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研修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级研修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级研修总结

高校多层级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一、业余党校多层级班级管理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初级班

根据“早启发、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的原则,在开学初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将初级班党课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宣传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入党的愿望和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引导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培训每个专业班级就是一个党校初级班,全体大一新生必须参加,新生辅导员即为党校初级班的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为各系政治辅导员、学生处教师、团委教师、思政课教师。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为党团基础知识教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史、入党动机教育和入党的基本程序以及共青团的基本历史、学院共青团工作的简要介绍。

(二)中级班

为了让经过初级班培训后,对党有初步认识和认同,并提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早日入党,由党校教研室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分发到各系,由各系党总支组织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讨论活动、观看红色电影、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任课教师主要是党总支书记、党校办公室、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党校教研室负责人等。

(三)高级班

经过中级班学习,表现优秀,确定为发展对象或者预备党员的学生可参与学校校园管理和学风建设,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要求比较高。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教育、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养成,要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在实际行动上自觉践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全面提升学风校风。高级班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素质教育,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教育;现代领导力、现代执行力、演讲与口才、公共社交礼仪、创新能力培养;参与党校管理和建设,参与校园管理和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任课教师主要是专家、教授。

阅读全文

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研究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努力盘活各方教育培训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高位均衡,构建区域协作新体制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朝阳区于2012年9月成立了“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成员单位包括12所优质发展校、特色校。一是搭建平台,形成互动机制。协作体通过“六个互动”———网络交流、专家讲坛、青蓝结对、优势互补、统筹招生和联席会议,实现协作体理念共融、业务同培、课题共研、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为朝阳区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区教育局拨专项资金,对协作体进行了经费保障。协作体开展以“百名师徒牵手成就教育梦想”为主题的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师徒帮带活动,搭建教师共同发展平台,并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方式,推进互动成效。2015年11月,协作体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开展了以“关注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研究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区域推进,整体研修

1.整体规划,建立整体研修平台。朝阳区遵循名校、优质学校整体带动的原则,把区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六大学区片,实施“大学区”管理。通过大学区管理平台,以“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为载体,以“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为主题,进行了生命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推进区域性整体研修。

2.典型激励,促进共同成长。协作体通过开展大学区优秀教研团队评比活动,各大学区选择优势学科、挖掘优质资源,通过教育论坛、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三个环节展示各区片的教研成果,使区域研修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校际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整体推进,各校逐步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一批省市级品牌学校、三星级特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

三、主题研训,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阅读全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探讨

摘要

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评价模型,涵盖一定的评价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依据斯塔佛尔比姆的CIPP模式和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福建教育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并对评价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以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关键词

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依据;模式探讨;运行与反思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阅读全文

锻造高素质制造业技能大军分析

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于江苏而言更是如此。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8、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贡献了全省34.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9.1%的税收;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436万人(占全国的13.8%),位居全国第二。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骨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基础,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目前,全省技能劳动者人数超过140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65.7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约为951人,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能支撑。

