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等技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探析
21世纪,我国工程技术教育进入纵深发展的时期,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涵盖各个行业环节及应用标准,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工程硕士等阶段的工程技术教育内容。但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一份调查,依据“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及标准,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排名和权威性影响因子始终徘徊不前。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培育人才与市场脱节、培养模式单一落后及实验实训方案滞后等问题。对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困境和问题进行探析,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技术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现代工程是由“研发—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需要一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没有主要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就把学生的培养计划确定下来了。在专业设置方面,论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中,由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施脱节,使学生搞不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堂教学又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第二,许多企业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能力为工程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习场所。同时,企业对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影响着我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由于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数量少,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低。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一些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因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并未形成生产力。正因为科研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使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的数量可观,但能指导工程实践的比例较低。此外,企业在人才使用过程中,有对高等学历教育期望值过高的倾向,诱导学校教育走上“重学轻术”的道路。
第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学校人文素养、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受到挑战。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不再是崇高的理想,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有所降低。在高等学校教师选拔和聘任中,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偏软,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兴趣不高,而将精力主要投在科研方面。
第四,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对职业背景没有明确要求,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没有合理的衔接。在一段时期内,忽视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不足导致技能型人才缺乏,社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而德国则重视各层次工程技术教育,当工业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培养重心。
第五,由于国家教育投入有限,企业没有参与教育的主动性,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在过程性和实践性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学校的实验多以验证型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小,有些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院校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政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同职业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本文旨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利用Citespace.5.3.R4知识图谱工具、Excel软件和文本阅读法,归纳出研究现状为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研究情况如下:学界关注度有待提高、研究机构地域分布不平衡,机构及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以区域为例进行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多样但政策研究体系不完善、理论层面的研究匮乏。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可视化分析;述评
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公益性,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均具有独特的意义,教育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垄断性资源,能改变现存社会教育,直接影响教育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同职业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本文旨在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利用Citespace.5.3.R4知识图谱工具、Excel软件和文本阅读法,归纳出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
1研究设计
1.1数据来源与获取。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采用“高级检索”,以“职业教育”为主题,并以“政策”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获得文献402篇,再经过人工阅读剔除其中的非学术性、非“中国政策”的文章,最终有效文献为304篇。
1.2研究思路与目的。本文通过可视化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提取操作”“聚类操作”“归纳整合”,再通过文献阅读,完成对“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时空分布、文本内容与研究热点和前沿三个方面的分析。
1.3研究工具与设置。本文采用Excel中的绘图功能,以及Citespace.5.3.R4软件来绘制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对Citespace.5.3.R4软件的设置如下:将知网中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后,在主菜单下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78-2018年,时间切片为1年,在网络裁剪区(pruning)中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和合并后的网络(pruningthemergednetwork),其它均保持默认值。
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思考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殊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没能很好的与市场接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健全,缺乏责任追究与必要的监控措施。另外我们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认识还存在偏差,重视不够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延续,是次等高等教育,因此对高职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当然重科研,轻教学。为此,开展高等技术教育改革,剖析问题,提高认识,探索高职高专发展的道路,是教育工作者的大事。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现在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匮乏,这种发展思路以外在数量的增加掩盖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没办法同步发展。要为21世界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还要求我们在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方法,并不断完善。 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分析 高职技术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最重要力量,高职技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素质,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和质量。高职教育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培养人才,不同岗位(群)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为学科型而职业教育为职业型,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年限可以实行学分制,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走出。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特点,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成功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是教学大纲的调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应按照“知识够用,证书多样”的目标体系来衡量。我们在进行培养方案的设置的时候就应该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压缩一些过多的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辅修或选修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和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内涵。 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很多老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只讲不练,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僵化。