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等美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等美术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招生培养

摘要:

我国美术高校招生考试方式几十年不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创新,硕士、博士培养无特色、亮点,这种种美术人才培养问题,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只因教育观念落后,培养方式老套,无改革创新,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美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因素。当然部分重点美术院校已经在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由于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保守思想和狭隘的人才培养观,导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亚健康”。

关键词:

美术;教育观念;改革;创新;开放;包容

近二十年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艺考大军更是势不可挡,从开始的候鸟式赶考,到各省联考和各大院校开设全国考点,忙坏了招生院校、培训机构、考生和家长。部分考生能从当年的年底考到次年的年初,平均每个考生都能参加上两至三所院校的多个专业的考试。更有甚者,能报考不同省份多院校多个专业。直到文化课考试前能拿到5、6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合格通知单,这样觉得才安心,更有信心备战文化课考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录取率能达到80%,因为在全国高等教育急速扩招的大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也顺水推舟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各类综合大学、三本学院、高职高专、私立大学等都纷纷上马艺术类专业,大学组建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学院组建艺术系或美术系,有些招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也下设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抢到生源频频出招。从专科、本科(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培养看似红红火火,形势一片大好。如此,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就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培养的“艺术人才”或“美术家”充斥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可以说无死角覆盖。但是,众多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真的是社会所需吗?这些人才的质量到底如何呢?当前美术院校培养方式和社会认可度怎样呢?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下面就诸多问题进行浅析。

一、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考试方式几十年不变。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美术专业的考试内容就以静物、头像、半身像、石膏像、人物速写等为主。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又加入了照片绘画考试、场景写生、默写和命题创作等考试形式。近几年随着学术思想的改变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术考试形式似乎灵活了许多,出现了一些带有当代性和观念性的考题,但这只是偶尔出现在一些重点美术学院的部分科目的招生考试中。全国高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考试依然普遍沿用静物、人物写生或默写等为主考科目。甚至美术类的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考试也除了考人物写生、命题创作以及陈旧的美术理论知识外,好像再没有什么可考的了。如此几十年如一日的人才选拔方式,与能否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之间到底有多少关系?值得深思。

阅读全文

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当代艺术问题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面临的当代艺术问题,通过综述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分析中国高校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指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史教学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学院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学科建设和规划问题。文章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力求在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美术教育;当代艺术;艺术史;学科建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系统开始酝酿生长,其内涵不断更新、丰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当前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①也面临着当代艺术的冲击与挑战,该如何应对?

一、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16年12月11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以此为契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谈到,新型美术学院的新标准以及美术学院变革面临两方面的压力。其中一个压力是标准模糊、概念混乱的当代艺术,另一个压力是日益融合跨界的当代设计。面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潮流和样式,中国美术界缺少对这些表象的深入研究和必要反思。深入研究是指结合中国艺术教育现状,而不是匆忙地对当代艺术的冲击做出回应;必要反思是指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艺术学院应该是精炼艺术人才的熔炉,而不是培养定型的艺术家。张敢还指出,美术教育的革新在于理念的革新,而理念必须与时代相结合,美术学院应该让“传统更传统、当代更当代”[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长期关注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二者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国内美术学院对当代艺术的态度经历了从反对、排斥到转变,再到接受并推进的过程。其中,美术学院的领导者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创作,并有节制、有技巧地推进当代艺术的观念引入教学”[2]。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指出,当代艺术是当下学院美术教育严重缺失的内容之一。具体指向三个方面,分别是当代艺术观念、当代艺术课程、当代艺术教学。他认为这种缺失所导致的危害体现在“美术教育主体的艺术观念保守性、艺术视野狭窄性、艺术创造单一性、艺术认知近视性、艺术传播功利性”[3]。这些危害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是致命的,保守、狭窄、单一、近视、功利,正是阻碍艺术思维自由生长的绊脚石。三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张敢从宏观把握、朱青生从当代艺术家的学院派背景出发、梁玖关注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由此可见,不能忽视学院美术教育面临的当代艺术问题,只有充分反思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方案。

