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等教育护理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护教育的回顾及启发
作者:赵婉莉 单位: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
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协和护校办学伊始,首任校长沃安娜即制定了学校办学方针:“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利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这个方针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在美国学徒式的护士训练比较流行,为节省开支,医院不雇佣护士,而使用护校学生,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实行12h工作制[2],影响了护士学生的培养。毕业于协和护校,曾在校任教的李懿秀说:“学生在病房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病房再忙也不许可影响学生的实习,有困难由护士自己解决”[3]。协和护士学校以严格著称[2],学校的宗旨是培养高水平的护理骨干、师资和领导人才[5];校训是“勤、慎、警、护”,以金字蓝底刻在校徽上,校徽于学生毕业时颁发[6];对学生实行淘汰制,学习1年后,学习成绩不好的,掌握护理技术操作不好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等等,总之,凡校方认为不适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都可以令其退学,加以淘汰[3,7]。
课程设置协和护校课程设置广泛,可以划分为5组:第1组是生物自然科学,包括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第2组是社会科学,包括护理发展史、护士伦理学、护士职业问题、卫生宣教原理、心理学、社会学;第3组是医学科学,包括病理学、临床检验学、药物学及治疗学;第4组是护理学及护理技术包括个人卫生学、基础护理学、营养学及饮食学、疾病饮食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神经精神科护理学、急诊护理及急救学、公共卫生专科护理学、护理教育及护理行政管理;第5组是语言学,即汉语、英语。各科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都安排有实验或实习。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二年级时每天7:00—9:00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让学生接近临床和病人[3,5]。
教学特点协和护校为了实现培养一流护理人才的精英培养目标,一切教学设施、教学人员的配备和教学要求都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目标。教学特点包括(1)严格选择与培养教师:在护校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医学院的教授,教学水平较高,而且凡在协和医学院任职的医、护教学人员,均有定期被保送出国进修的机会[6,8]。(2)理论紧密结合实际:除了前述的课程有实验或实习和二年级学生有晨间护理实习,各科护理教学还结合进行个案研究,教学中以不同病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应用到每个病人的实际医疗护理中去[8]。(3)大事小事都要求严格:不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病房,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很严,处处都很注意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学员在医院实习中,经常有护校教师、医院护士长和护士督导员巡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违反医院规定和操作规范者,最终的学习成绩评定是理论、实习和操行品德3项并重[8-9]。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坚守人才培养质量关严格的录取和淘汰制度,良好的培养条件和途径,高标准的专业训练,铸就了协和医学院的精英培养模式[10]。当今,我国高等医护教育已经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成为大众化教育[11],已不再能与协和当初的精英教育同日而语。大众化医护教育对缓解我国广大农村、广大基层基本医疗保障的缺失也不失为权宜之计[12]。但是,在快速扩招后,造成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大多数医护院校不得不在较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转的今天,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受到质疑[13]。回顾协和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历史,不得不使当今护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医学、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性命,关乎人们的安康与幸福。大众化医护教育,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精英化的目标追求是医护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对人生命的郑重承诺[11-1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是否淡忘医护服务的特殊性?如何能始终坚守住高护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以不辱护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些问题很值得当今高护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医疗市场的出现,我国高护人才开始参与跨国界谋职和发展[14]。只有培养出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生,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也才能拥有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坚实竞争力。
提高人文课程开设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协和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开有多门人文课程,教学上安排了具有实效性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护理实践活动[6,8],而且从学生毕业时要颁发印有校训“勤、慎、警、护”的校徽这样小细节的隐性课程上亦能窥见一斑[6]。现今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设有人文学科课程,但所占课时比重偏小。据资料显示:国内10所本科护理院校人文课学时占总学时的平均数为13.3%,与国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相比,差距甚远[15];授课教师多为护理学院的专职教师或人文社科部的教师,前者无论是护理实践还是人文素养本身不够深厚,后者虽有较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但对医学护理学知识常常知之甚少,无法很好地将人文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16];大部分课程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17],或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横向的、社会性的实践教学。护理教育改革虽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已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但改革大多仍是通过显性课程这一载体进行,而忽视了隐形课程平台。专业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时候仍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在职业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认同和内化上下功夫[18]。因此,学生的客观人文知识内化为主观人文精神远远不够,人文素养未能获得实效性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护理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实现人文回归,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追求[11]。各护理院校不应仅仅满足于开设了人文课程,还应加强师资的人文学科知识培训,增强护、文渗透;更重要的是适当增加课时,尤其是像协和护校那样增加能有效熏陶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护理社会性实践课时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远比在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更具实效性,影响也更为丰富、深刻而持久[19]。
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着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协和的一大教学特点就是二年级学生开始每天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以接近临床和病人[3]。学生早期接触病人,亲身感受护理工作的价值与要求,可逐渐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医者仁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协和正是通过早期临床护理实践去影响、改变学生,重塑他们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并使之人文习惯和人文精神得以养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认同并热爱护理事业,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护理教学改革实践也显示[20]: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可以改善护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地给自己找寻一个客观的定位,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向护士的转变。现今,多数护理院校实行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学生先在学校修读3年理论,最后1年才到医院临床实习。校内学习期间虽有临床见习,但一般不会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缺乏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不能尽早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直到实习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认可、不接纳护理工作的学生大有人在,毕业后放弃护理职业的也为数不少,导致护理人才的流失。令人欣慰的是协和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做法已经回归,被当今护理教育改革所提倡[21],并已经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等护理院系开始实行[22],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的高护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也表明协和护校的办学经验是宝贵而值得借鉴的。#p#分页标题#e#
