理论,可长此以往,学生们很难不被固化的学术思维所禁锢,过重的学术负担也难免使他们丧失活跃于台前的生机与活力。一些院校在该省份播音联考无面试环节的情况下,将本校校考的面试环节取消,将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提到了一本线以上,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术性,但却忽略了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的基本要求,未通过面试检验的学生,如何确保其具有播音主持的实操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播音主持专业不能与其他倾向于深耕的学科一样让学生埋头苦读,而应该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思辨思维内化于心,使学生有潜心钻研播音领域的欲望和能力,避免与实践脱节。当前的媒介生态逐步趋向智媒,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应紧密贴合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新媒体主持实务、主持人策划、播音主持前沿等可以提升学生多维素养的课程,浙江传媒学院则针对当前的直播带货模式打造了带货主播训练营,邀请来自一线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主播组成教学团队打磨课程[3]。这些尝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都有所帮助。但此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区传媒市场广,当地高校又大力推崇应用型人才建设,放任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实习机会,学生尚未学成便外出实习的情况不在少数。近年来,各地艺考培训机构异军突起便是实例,细细数来,不知有多少刚上大一、大二的学生已“为人师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提高自身能力,为传媒事业或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考量。因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不能使学生们心浮气躁,失去了传媒人应有的根基。
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建立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媒介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节目播出平台不再固定单一,主持人身份和风格的多元化,这一时代性的媒介变革,必然使得大专院校中播音与主持专业才培养思路产生了顺应时代的调整。文章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播音专业日常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分别阐述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顺应时代要求,以及播音专业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调整。
关键词:融媒体;主持人;高校人才培养
1融媒体的特点分析
现如今,媒体行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利共赢成为了新的趋势。媒介融合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各个媒介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相较而言,传统媒体信息较为权威,但是传播速度较慢,信息覆盖面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兴媒体信息较为多元,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融媒体时代,依据各个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将优势有机结合,打通相互之间联结的通道,构建出一个多样的信息立交桥。
2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
2.1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从单一的内容传递者变为内容制造者。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主持人的角色相对单一,很多情况下,主持人在内容输出上更多体现的是所属媒体的价值观。现如今,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主持人不再是一个职位而已,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内容的制造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向公众传播着自身的核心价值。很多情况下,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使得主持人自身既要有高效率的信息汇总能力,具备记者的采访能力,还要有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精准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也要掌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最终确保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也就是说,融媒体时代,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所应具备的能力超越了“采、编、播”一体化,而是从采访、播出、以及新媒体的编排与推送,主持人的能力针对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做出的新的改变。同时,主持人从内容的传递者变为内容的生产者,最直接的转变就是要求主持人能够在节目中进行人格化表达。受众更青睐于具有个性、人格化特征鲜明的主持人。这对于主持人的业务要求就更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2.2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更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媒体的变革对于主持人来说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力度的更高要求,使得主持人在保持信息输出的权威性、正确性的前提下,要具备更高的信息整合能力。现如今,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量庞杂的信息蜂拥而至,而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在短时间将众多的内容梳理清晰,确保信息的正确导向,把握好节目的质量与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同时,掌握好正确的信息之后,如何快速的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对于主持人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更多情况下主持人的语言是脱稿的,这就要求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要足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更加精准。对于主持人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就会造成主持人行业的分层更加明显,只有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优异的主持人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照着稿子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很多情况下,主持人既担任控场的角色,又担任着现场记者一般的信息报道角色。
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浅谈
【摘要】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行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勇于面对新的挑战。首先需要面临的即是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这样的要求也就相应使得人们催促着高校提升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速度,并使其最终教学质量向着更高层次迈进。本篇文章基于融媒体时代特点,对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适配性
近年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行业逐渐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变革和发展,多样化的媒体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体的期望,使得媒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行业输送播音主持人才。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了融媒体时代,高校应该意识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市场和受众已经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应顺应发展趋势,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对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中存在的教学弊端进行分析和改革,以求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切实承担起媒体行业的重任,保障传统媒体行业的稳定持续性发展。
一、概述融媒体时代的特征
要规避当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盲目性,使改革后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理念能够切实符合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行业标准,首先要对融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多样化媒体形式的出现使人们眼花缭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由于其局限性而逐渐被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部分取代。必须承认,不管媒体的形式如何变更和迭代,新旧媒体之间仍具有一定共性,并能够在某方面实现互补,而融媒体创造了使不同媒体形式达到充分整合的社会环境。媒体融合可以帮助不同媒体形式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并满足大众对媒体的多层次需求。深入分析融媒体,总结出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由于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在融媒体的背景之下实现了整合,所以广大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还能够做到信息的实时传达,使媒体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融媒体还为网民提供了开放的互动平台,在完成信息的阅读后,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实现资源交流和信息共享,充分表达自身见解。媒体融合对媒体形式、信息传输方式和传受关系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下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对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式共存,学生更应该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将自身所学技能充分发挥到各种媒体形式中。