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三历史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三历史知识

历史复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高三是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考试科目对于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可是即使进入高三生活,即使现在复习的内容在高一、高二都早已学过,也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历史这一科目的学习仍然没有掌握精髓,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还是想学好历史这一科目的,从历史老师的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在教学策略上多下一些工夫,以便提高学生的得分,经过几年的教学,从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课堂有效提问、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几个角度对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有效提问;认识水平

一、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历史备考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研读,对于里面要求的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也要给学生讲个清清楚楚,并且要求学生把每课的课程标准要求都写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以便学生自主复习时再次研读。高三一轮复习主要侧重打基础,具体的步骤和安排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可以按照一、二、三、四、六、七、五、八单元的顺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记忆的同时,对教材做了小小的整合。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将教材专题史的形式转而采用编年史的方法进行复习,将历史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某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学(讲)思练”结合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措施探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的艰难奋斗史,还可以体会到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光荣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我们祖国岁月的艰难,能激发我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动力,促使祖国建设愈来愈辉煌。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责任,学好历史至关重要,而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高效,也是我们必须研究、探讨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进历史课改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历史老师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现代教学的角度出发,革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适合学生提高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努力完成新课改任务,摒弃一些约束历史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顺利、高效开展。

1.1与时俱进,实现历史知识优化。不能盲目地认为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历史研究新成果也在不断地出现,历史教材也随着发生着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就不能满足“啃老本”的现状,相反要不断地学习,汲取一些新知识的营养,否则就会受以前历史知识的桎梏,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分析和钻研新教材,立足新教材,重建历史知识结构。与此同时,还要与旧教材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知识点的相异,以满足历史教学的需要。另外历史教师还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并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努力扩大视野,扩大自己的历史知识信息含量,增加历史知识的厚重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内容才能常讲常新,课本知识才能呈现出完整性和时代感,当然也会为下一步历史课改做好铺垫。

1.2虚心好学,努力进取。如果把历史知识比作浩瀚星空的话,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拥有的历史知识仅是几点星辰。历史知识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其精华和魅力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尤其是近年来时展迅速,科技也越来越进步,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去研究,去学习,在虚心好学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参加历史学科教研,去分析历史教材的变动,去研究历史教学的方向,去思考历史课改的动向。总之,“三人行,必有吾师。”历史教师要有虚心好学的心态,要有潜心研究的精神和气魄,教研活动要取众家之所长,要共同切磋,要以提高自己历史知识为目的,扩大自己历史知识领域为方向。除此之外,历史知识还要与兄弟学科学习,例如历史和政治学科联系紧密,通过了解和学习政治学科的发展情况,弥补历史学科缺处,促使历史教学的严密性。再有就是高中学生的思想趋向于成熟,思维也越来越敏捷,对问题的思考也很独特,常常会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并学习学生这些做法,因为学生的观点往往会成为自己教学的借鉴,在某些程度上会给自己很大的启发,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很大的益处。

2改革教学方式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1在教学中,有效突出学生地位。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去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阅读全文

考试大纲及高考试题历史教学论文

一、正确地解读《考试大纲》,以其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阅读全文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完善。为了更好地顺应课改潮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高考也实行了全面改革。当前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之外,也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顺应高考改革的大趋势,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是完全依托教材开展课程教学,学生则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主。这种“教”与“学”都处在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当前高一使用了新版历史教材,而高二、高三使用的是旧版教材。新时期,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多思考、学习、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对教材能够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根据新高考的改革形势进行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和有效整合,以便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主要围绕新高考这一时代背景,对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试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我国已经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当前我国的人才选拔方面,应试教育也仍然是最为有效的形式。但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和谐共存,取长补短。素质教育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完全取代应试教育,而是要弥补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给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高考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对当前的高考改革形势有比较全面的认知,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革新,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应试考试能力,同时又掌握适合个人终生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改版,其中高一阶段使用的为新教材,高二、高三阶段仍然沿用的旧版教材。教师应当加强对目前使用的历史教材的深入研究,根据高考改革方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那么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如何有效开展,使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呢?本文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探讨。

1深入解读新高考政策,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高考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在传统高考模式之下,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因此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是完全围绕历史教材来展开的,学生学习的通常都是历史教材内涵盖的、能够直接用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内容,没有进行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的有效挖掘。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效率较低,效果也并不理想。而新高考的实行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不但要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创新,还要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促使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在高考导向之下,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走向,对历史教学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教学实践中能够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便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有效落实。以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制度方面出现的变化,进行的一些制度创新之外,更应当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新制度的出现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中教学重难点便是让学生掌握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两税法的先进性、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后世的重要影响等。通过相应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让学生明白制度的改变和创新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更为完善化、合理化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人类文明也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发展进步的。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历史分析能力,且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吸收很多人生哲理,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