二、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开展

(一)新媒体艺术教育

阅读全文

高等美术教育的个性特征培养

摘要:我国美术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这首先就依赖于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本文从美术教育中个性概念的界定和个性特征的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及其重要性进行论述,强调应该并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和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特征;培养;创新

美术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以及生活的感知力,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人才,产生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学开始用数字化的、标准化的模式进行统一的说教,使整个美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变得乏味、僵化、机械,进而失去其应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感知温度,更不会产生像中外美术史上一样优秀的美术作品,也不会形成强烈的社会效应。因此,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与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相互背离的,这也是本文的问题意识所在。对于美术教育来讲,个性特征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一非常重要的原则却没有在以往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穿和重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特点,忽略了美术教育当中对人的个性培养的重视,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一刀切”的误区看似能够造就一个繁荣向上的美术教育现状,背后透露的却是个性特征的缺失与湮灭,可以说,以上问题正是当前美术教育的顽疾,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然,要在美术教育中以个性特征的培养为目标,就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人文关怀。高等美术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或者说一些艺术个性的培养。首先,要充分理解个性特征和“个性”概念,然后制定合理缜密的美术教育计划,在计划中贯彻个性特征培养。

一、“个性”概念的界定和个性教育与培养的内涵

个性,最早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或品质,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态。它包括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性以及人格的心理特征①。前者所包含的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需要、做事的动机、在生活当中的选择或倾向;后者则是我们常谈及的性格和气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以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就会使隐藏在个体中的“个性”变得完整。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语境、生活遭遇、兴趣爱好等均有所不同甚至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倾向或者特征上有所不同,即使处于同一倾向或特征也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可以说“个性”就是个体在思想和观念上的综合,我们所谈及的美术教育中的个性特征培养,正是希望以教育的有效手段来对个性特征进行人为的发掘和改善。因此,“个性”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它包含的是学生个体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以及他在进行审美感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

二、作为底蕴:创新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创新”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是一个涉及众多核心研究课题的重要关键词,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最根本的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挖掘和培养。然而,一旦牵扯到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问题就必须注意到培养的主体———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和发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挖掘,而美术教育为了对个性特征进行有效培养就必须对学生主体意识加以重视,优化和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活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阅读全文

师范美术教育研究思索

本文作者:张志强 单位:邢台学院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美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笔者分别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1999~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筛选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86篇作为取样对象,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普遍共识,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如赵诗镜(1999)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培养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1.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并建议增设设计基础、结构素描、意向素描、电脑设计等课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中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3]

阅读全文

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对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度的提高,工艺美术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在当代社会更需要保护和传承,从而使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突显。文章首先介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然后阐述了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最后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三个角度论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传承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工艺美术在高校中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工艺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工艺美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进入到大众高等美术教育中。针对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工艺美术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是当前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19世纪末期,清政府设立了实业教育,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起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工艺美术从实用美术向商业美术转型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0世纪30年代,工艺美术引入我国高等教育,被称为手工课程和图案专业;到50年代,工艺美术向装潢设计和染指设计两大方向发展,符合当时社会大力发展建筑和纺织业的需求;70年代,社会对工艺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工艺美术增加了工业造型、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方向发展,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并逐渐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进入90年代,高校对专业目录设置进行了调整,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保留部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而工艺美术则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存续。20世纪末尾,拥有50年办学历史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并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象征着工艺美术教育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美术院系;进入21世纪,工艺美术完成了从实用主义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反映时代特征,并与国际化接轨,展现文化多样性。目前,国内仅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所本科院系和几所工艺美术高职高专院系,教育体系较为薄弱。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重新命名为工艺美术,突出强调工艺的特征和重要性,开设烧造、锻冶、染织、编扎、金工、髹漆等课程,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促进工艺美术教育专项。由此,更多的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工艺美术教育改革。

