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端生物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大数据运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款款而至,大数据应用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逻辑”,并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和更迭之中。其中,大数据与农业和生物技术的结合称得上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高光时刻”。大数据在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为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增量。
大数据与农业和生物技术的耦合并非新兴事物,现代农业发展也早有大数据应用的痕迹。只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之下,大数据很难有“施展拳脚”的机会和空间,因此早期大数据的应用是局部的、表面的、偶然的。尽管大数据在农业精细化生产和集成化经营等方面已经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优势,但其在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仍存在多方面的桎梏。一是应用认知不深刻。许多人将大数据片面理解为大体量的数据,没有认识到大数据在选种育苗、病虫防治、精准作业等方面的应用优势。二是应用基础不牢固。大数据依托于技术兴起,以物联网、云计算、AI等技术为支撑。而在农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只是小范围的,并没有铺开,因此农村缺乏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无法完成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整合及应用,也进一步限制了大数据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三是专业人才不充足。囿于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我国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留在农村的熟悉和掌握大数据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而大数据对人才专业水准要求极高,既要精通农业和生物技术,又要擅长互联网技术。人才供需的不匹配,也钳制了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四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大数据的管理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也未建立统一的平台,致使大数据的管理十分混乱,数据交叉、数据失真、数据缺失是常态,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的壁垒阻碍了数据共享的实现,也降低了数据应用的效率。此外,对数据的管理不善也将产生信息泄露的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为打开大数据在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空间,必须破困局、开新局,扫清大数据在农业和生物技术应用路上的“拦路虎”,为深耕农业大数据提供可能。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深化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农业农村农民都应怀有开放包容的胸襟,积极接纳和拥抱大数据,秉持“技术中性论”思想,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工具价值。同时,对大数据的应用还应跳脱纯粹的技术层面,借此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经营模式的更迭。二是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农村布局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夯实大数据在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场景应用。三是重视农业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育。一方面,通过与农林科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架设高端人才投入桥梁;另一方面,针对扎根农村的基层人员,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养。四是完善农业和生物技术大数据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打破农业发展各部门大数据管理“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混乱状态,制定规范管理标准和统一的管理平台;另一方面,农业大数据应用一定要强化内外并重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保障大数据应用的合规、安全及高效。
当今时代,我国农业正处于乘势而上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发展前景甚广。随着我们对大数据的认识更加深入、基础建设更加坚实、人才支撑更加稳固、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大数据在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而深刻,更将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正如经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的《大数据时代的生物技术和农业》一书所述,农业和生物技术中的大数据应用将永远是一个进行时的研究课题。全书共5个章节,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大数据给生物技术和农业带来的变革。该书不仅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和类型,还对大数据对生物医学、精准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书中最后一章谈及的大数据伦理隐忧更是让人醍醐灌顶。其议论精辟、见解深刻,或许能为相关学者带来一些大数据应用热潮下的冷思考。
作者:李宏 王拥军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依托不同平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网络课程,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疫情期间,在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开展了线上教学,线上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也逐步表现出来。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治常态化,本文通过“重构后疫情时代的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概念、稳定的线上教学混合平台的选择、理论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实验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研究建立了生物技术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核心,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爱学的能力,达到学会的目的。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生物技术专业;混合教学;后疫情时代
生物技术专业是世界上发展最为快速的技术之一,目前我国主要需求高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导致本科生的就业前景不十分乐观,但是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1-3]。但是随着在疫情等条件的刺激下生物制品、生物医药等生物类行业将会快速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也将会有着较大的需求。笔者所在单位生物技术专业在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建立生物技术专业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笔者所在单位的生物技术专业一直坚持多方向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根据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其中较为有特色的两个方向为生物制品方向和植物生产方向,响应和契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构建生物技术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1线上教学的成果
我们国家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旨在通过网络让学生能够共享到来源不同的优秀的课程知识[4-5]。到2012年时,慕课(MOOC)概念引入我国,随之引发了网络学习热潮[6-7]。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95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在前期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师也在慕课、超星等平台创建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线上课程。但是,由于慕课(MOOC)、超星等在线课程存在管理和反馈不便等问题,并未在本专业进行较多的推广应用。2019年寒假开始由于疫情的迅速蔓延,高校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开学时间一再推迟,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枣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们采纳了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为主要平台,同时把QQ群、微信群和智慧树做为备用平台以防出现平台崩溃,综合多种多方式的在线教学模式实施了一学期的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共11位老师获得枣庄学院线上教学先进个人称号。
2线上教学的存在问题
2.1线上教学平台的稳定性问题。但是线上教学由于处于刚开始大面积应用的阶段,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比如线上教学平台的网络支持能力不足,例如先期本专业老师接受了雨课堂的在线教学培训,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是开课后多次出现网络崩溃,导致教学工作出现了短暂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后期经过探索,总结出了以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才克服这一困难。
生物材料商业化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生物材料商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研究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分析了生物材料的基本概念,其次,明确了强调生物材料商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再次,剖析了生物材料商业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生物材料商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生物材料;商业化;问题;对策
