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港口贸易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对提高港口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港口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从提高认识、做好选题、科学指导和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优化操作方法,通过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港口工程;毕业设计;模式创新
一、前言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或实践训练,这是国际上各个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随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和2019年“翟天临涉嫌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曝光,各级教育部门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串联与模拟应用,是真正开始对未来工作的真实体验,是从零散的书本知识学习向系统应用转变,从理论公式走向与生产实践结合,去真正的开始思考如何应用与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那对如何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必要依据专业自身特色开展探索,对如何进行选题、论文(设计)内容要相应提出切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对如何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一系统的思考探索,切切实实在具体实施中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规范和提高。
二、提高认识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应引起足够重视[1]。工科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能使学生受到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理论分析、计算、绘图和外语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过严谨的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工作模式与方法,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价值,做好心理准备,掌握清楚工作内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通常是“应用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要,构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向[3]。因此,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又有该专业鲜明的特色,常见课题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实际工程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串联起来加以应用。一个港口工程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学生具备总平面布置及方案比选能力、结构选型技能、施工图设计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理论分析、结构设计、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过程,基本掌握设计方法,熟悉有关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查阅与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选题
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反思
【摘要】在港口航道建设过程中,航运发展的基础离不开港口航道施工技术的提高,因此,既要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更要从整体上不断优化航道施工建设水平。论文阐述港口航道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控制措施,给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港口航道;施工;控制措施
1引言
港口航道的建设是航运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做好港口航道建设,才能真正推动我国航运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推动航运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科学设计航道施工方案,充分发挥港口航道的优势,积极推动航运运输业的发展。另外,港口航道施工技术属于综合性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要想从整体上优化港口施工技术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港口航道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水平。
2港口航道施工技术要点
2.1航道施工测量技术
港口航道施工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施工工地进行实况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全方位测量航道施工线路,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的标准,要准确测量出施工线路的长短和标高;(2)测量施工工作水准点,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需要将水准点控制为约20m,并进行闭合测量;(3)根据施工标准设置边桩,这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港口航道建设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在弯道等需要重点保护地区域安置边桩。
港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据统计,我国共有220所高校开设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其中80%以上是以应用型定位设立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与物流管理职业特征与岗位需求相契合的。实践调研揭示,新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人才需求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但更加迫切,而且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符合新商科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本质问题:一是地方高校港口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不明确;二是地方高校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产业发展的脱节;三是港口物流专业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两张皮,相融合难;四是学生科创无源,学科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平台缺少平台。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人才培养的实践为例,试图探索有特色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新商科应用型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1.构建“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首先,充分分析区域港口物流产业需求导向,来确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紧跟产业发展。通过对港口及相关行业调查研究,我国紧缺的港口物流人才是:集商贸、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经营全流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用行业需求方更直接的描述是:懂得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和国际采购等国际物流领域的从事第三方物流操作型的专门人才。这一需求,确立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定位。其次,是以新商科应用型人才特征,基于OBE理念,构建“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让培养的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扎根于地方产业链,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确立教学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行业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高度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水平,学生要有较多的实践创新机会,培养出的人才能与产业无缝对接,同时有较强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其有效路径是做到产业、教学、科研和双创相互融合,即“产教科创”四维融合。其理论体系构架以新时代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企业对产业人才需求体系为两条环境链条,将“产业、教学、科研、双创”四个维度的目标融合成一个贯穿全过程的主线,来实现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理论体系针对港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同时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定位模糊、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力培养缺乏等问题,在浙江省内较早探索出了以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定位、产教融合设置课程内容、科教融合和科创融合育人途径的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模式。并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更能充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在物流管理专业(近10年新兴专业)建设定位、课程特色呈现和人才培养方法上在省内甚至在国内起到了领先作用。该模式下培养的急需人才,较好促进了地方产业较快发展。
2.校企合作,开发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在人才培养过程往往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等问题,实施“产教融合”制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增加学生应用实践环节,实施应用研究为重点、科研直接嵌入教学等方式,促进应用型专业快速发展。以宁波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新建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该专业与宁波舟山港口集团、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航交易所、宁波市物流协会等10余家物流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业客座教授和校外实践导师、企业家进课堂与博士教授下企业挂职、校企共建课程与共同开发专业教材等措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课程设置充分结合港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与动态趋势,每门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了理论--实际紧密融合,教学内容、教材,课内、课外等“产与教”一体化。一直以来学生毕业论文90%以上来自企业或行业实际问题。历届毕业生信息统计表明,该专业毕业生80%以上留在宁波工作,企业反映学生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实用,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98%以上,充分证明了产教结合教学体系的有效性。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模式
