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级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事业单位经济师绩效考核机制探析
摘要:在目前的社会,人力资源的是社会作用,在不断提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是由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所共同组成的,在现代化社会人才是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因此企业要单位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心,必须要着重其绩效考核制度的评定。因此,本文讨论了绩效考核制度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目前地现状,针对性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事业单位;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机制
一 、引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政府组织单位下的社会福利部门,它起着建设和服务社会的作用。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制度在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不断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目标和考核指标,从而发挥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良性发展。
二、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绩效考核能调动高级经济师工作积极性
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就是服务大众,工作人员的态度直接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影响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因此在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更好地吸引优秀的人才。绩效考核制度是事业单位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罚的依据,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对单位内部的高级经济师进行绩效的评比,从而区分出事业单位不同人才的素质,因此事业单位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稳定的发展意义重大。
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金融规模、金融发展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金融规模、金融发展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建议黑龙江省应完善金融市场,加大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的振兴,需要依靠改革来实现,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完善金融体系等,以此实现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金融作为经济中的“活水”,引导资金流向,从而配置资源,研究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黑龙江省经济运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关于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军[1](2019)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得出金融规模对产业升级呈现显著的波动性影响。李成[2](2021)等运用面板VAR模型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得出产业结构对金融结构具有推动作用,二者要相协调,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张艳平[3](2020)借助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系数得出的结论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在逐步下降。张忠俊[4](2020)等人研究金融聚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得出异质性人力资本与金融集聚结合后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对中西部地区产生正的交互效应。邓创[5](2020)运用面板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和空间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得出我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均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均衡,当两者处于低区制时,金融机构不容易通过区制关联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从上述研究可看出,对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的研究侧重点与方法各不相同,本文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黑龙江的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机理分析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通过调整资金的流向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发挥中介作用,它将用户和机构等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然后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一方面解决了资金需求者的资金短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将储蓄转为投资,可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二是资金本身具有稀缺性加之金融机构等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资金由低效率、低收益的产业流向高效率、高收益的产业,在资金的驱动下会迫使产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助推产业升级。三是考虑到市场失灵等缺陷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某些行业或产业利润率高,但其负外部性较高,如果仅依靠市场调节,将会导致资金流向这些行业或产业,而另一些新兴的行业或产业,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力度大加上资金投资回收期慢,可能会出现资金短期的现象,这就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政策性金融会对新兴产业或行业给予优惠利率,对负外部性强的行业或产业加大税收,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四是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金融机构利用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专业化人才的优势,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资金引到回报率较高的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三、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谈高级中学财务分析中常见问题及举措
摘要:高级中学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对其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因此,相关负责人应摒弃传统主观评价思路,结合自身实情,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指标体系,以此保障高级中学财务分析效能的提档升级。另外,自2019年1月开始,新政府会计制度已全面颁布实施,所以,高级中学财务分析体系亦需跟随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同步发展,对决算报表、财务报告结合分析,以此进一步促进财务分析体系全面发力。同时,理论界与实务界近些年正探索财务分析理论与实践框架的构建,故本文从高级中学视域出发,以财务分析相关问题梳理和优化举措举例展开相关论述,以期对高级中学财务分析体系建成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级中学;财务分析;应用分析
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级中学除需关注校园资产的具体使用,加强科研工作,梳理人才培养支撑外,还需兼具以人才培养基地为职责的教书育人使命,所以,其在社会责任与经济业绩等方面较易出现顾此失彼的不平衡发展境遇。尤其是国家在持续关注高级中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之后,其经费利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是财务分析的主要议题,故对此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深刻现实意义。[1]
一、高级中学财务分析相关概述
财务分析体系构建中,分析方法的地位不言而喻。一般而言,常见的财务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对比分析、趋势分析、动态分析、层次分析等多种类型。实际运用时,高级中学常通过比较、比率等分析方法对各财年经费收支结构比对分析,以便对标相同办学规模的机构或自身的内部纵向对比,进而分析指标差异,探寻影响因素,进而判断财务实际状况,着重加强特殊部分与关键指标的整体动态分析,将经济变量置于时间序列之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把握整体优化原则,并以定性与定量双重视角,打造高级中学财务建设的全面细化及时效与效益性管理。[2]
二、高级中学财务分析现存问题
高级中学的财务分析即是对各类业务、财务数据的整理与加工,并结合实际理解与认识,透过表象看到实质,进而得出支撑决策者战略的有用信息。但具体而言,高级中学财务分析确有如下问题,值得相关管理者多加重视。
高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特点
1.1课程内容繁多、难度突增
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先修课程是基础会计,而在基础会计后直接进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明显感觉其内容比基础会计大幅度增加,难度也大幅度加大。难度加大容易造成学生出现畏难的学习情绪,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1.2课程性质偏理论性,比较枯燥
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一般会在基础会计课程配有一定的课内实践,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建账及登记各种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一些操作性实践。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基本比较偏理论,仅一些计算和分录方面的练习,教学的趣味性较少。