护理教育方式反思
作者:张国增 陈静 陈艳秋 王强 单位:河南大学护理学院 河南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推进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及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很多高等护理院校将发展学科、培养师资、具备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放在了本科阶段。随着护理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加以调整。本科护生除了具备初步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外,应该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充实到护理实践场所,为护理对象提供科学舒适服务。同时,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突出强调了护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充分体现护生的人格要素、智能要素和身心要素的教育要求,对护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2]。
2.学制和学位界定不明确。目前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4年制和5年制并存的局面。1984年我国开始护理学高等教育时护理学是5年制,目前复旦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等少数高校仍为5年制,其培养目标是学术型护理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逐步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护士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临床服务能力,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完善护理服务体系,许多高校将护理本科教育改为4年,以培养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还没有哪一个学科像护理学高等教育一样有两种不同学制。学制不规范阻碍了4年制和5年制本科护生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专长,不仅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及持续发展[3]。另外,与3年制的护理专科教育相比,如何突出4年制本科护理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特色。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院校课程设置专业特色不明显,多数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临床实习的“三段式”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沿袭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突出特点是医学基础课所占比重大,人文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不能很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全面发展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4]。虽然部分护理院校进行了课程教育改革,形成不同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比如从2000年开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协和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改革成果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不少护理院校的课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1.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及护理学的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相同步。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突出护理的专业特色,在精简和压缩传统生物医学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护理人文教育,同时增加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和课时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加强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结构和内在逻辑上的联系,使护理学、医学和人文素养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做到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6]。
高职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护理学导论桥梁课程特色,坚持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高职护理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护理学导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思想品德与人文科学素养[2]。高职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职业精神培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文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例,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统一。
1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护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课程思政融入护理学导论课程的路径
2.1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深入了解临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进行护理岗位能力分析,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认知与理解护理、护理相关概念、护理理论与模式、护理工作方法、护理职业安全。教学内容安排适应护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以人、环境、健康与护理为框架,内容涵盖国内外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护理学先进思想和临床护理新知识、护理学理论等方面。结合5个模块内容,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情感培养及素质教育穿插渗透,培养护生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创新思维、慎独精神等。护理学导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见图1,基于立德树人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护理伦理学教育创新建议
作者:伍永慧 施雁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护理伦理学的课程地位与性质、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标准与形式、师资构成等方面对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与分析。然而,我国现有的护理伦理学教育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笔者以可行性、有效性为原则,提出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护理伦理学在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护理伦理学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护理学科体系中伦理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关注的重点是护士应当如何处理他们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困境[2-3]。护理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护士在跨学科环境下工作的伦理知识体系[4]。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美国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护理专业教育中伦理学的教育,在英国,护士接受的职业伦理教育甚至比医生还多[5-7]。然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护理伦理教育才刚刚起步。如今,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发展存在失衡,医护人员人文关怀相对欠缺[8]。改革护理伦理学教育,使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符合临床护理实践需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护理伦理学教育改革建议
2.1学校应重视护理伦理学教育医疗改革的发展及护理学科的进步,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学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9-10]。因此,学校应重视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他们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11]。将护理伦理学与基础护理学、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一样,作为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12-13]。
2.2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践需求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护生希望授课教师多讲授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伦理学知识[1]。说明目前护理伦理学教育的重点是伦理学基础与理论知识,对于培养护生具有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使教学内容符合临床实践需求。对于无医学、护理学知识背景,或无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向临床资深医护人员请教,使授课内容倾向于临床实践需求;也可以开展实习护生座谈会,询问护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以及对伦理学知识或教学的需求重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非实习护生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初探
