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设计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改造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改造设计论文

旧房改造空间设计论文

一、旧房改造课题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一线城市正在完成一项重要的转变,即工业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功能转化,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厂房被遗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城中村”问题愈发严重,这些旧房子中即有结构坚固、空间高敞的旧房、旧厂区,也有很多是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区,甚至现在依然有大量住户。对于这部分旧建筑的改造,不仅能优化城市环境,解决住户普遍存在的生活保障问题,也能节能减排,贯彻绿色环保的宗旨。特别将某些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基地,更能改变旧城区现有陈旧老化的面貌,增添城市文化氛围,同时又是见效快、收益高的理想投资方式。可见旧厂房改造项目对于城市、本地居民以及投资方都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旧房改造课题的基地状况

该旧房改造课题基地位于中山市一工业遗弃厂区内。旧厂房内部空间高阔,底层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平均层高为6.5米,原始厂房内部形态相对丰富,有预制钢筋砼屋架和钢筋吊车梁作为主体支撑,形成“山”字形屋顶。外墙主体材料为红砖。由于后期曾经加建附属楼,因此只有60%的面积为通高,最高处达12.8米,其余的空间被分为三层,由两个不同向的单跑楼梯作为连接。该厂房南面与东面皆为开阔平坦的小型广场,西、北向为三至五层小型建筑群。现拟将此旧厂房,改造为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如广告、影视策划、设计事务所等)。要求学生在针对此空间进行设计时,尊重创意产业公司的组织结构特性,并延伸出合理的功能空间。

三、旧房改造课题引入空间设计教学的特色

(一)引入空间结构特征

旧厂房本身具备特殊的空间形态,十几米高的空间引导着学生不得不考虑纵向空间比例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空间高度入手,有意识地增加空间的通透性。空间通透性有助于形成上下无阻、水平流动的视觉感受,而这种方法也恰恰促成了光与空气的循环、流通,营造出怡人的空间感观。该旧厂房中独具特色的是预制钢筋形成的山字形屋架和大型吊车梁。起初学生们都认为这些无法改造的梁架结构是设计中的大难题,但是经过对上海、北京以及德国维斯马老港旧厂区改造等优秀案例的解析,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利用自身结构的重要性。比如,置换顶层材质,对屋顶进行部分破拆;故意裸露结构,增加视觉的通透感和工业化的线条感;利用山字形屋架和错层的夹板与丰富多变的楼梯相结合。巧妙设计出不同层高关系的丰富空间,以此来适应商业空间室内设计的多种功能需求。化解空间矛盾,保持基地自身优势,变不利为有利。

阅读全文

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设计论文

1桥位选择

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如与相关规划无冲突,一般宜在老桥位进行,这是因为:(1)桥位处的河道占用无需重新办理;(2)老桥拆除可以消除安全隐患;(3)桥头接线道路可充分利用;(4)符合出行习惯。一般新、老桥纵横向中心线宜重合。如遇老桥横向中心线与桥下河道或道路中心线不一致,宜调整新桥横向中心线,尽量使其与桥下河道或道路中心线相一致;如遇新桥宽度大于老桥,且一侧拓宽困难时,可采用单侧或不对称拓宽的方式。

2桥梁的建设标准

设计单位应在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设计邀请后,组织拟定桥位处的现场踏勘并进行详细的地形图测量,在充分征询建设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明确桥梁的建设标准。

2.1使用年限

桥梁主要受力构件必须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养护的条件下,其使用年限为100年。

2.2设计洪水频率

阅读全文

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的应用

[提要]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中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理清该研究主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发现的优点和问题,采用SWOT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阅读全文

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电力工程分析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城市当中,用电量不断的增大,城市配电网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城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以及对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再提出本人对配电网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展望。