1.3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强、要与时俱进
相较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等课程来说,中级财务会计与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等相关规定联系最为密切。近几年来,《企业会计准则》在不断的修订和增加,会计准则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影响深远,其账务处理必须遵循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的税收法规对中级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实务中涉及税收方面的处理必须遵循最新的税收法规。而通常教材无法做到实时更新,因此,该课程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及时顺应法规准则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删减和修改相关内容。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重构探析
1引言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再加入现实因素,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众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缺乏尝试。
2.2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海洋经济区域特色拓展思路
本文作者:王双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海洋经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属性,区域特征显著,不同区域之间海洋要素禀赋、发展战略选择、潜在优势及其增长特色存在着明显差异。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三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从国家战略层面逐步肯定及确立了区域特征各异和发展模式不同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也相继出台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区域特征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选择,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分类
我国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特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327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是我国目前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最低[1-2]。上述海洋区域的划分仅依据地理范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因此,宜以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来描述不同海洋经济区域的分类及其特征。这里,笔者选择了这三个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即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西和福建进行分析(以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区均以各省/市/区的名称来表示)。
1.1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
资源丰裕度指数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经济指标,体现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状况。这里,笔者利用张耀光等的方法计算了各地区主要海洋资源的丰裕度指数[3](表1),即各地区的各类海洋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乘以各类海洋资源产业权重,包括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盐业资源和海洋矿业资源。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为:SRPIi=∑t1t2SRi/(t2-t1+1)×∑t1t2Pi/(t2-t1+1)式中:SRPI为各海洋经济区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SRi为各海洋产品产量比重;Pi为各海洋产业的权重①,t1为起始年份;t2为结束年份。表1显示,渔业资源丰裕度指数最高的是山东海洋经济区,与其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的现实相符,其后依次是浙江、福建和广西;海洋油气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天津和广东海洋经济区,油气业资源优势明显,仅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比重为45.5%,位居全国第一;盐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依然是环渤海地区,即山东和天津;矿业资源则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经济区,即浙江和福建较为丰富。
1.2海洋经济规模
人才培养定位经济管理论文
一、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错位的具体表现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致表述培养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基本理、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较高素养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量转向质的要求。使得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的偏高定位所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很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自视甚高,以高级专门人才自居,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面对求贤若渴的中小企业他们不为所动,又不能胜任大企业的工作需要,给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人才培养目标共性趋同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规模,大众化教育不断推进,高校不断扩招,很多院校都增设了经济管理专业。尽管他们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一再强调能够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学生的基础,办出自己的特色教育。而实际上,各个院校所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够真正深入研究学习的基础,实际尤其是不能够研究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使得全国上下的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明显地存在着共性趋同现象,缺少各个学校的特色个性,更不能够显示出人才培养的层次。
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改进策略
1、校正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市场发展实际
公务员薪酬管理启示
摘要:
最早的公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公务员发展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制度及模式的成熟程度,对英国公务员薪酬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我国公务员的薪酬管理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基于此,对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副司长以上级别的高级公务员的薪酬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主要从公务员薪酬管理体系、薪酬水平、薪酬制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英国;公务员;薪酬管理
在英国,公务员又被称为“文官”,主要是指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事务官。文官制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是现在公务员制度的早期雏形。由此可知,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1688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后,政府内任用私人的不正之风迫使英国政府着手进行公务员制度的设计,通过19世纪初一系列文官制度的改革,终于在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中形成了最初的文官制度。此后一百多年,深受君主立宪制的影响,英国政府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
一、薪酬体系
英国公务员的薪酬体系基本是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绩效工资与福利项目所构成,每部分约占总薪酬的百分比分别为70%、2%、2%、5%与21%。但是,根据公务员类别与级别的不同,又对应不同的变化。比如,英国公务员系统分工业系统公务员和非工业系统公务员两大类别,非工业系统公务员实行等级薪酬制度,即设定公务员的级别层次对应进行薪酬管理;而工业系统公务员部分实行等级薪酬制度,部分实行企业类型的薪酬管理模式。副司长以上级别的高级公务员拿的是“年薪”,而副司长以下级别的普通公务员只能享受“周薪”,实行周薪的公务员共分24个等级,除技术工人外,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标准从0级至22级,1980年0级每周工资仅有54.5英镑,而22级也仅有75.95英镑。英国的高级公务员主要实行等级薪酬制度,在2002年以前所实行的为九级制薪酬体系,经过2002年4月英国政府的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将九级薪酬级别缩减为三级。在英国公务员薪酬水平评定中主要关注于公务员的工作量与行政绩效表现。英国现在实行的三级制薪酬体系就是根据高级职位评估程序(JESP)为每一级职位的工作量所评定出的分值来具体划分薪酬级别。如图1所示,分值在7-12、13-18、19-22分别为1-3三个薪酬级别,为体现灵活性,新的薪级制另外规定了一个可供选用的1A级,1A级的JESP分值是12-14,各部门或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使用1A级。除了公务员工作量的评定外,行政绩效也是衡量与决策薪酬的重要标准,与之挂钩的薪酬体系即每个薪酬层级中的“四个档次”与“五个限值”。四个档次分别为低档、高档、奖金档、高级奖金档;五个限值分别为下线、中位线、晋级目标限值、高绩效目标限值、补充绩效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