2依托新高考创新教学,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要想更好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能够全面落实,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形式更为多元化,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师生之间能够增加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文总结了几点新形势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阐述如下:

2.1更新历史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形势下,教育理念发生了明显转变,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均应当加强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便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由于高考科目众多,学生需要将时间、精力分散在多个学科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这门课程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平时分散在历史学习中的时间比较有限,通常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实际上,历史课程虽然需要背诵的内容很多,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加理想,学习效率也更高,且学生的知识性学习目标、能力发展目标都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多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当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之后,不但能够对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提升记忆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历史知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历史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人教课标版(2004版)历史必修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部分内容。对于“互联网”,当前的高中生并不陌生,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着手开展教学,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对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对信息技术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各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分析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进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

阅读全文

初中历史知识联系研究

【摘要】

历史知识是相联系的,本文在重视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教师灵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知识联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如今,教师照搬教科书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如何教活历史,成为了初中历史老师需要解的重要难题。关于如何攻破这一难题,笔者在联系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答案。

一、历史知识的联系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记载着从古至今的事迹,其内容丰富繁多,知识错综复杂,因而对初中生来说,学好历史绝非易事。纵观近些年的中考历史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单一而乏味的知识考点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将几个存在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组合成一道题目让学生解答。例如,林肯总统在接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时,曾经说过:“你就是那位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1)请问“一场大战”指的是哪场战争?它有什么意义?(2)同一时期,我国封建统治者正在进行一场自救运动,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意义?此类题目使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擅于将知识进行梳理,从不同角度出发,将有联系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之后有条理地对学生进行教授,使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脉络图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得以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实施

摘要: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其考核内容凸显出开放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显然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如何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和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高中历史教学与主题式教学为课题,对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转变传统历史知识堆砌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主题式教学

(一)主题式教学界定

对主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范君玲认为主题式教学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蒋俊英认为主题式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桥梁,将横向教学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宋国耀认为主题式教学是在整合思维教学方式下,以整体性为基础,对某一主题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型的整体性教学。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主题式教学模式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借此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主题式教学实施过程

主题式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主题。主题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主线。只有明确了主题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要素整合。老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最好做到每个课时一个教学主题。第二,要素整合。要素整合是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实施效果。在进行要素整合时,可以以每节课的课时为主题,也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内容为主题,甚至还可以将整个高中所学历史知识划分为模块,以模块为主题。第三,主题式教学活动开展。在主题式教学活动开展时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问题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全文

古典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优点

1.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使历史知识的讲述更加生动形象

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反映和记述,而古典诗词不仅源于史实,更是对历史鲜活生动的表现。古典诗词中所运用的语言更接近文学语言,不同于历史语言更注重史实的准确陈述。诗词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以及它注重塑造艺术形象的特点,使得古典诗词中所描述的历史更生动,更形象。例如,在讲授明朝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的知识时,可以引用朱元璋自己作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诗中朱元璋说自己做皇帝还不如做江南的富老头舒服、闲适,与学生以往所了解的做皇帝的位高权重、富贵权威形成一定的反差,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亲掌六部的不易,也暗示出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的原因。再如,在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陈天华的《猛回头》全文,借诗文中的“毒计中藏”“虎视东方”等词语,将俄罗斯、英帝国、德意志、法兰西对旧中国的瓜分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当时的处境,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这一史实的进一步理解。

2.合理运用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

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简练,但有些诗词所表达的道理却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一类的诗词便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历史问题。例如,当教师讲授西周的土地制度和分封制度时,为了使学生明白经过分封制后,虽然诸侯受封得到了封地,但是土地仍是归君主所有,讲述这一历史史实时,可以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言简意赅,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西周时的土地状况,有助于学生对存疑和模糊问题的理解。

3.巧妙运用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有些诗词主要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借以表达作者对时事的看法。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这一类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背诵的《七律•长征》全文,然后教师再将全诗中涉及到长征中重要地点的词语如“金沙”“大渡桥”等重点标注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育

摘要:

教育事业的进步,让人文精神教育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高中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凭借。人,只有具有了高尚的品德以及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自己相关的社会关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认清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责,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方法的开发,努力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的切身职责。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学活动;困难;培育

前言

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整体人文素养水平。高中历史学科具有天然的人文性,结合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文观,是提高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一种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能够正视国家的历史,才能让文化为人所用,为社会服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困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