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术、技能课教学中,将课堂搬到模拟实验室,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锤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还应大力普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的场地可以多样化。另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互动性。实行启发性、反思性教学,强调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摒弃“假、大、空”的浮躁教学风。在职业技术的教学中,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都是非常让学生接受和有兴趣的手段。 3)教学形式的改革。在形式上可以有个梯度。刚入学的新生主要进行基本知识掌握,让他们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有个系统的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中期可以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末期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而且让学生参加各类的具有权威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2、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高职教育事业的灵魂,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职教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我国高职存在着教育观念仍然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等一些力弊端。不了解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仅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或是的都不是符合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3、校企合作建设。为了实现从学生很好的完成社会角色改变,毕业后能尽快顺利的适应社会工作,缩短磨合期。学校在采购基础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产品,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学生实验实训的效果,有规模的切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成为一种可能。 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类型、结构和层次调整、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质量等都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必须正视的紧迫问题。要有效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才能发展我们的高等技术性职业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者,要对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培养目标方向三方面同时革新,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是我们的产品,而我们是制造师。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社会和市场的检验才是硬道理。
地区职教发展改革和融合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于2005年4月28日设立。该区位于广州市的东部,属于广州市管辖,总面积为389.06平方千米,总人口71.53万人(2009年末)。其中,常住人口23.16万人,户籍人口18.27万人,流动人口30.1万人。萝岗区从建区以来就非常注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各领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 一、萝岗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衔接与融合,是萝岗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一)萝岗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1.初步形成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职教体系 2010年8月,教育部在其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广州市萝岗区从建区开始,就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几年时间内就建成了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导的,职业专修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的,其它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目前,该区内拥有两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院分别是2001年和200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省内外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具有学历证书颁发权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民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四所职业专修学院及培训中心(广东北达经贸专修学院、广州市凌凯汽车培训学校、广州开发区培训中心、广州市萝岗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八所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11个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类教学点。社区技能培训机构六个,包括广州市萝岗区青年社区智能电脑培训中心、广州市萝岗区开拓培训中心等。 2.办学格局多元化 该区内高等职业教育以民办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政企相互补充,校企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为区内居民和企业员工接受教育提供了多样化选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值得一提的是,由广州开发区政府与广州康大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出资兴办的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内唯一一所政企合作院校,是开发区、萝岗区高职教育阵地,是广州中新知识城教育培训产业引擎。学院位于广州市开发区北区,与倍受瞩目的中新知识城毗邻。区内有百余家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投资设厂,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125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实训实习基地125个,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了基础。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职业群的针对性、适应性、地区性,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商务英语等46个热门专业或专业方向。学院现有汽车工程系、自动化系、安管系、计算机系、经济系、会计系、管理系、应用外语系、艺术系和公共课教学部共十个教学系部。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2011年,两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教职工1390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高级职称教师270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8%;具有“双师”型及“双师”素质教师174人。学院还从国内20多所著名高校、大型企业聘请了近百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合理的教学及管理队伍。 4.发展速度快 2011年,仅两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就多达22857人,比2006年增加8961人;所开设的专业也由2006年的38个发展到2011年的60个。为萝岗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存在问题 1.经费少投入不足由于萝岗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民办为主,故其资金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学费,各级政府虽然也有一些拨款,但这些按名目下拨的经费杯水车薪,鲜有的地方政府投入也仅仅限于一所或两所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学校,只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雪中送炭根本无从谈起。一些学校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有幸获得企业微薄的款项,仍有部分职业培训学院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使得其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公立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制约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2.专业设置不科学 受利益驱动和投资主体的主导思想所影响,几乎所有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都存在着浮躁心理,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追求“短平快”,重普教轻职教,重“白领”轻“蓝领”,重文科轻理科,忽略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质性严重。两所职业技术学院所设置的60个专业中,仅有19个工科专业,而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文科专业多达41个,造成了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缺乏。 3.教师队伍不稳定 基于社会保障及福利的考虑,这些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基本是“老轻”结合,鲜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其中,年纪较大的教师主要是高校或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在民办教育机构发挥余热。其劣势表现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期间所掌握和应用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且管理类居多,工科类较少。加之身体原因,自我淘汰周期很短。年纪较轻或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教师,把这些民办学校当作一个跳板,钟情于公立学校或公务员岗位,一旦机会成熟就会一走了之。#p#分页标题#e# 二、萝岗区产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一)第一产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萝岗区第一产业在该区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其总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低至0.68%。