“科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教师广泛开展应用型研究,除科研内容直接嵌入教学外,特别加强实施导师制,通过师生科研团队建设等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学校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联合成立了“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物流学会联合创建“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等,搭建了一批产学研平台,依托平台承担了大量服务地方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项目,依托研究项目推进了本科生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人才培养方式。项目研究内容植入课堂和教材中,科教高度结合,不仅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泛,同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和科教融合模式,大大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风建设,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比例达60%以上,考研录取率(近20%)名列全校前列。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至关重要,本科院校应从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措施保障这一体系的落实。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探析
一、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临空经济管理”是伴随大规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而形成的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课程,在中国尚处于前期教学探索阶段。在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强化对成熟临空经济区的案例剖析,强调相关文献的研读。针对当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需制定更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规划,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框架体系等,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强化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提升“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在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因其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转变区域发展新模式、引领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各地共设立了87个临空经济区,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6个。随着临空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化,一些高校也逐渐重视临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以中国民航大学、郑州大学为代表,开设了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内容设计上差异较大。为更好的培养临空经济管理人才,有必要对“临空经济管理”课程进行优化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共识性的问题,应在课程改革中得以明确。
1“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发展概况
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开设与学生培养上,当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层次。以“关键词=临空经济”的方式在CNKI数据库检索,截至2020年11月25日,共检索硕士论文116篇,博士论文8篇。此外,2006年3月成立的“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通过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传授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内容。2013年9月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立的“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题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郑州大学设立“临空经济管理”为基础与新兴学科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将“临空经济管理”作为学科建设的高校。
2应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
“临空经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其前提是要明晰何为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如何产生的?临空经济是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临空指向性产业和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大规模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方面,临空经济是交通运输变革的必然结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运输变革有密切联系,18世纪前,海洋运输推动了众多海港类城市的涌现以及“海洋帝国”的出现,被命之为“港口经济”,有效促进了城市化初始阶段的形成。到了18世纪,河运有力地支撑了欧洲、美国的工业革命,被称之为“内河经济”的时代。一些国家大河沿线城市快速发展,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进入19世纪,铁路运输使不沿河、不沿海的内陆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迅速崛起,铁路成为“经济大动脉”,城市化进入繁荣阶段。20世纪,公路运输特别是高速公路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高速公路经济带”随之出现,城市化呈现向郊区扩散的态势。到了21世纪,航空运输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五冲击波”,国际机场协会把机场称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把机场称为“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在航空运输的催生下,机场对一些时间敏感型产业和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些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大规模聚集,从而形成了临空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并进而产生了临空经济区和航空大都市。另一方面,临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必然产物。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假若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小、产业低端、财政收入紧缺,则该地区可能连建设机场的能力都不够,更谈不上发展临空经济;即使能够兴建机场,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也难以为临空经济的良性生长提供充足的客源与货源支撑。此外,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也推动了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对出行所需的货币成本敏感性降低、对时间成本越来越敏感,愈加偏向于采用航空等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来缩短交通时间。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着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苛,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大幅进步,进而推动各类时间敏感型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模集聚。
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和对策
摘 要:中国作为同时生产和消费大量农产品的农业大国,凭借土地资源的劣势和大量进口需求使中国农产品长期处于贸易逆差阶段。该论文旨在解决贸易条件恶化问题,从需求、比较优势、竞争力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并以大豆为例分析了我国虽然进口了大量的农产品,但并不具有大国效应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和在世界范围建立供应链来改善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条件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有效解决了原有问题,扭转了贸易逆差,给宏观经济传导正面效应。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环境;大国效应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充足,但神奇的是,7% 的土地资源养活了全世界 22% 的人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外贸易带来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然而在大量进口的情况下,却并不存在大国效应。中国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对国内大豆价格与农产品结构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如何缓解贸易逆差和提高市场话语权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案。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是近年来提出的。中国支持中粮企业反对外资多家公司垄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农业市场话语权和健全农产品供应链。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针对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前人已经有大量相关研究。早年李月云在国际贸易专著中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及诱发因素(2007),王亚娟结合疫情前 2002—2017 年的贸易数据对中国贸易条件进行分析(2017)。国内外研究人员统一认为,贸易逆差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和出口国的竞争优势。马舒、夏和群、程国强、凌峰分别从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单方面的原因,为本文对贸易问题的分析奠定了基础(2011)。此外,蒋兴红博士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蒋,2013)。马苏中和王军特别指出了我国没有大国效应的原因。该研究将大国效应重新定义为市场话语权,而不仅仅是市场价格与进口量的关系(2012)。本文研究针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话语权和通过对外投资完善全球供应链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以我国中粮集团企业为例,创新地从对外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
海上茶路社会茶文化研究
[摘要]
文章以主席2014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的谈话为契机,以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论文背景,分析和讨论了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紧跟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思路,通过推动和利用海上茶路,促进中西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多方面交流。
[关键词]
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国;英国
1前言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国内的茶文化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选择远大于对龙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选择。在英国,饮茶的风俗最早只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贵族中流传,在随后却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将其传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国。通过海上茶路传到英国的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国人的认可?而我国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作为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主席着眼于中国茶文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又该怎样用好这个平台重塑我国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2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