一、强调生物材料商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生物材料的研究已经开发工作受到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潜在的明显效益。对于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属于世界高新技术关键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我国经济以及各国经济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同时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各类疾病,自然灾害,工伤等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关注与人体组织以及器官再生和修复的生物材料的研究社会意义突显。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加剧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问题,也直接促进了生物材料的发展。生物材料制品价格高,附加值高,独占性理想,潜藏的市场效益巨大。为此致力于生物材料商业化发展研究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生物材料商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研发技术手段
我国生物材料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是没有先进的研发技术手段,研发能力本身就是衡量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指标。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高,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种子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是不集中,研发手段也相对落后。
探讨畜牧种业发展措施
2010年,天津市奶牛年平均单产已达到6904kg,而同期全国平均单产仅为4575kg,全市奶牛生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8.4%。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等通过奶牛遗传改良及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所属部分牧场奶牛单产已达到12000kg,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天津市种公牛培育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58头优秀种公牛进入全国良种补贴名单,其中验证种公牛25头。种公牛后代生产性能突出,平均年产奶量及乳蛋白率、乳脂肪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天津市奶牛遗传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天津市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等规模达到2万头,参测牧场达到32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青年公牛后裔测定场达到10个。此外,天津市在开展牛、羊新品种选育及扩繁工作,在牛、羊胚胎移植产业化、胚胎生物工程、家畜克隆、家畜转基因育种和健康养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世界首例胚胎克隆波尔山羊,并获得了批量生产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的成功,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1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技术储备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在山羊克隆领域、肉牛胚胎移植以及转基因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具有一支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和良种畜禽饲养、繁育的科研队伍。目前,天津市有3个原种猪场,其中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是国家级种猪核心选育场,有较完备的育种设施设备和试验猪舍、化验室等;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负责为天津市培育优秀种公牛,是我国最早的主要种公牛站之一;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肉羊良种的引进、扩繁、选育和推广工作,是中国首家引进杜泊绵羊原种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进行选育的公司;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先进的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并在试验室配备了显微操作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这些畜牧种业企业和研究中心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为畜牧种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畜牧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猪有世界三大名种猪,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奶牛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肉用羊为杜泊绵羊、波尔山羊和澳洲白绵羊。蛋鸡有海兰褐、海兰灰等鸡品种。肉鸡有爱拔益加、艾维茵品种等,还有一些地方猪种、地方鸡品种以及长毛兔和狐、貉等品种。
2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优势品种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种业科研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产业化程度低和引进品种优良性状保持不佳等问题。
2.1畜牧种业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
目前,天津市畜牧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由表2可见,天津市主要畜牧种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是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2家,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业内较知名的畜牧种业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千万。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畜牧种业科研实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且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畜牧种业中仅有3家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畜牧种业企业,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新型贸易背景下自贸区建设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全球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总结北京自贸区的现状,指出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自贸区经验,强化发展优势,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法规制度,推广“两国双园”模式,搭建集成创新平台,增强服务贸易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吸引跨国公司研发创新总部,大力发展绿色贸易。
【关键词】北京自贸区;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和更高格局的开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2020年9月,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服务业扩大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北京自贸区)正式诞生。本文总结了一年来北京自贸区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
一、全球新型国际贸易发展特点
1.主体由以专业贸易公司为主
转向以跨国公司为主2020年,从全球500强企业总收入来看,跨国制造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为20%左右。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对东道国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方式从传统的有形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
生物农业发展势态与推进策略探究
摘要:生物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融合的产物,代表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的竞争焦点。生物农业涵盖了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当前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在科研和产业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诸如,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这些都需要从宏观政策导向、科研体制机制、企业经营管理等多维度共同发力解决。
关键词:生物农业;现状;推进策略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农业发展列为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生产效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不够、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生物农业是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育种技术体系和农用品研发体系,培育性状更优、产量更高的农业新品种,研制性能高效、安全的农业用品,适当投入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生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生物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生物农业也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抢占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先机,相继出台政策、法规鼓励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加大政府预算和放宽民间资本融入,提高生物农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而我国的生物农业产业也在经历“十二五”“十三五”的快速发展之后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技术和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并涌现出杂交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和禽流感疫苗等国际领先科技成果。但是,我国的生物农业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就目前我国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势态及特点,从宏观决策和参与主体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推进我国生物农业产业良性发展。
1我国生物农业产业构成