从事第一产业的人主要是户籍人口中的当地农民,大约有4万人左右。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为32277人,林业从业人员为169人,牧业从业人员为915人,渔业从业人员为753人,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为764人。区内建立了一批国家、省、市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高科技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需要,第一产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以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转居”人员的再就业或创业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应该是职业技能或生产技能。 (二)第二产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第二产业在萝岗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90%以上。该区是广州市工业制造业聚集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就有562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第二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据了区内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从业人员数高达22万人,以外来人口居多,带动了全区职业结构的重大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其中,抽样提取的化工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企业共计31家,有职工3371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1226人,约占全体职工的36%;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2145人,约占全体职工的64%。抽样提取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共计42家,有职工4780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为12945人,约占全体职工的27%,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34855人,约占全体职工的73%。抽样提取的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共计10家,有职工477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918人,约占全体职工的19%;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3860人,约占全体职工的81%。抽样提取的食品饮料制造业企业共计26家,有职工14635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5628人,约占全体职工的38%;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9007人,约占全体职工的62%。抽样提取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共计27家,有职工1490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3741人,约占全体职工的25%;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11162人,约占全体职工的75%。抽样提取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共计30家,有职工1303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3524人,约占全体职工的27%;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9509人,约占全体职工的73%。抽样提取的第二产业其它行业企业共计163家,有职工2974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8255人,约占全体职工的28%,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21493人,约占全体职工的72%。问卷调查表明,第二产业因其产品周期和技术周期缩短,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新增产业或新兴行业的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一线生产工人、电子技术人才、数控加工设备操作人才、生物医药人才和汽车设备制造人才。 (三)第三产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萝岗区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有从业人员约3万多人,其中,抽样提取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企业共计37家,有职工11316人,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3218人,约占全体职工的28%;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8098人,约占全体职工的72%。抽样提取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共计48家,有职工1457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970人,约占全体职工的67%;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487人,约占全体职工的33%。抽样提取的第三产业其它行业企业共82家,有职工887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职工约5871人,约占全体职工的66%;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职工约3007人,约占全体职工的34%。问卷反映出第三产业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是综合性高级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与贸易人才和旅游服务及酒店管理人才。 三、萝岗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萝岗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作为以萝岗区产业发展为服务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应当加快发展满足萝岗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和技能的学历教育或技能培训。 (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为民办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要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认清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更加公平的政策环境来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要在税收、贷款、土地征用、建校场所、师资设备、就业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在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拨款力度,以政策效应来提高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的同时,把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列为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并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增长率和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水平,以及改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和建设情况。 (二)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增设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工科类专业 各个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机构,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增设适应性强、就业机会多的专业。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型的应用人才,增强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专业,增设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工科类专业,如汽车修理、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金属加工与制造、数控加工设备操作、数控设备维修、模具设计及制作等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制定与企业或行业对接的课程标准,培养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期望,增加就业率。 (三)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教师是职业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其队伍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政府要在财政方面给予民办高职教师一定的支持,让民办高职教师在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得到公正待遇,以便于民办高职能够吸引一些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的中年教师,在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机会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流动性。也可以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来参与教学活动,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补齐职教队伍的“短板”。#p#分页标题#e#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革新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改革,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也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面临的热点问题。 一、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各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差异,但都面临着经济环境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他们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有许多长处值得我们借鉴。 1.加强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普通文化水平的提高,强化普通文化科目的学习,并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而不单单偏重技能的掌握。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性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学生毕业后就业不一定对口。