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二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教学分析
摘要:核心素养下,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成绩、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下,严重制约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本论文分析了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作文;核心素养;写作能力;优化策略
在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传统写作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制约,致使学生写作兴趣不足、能力低下等,严重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优化写作教学,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已经成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写作兴趣低下
兴趣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源动力。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亦不例外。但在具体的调查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高中学生写作兴趣普遍比较低,甚至存在极强的应付心理、抵触心理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欲望低下,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二)作文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与对策
摘要: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造成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增加与授课时间减少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很多普遍性问题,也给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全区高中政治课安排普遍不够科学,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把握、理解与阐释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因而有必要采取高中政治课时安排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商讨教学法和培养目标,提高政治学科地位、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发挥集体力量教学等措施化解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政专业选拔人才提供直接的知识、能力准备,而且能有效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的对象,并且从理论上看,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和明显的优势。但因高中政治教学与高等院校思政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互联互通受阻。高等教育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成果非常少见,期刊网上从高校思政和管理的角度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论文仅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1篇,可见从高等教育视角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与价值、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
1.高中政治课统筹安排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编排、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甚至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整体上出现了民族性、地方性和学科背景等差异,这些差异在我区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它虽然具有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但这种差异性明显加大了高校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所以从高等教育视角审视高中政治教学统筹性的缺失,就必然要求全区政治课教学需在区教育厅统一指导下,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求全区高中生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性。20世纪90年代,高中政治课程安排顺序是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安排毕业会考,会考成绩直接决定是否顺利毕业。同时政治课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此时的政治教师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内部均具有较高地位。但在21世纪初的新课改后,学业水平考试提前到高二期末、且理科高考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虽然全区大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材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均还是以区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为行动指南,但各校、各专业的师生对待政治课教学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大部分普高以每周10节课为满工作量,而有些名校、集团化高中则因生源充足、引进或留用政治教师人数较少,所以要求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这种满工作量的规定就反映了各校管理者和各专业师生对待政治课的态度,从而给各校政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这种差异性随农村高中数量减少,高中城市化、集团化、名校化现象日趋普遍日益加剧,名校和集团化高中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的规定日趋普遍,远远超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课时满工作量规定,使政治教师的收入相对减少,同时也加大了他们的身心压力,严重影响政治教师的身心健康。且各校的政治课课时数量及其排课行为还随学考结束时间进行动态调整,学考前后的课时安排差异性较大,在有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3节,文科每周4节,在无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2节,文科每周3节,使政治课教师授课班级具有不确定性,这可明显看出,各校理工科专业大多是以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心理和行为去应付学考和高考,从而显示部分高中的理工科专业对政治课教学的轻视。笔者在学考命题期间,有部分名校的政治名师反映,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只要上两个班就可满工作量,因它们的课时安排一般是4—5节/班·周。由此看来,政治课在各高中学科中的地位明显具有附属性,学科间只存在培养目标不同,轻视学生的某门学科,就相当于忽视学生某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全区各高中政治课课时安排、内容安排和教学目的任务均有很强的差异性,不仅有县市差异、学校差异,且有时间差异、学科差异,我们承认和鼓励这种差异,但仍希望全区政治课教学能走向整体规划,希望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2.各校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
谈学习理论下大数据辅助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掌握学习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进以来,经历了多次发展,对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具有深远影响.在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新一轮课改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高中物理课程发展趋势,大数据工具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掌握学习理论耗学时、难操作等问题.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大数据辅助教学,作为新课改理念下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掌握学习理论;大数据;教学研究
1引言
掌握学习理论是在人人都能学好的预设下,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动态调整影响学习的相关变量,让大多数人都能掌握的教学策略.当下,大数据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使用多以精准教学为主,往往缺少系统化、多元化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从而陷入重技术手段轻教学理论的误区.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数据辅助课堂教学不仅弥补了掌握学习理论操作缺陷而且使得大数据的使用更加切实有效.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复习为例,运用大数据辅助进行教学实践尝试.