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探讨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行业的广泛深入应用,广播电视媒体也表现出各种新形式,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高校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必须要紧随时展步伐,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标准。然而,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理念跟不上时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较小两方面问题,为了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拓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健全课堂教学环节。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当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技术也在传媒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推动我国正式迈进到融媒体时代[1]。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高校应该到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积极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思维,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是与各个媒体平台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类型,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应当要紧随时展步伐,加强自身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确保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为大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本文重点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背景,指出了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与已有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了融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融媒体时代产生背景
融媒体时代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必然产物,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往单一的媒体报道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环境下的高效传播需要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进行紧密结合,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多样化的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以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相互融合,以此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进一步强化媒体自身的竞争力,我国的媒介发展历程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由传统媒体为主力军的新媒体开始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标志着我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谈新媒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物质生活有效改善,人民群众开始关注到精神层面,有意识地选择自身喜欢的节目主持风格。在当代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时代构建互联网平台展开专业教学,为播音主持行业输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一、播音主持与新媒体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在各行各业中都能够看到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身影且不断地转变其发展模式。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对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其专业化、高素质的媒体人员为目标,保障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并要不断对当前的新媒体形式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才能够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1]。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结合新时期媒体传播主体的受众特点进行自身业务设计的处理,才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提升播音主持工作专业人员的综合价值。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技术资源不断开拓创新的环境中实现对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加强对自我以及新媒体的认知,并制定播音主持工作的创新发展策略,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员不断进步。
二、新媒体时代下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要求
(一)扎实的基本功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技术,并且其技术的创新总会具备极高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服务,这也就促进了社会群体对新媒体资源进行消费,所以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对现有的新媒体资源和技术进行学习提升自己,并且要严格遵守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标准和实际要求,对基本功进行练习,为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工作创造条件。另外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播音主持节目形式,播音主持人这时也会进行自由发挥的方式对节目进行主持,这也就使听众和观众有机会了解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因此主持人要在文化功底以及语言功底方面灵活多变适应当今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需求,才能够保障播音主持行业的人员完整地适应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并在不断创新的技术因素和节目模式下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实现播音主持业务的优化。
乡村振兴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探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乡村发展推进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其中,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包括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林专业技术人才、与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乡镇规划设计人才、与休闲农业相适应的观光旅游管理人才、与德智体美劳相适应的乡村教育人才、与繁荣乡村文化相适应的媒介传播专业人才等。其中,媒介传播专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一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纷纷走向乡村振兴的前哨,从“乡土”中寻找滋养,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如何实现传播赋能,让传播力转为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回答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公共广播的普及,乡村文化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也给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就目前而言,在国家“全面育人”倡导和乡村振兴的呼唤下,地方高校纷纷开设或完善播音主持专业,将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此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不足以回应乡村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陈旧。许多地方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仍沿用旧有的一套教材,没有应时而改,因人而异,所传授的内容也是传统播报时代偏好的内容,没有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进行调整,以至于教学资源浪费而效果难以发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力量一直是“短板”,尤其是播音主持这样的“小众”专业。许多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囿于实践能力或是理论水平不足,在开展播音主持教学时无法有效授课。加之部分教师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在开展教学时更多注重“技”的教授而不是“道”的传承,导致一少部分“铸魂工程”沦为“面子工程”。三是教学方式僵化。部分教师虽专业实力过硬,但受传统教学模式所限,难以跳脱出“纯理论教学”“灌输式教学”“模仿式教学”等桎梏,导致学生难以学深、学通、学精。
针对上述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务必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传播学赋能乡村振兴为逻辑起点,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从目标、形式、内容上加以改进。一是厘清乡村振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地方高校应明确乡村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从培养目标上作出调整和转变,从而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重点,以培养更多与乡村振兴主题相适应的播音主持人才。如加快培养适应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能够宣扬乡村生活新方式、新理念的播音主持人才。同时,地方高校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所需和乡村发展所需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尤其是教材的更新要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性和指导性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专业性和系统性兼顾,既夯实学生的专业,也充盈学生的思想。二是打造新媒体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为更好地激活教师的育人潜力,地方院校一方面应顺应新媒体语境,引进全媒体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培优和创新动力。
