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三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高三备考高效课堂应用
摘要: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本文就在高效课堂实践中如何备战高考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总结,主要从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探索数学教与学的方式转换及其具体方法与基本途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创新
近几年所带的毕业班高考化学成绩均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这取决于化学课堂上实施高效课堂的必然结果。我就如何创建备考化学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化学备考效率说说我的看法。
一、精研,精备,精编,给课堂高效提供保障
1、精研课标,确定高效课堂方向
数学复习中的现象探索
有的教师很怕学生掌握不了,仍然拼命重复讲解,实行“一言谈”,缺少师生双边活动认知识规律,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疲劳,很吃力,效果显然低下。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重视方法是前提。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复习课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研究问题的认知全过程,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之完善知识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能力。讲评课是复习教学中常见的,但对每节课应有不同的方法。
如果是在学生预先练习或考试之后,就题论题地讲评,学生易产生厌烦,觉得炒冷饭。若能抓住重点与实质,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从下面几个问题着手处理,收到很好效果:①归纳学生错误的主要类型,对症下药分析失误原因及其对策;②注重暴露思维过程,清除思路障碍;③总结推广学生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及最佳解题对策,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喜悦;④注意挖掘问题的潜在功能,在变式中开拓思路,培养应变能力,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
例:“已知复数Z1、Z2满足10Z1+5Z2=2Z1Zc,且Z1+2Z2为纯虚数,求证:3Z1-Z2为实数”的评析。实数化是常规思路:设Z1=a+bi,ZC=m+ni(a、b、m、nR)代入条件式,找出a、b、m、n之间关系,并以此证明3Z1-Z2为实数。但变量较多,a、b、m、n关系复杂,用此思路学生很难完成,所以此方法不可取:若设Z1=1(cos+isin),Z2=2(cos+isin)与上思路相似,难于完成。若从条件式反映了Z1、Z2的关系,由10Z21+5Z22=2Z1ZC,得10[]2-2[]2+5=0解得:=(17i),当=(17i)时,Z1+2ZC=ZC,又3Z1-ZC=由Z1+2ZC为纯虚数,易得:3Z1-ZC为实数,同理可证=时,命题亦成立。指出此同学思维不失为好方法。解题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
分析评讲以后,再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挖掘等式与Z1+2ZC及3Z1-ZC的内存联系时,学生思维再次掀起高潮。并运用整体思维迅速得到下列简捷解法。10Z21+5Z22=2Z1ZC9Z21-6Z1ZC+Z22=-Z21-4Z1Z2-4Z22(3Z1-ZC)2=-(Z1+2ZC)2。由于Z1+2ZC为纯虚数3Z1-ZC为实数。这种讲评能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成功的东趣,更体会到获得成功的艰辛,从感性到理性,不仅解开迷惑,而且真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领悟”的目的。
高三总复习过程中,考试的频繁使学生望而生畏、心理产生畏惧,从而失去激励作用。由于复习时间长,学生对考试已是“身经百战”,不以为然,因而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加上教师唯恐试题太易,离高考要求不合,因而在难上动脑盘,企图以“难”刺激学生,想让学生重视本学科学习,但结果适得其反。
必要的考试是需要的,考试目的是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中分析自已教学的不足,扬长避短,及时补缺、补漏。但单一、频繁的考试形式往往使学生容易疲劳,再加上分值的评定,学生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因而失去考试应用功能。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实现考试方法改革的前提。通过考试应发挥其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和发展功能,使每位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认知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在高考复习中,考试形式注意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抽查相结合,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相结合,通过三言两语的评语使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得到肯定,又在分析长处与不足基础上提出看法及建议,使学生鼓信心,把非智力因素发挥出来,这样,使考试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潜能得到发挥,智能与个性得到发展。总言之,高三毕业班总复习中波芬培格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严重地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教学教育质量与学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潜能才会充分发挥。
高中班主任教学计划5篇
高中班主任教学工作计划
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的管理中,谈不上什么好的经验,但多少有一些个人的感悟,这里和大家分享,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得更好。
一、关爱学生,奠定感情基础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洛齐说:“教育的主要原则就是爱。”热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班主任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关爱、了解、帮助学生,用真心换真情,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才能搞好班级工作。
进入高中的学生,心理发展渐趋成熟,认知能力也逐渐提升,但他们社会阅力浅,辨别能力差,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上比较偏执,大多数学生不愿或难与家长沟通。因此,他们总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信任,而班主任能否以满腔热情去关爱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的学生长年住校,难得与父母在一起,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陪伴,加之学习的压力,难免有同学会感到孤独、烦恼、迷茫,而此时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也许都能给他们莫大的鼓励。课后与学生交流,课外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和学生一起谈理想、谈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渐渐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鸿沟,让学生于无形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班主任只有对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去关心、爱护才能赢得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与学生建立起亲密、融洽的情感氛围,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才会慢慢形成,班级的管理也就自然更加顺畅有序。
二、尊重学生,提升管理成效
高中历史教学后进生策略研究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制度引导、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学生家庭影响等因素,致使部分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成为后进生。通过转变教法、学法认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营造益于历史教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家长转变学科偏见,形成合力推动高中历史学科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后进生转化;教法转变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中学学科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少后进生。在笔者刚担任高中历史教学时,学生的高中历史成绩并不好,很多次月考中及格率只有55%左右,有时优分率甚至为“0”。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不仅本人任教的班级如此,其他教师任教的班级也是如此。不仅本校如此,本地其他兄弟学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到了高三学生的成绩才会有较大的起色,达到75%左右的及格率和10%左右的优分率,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
