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方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岗位设置方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岗位设置方案

人事管理中的岗位管理及聘用制度

摘要:近些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人事管理中考虑到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具体要求可知,需要按照具体管理方案要求实施。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有严格的要求,其本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具体要求可知,只有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岗位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事管理;岗位管理;聘用制度

重庆经济发展取得突出的进步,在具体管理中针对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的具体要求可知,只有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才能实现改革和创新。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统一思想、提升认知度,明确管理目标是重点所在。要以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作为前提,让工作人员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序管理。

1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内容

1.1岗位设置类别

单位岗位设置分为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专业技术岗位指的是从事专业技术的工作,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对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工勤技术岗位指的是后续维护、后勤保证和服务等方面职责,在实践阶段要处理好岗位划分工作,以可评价职称作为基础,处理好行政工作人员和不可评研究体系。必要时要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从现有岗位入手,领导和非领导班子要确定兼职资格,对结构统筹处理后设立岗位[1]。

1.2岗位设置的结构

阅读全文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由注重规模转向内涵提升,以创新引领构建专业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在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探讨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施保障,有益于体现终身育人理念,实现专业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颁布实施,方案中指明了职教发展的方向与核心工作,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建成,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岗位能力对接人才培养需求、职业素养养成愈发紧密,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推动愈发清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和岗位技能,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合格职业人才。

1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需充分调研区域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结合院校专业特色,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方向。我校在实际调研和走访基础上,确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建设工程招投标文件并对合同进行管理,具备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施工图预决算、审核建设项目投资概、预算及结算的能力。

2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核心内容,依据建筑行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工程造价专业确立“实境育人、多维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对接课程体系,确定以项目教学构建“专、实、创”融合的课程结构,培育行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1)构建“专、实、创”融合的课程结构。依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要求,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育理念,结合岗位任职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课程设置与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围绕项目案例进行。设置符合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专项课程—实践技能—创新培育”相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理实一体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懂计量、可计价、会结算、能招投标及熟悉现场管理的工作能力,学做融通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项目实施、实际应用的岗位能力,发挥能动开拓思维的创新教育,重在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及就业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整体推进人才培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实施教、学、做互融相通。2)项目式课程体系设置。基于工程造价岗位能力调研,项目施工成本分析,结合职业岗位任职需求,构建基于工程造价岗位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及合同实施能力的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内容、能力要求与职业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定位,对接项目施工与造价管理核心岗位,拓展施工技术相关能力,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群、核心技能课程群与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群。3)深化产教融合,多元校企合作,加强对接互赢,完成专业课程开发与组合:①课程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相融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丰富知识内涵,注重质量提升,保持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依据行业需求变化,工作手段更新,政策规定调整,引入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实验实训基础,与行企专家共同制订符合社会需求,胜任岗位能力的学习任务与项目,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讲练结合,学做融通的教学体系;②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学情特点相融合。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化方式授课与考核,推进在线学习与理实交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项目教学与工作任务统一,知识内容与岗位技能统一。积极调研学情,掌握学生特点,将国赛技能培训知识引入课程实训,强化实践练习,实现课赛一体化,以赛促教,提高教学质量;③课程内容与1+X证书制度相融合。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安排注重专业知识与技术,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工程造价类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设置,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阅读全文

房地产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优化

我国房地产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伴随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需求变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应改变以往的自由式发展模式,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及企业现状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企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员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每个房地产企业应结合行业通性进行自我管理的革新,尤其要重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员工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一、中小房地产企业绩效考核存在问题

1.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与组织绩效不协调。员工的个人绩效一方面是进行优秀员工评比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直接关系着个人工作是否保质保量完成,企业目标是否顺利实现,个人绩效是组织绩效的表现形式,对组织绩效起直接作用。企业在制定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方案时,要以组织绩效为依据,并结合各种内外条件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作出实时调整,但事实上,大部分企业的个人绩效考核只是一种考核的方式,并没有因人因岗进行区分,员工工作没有绩效考核作为引导和约束,导致员工工作完成的情况下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发展,造成员工工作缺乏目的性和积极性。

2.员工岗位与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不对应。我国众多房地产企业发展不够成熟,体制不够完善,使得企业内部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很多部门的设置都是临时决定,部门和岗位设置缺乏事实依据,对岗位工作内容及部门性质都尚未了解清楚,更别提能结合岗位特性制订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了,绩效考核只是摆设而已。另外,随着企业项目的增多,各岗位人员需求旺盛,此时在招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岗位的工作内容重叠,甚至交叉的情况,但这些岗位的绩效考核又该如何设置也并不可知。再者,绩效考核的指标过于单一,比如销售岗位仅仅依靠销售业绩作为考核指标,而对其他部分如市场拓新、占有率、回款率等并没有作为较大的考核指标。