【关键词】

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电力工程建设;特点

1城网改造规划内容

谈及城网改造规划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城市配电网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的离不开电,而城市配电网其主要是指除了提供电源的输电线路、变电所以外,还包括配电网。[1]其中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是为配电网所提供电源的,配电网有多个组成部分,其分别为:高压配电网、中亚配电网以及低压配电网。而城网实际上就是城市配电网的简称,对城网进行改造规划就是对城市配电网进行改造规划。城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分别为:对原有配电网的改造和扩建后新建的配电网。在城网改造规划的具体内容当中还包括规划的年限、编制、经济分析以及改造安排。

2配电网在进行改造规划编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教育理念思考

摘要:文章以教育理念研究为切入点,整体思考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研究首先通过分析中国近20年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研究文献的趋势和关注热点,归纳环境设计教育的内涵与问题,在借鉴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成果与经验基础上,最后确定环境设计“三位一体”理念的内涵、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不容忽视的研究问题,研究成果对环境设计专业内涵界定以及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育理念;三位一体;整体视角;顶层设计

一、研究概念解析

理念字面意为理性概念,在《辞海》中理念有两种解释: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思想,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被称为理念。在《新词语大词典》中认为理念是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从理念释义中可以看得出,理念不同于感性认知,是人类理性认知的成果,经历了从想法到思想的形成过程。环境设计是指在尊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重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运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对人类环境空间进行优化研究。本文中环境设计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实践能力、学识结构为主要内容,其中价值观包含环境设计学和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伦理价值,实践能力包含实践应用和业务能力,学识结构包含学术知识与学术修养。

二、中国近20年100篇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研究文献分析

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名称几经更名,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属于艺术学设计学专业类,被授予艺术学学位。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到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在60年的历史大背景下走过了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1]。环境设计教育理念多体现在实践项目中,梳理和归纳近年来环境设计教育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有助于学科建设。如维克多•马戈林(VictorMargolin)曾提到设计研究的核心课程建设需要对期刊论文搜集与整理,重新阐释和评估关键文献的研究,如同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和艺术史领域的学者所做工作一样[2]。本研究选择中国近20年来100篇讨论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的论文作为分析材料,包含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论文三种类型。

(一)题名中出现环境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情况

阅读全文

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摘要:该文从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方式,通过对南京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剖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结合不同的街区环境设计案例研究其表现形式,从而探索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以期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良好思路。

关键词:南京;地域文化;街区环境设计

南京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南京地区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表现。这些地域文化不仅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而且对现今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城市大兴土木,导致“千城一面”的事件不断上演。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地域文化不断丧失、城市情感归属逐渐消亡等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保护和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南京作为国内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地域文化保护、应用、传承的经验。因此,研究南京地域文化和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地位和优势。南京城东临钟山、西据石头城、南向秦淮河、北朝玄武湖,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长江下游中部地区,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历史上,南京城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文化上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在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秦淮文化等。这些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反映在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市中,也因此形成了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如玄武湖、明孝陵、南京总统府、雨花台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夫子庙等。这些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景点使南京形成了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代、传统与创新相互协调的城市风貌。南京历史悠久,既经历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荣昌盛,也经历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衰败无奈;秦淮河畔有过灯红酒绿,金陵城中也曾经意气风发;总统府内传过先进之识,抗日战争时也受过屠城之苦。南京城具有的地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结晶。城市街区环境作为其重要的物质载体,在建筑风格、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南京的城市设计结合了地理条件和环境风貌特征,充分利用了龙盘虎踞、山水环抱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有机结合的优秀范例。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奠定了南京的古城风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汲取了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内容,在街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出不同风貌和特征。如,玄武湖一带受城墙文化与沿线历史古迹的影响,周边的建筑以低矮型为主,建筑风貌相对较为古朴,色彩也较为沉稳。位于大行宫的总统府是南京的重要城市节点,周围的1912街区和梅园新村受民国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和街巷布局上具有明显的民国特色。夫子庙地区作为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南京秦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整个街区的风貌以仿古为主,建筑新旧融合,水系和街巷相互穿插,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完整展现了秦淮文化。刚刚经过老城改造的太平南路街区面貌一新,从原来的老旧杂乱,变成风格统一的民国风情街区,不仅展现了南京历史文化特色,而且提升了旧城区环境系统机能。以上是在宏观层面分析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从微观层面上说,南京地域文化也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细节中呈现。桥梁设计、建筑物上的雕刻和装饰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南京的地域文化符号。南京博物院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飞檐建筑形式。秦淮河夫子庙风景区渲染出桨声灯影、烟雨霏霏等意境。在色彩的运用上,秦淮河夫子庙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冷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秦淮河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平和的氛围。南京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不仅实现了将商业街区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利用。如,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作为如今的办公大楼等。另外,南京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现代风格,对南京市的不同街区实现多种功能的规划,实现不同街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理文化特点上共同发展。同时,南京作为文化历史古都和现代特大城市,其在街区环境设计中要求将两者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当今的南京城市规划设计正是本着这一设计理念展开的。如,1912街区在作为历史文化集聚地的同时也是商业场所。