一、黔南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成因分析
1.地理环境制约
德育工作中班级管理论文
一、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职责督导自我管控作用
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设一支严谨入微、工作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很好地实行自我疏导,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使科任老师更好地投入到科研立项的教学研究中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是确定人选,有意识地使一些优秀学生在班中树立模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与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班委管理工作。其次是竞职演讲,使其有步骤地充分准备竞选演讲,到自如地发表就职演说,取得大家的认同。再次,拓展聚合两种方法相结合,使其权威与认可度日渐形成。最后,逐步松绑学生压力,使其有效管理,完成角色的完美替换。
二、确定班级宏观与微观建设目标
“倡导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应该树立严格的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理性的德育方法。”这是师生默许的理念与追求。而努力培育的班级成员则应是:具有宏大的理想与坚毅的信念,更具有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等难得的道德情操。这应是高中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在高一学年,完成学生的修养培育与素质提高;在高二学年则完成学生的学业教育与德育提高;在高三学年结合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与不健康思想情绪。这是高中三年教育的德育工作交替展开,科学规划的微观目标。
三、实现班级宏观及微观建设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1.自我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通过三年的过程管理,即:领着学生走第一年,指导学生走第二年,伴着学生走第三年,毕业时让学生达到自律自理的较高境界,使目标管理发挥最大作用,使得德育工作的中心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生活能力能够得以实现。班级各项活动的初衷必须与德育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才是缓解当前班级建设与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的必要措施。
区教体局工作计划安排
2020年,区教体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及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优化教育行风、师德师风为抓手,不忘教育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促进教育公平共享,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面对突如起来的肺炎疫情,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手抓、两促进”。全区教体系统精准做好线上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细化、实化、深化开学准备各项工作,强化工作跟踪督导,夯实校园疫情防控根基,严防疫情输入校园,严防发生校园聚集性疫情。4月7日我区高三、初三及中职毕业年级1万多名师生顺利复学,5月11日、18日其他年级7万多名师生陆续复学,9月1日,全区秋季正常开学,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全区教育系统没有一人感染肺炎,做到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体育工作全面发展,人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努力实现我区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社会事业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将2020年教育体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2020年重点工作、主要成效和特色亮点。
1、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1)组织机构定位于高。疫情出现以来,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救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针对教育系统人员多,防控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区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学校防疫工作机制,协调指导学校在疫情防控及复学开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防控部署立足于早。我区第一时间制定防控预案,启动一级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关停所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和托幼机构,杜绝校园聚集性群体活动;第一时间对各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封闭管理;第一时间开展“暖春行动”疫情宣传,通过写信、绘画、做手抄报、录视频等方式,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
(3)人员摸排落实于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全面做好全区师生摸排工作。一是做好就读湖北省高校学生摸排宣传。对2016-2019年录取湖北省各大高校201名学生进行逐一摸排,及时了解学生返乡情况及目前身体情况,并对返乡学生进行定点宣传,按要求居家留观;二是做好全系统教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摸排。排查人次达4998人,排查与湖北武汉返乡人员有密切接触人数85人;三是做好市外返校师生的管理。排查出流动市外师生1203人,其中湖北地区97人。目前已返区师生868人,其中湖北地区72人,分别按照防控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四是做好涉外(港澳台)师生摸排。共摸排3月1日以来从境外返乡师生7人,全部进行了集中留观。五是做好校外培训机构及托幼机构摸排。全区80多家校外培训和托幼机构没有出现提前开学或线下辅导的情况。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成果研究
摘要: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体系,民办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本文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为例,针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团队培养、校企合作建设三方面,对应用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系统的阐述,旨在为应用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社会上具备一定素质、掌握一定专业技能、能够通过实践,独立完成相关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长期目标[1]。建筑学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对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化需求为最终培养目标。现阶段全国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民办高校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校作为吉林省第一波民办高校转型对象,于2015年,学校全面开展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以此为契机,建筑学专业全面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综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2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基于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专业定位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