3.部分绩效考核指标存在不可控性。企业发展要根据内外在条件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外在条件如国家政策、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将直观地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增长,而这些外在条件一般都是不可控的,企业在制订绩效考核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并将这些不可控因素排除在外。比如销售岗位如一味依据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在经济大萧条环境情况下,几乎所有销售人员的绩效评分都会呈现较低状态,并不能如实反映出销售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努力情况。故而,制订绩效考核方案的过程中,要合理地排除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4.绩效考核结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前文提到,绩效考核是组织绩效的直观反映,个人绩效考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绩效是否达成,企业目标是否实现,个人绩效考核更能清晰地判断员工能力的高低,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设置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并结合外在环境进行调整,导致绩效考核并不能发挥该有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只是表面上对员工的工作作出评价,未与企业目标挂钩,再者,大部分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评判存在主观判断,为维护部门的稳定一般也很少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对部门员工作出调整。

二、房地产企业实现良好绩效管理建议

阅读全文

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究

摘要: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简称VR,是20世纪80年代新崛起的一种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而从国内产业目前来看,人才市场需求很大,而供应方面非常不足,原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虚拟现实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符合新专业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需要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核心理念优化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精准定位企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1绪论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简称VR,是20世纪80年代新崛起的一种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种传感器构成的三维信息的人工环境———虚拟环境,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甚至是不存在的)的事物和环境,人投入到这种环境中,立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并可亲自操作,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数字城市场馆仿真、地产漫游、室内设计、旅游教学、文物古迹、工业仿真、汽车仿真、道路桥梁、油田矿井、水利电力、数字展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网上展馆、网上看房、网上产品等;而国内产业目前来看,人才市场需求是很大的,而供应方面非常不足。去年,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了一份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全球范围VR人才分析报告。报告中显示,中国的VR人才在全球仅占2%,但对VR人才的需求却有18%,美国VR人才分布达到40%,中国与美国差距将近38%。

2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于2018年7月开始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方向)专业招生,2018年9月21日教育部正式宣布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院校中设置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学院抓紧机遇筹备申报了新专业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并于2019年秋季正式招生,原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虚拟现实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符合新专业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需要广泛调研岗位需求,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核心理念优化构建课程体系;新专业缺少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新专业缺少面向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项目。本此研究的内容主要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分析企业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岗位对技术、能力的需求,准确定位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方法,促进学生就业,助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在现有“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的内涵,获得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实训项目,获得“企业实际项目”经验,达到企业用人要求,使学生获取企业认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实现学生与岗位的“无缝”接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逐步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工作环境、素质要求,从而明确其学习目标、技能目标,同时也实现学生———职业的双向选择。企业讲座、一周学习、工作体验、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企业,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同时也将学校的文化传递给企业,让企业更多地了解学生,实现学校———企业的文化对接。总之,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将有效推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基础。

3课程体系需要优化设计的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阅读全文

双创下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是属于技能密集型专业,其专业技能与装饰行业核心岗位的技能融合度很高。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必须从专业整体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是属于专业密集型专业,这样的专业更容易适合创业,因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就能够有效实现低成本的设计工作室的创业模式或以技能为核心的岗位创业模式。而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内容设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通过对部分地区建筑室内设计专业727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调查发现,其中373人(51.31%)的学生有创业想法,而在373人中创业与专业相关度高的有134人,占比35.92%,一般关联的有182人,占比48.79%,只有57人选择跟专业没关联。以上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建筑室内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二是因为专业技能密集型的特点,其创业与专业关联度很高。同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专业技能。

一、专业技能与装饰行业核心岗位的融合

通过对行业部分装饰企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研,根据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岗位定位,见表1。并对目标岗位工作业务、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进行了分析,见表2。发现专业技能主要是计算机绘图能力和手绘表现能力。