一、江苏建设制造业技能大军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之路抓职业培训,寻务实之策办技工教育,兴改革之举促人才评价,以有效之为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是优化政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配套制定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全省先后创建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9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7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供给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着眼于江苏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47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5亿元;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新型学徒6.5万人;每年发布100个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培训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16.5万人次;广泛组织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11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26万人,每年毕业生近8万人(其中高级工比例超过34%),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经备案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达2135家,可评价认定的职业(工种)达700多个,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66万本,相关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通过省“双创计划”引进87名顶尖高技能人才,14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赛、江苏技能大奖获奖者被直接授予高级职称。贯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类职称证书。激励保障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产生21名“江苏大工匠”、225名“江苏工匠”,培育省技术能手7368人、省企业首席技师992人;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产生51名江苏技能状元;江苏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4银、2铜、6优胜奖,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先后遴选343名企业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赴海外开展研修活动。先后有14名技能劳动者荣获中华技能大奖,51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江苏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江苏”建设,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的强势挤压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的供给替代,全省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素质、培养机制等还存在较大不适应性和不平衡性。技能人才匹配需求不足。一些制造业企业常态化面临“招工难”问题。2021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达1.45(同比上升0.16),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度不断加大,求人倍率持续升高至1.53,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大幅提高0.24和0.4,其中劳动力密集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求人倍率高达1.67,已大幅度偏离正常区间。按技术等级和职称分类,59.35%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其中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需求人数最多,占需求总人数的21.29%(见表1)。技能培训供给能力不足。从政府层面看,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待提高。由于补贴性培训周期短(如大量一线产业工人来自农村劳动力,其培训时间通常在7—90天,15天以下的占一半左右)、投入少(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资金为3.5亿元,人均补贴标准仅为4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90元,与开展培训的实际成本差距较大),因此培训项目多为家政服务、育婴保育类等轻资产投入项目,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转型节奏,尤其是缺少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企业层面看,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开展培训挤占生产时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不足,目前普遍占工资总额0.5%左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2.5%。对此,政府既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又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此外,学历教育求职人数过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省办学规模较大的45所公办技工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26.4万人次,但这部分学校的编制总量仅有0.52万个。根据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劳人培﹝1986﹞9号)的1:5的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比测算,需要编制2.56万个,编制缺口2.04万个。2017年底,江苏将技工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从1100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但与广东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广东省每年投入技工教育专项经费高达9.8亿元,人均水平是江苏的8.25倍。由于编制不足、财政保障不到位,一些学校只能自筹经费发放聘用教师的工资,编制内与编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队伍积极性、稳定性均受到影响。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不足。技能人才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国家层面推出了技能人才薪酬指南,但目前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对技能人才的倾斜还不够。从江苏企业薪酬调查数据看,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7.8万元,分别是管理人员(15.9万元)、专业技术人员(10.9万元)平均工资的49.2%、71.8%;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11.8万元,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99万元)的62.3%。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既不利于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重技能的社会氛围不足。技能劳动者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学校,26万名在校生中70%是农村学生,因拿不到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并导致招生困难。近年来,广东、山东、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打通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录的通道,江苏虽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未有效落实。此外,《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明确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报名应征、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等具体征集办法,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执行,但该规定也未有效落实,技能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不必要限制。

三、打造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大军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技能劳动者是江苏制造业的底色。建设高素质技能大军,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更是事关江苏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时代课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技能江苏、技能强省为目标,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精准发力、同向发力、集成发力、持续发力,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把江苏打造为新时代工匠的培育引领之地、成长向往之地、技能创新之地,更好地服务于制造强省建设。聚焦产业工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贴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531”产业链培育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劳动者培育体系。一是夯实企业培训主体,强化行业组织功能,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要什么、企业缺什么”,大力推广“以工代训+”“互联网+”“职业培训券+”等技能培训模式,靶向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实现技能人才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高度契合。同时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广“订单式”“套餐式”应用型技能培训,探索跨越“数字鸿沟”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数字经济技能。三是加大新职业、新工种技能技术资源开发力度和强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引导企业将技能人才评价与企业生产实际、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聚焦后备力量,高水平组织技工教育提升行动。坚持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导向,突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双轮驱动”特色,以稳定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切实缓解当前江苏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留不住”等问题。一是以务实管用的赋能举措统筹技工院校布局、优化技工院校结构。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所设专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契合度、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形成稳定的技能人才成长梯队。二是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引领,强化技工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新建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省级师资研修中心、省级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技工院校。三是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总结先行地区“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江苏兴办培训机构、开设培训项目,切实加大对青年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力度。聚焦“大国工匠”,高起点推进“江苏工匠”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多方面保障,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励服务机制、评选表彰机制,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技能人才。一是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技能练兵比武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和制度规则,以赛促评,以评促用,让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江苏技能大赛迭代升级,选树技能状元,激励技能标兵,引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风尚。二是多措并举创响江苏技校、江苏技工、江苏技造三大品牌。江苏技校着眼建名校,培育技能人才;江苏技工着眼育名匠,成就技能人才;江苏技造着眼出名品,展示技能人才,推动“江苏制造”成为“优质产品、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创新开展江苏技能大奖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三是优化整合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工人待遇政策落地落实,试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探索技能领军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职称之间的贯通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贯通。鼓励企业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机制,支持企业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

