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改革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于先进教师个人总结范文(3篇)
第一篇:先进教师个人总结
从xx师范校园毕业以后,被分配到xx小学至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一边刻苦钻研业务,一边加强德育建设。以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学上用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多次出示镇级公开课,参加市组织各种比赛,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用心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坚持自学考试,XX年x月取得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参加xx市教体局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XX年获得xx市小学科学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XX年x月透过xx市干部实用英语考试初级证书。专业素质良好,工作扎实有效。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师德标兵和优秀辅导员。用心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9xx年,《......》获山东省论文评选二等奖,并被选入《......》一书;XX年《......》获省论文评选三等奖;XX年《......》获xx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各项竞赛。XX年,我辅导学生xx在全国少工委组织“雏鹰争章知识竞赛”和“我的争章故事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本人获得辅导奖;XX年辅导学生xx在xx市作文大比拼中获二等奖。
XX年x月,由于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被推选为“xx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要珍惜荣誉,继续学习,更加努力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服务。我要在这片热土上幸福地耕耘,不断地收获。
第二篇:先进教师个人总结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多年以来,本人始终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各项政策、法规,无论从承担课改到投入课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努力学习,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组织协调潜力,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为了教好每一位学生,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以校为家,以教育好每位学生为本,敬业奉献,不仅仅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衷心爱戴,更受到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
新课程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挑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而低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参训教师的实际相脱离。具体表现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脱离实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无指导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轻特殊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国培、省培、校培等各种培训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内容重复和效率低下。同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未能体现参训教师的差异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划分和设计,培训内容学科划分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不能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参训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参训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任课教师构成单一,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缺乏足够了解
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前担任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任务时的原班人马,也会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学术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按纲讲解,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参训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参训者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好成为了培训的常态。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才能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寻找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学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样作用。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活动必然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惯性地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相背离,参训者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讲授法,枯燥、呆板、空洞,与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有学习进修的需要和愿望,关键是在培训中要把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参训教师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摘要: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一、概述
目前根据我国一些高校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1]目标中提出的创建专业特色及加大实践环节等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2],本文提出了“全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我校土木工程实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开出的实验项目偏少。目前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部分设备正处在调试和采购阶段,有些实验项目无法开出。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都没有实验学时,没有开出相应的实验项目。2.实验项目之间联系少。开出的实验项目各自相对独立,联系较少,学生兴趣及目的性不强。3.与其他实验室开出的实验项目联系少。学生不能将力学实验、建材实验项目与结构实验项目相互联系,实验室之间缺少沟通。4.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由于大型设备台套数少,每组实验只能有一组学生进行,其他实验设备只能闲置。5.实验时间难以保证。例如建筑结构实验学时为8学时,学生课表中安排为8学时。但实验需要分组、分批进行,每批均需要8学时实验时间。这样就需要找学生的业余时间完成。6.学生在实验中思考较少。由于实验均为实验教师事先安排、设计,学生只是机械参与,未在实验中真正设计、思考实验方案,更不会提出修改方案。7.实验教师缺少自信及实验教学兴趣。实验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实验人员科研能力有限,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让土木类各实验人员参与进来,有利于提高自信,增加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三、“全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共7篇)
第一篇
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时分配不合理
高校为物理实验教学分配的课时一般为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并介绍相关器材,学生需要撰写实验原理,两个课时的时间对实验教学来说捉襟见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试验中遇到问题,大部分都是向教师请教,得到答案就万事大吉,虽然这样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但是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何谈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大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只要背会定理和定律,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就足够了,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认为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理实验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完善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器材、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造成教师和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物理实验。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浅析(6篇)
第一篇:高校素描教学创新分析
摘要:
素描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基本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通过线条、明暗等元素的合理搭配将物体的形态结构等表现出来。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素描教学的重要性,明确素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艺术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素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利于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为此就需要高校教师积极创新,转变理念与方法,使素描教学满足时展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素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素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素描教学应与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审美趣味关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对应,从素描作品中反映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判断的标准,在此环境下,素描也不断发展。现今社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9篇
第一篇
1、功利主义教育的人学反思。教育目标上的功利主义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获取功名与利益的要求;教育行为上的功利主义是把学习看成唯一的任务,为了应付考试与升学采取的拔苗助长的方法;教育者以一种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我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相对短缺,加剧了人们对于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争夺,促使人的个体性与功利主义教育的结合,人的群体意识淡薄化,使人们更少地关注群体的传统、文化道德等方面。2、灌输主义教育的反思,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育目标上的灌输主义倾向,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统一标准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教师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成了客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的内容与方法把人的三重属性的自然状态引向自觉状态,使人的三重属性能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自觉地表现三重属性的平衡。培养人的个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权利与独立自主性等方面;发展人的群体性,加强传统习俗、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对于文化、国家和民族有认同感,从而使人们在对于功名、物质和利益的追求过程中,不能损害群体利益;发展人的类特性,人们对于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尊严和地位等方面的肯定,以及对精神的充足与人生境界提高的肯定。通过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的意义应该更注重精神上的充足、道德的高尚,而不是过量的追求物质与功利,所以,人的类特性的发展即可以适当地抑制人的个体性与功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适当的抑制人的群体性与功利主义相结合,从而使人的三重属性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我国具有多民族和地域广大的特点,为使多民族的和谐发展,对于人的群体性在我国文化中一直被非常重视,历朝历代的传统教育中对于人的群体性的教育也是做为首要任务。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个体服从于群体,对个体的权益相对考虑较少。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目的中对于人的个体性考虑较少,注重于人的群体性。要构建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应该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要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二是要反映出完整人的形象。我国目前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了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我们当代人应该要保持发扬的。如今我们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对于国际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我们要警惕并抵制,对我们民族千年传承的精华,如诚实守信、忠孝廉节等传统,我们要继承、发扬。加强民族自豪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我们继承优秀民族传统,发扬优秀民族精神;工业化和市场经济需要培养独立自主的人;全球化需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独立自主的中国人。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历史,大致可以从西周算起,之后历经了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大概概括为:“礼”“乐”互补,强调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教育目标上注重陶冶性情、以乐感人,培养高尚德性;教育方法上突出感受与领悟,能在直接的音乐审美感知中心有所动,获得教益。
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清末才开始与国际接触,但是经历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音乐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际上音乐教育目标体系都在遵循着一些规律: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社会文化现象,音乐教育必然要反映他与社会文化发展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音乐教育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他服从教育的宗旨,并促进教育宗旨的实现。从人的三重属性应对到中国音乐教育中,个体性应该体现于保留与传承中国音乐的民族传统特点方面;群体性体现于中国音乐融入到世界音乐艺术之林中,让全世界认识与欣赏中国音乐;类特性体现在借鉴国际音乐教育,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更全面、协调的发展。
作者:红梅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素质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