(一)计算机绘图软件技能

经过对目标岗位专业技能的调研,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必须掌握的软件分为两块:专业软件和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在使用频率上受岗位的区别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更多的是交叉关系。软件AutoCAD是行业中基本所有岗位都需要具备的技能,主要是实现施工图、深化施工图的绘制。软件3dMax、SketchUP、酷家乐都是用于完成三维空间表现,成品以效果图、虚拟漫游为主。这三款软件各有其特点,就目前酷家乐属于国产软件,目前在装饰行业中的占有率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完成三维空间的表现,更多的是通过3D云设计实现多信息的交互,实现施工图、效果图、虚拟漫游、工程预算、工程管理等环节。同时酷家乐也将设计师、材料商、客户之间建立了交互平台,实现独立设计师创业(岗位创业模式)。美间软件主要是针对软装设计,也是基于互联网共享精神软装设计工具,对于设计师实现岗位创业也提供了共享平台。

阅读全文

谈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

本文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遵循的原则进行思考之后,得出了高职会计专业1+X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实施路径,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各层次的人才的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其关注的要点,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对各专业的影响巨大,国家在人才培养的时候注重1+X证书制度的改革和证书制度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调整。“1+X证书制度”指的是学生在学校完成阶段教育所获得的文凭和多项技能等级证书。目前,我国社会很多职业都认同的是“X”。因此,在实施“1+X证书制度”时,应该处理好学历证书和职业技等级证书的关系。如果说,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X”文凭是敲门砖,那么“1”是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档次和能力水平。证书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国家、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让社会、企业发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职业院校对技能与等级证书进行细分制定相应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这对职业院校中的教学、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质量的改进和发展,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间的协调,是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与教学内容的协同并进,也是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以及师资建设的综合发展。

1高职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对于院校的会计专业来说,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以及国内的管理会计师、CMA。国内的管理会计师是协会主办,不是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效力不足;CMA是美国的管理会计师证书,但是报考费用较高,认可度没有CPA和ACCA高,高职在校学生的技能衔接困难。因而,在高职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非常有必要。

1.1推动高职会计专业进行特色培养的必然要求

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发现,高职会计专业在各种不同的企业对应岗位就业时,学生的多样化培养不能满足,特色培养的质量有待提高,应当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方向性,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直击企业岗位需求,结合企业与学生就业的双重要求,探索适合高职会计专业进行特色培养的方案。

1.2提升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固化,企业参与度不佳,课程建设没有与时俱进等问题,通过1+X证书的实行,将更加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和实施方向做了规定,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将各种规范和标准融入以及专业信息动态融入到课程中,使专业建设更加具有行业导向性,让专业建设更具实效性。

阅读全文

邮政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探讨

摘要:立足95后的职业价值观,分析了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常见问题,并以邮储银行为例,探讨了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的策划及组织方案,对于邮政企业提升培训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员工;入职培训;兴趣;效率

新员工是企业的新生力量,也是企业较为重要的后备发展力量。如何设计实施好新员工培训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95后涌入职场,他们有鲜明的人格特点,如何针对新入职95后员工群体,制订培训方案,在提升培训效率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企业忠诚度和认同感,达到掌握岗位知识技能、明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195后职业价值观分析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3%.同时,58集团联合腾讯的《2017~2018年度中基层求职者行为特征研究》显示,兴趣爱好成为95后求职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入职员工与以往70后和80后不同,他们不再以工作稳定性为主要追求,他们张扬个性,有鲜明的自我想法。他们更加注重付出与回报比,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新员工入职培训常见问题

时代背景赋予了95后员工不一样的职业价值观,传统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基于多年来从事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设计的经验,结合外部标杆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新员工入职培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阅读全文

高职专业人才培训建议

 

高职教育“四重融合”专业建设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融合产学合作委员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建设上实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核心指标,构建以学校、行业(企业)为核心,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吸引社会参与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本文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对该模式进行探讨。   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般要经过市场调查。“四重融合”专业建设模式要求经过市场、毕业生、新生三个调查,了解市场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新生素质,然后把调查分析结果提交产学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产学合作委员会提出本专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课程设置要求和课程标准。在融合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后,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建立“岗、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和岗位群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各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课程的融合。同时还应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成绩计入学分,与相关课程学分相通,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融合。   三、在顶岗实习组织安排上实行“四结合”、“五评价”制度   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上的“四结合”即:企业用人需求与专业教学安排相结合、企业实习岗位与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项目实训教学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五评价”即: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企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专业对实习基地的评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通过“四结合”、“五评价”,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融合。   四、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吸收行业(企业)、社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行业(企业)为核心,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吸引社会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树立以需求满意度为主要标志的教育质量观,把专业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对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岗位要求的对应程度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指72标,通过“四重融合”,使学生获得从业资格、掌握立业技能、具备成业素质、具有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