阅读全文

教师培训工作新模式构建

摘要: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科研培训指导机构,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拓展培训职能、助力转型升级,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平区教师学校多年来从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出发,在“研训一体化”工作格局下,注重培训者、管理者、参训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协同发展、上下联动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和平区“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的培训工作特色。

关键词:

智慧转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这对作为区域教育业务培训指导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在省、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和平师校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为己任,全面规划培训项目,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不断拓展深化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断满足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构筑区域教师研修的坚实基地,为全区教师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以智慧转型为理念,全面优化培训者队伍

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而取得这一成效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师者之师智慧转型”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师校的教科研人员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多样化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从培训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靠前服务,带好团队,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研训一体化”工作策略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者培训、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培养建立起了由师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评测中心、编辑部等62位教科研人员组成的专职培训队伍。他们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技能,并基于教师最佳实践经验萃取凝练开发了系列区本课程,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教科研人员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活动实施、培训项目评估等多项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突破了狭义的研训一体方式,而逐步实现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即教研、科研、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合作,并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研讨活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力争实现全体教科研人员在教师教育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培训与教科研工作统筹安排,建立起“实践、研究、培训相融合”的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从而完善了“研训一体”的共同体,营造了“研训一体”的学习场,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情感链,保证了培训工作低重心、高实效地持续开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我们一方面既注重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培训教师,又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注重拾遗补缺,按需选择兼职培训教师,以“专兼职结合”的策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适应区域教师培训需要的培训者队伍。

阅读全文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摘要:如何更好地落实规划纲要!,切实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党和国家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如此重视之际,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教师与校长培训的及时跟进和改革教师教育是三个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阅读全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如何更好地落实规划纲要!,切实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党和国家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如此重视之际,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教师与校长培训的及时跟进和改革教师教育是三个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阅读全文

现代企业教育培训论文

一、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精心组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技能人员的教育培训

1.制定切实有效的三才人员培训目标

知识水平:按着培训目标,对全部在岗管理人员知识水平逐一核实,分类实施知识水平提高。对未达到大专学历人员,确定知识水平提升目标计划,协助确定指导老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文化知识考试情况,落实学历提升目标。达到大专学历人员,督促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定期举行文化知识考试,确保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对本科学历人员(含双专),在督促继续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落实在培人员按计划完成学业。专业技术职务(业务能力):按着培训目标,对全部在岗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现状逐一核实,分类实施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对无职称人员,督促其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确定专业技术职务提升目标计划,协助确定指导老师,自行制定学习及参加职称考试计划,并报考委办备案,落实职称提升目标。对初级职称人员,鼓励符合职称提升条件人员,积极参加中级职称考试或评审。对中、高级职称人员,督促继续学习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待具备条件时,积极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

2.加强企业内部职工培训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优秀的培训教师,应值得我们思考。公司聘请外委培训教师,尽管授课专业,但存在着对企业职工知识、技能现状认识不清、与职工交流性差、不能长久留在企业供职工请教、费用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相比,企业内部培训教师有较多的优势。公司更应关注于企业内部职工培训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员工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公司也需要及时组织针对教育教师的专项培训,使其得到及时的充电和提高,不断丰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派他们出去研修和请专家进来传授。

二、高度重视,完善制度,为开辟三才晋升渠道提供有利保障

1.建立人才库,明确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