1.1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1]。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针对性强、研发投入较少、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我国目前已有生物农药研究机构30多家,生产企业260余家,登记的生物农药产品4300多个,主要有BT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以及其他病毒、真菌类的农药[2]。
1.2动物疫苗。动物疫苗是畜禽集约化养殖的生产必需品,也是生物农业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的动物疫苗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动物疫苗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超过15%[3-4]。近年来,伴随国家疫病防控政策的调整,逐步松绑的政府招标采购使得市场化疫苗所占市场份额逐渐增加,成为我国动物疫苗行业市场扩张的重要力量。
1.3生物育种。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培育生物新品种,是一种人工改良物种性状,获得目标新品种的生物技术。近年来我国生物育种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抗虫棉、高效植酸酶玉米、抗虫水稻等。获批的商业化种植品种包括抗虫棉和番木瓜,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运用,累计推广面积达3133.33万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势分析
摘要: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重塑步伐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内需市场竞争力度加剧,迫切需要加快实现自主创新、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集聚先进要素,从而为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特色化提供基础支撑。因此,河南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在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提效、工业互联提速、品牌价值提档、发展环境提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加快形成后疫情时代河南制造的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视察河南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制造业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尤其是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全球产业链重塑步伐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鉴于此,如何把握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发挥河南产业门类全、市场需求大、要素成本低、区位交通优等比较优势,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加快培育制造业新优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一、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判断
(一)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制造业出口形势更加严峻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无情蔓延,加剧了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步入下行轨道后,国际贸易需求将会呈现较大幅度的萎缩。世界银行6月8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这将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0月6日,世贸组织预计全球2020年GDP将下降4.8%,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2%。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趋于减弱,我国依托低成本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模式将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制造业出口将从过去“量的带动”更多转向“质的引领”,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将由要素驱动的成本、价格优势向创新驱动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二)全球产业链重塑步伐加快,区域集群发展是未来趋势。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加剧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进程,全球产业竞争出现新的特点。一是产业链更加追求自主可控。疫情使得某些经济体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产业链布局将由过去追求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则,改变为追求社会成本最低的原则,政府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干预度明显上升。二是产业链趋向区域性集聚。在地缘政治和风险规避因素驱动下,产业链全球化将降级为区域化甚至本土化。尽管这可能并不符合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但是却符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要求。三是未来产品竞争将更加激烈。过去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竞争是由跨国公司面对无数分散供应商,未来的竞争将是产业链跟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集群跟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这将使对最终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将驶上快车道疫情期间,一些率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在抗击疫情中逆势增长、化危为机。这为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的僵局。可以说,肺炎疫情成为数字经济的催化剂,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认识到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疫情之后企业将加大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投入,智能制造步伐将在疫情后加速。尤其是在抗击疫情中,工业互联网充分发挥了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有力支撑了全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调用。因此,疫情过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将驶上快车道。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思考
一、迈向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
自主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确立“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于“强富美高”新建设的全过程,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我省率先颁布实施面向城市群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等力度大、含金量高、突破性强的重大政策,围绕“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作出系列重大部署,创新型省份建设形成广泛共识,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时期,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1件,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战略布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实现我省“零”的突破。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等大国重器成果持续涌现,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居国际前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5%,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300亿元,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连跨四个百亿元台阶,全省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为“强富美高”新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机遇挑战。
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增创新优势。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一切工作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竞争优势,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迫切需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迫切需要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进一步引领、巩固和放大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的先行优势。科技综合实力雄厚,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在产业韧性、营商环境、创新生态等各方面均衡领先的整体优势比较突出,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担负重大使命,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向以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研活动模式和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科学研究不断向宇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加速进阶发展,数字经济如火如荼,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颠覆性技术创新持续涌现,场景需求驱动成为各类技术集成创新甚至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对全球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伦理规范、治理规则等产生深刻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科技规则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逐步向多中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发展权和话语权的焦点,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认真谋划科技强省建设的战略路径,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必争领域,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