二、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可分为专业型和普及型,前者是教授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型人才,后者是指高校非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培养人文知识,两种教育体系面向的群体不同,教学目标和成果均有所不同。

阅读全文

高校美术课程改制思考

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新一轮的重大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和深层次阶段,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教育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贯彻落实这一方案,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自愿申报的办法,开展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并在2010年2月下发的文件中确定了首都师范大学等21个省(区、市)的48所高校作为试点学校,旨在为实施《方案》和《纲要》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水平。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教育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也凸显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课程设置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2009年12月在广州美术学院召开的“国际视野下的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学术研讨会”就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

综观各类高校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由于长期以来沿用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惯性,而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技能与理论的平衡问题、课程体系单一导致人才培养失衡问题、以及培养方向模糊和实践教学形式化等。

一、解决专业技能本位化与专业理论边缘化的问题

专业技能的本位化主要体现在过多的借鉴了专业美术学院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大多沿用俄国美术教育家巴维尔契斯恰柯夫所创建的教学体系,强调对学生专业绘画技能的训练,而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本位化倾向。这种体系更适合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如果只是简单的以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借用,而轻视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的特点,结果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

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课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明显是与基础美术教育的通识性特点相悖的。对教育学、心理学、美术鉴赏与批评、技法理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理论等“非主流“的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也显然与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不符,更造成了“师范性”特点的边缘化。相比较而言,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很值得我们借鉴。德国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美术教育学占总课时比例的10%,美术史论占20%,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占10%,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这种比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加大美术史论、美术鉴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的比例,以解决长期存在的专业技能本位化和专业理论边缘化与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

二、避免课程体系单一化与专才、通才失衡化的现状

阅读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校美术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也导致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因此,为了可以全面提升高校美术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就必须深入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本文首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关键环节,美术教育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开始纷纷设立美术专业,进一步实现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扩招,这样也有效地推动了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其最终的教育目标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通过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会影响到整体的美术教育水平,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应对。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重视,就会导致一些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在毕业后,不知要何去何从,有些只是被迫就业,或者是并没有从事本专业,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教育资源,尚未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一些高等院校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较大影响,设置了太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只是注重全面协调,想要学生了解到方方面面,然而却对各方面都不够精通[1]。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即为高校美术教学定位不够清晰,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于是就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实际上,高校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单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与高超的绘画技能,而且要全面地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阅读全文

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应该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在未来工艺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并可以将其进行创新和延续下去。本文主要介绍了工艺美术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高等院校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做出了思考,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工艺美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从20世纪开始高等教育中就包含着工艺美术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却由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艺美术的重要性,并对之产生兴趣,目前也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创新,顺应时展要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时展,首先需要增加工艺美术教育所覆盖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去思考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工艺美术传承和发扬。

1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手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否认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手工艺技术都有独特性,有着专业的加工技术,从而可以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通过一些合适的条件就可以永久流传,象征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是如果要把一种手工艺技术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因为社会在发展,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由于工业生产的需求,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被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所取代,当前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已经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单纯从事手工艺去谋生的人会越来越少。民间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劳动而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以前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是依靠手工艺技术去谋生的从业者,并可以通过收取徒弟的方式去将手工艺技术传承下去,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于手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了解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人不想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甚至不会有很好的收益,因此也就造成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人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借助外力,因此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做出思考,提出更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其延续和创新发展。

2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品味不断的提升,因此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需求都很大,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工艺美术品所带来的作用是其发展与传承的时代,但是存在缺乏工艺美术人才的问题阻碍了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所以开展工艺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国家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工艺美术方面来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是少数的,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科教兴国战略。面对巨大的工艺美术品市场需求,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仅缺乏专业素质搞得人才,还缺乏熟练技能的人才,所以面对当前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工艺美术人才未来的培养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及时抓住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的时代机遇,得以将其发扬。目前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缺乏培养目标,其一是有的教师只专注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使实践课程也只是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其二是学生没有用到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与设备,造成了学生无法训练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其三是教师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没有关注整个过程,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四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