阅读全文

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对鞍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及本校校园特定文化内涵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的结合与应用上,利用本地特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不断向学生输灌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应与传统及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理念。学生毕业后在各设计院或其他单位工作后的反馈情况表明,学校毕业学生基础素质较好,创作手法多样,没有当今很多建筑设计师的浮躁之风,能扎下心来做设计,并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源泉。这与学校多年来进行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将当地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的教育密切相关。

1千山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辽宁科技大学位于辽宁鞍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临千山风景名胜区。千山是集自然、人文、古迹、佛道两教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其历史价值极为丰富,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她以其俊秀的身姿和脱俗的气质为鞍山这座历久弥新的老工业基地营造了一个天然的洞天福地。千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与之完美统一的人文景观;她的宗教文化、建筑石刻、楹联诗词、神话传说等也绽放着夺目的人文盛景。针对当地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辽宁科技大学在“建筑美术写生”课程中一直保留着到千山写生这一特色课程。在两周的美术写生实习周中,学生与老师寄住寺庙中,吃斋饭,睡通铺,颇有苦行僧的感觉。这对于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们是从没有过的生活体验。千山除了具有优美的四季自然景色外,其人文景观,如建筑寺庙、山门、佛教雕塑及纹饰,甚至是楹联、诗词及神话传说都深深吸引着学子们无限向往,并成为写生的元素。到千山进行美术写生实了能给予学生真实的写生素材外,还潜移默化地吸引着他们对千山宗教文化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如中国建筑史和乡土建筑赏析及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等课程,都有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千山的佛寺建筑的山门与建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佛寺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一楼一阁一砖一瓦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和内容,就像一种教学道具,启发学生思索。无论进入到哪一座寺院,最先遇到三门。因寺院大都在深山所以三门又俗称山门。三门常常建成殿堂式,因此,又叫三门殿[3]。对于这些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知识,学生在实地参观后马上豁然开朗。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到了融会贯通作用。从2009年到2011年,建筑系老师将相关课程与学院申报获批的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千山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课题相结合,使学生们通过千山实地考察和调研将千山文化与建筑设计课程联系起来,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产学研结合对于保护及探索千山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提高本地区文化积淀提供了机遇及成果,是很好的教学实践。在建筑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讨论中,师生通过围绕千山佛寺建筑及其宗教内涵进行探讨与研究,最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校园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课程结合