2教学过程实施
2.1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困难:在生活经验上,天体运动对于学生生活来说相距较远,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乏经历.在物理模型的建立上,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结合后的公式花样繁多,学生很难追根溯源,往往张冠李戴.在解题中往往题目新颖,题意复杂,学生很难提炼有效的信息,加上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知识的缺乏,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信心.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魅力分析
摘要: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包括高一形成、高二积淀、高三成熟三个阶段。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对班级文化起着灵魂引导作用。养人养心,育人育德,教育最大的意义就是尊重人性、升华人性。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形成;积淀;成熟
在《菜根谭》中说:“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班级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原则,对学生从严要求,等到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和集体自觉性后,就可以宽松一些,“严”的背后是自律少而律多,“宽”的背后是自律多而他律少,让学生逐渐养成优秀的习惯。魏书生曾经说“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影响人的品质。”
一、形成阶段:完成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口号制定,班级图书阅读角建设
高一阶段我班订立了18条量化管理班规,由于是经过同学小组讨论后举手通过的,所以制度虽然严格,但同学们一致赞同,同学对制度的认可,使执行起来没有障碍。为保证执行的公开公正公平,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对执行班规的班干无记名投票,对执行力不强,执行有失公允的班干采取“下课制度”。对班级口号的制定,每个小组拿出方案,经过反复比对,认真筛选,我们定下的班级口号是“认真能将事完成,用心则将事完美”。这一口号激励着我班每个同学自觉从“认真”做事上升到“用心”做事。我们正是通过班级的规章制度制定与实施、活动设计与落实实现班级的优良管理,促使学生成为健康成长的集体组织者和参与者。高中阶段是学生特别具有青春活力的美好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情绪、心理、意志力需要有效引导的特殊时期。班主任就是要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解决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问题。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关心学生的真实需求,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因为文化的价值取向左右着班级集体发展的方向,文化的价值内涵决定着班级集体的发展高度。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基于此,我组织全班开展“日知读书角好书大家读”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向班级提供自己认为的好书十本左右。谁推荐的书好,借阅的次数多,谁就可获得班级奖励。书籍在期末散学时归还给书主人保管。对同学提供到“日知读书角”来“漂流”的书进行编号入册,每本书的封面上写上相应编号,按顺序摆放,方便借书与还书登记。由班主任做好书目并在图书角显著位置张贴图书目录,便于学生了解存书状况,做好借阅准备。推选的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好“日知读书角”图书的借阅和整理工作。每学期都要增加一批新书。语文老师要以班级读书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每两周开展一次“好书大家读”读书体会交流活动。我班在高一的班级图书角存书达到了三百多本。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塑造他们的灵魂,引导全班学生涵养精神、积极向上;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富于真性情,更懂得务实、为善和审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为了达到行为强化和视觉强化,使班级成员形成与班级目标相符的共同心理特征,我还筛选了一些读书名言张贴在教室里,例如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凯勒的“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鲁巴金的“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余秋雨的“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富斯德的“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等等。班级精神具有移情、承载和凝心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我特别注重培养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自我创新的精神。
中学体育队田径课余训练分析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某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特长班体训队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每班抽取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调查对象为作为研究对象的30名学生和14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在因特网上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大量查阅CNKI、中国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外相关的大量的研究资料,并对查阅结果进行深入地总结和综述。
1.2.2问卷调查法
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以选拔未来国家高端生物学科人才为导向,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直以来秉持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有序讲授大学各学科教材的科学知识,以达成高中生落实生物基础课程领域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验培训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最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生物科技人才。但受制于高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和高考学科备考的顾虑,初入高中并对生物学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既要兼顾高考学科学习和成绩的提升,又要取得竞赛学习效果的推进,这显然有些矛盾和力不从心,而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却成为了打破这种问题僵局的一种解决办法。本文希望通过一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给正在奋战在竞赛教学前线的生物学科竞赛教师一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人文教育,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杨叔子认为,“所谓的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有的观点认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无论哪种观点,都强调了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本文提到的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文知识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自我、认识并适应社会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二)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学生培养中的特殊定位
想要让人文教育在整个理工科人才培养中起到实效,必须对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使之与科学教育有机整合。首先,要明确人文教育不仅是指人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教育,这里说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更应侧重于“如何做人”,而非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理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应具有文理渗透与学科交叉特征,这与一般意义上的纯人文教育有所区别;再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拓宽其思维方式上:通过方法论教育,使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帮助他们突破各门具体学科,尤其是文理学科的局限,引导他们把握科学知识整体,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实现人生意义。
(三)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根本目的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想要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而在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上又有所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人文教育则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优秀文化,从而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此外,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中有许多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抓好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相当于加强了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也应当融合人文教育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
谈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
摘要:以选拔未来国家高端生物学科人才为导向,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直以来秉持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有序讲授大学各学科教材的科学知识,以达成高中生落实生物基础课程领域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验培训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最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生物科技人才。但受制于高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和高考学科备考的顾虑,初入高中并对生物学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既要兼顾高考学科学习和成绩的提升,又要取得竞赛学习效果的推进,这显然有些矛盾和力不从心,而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却成为了打破这种问题僵局的一种解决办法。本文希望通过一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给正在奋战在竞赛教学前线的生物学科竞赛教师一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