摘要: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典型的围绕实际运用教学的学科,其实验实训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本门课程教学的成效。本文对高职院校《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拟解决方法并建立相应评价标准,以期为该课程的一线教职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
高职院校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取舍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职业教育则强调理论知识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学科。课程涉及大量实验实训操作,其实践课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师资问题
1.1.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皮肤护理学教学内容革新探究
作者:付萌 胡雪慧 刘玲 李承新 廖文俊 高天文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军队护理事业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护理学人才,要求具有坚实而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够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评估;为急、重症病人、慢性病人及临终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和支持;掌握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伤护理的基本技能。上述两所大学是国内开展护理专业教学较好的两所大学,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其他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真分析上述培养目标,其具有如下特点:①对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远高于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要求,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仅是为学员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服务;②与专科护理的培养目标不同,四年制护理专业学员具有高层次的特点,对护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对于军队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要适应现代军事卫勤准备需要。
我校《皮肤科护理学》
目前的教学内容我校《皮肤科护理学》课程由两所附属医院的皮肤病与性病学教研室完成,师资力量以临床医师为主,所用教材选用的是第七版《皮肤病与性病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我校于2007年修订了《皮肤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在总论部分增加皮肤病与性病护理内容,并在每个疾病后增加了相应疾病的护理内容。尽管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好地体现出四年制护理专业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皮肤科护理学的授课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皮肤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仍存在不足,表现在:①上述改革仅仅是疾病内容+护理内容的简单组合,缺少对皮肤科护理思维的培养,与学员进入科室后的临床实践存在脱节;②教学内容仍存在偏多、偏深的现象,与临床专业的区分仍不够;③教学内容过多以皮肤科专科常见病为主体,缺少对皮肤科护理在整个护理知识、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国内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本科层次的护理高等教育。国内医学院校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2-4]。遗憾的是,在具体到某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成果上报道较少;有关《皮肤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护理带教的实践教学方面,缺少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尝试。国内其他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见于《护理解剖学》和《妇产科护理学》。有关《护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文章认为,《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与临床专业的区别和主次,很多内容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调整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请解剖学教师与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带教教师一起进行座谈讨论,整合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有关《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可采用目标教学,以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案护理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完整病例为教学单元,以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皮肤科护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情境教学法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本校附属医院实习的心内科的护理专业的中专学生九十人分成两组进行讨论,其中观察组四十五人运用情境教学法,而对照组的四十五人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法。出科之前对两组实验的学生进行相关问卷的调查,其中包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教学满意情况等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需要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关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科的理论知识,一些具体的操作以及护理知识的文件书写等。结果:观察组的学生不论是在学习兴趣上和教学成果的满意度上都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情境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要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值得被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
情景教学;心内科护生;应用
一、一般资料和方法
第一,资料。本文选择对象是在本院实习的心内科的护理学专业的专科学生九十人,其中女有八十五人,男五人,年龄在15-1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16岁上下浮动。可以将这九十名学生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种,每组人数为四十五人,两组人员在性别和年龄上进行一般资料的比较后,发现P大于零点零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1]第二,方法。其一,教学上。两组学生都是由取得教师资格并且有主管护师以上,知识储备丰富并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对照组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传统教学,观察组则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法,教师根据大纲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首先进行入科和安全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同学;然后是学习的重点阶段,将解剖、病理和生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具体地接触患者;再次,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地结合,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是一个整体护理的环节,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查房,填写护理文书。出科前,教师要将心内科的疾病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将知识和实践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学生的认识也能深刻之余,也能知道前后因果关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保证;其二,考核和评价。实习完成后,所有的九十名学生要经过兴趣和满意度的调查,按照标准主要分为: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和满意这五个级别,在根据人数计算每组的百分比;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要参加出科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实际操作和护理文件的书写,每个考试都是按照满分一百进行计算。第三,统计学的处理。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代表检验,计算资料则用构成比来表示,x2进行检验,当P小于零点零五时,差异是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的。[2]
二、结果分析
立体化教学模式成教外科护理教学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2级护理学专业夜大本科生(以下简称成教护生)136人,其中女生123人、男生13人,年龄22-35岁。第三个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学时45,均由蔡恩丽副教授讲授。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
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授课:①三维一体的教学内容,即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②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即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理论讲授选用立体化教材(规划教材-自编辅助教材-专题资料),采用立体化教学方式(文字-图片-音像),构建“网上模拟-临床实训-专题讲座”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习-巩固-提高”的网络信息平台。
1.2.2问卷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