综上,无论是从文化振兴的视野还是传播乡村发展正能量的角度,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由“相加”走向“相融”的步伐势必将引起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目标、内容、师资等多面向的“打破”与“重塑”。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绝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也绝不能依赖文化移植,而是需要针对媒体环境的新变化、乡村振兴的新需求、学科建设的新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调整和多方面的改革。对此,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 2021 年 10 月出版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书,可作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读物。该书立足于实际案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变迁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值得相关学者阅览参考。
作者:王文艳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专业教育。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也纷纷创办了播音主持专业,然而,现实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在遭遇媒介变革、播音主持专业优势逐渐消弭、“双一流”大学优势教育资源挤压的重重考验之下,地方院校只有转换办学理念,紧跟时展,立足现实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开发新的就业渠道,找到适合自己异质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破冰突围,重塑专业价值。
关键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现状;人才培养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所独有的特色教育,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校招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近年来,面对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和众多学子对播音主持职业的向往,一些地方院校也争相创办播音主持专业。从早期屈指可数的几所院校发展到如今全国遍地开花,每年的招生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展到逾万人,激增的办学数量和招生人数势必带来就业市场的压力。“目前国内包括各级电台、电视台在内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用人缺口却还未有如此之大,纵然算上新近崛起的新媒体发展需求,也远无法和极度膨胀的招生规模相适应,毕业生在专业对口这一层面上供大于求已成定局。”①2014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教育部公布为近两年地方高校中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②“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基本在10%—20%之间,大量的学生学了四年播音,却无缘走上主播台,不想失业就只有转行。”③据笔者所获取的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进入媒体工作从事播音主持相关岗位的少之又少,有些学校对口就业率甚至在10%以下。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了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些学生入职文化传媒类公司,其余的学生则基本选择企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瞬息变化的传媒生态、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的就业境况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专业教育,在新时代,播音主持大学教育的专业价值究竟何在?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在遭遇媒介变革、播音主持专业优势逐渐消弭、“双一流”大学优势教育资源挤压的重重考验之下,地方院校只有转换办学理念,紧跟时展,立足现实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开发新的就业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异质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破冰突围,重塑专业价值。
一、入学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衡外情、量己力”,基本了解行业发展的景况及就业形势,更好地认知自我,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尽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从而有的放矢地付诸于实践,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一般而言,考入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存在考学原因多元化、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自我认知模糊、专业信念迷茫摇摆、文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就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心组建专业教辅团队,切实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专业特点,科学评估自我,发掘自身的特长、优势、潜质,找准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落实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专类档案,动态跟踪,有序推进。
二、注重涵育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播音员主持人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性是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体的泛化更迭,新闻传媒人的职业光环不再,“站在船头的?望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专业理想与责任意识似乎逐渐被淡漠,如何重拾专业自信、强化专业坚守、传承专业精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往往面容姣好,自身条件优越,从小到大备受关爱,容易滋生高高在上、轻浮自大、疏于学习、不愿吃苦、懒于钻研的习气。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田垄地头,关注社会问题,体察百姓生活,感受人情冷暖,助力社会和谐发展。“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有声语言创作才能注入灵魂;只有离新闻现场足够近,报道才能鲜活生动接地气;只有沉心、用心、掏心,怀揣对专业的敬畏,不断锤炼打磨、精益求精,主持采写制作的作品才能触达人心;只有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心系人民,专业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个体生命才会更加丰盈。
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声乐教学探析
摘要:声乐课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激发学生的声音潜力,培养其更具特点的音色,促进学生个人音乐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阐述声乐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乐理;声乐演唱;音乐鉴赏
声乐课程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声音的审美辨别和鉴赏。而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关于审美辨别和鉴赏,更多的是以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为基础,辅以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训练,通过学唱和欣赏简单的声乐作品,提高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与艺术表演的感染力。声乐课程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白云学院招收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与语言有关的职业,例如电视台主持人、电台主持人、婚庆主持人、演员、配音演员、事业单位文化传播者等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职业。声乐课程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化传播来说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全面且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不断探索的课题。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广东本地生源,在音乐方面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为了应付艺术考试中的才艺展示,都是临时抱佛脚进行声乐演唱的练习,其音乐素养和个人音乐潜能并不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再加上师资、课时、班级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授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声乐教学更具特色,达到良好的效果,是笔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程,经过初步改革,开设时长设为一年,共64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授课师生比例为1∶32。笔者经过有限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如下的经验和思考。对于声乐课程的教材选择,笔者并没有固定于某一本教材,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及其他诸方面因素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即基本乐理知识、简易视唱、声乐演唱、音乐作品鉴赏。
一、基本乐理知识
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掌握汉语拼音。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本乐理知识的训练,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容是否有益于之后的声乐学习,在授课比例上一定要考虑大班授课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声乐训练中所涉及的简单且基本的乐理知识(以简谱为主)为准,例如七个基本音符、休止符、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术语等。对于部分没有讲到的乐理知识,在之后的学习中可结合视唱、声乐曲目等进行讲解。
二、简易视唱
视唱训练也是声乐训练的基础,视唱的训练要和部分乐理知识相结合进行,例如乐理知识中的小节线、节拍、节奏、调式,包括一些表情符号、反复记号等。视唱内容可以在之后学唱的歌曲、当下传唱的歌曲旋律片段中截取,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讲授的前期一定要精准关注每个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