大学历史和文化需要依靠校园作为载体,体现着特定背景下校园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传统校园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直接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产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全国各大学的更新改造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如何使更新改造既能传承和保留传统校园的历史文化印记,又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和塑造出充满活力与特色的校园环境;同时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和创新活力。这既是当前大学改造要亟需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将校园传统文化和特色与建筑课程结合的难点。辽宁科技大学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鞍山钢铁学院是中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经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已由原来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校园传统文化。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对校园进行了置换建设。新校区以高新区分校为主体合并周边三所中专重新规划扩建而成[4]。由于是在原基址上改造、扩建部分建筑和新建大部分建筑,必然涉及新旧建筑的协调关系问题。辽宁科技大学新校区对新旧建筑的协调处理得较为恰当,新老建筑结合完美,和谐共生,使新校园既具有完整统一的效果,又充满时代气息;既具有冶金文化特色,又不失清新优美的环境;是大学校园更新改造建设中新旧建筑协调的典范。如何将特有的校园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在不同课程中,建筑系尝试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将二者结合得更加完美,以期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校园传统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建筑造型”课程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科大校园中寻找新旧建筑协调的具体运用手法及其达到的实际效果,并要求将其整理成论文提交。学生针对本校历史文脉及环境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调研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和撰写论文能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使学生掌握建筑色彩运用的多样统一原则,要求学生以校园新旧建筑的色彩协调为题目,对科大的各个主要教学楼及图书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写出校园新旧建筑的色彩是否协调的调研报告。教师对提交的调研报告进行讲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和别人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通过讲评学生们知道:现有的校园整体建筑色彩之所以以浅灰色调为主,间或有黑白灰黄等调和色组合,是为了体现出工科院校沉稳严谨的性格特征,同时这种主色调也是从科大校园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出发来确定的。正如有些历史文化名城,新建建筑色彩要严格受控于传统建筑色彩,才不会破坏历史整体的色彩协调。通过对身边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总结研究得出结论的做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程中。

3钢铁冶金工业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辽宁科技大学位于钢铁工业名城,祖国钢都———鞍山市。基于工业城市的鲜明特色,学院在高年级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安排了工业厂房建筑设计题目。目的是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工业设计院承接厂房项目设计打好基础。课程开设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业设计院的工作,及早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课程设计前期调研过程中,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鞍钢大型厂房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活动,使学生们对于书本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钢结构建筑节点设计有了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于课程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为了使学生从校园景观中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题目,在校区扩建时特意在科大新校园规划建设中开辟了“工业文明园”景区,鞍钢退役的冶金设备,如铁水罐,切割机,变压器,飞轮,齿轮,电机,火车头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工业设备变成了景观、雕塑静静地融入校园环境中,它们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老一辈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的见证,使学生们既新奇又兴奋。鼓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学习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引起学生们向更深层次思索,同时也能呼唤社会对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以及老工业设备的保护和改造意识。当前,全球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和建设趋同化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逐渐取得了人们的共识。犹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及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样,对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校园,其历史文化传统及文化内涵的传承更是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辽宁科技大学工业文明园景观的创意和建设正是秉承了辽宁科技大学“立足冶金”的校园文化传统,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冶金文化特色和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提醒人们对于历史及文化内涵的保留不应只停留在单纯对历史及文化的完整保留及追忆上,而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思维方式赋予建筑和环境以新的内涵。新旧建筑协调相处,甚至达到同一建筑一样的共生共长。整新如旧,新旧建筑和谐共处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记忆。

阅读全文

本科毕业设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结合的培养环节。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思路,校企联合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该项目经过试点,落实校企共同选题、开题、过程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双导师、双管理、双身份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毕业设计;产教融合;过程管理

一、引言

2017年2月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4月教育部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1]。2017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对培养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2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对制造业提出工匠精神与中国新制造。毕业设计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之一,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学生到企业员工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解决企业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2]。

二、目前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内容匮乏,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我校机械类专业教师85%左右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是受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工程训练。2.学生多、指导教师少,毕业设计投入精力有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生师比逐渐扩大,目前高校普遍的比例是18∶1,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达到8人,个别专业不仅要指导学生,还要指导首次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教师,指导过程精力受限,影响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质量。3.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期,受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考研及复式、就业面试等方面。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论文的前期调研明显不足,设计过程应付了事,毕业设计质量严重缩水。4.制造型企业招工“难”。随着社会的进度,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希望孩子去企业一线从事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的制造业工作,导致工科专业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招生规模缩水严重,毕业后从事制造业工作的学生也在少数。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现场工程师,而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3]。5.劳动力短缺,企业亟待提高自动化程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越来越短缺,自动化程度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上新兴了许多设备改造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改造能力有限,成本也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高校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优秀的学生,改造能力强,成本低。但是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弱,暂时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为此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理念的提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