为使学生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为其升学或就业两种选择提供条件,学生可以在各学科之间跨科选修,而且将相近学科合并为一个综合性学科。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IVET),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突出培养“创业”能力。包括培养工作中的自我谋职技能、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美国、英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超前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能力。 3.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层次 “技术与职业教育应融入终身教育之中,必须更有效地与中等、高等及成人教育相结合。”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多样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从业人员文化基础、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需要和可能。如日本专修学校中的专门学校、加拿大的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这就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将逐渐转向中等以上的教育阶段,不仅办本科专业,而且还办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以构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立交桥,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抓好职业指导 一些发达国家中的职业教育强调基础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基础职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社会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做好就业准备,进入职业角色。学校十分重视广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培养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兴趣以及独立选择职业的能力。一般按照各年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指导,各年级有不同的指导主题。 二、改进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发展的状况,我们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中职教育办出特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在整体上改革那些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要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又源自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中职教育必须超越现行的教育观念与体制,从狭隘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尊重个性教育发展,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培养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先进的课程设置办法和模式,走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道路,模拟试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环境。 2.实施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3.注重中职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来临的新形势,每个社会成员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如果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致使个人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那他的才能也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创新成果更不会造福于社会。 第二,终身教育的思想要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就业技能,这就要求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改革,既可增强学生社会知识性,又能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通过实践引导和创新引导使创业教育与生产教育结合起来并上升为产、学、研结合模式,让学生直接感知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的实际内容。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文献综述
摘要:
人文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强调的主题,也是高职教育理应关注的对象。但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缓解压力,多数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术性而忽视人文性。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等概念的提出,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本文对近年来高职教育领域人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研究特点和趋势,总结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必须注重的问题。从教育的属性看,大学教育有双重属性:工具性和价值性。工具性指向技术教育,价值性指向人文教育。高等教育是技术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高职教育虽有侧重,但作为大学教育的子概念,高等教育的范畴,理当符合大学教育的双重属性。从社会的需求看,我国的社会需求经历了建国后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到改革开放后对大众化人才的需求,再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这一变化。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奠定了高等教育的基础,对大众化人才的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大力发展,而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必然产生职业教育的蜕变与转型。由此,大量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量的专科院校为保证其生存空间,必须在人文素养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不被淘汰。
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文献综合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以往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
女性职教发展道路的探讨
一、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从传统的家政教育向开发女性人力资源转变 传统的教育培训更多地认为女性只适合从事照顾性、服从性和辅助性的工作,女性从事的职业不过是她们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这种角色划分低估了女性的能力并僵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强调,从发展角度出发,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寻求消除经济的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中可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在开发女性潜能,增强女性就业与创业压力,消除性别隔离方面正日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二)从唯技能的质量观向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新职业能力观转变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波恩召开国际会议,专门对女性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及培养目标作出界定。会议认为,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低层次的、具有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一定资格的女性人才,目标人群是中等教育高级阶段女性,教育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及相关理论,但重点在实用技术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转移到培育女性领导能力和主体性创新能力和独立意识方面,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女性开始参与高层次科学技术教育,向新兴高科技、高深学问领域进发,高层次的职业生涯与科学技术教育促进女性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三)从“传统女性领域”向“传统男性领域”进发教育普及率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女性展现自我个性、广泛参与社会成为可能。目前,欧洲各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妇女进入劳动市场的比例几乎与男性一样高。并强调女性在非传统领域的发展机会,强化女性职业教育,开发有关提高女性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以改善各个教育层次中的男女区隔现象,拓展、强化女性的职业与技术能力。在一些领域,例如医疗和生物技术,妇女构成了高层专业人员的绝大多数。此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寻求广告、银行、金融、零售、建筑、广播、房地产和计算机等传统女性领域以外的职业,在传统男性优势领域,如电子机械和土木工程领域等,女性就业也有增加趋势。 二、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模式 (一)美国:多元办学主体、立体交叉的项目设计与完备的法律法规 美国兴办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公立学校系统、企业、夜间学校或暑期学校,以及基督教和其他慈善组织。其中,女子学院提供辅助性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注重女性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暑期女子学校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妇女建立自信,敢于演讲,力争成为工厂领导。基督教女青年会则凸显短期救助功能,1858年,女子基督教会在纽约成立,它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妇女争取受教育机会,对普通女性进行培训,直到今天,它继续为劳动妇女提供至关重要的服务[1]。美国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呈现立体交叉的模式。中等学校推广性别平等的教育,建立性别平等的职业教育氛围;社区学院提供复职培训,针对成年妇女设计独特的教育配套措施,鼓励女性继续学习;同时美国采取以试点项目促进专项培训,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一系列项目,如致力于打破地理隔阂的“发现”计划和打破行业隔阂的“EVE”项目[2]。政府为各类女性人群提供的其他救助性培训还涉及女性新移民、女性无家可归者、女性季节性工作人员、女性残障人士和女性囚犯等。 (二)德国:多种类型的教育项目,均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校企合作 德国的女性职业技术教育按其培养目标和特色可概括为三种:针对大龄女童的中等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成年妇女的复职教育和促进女性参与高层次科学技术研究的教育。大龄女童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为中学和高中女毕业生引介技术职业工作,为大龄女童进行职业培训提供信息和咨询支持,协助女毕业生寻求非传统领域的职业培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1年由德国联邦教育部、德国公会联合会与一些私营公司发起的“女孩节”,目的是为培养女孩对多种职业的兴趣,鼓励女学生在科技、贸易等传统男性职业领域内实习或就业[3]。同时德国很多公司、企业、实验室等有关单位会邀请女毕业生参观其工作现场、实验室和办公室,为女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观察职业生活、了解有关领域的机会,给女生讲解贸易、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内实习、就业和相关课程方面的情况。 (三)英国:多元项目培训,女性高等教育突出职业性与技术性 英国地方政府开发了许多女性培训小型项目,导向新科技和传统男性职业领域。大批再培训项目为成年女性提供培训,旨在重塑传统的女性职业培训,拓宽培训内容以取代传统相对较窄的培训范围,提高高级技能培训比例,挑战以性别为基础的职业隔离。项目聚焦于一些非女性传统领域,如渔业、印刷、非金属处理、汽车修理与维护、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建筑及民用工程等[4]。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发展了大量的女性再就业项目,这些项目对成年女性意义重大。鼓励女性学习新技术项目主要为女性提供微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项目课程的开发充分考虑到没有任何相关技术背景的女性的需求,为其提供免费的幼儿看护,解除女学员的后顾之忧。信息技术中心主要为女性提供动手能力培养,提供非传统的技能培训,在介绍学生就业前提供全职的职前教育。青年女性培训计划主要是针对离校女青年的教育措施,培训内容包括工作经历及脱产培训,所有项目都培养五种核心技能,即计算能力、通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灵活的动手能力。此外,还有为女性自主创业而提供的职业技术培训,针对希望重返工作岗位的全职主妇的职业技术培训,兼职工作培训等培训项目。 #p#分页标题#e# (四)日本: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立足传统,向男性领域、新兴高科技领域进发 1985-1986年,日本政府先后实施《废除歧视女子条约》和《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开展“妇女就职活动”,增强再就业妇女的职业适应性。各级政府部门设立“就业促进中心”,每年举办妇女再就业培训班。此外,各地还新建了由地方财政出资兴办的向妇女提供雇佣信息、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安定所。2003年《单身母亲和寡妇福利法》修改后,日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单身母亲就业的方案,这些方案提供专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或者通过补贴企业、激励雇主等措施促进单身母亲的就业机会。日本的女子大学和女子短期大学不断拓宽专业结构,凸显职业技能培养功能。女子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充分考虑日本女性的社会性利益和需求,将传统家政学科导向实用性技能培养,并向男性领域、新兴领域、高科技领域、高深学问进发,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当代女性的多样化兴趣与就业上的需求,开设了以往被视为男性本位的数物科学科、物质生物科学科,还在大学普遍开设女性学研究和课程。短期大学则从过去的培养贤妻良母转移到培育女性领导能力和主体性、独立意识方面。 三、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经验 (一)法律政策保障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发达国家有关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都较为完备。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面的要求,适时制定法律,并运用立法手段确保了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日本也是当今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日本建立了严格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专门负责女性职业技术培训的部门,通过政策给这些部门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法律政策对于完善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促进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二)灵活的办学模式拓宽了女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开发多元化的培训项目是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美国的中等学校推广性别平等教育,社区学院实行女性复职教育,更有致力于打破地理和行业隔阂的试点项目以及针对不同女性群体设立的培训项目等;德国、英国也都致力于开发多元化的培训项目,为有不同需要的女性提供适合的培训,培训类型和形式多样化,培训主体多元化。女性技术教育既重视职前学校教育,也积极实施各种非正规与非正式教育培训。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都通过政策或者法律为女性职业技术教育设立专项资金与专门培训机构,社会各界积极为女性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提供人员、技术、资金方面的帮助。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各国各种类型的女性职业技术教育都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女性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美国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女性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英国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动手的能力作为女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德国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注重女性在就职前进入企业实习,实地参观实验室、工厂,为女性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提供机会等,都是学用并重,即学生部分时间接受理论知识培训,部分时间在企业从事生产劳动,进行实践培训。 (四)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向传统的男性领域进发 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立足于传统领域,并向非传统的男性领域进发的趋势。女性逐渐参与到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政治、法律、建筑等领域。日本的女子大学的学科设置向男性领域、高科技领域进发,提高女性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和总体科研水平,让女性进入传统的男性学习和研究范畴,以改变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在德国,政府采用一系列措施调动女性创新资源,保障女性科技精英的成长,改变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系科和科研机构中女性从业者的比例。 四、对我国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分层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不同区域女性职业技能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女性基本完成了中等教育,不少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为数不少的女性还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了职业教育和培训。而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由于家庭贫困、学习困难、普通教育中较少渗透职教因素等原因,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女生升学率低、辍学问题严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也相对较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和冲击,给女性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而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差异和已严重影响到女性就业、再就业的劳动素质,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女性提供适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为女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 职业技术教育应针对女性特点,走多样化办学道路。办学层次上应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初、中、高等相结合的多层次职教体系,发展女性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同时,要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企事业单位、妇联、科技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个人等都应当参与办学,或组织对女性实施职业技术培训。在投资体制上走教育经费多元化道路,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先投资。在教学模式上,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以实地操作和体验为途径的教学模式,提高女性学习的兴趣,以逐步提高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三)广泛开发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专业,拓宽女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域#p#分页标题#e#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女性愿意接受高技能职业的培训,以参与权威性强、技术含量高、以男性为主的职业部门的工作[5]。因此,教育和培训部门在确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时,应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和更有利于女性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避免助长“职业性别偏离”倾向。各级政府和行业应当鼓励和支持在权威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职业方面对女性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计划和措施。教育部门应努力争取与劳动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女性在目前尚以男性为主导的专业的比例;开发有利于女性全面素质提高、适合女性就业的专业;积极有效地对女性进行择业前的职业介绍和指导。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
一、职业教育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