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装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并重点对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从明确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师资队伍、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探索了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1中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联合国多次组织会议,对创业教育进行探讨,并在相关会议中指出,政府和高校均应采取措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欧盟也曾多次发布创业报告,强调高等教育应通过创业教育和实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并对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进行了说明。很多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如英国政府推出了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KTP),进一步从政府层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了高校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很多国外高校在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行多学科跨界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文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就要求各有关部门从提升能力、优化环境、加强平台建设、推动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入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教育部近年来更是多次出台文件和通知,对于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激励措施方面,教育部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截至2021年,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有2533万大学生参赛。教育部还通过评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等方式,建设了19所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开设了众多“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选课人数达3400万人次[1],充分发挥了先进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尚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结合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国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从已掌握的情况看,国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受政策因素、环境因素、自身优势等影响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一是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思路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前提和依据。从调研情况看,国外很多高校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如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在学生培养中,强调要有专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认为要让学生掌握好研究方法。学院通过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意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校园创新活动,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伦敦时装学院则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并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2]。其他很多院校在培养思路上也均有着较为明确的职业性导向,强调对学生创造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奠定学生的职业方面的优势。这种对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使得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学科跨界,综合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以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之一,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特色。学院设有“时装设计与社会硕士”专业,该专业基于全球化背景,采用独特的方式培养国际化的时尚工作者。通过跨学科的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和跨界合作,促进了设计概念和设计实践的创新[3]。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时尚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力求为时尚行业培养同时具备创新和务实能力的专业人才”,学院强调学生除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各种综合能力。在课程中,通过设置若干综合课题,打通设计与企划、设计与商业等相关领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4-5]。三是强调产学研一体化,覆盖行业全链条。欧美部分服装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的同时,学校也会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实际体验企业运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企业资源和创新创业平台。一些院校除设有就业中心外,还设立创新与商业部,负责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对接工作,并为学生提供相关培训。此外,各学校还积极支持学生创立自己的品牌,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3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服装专业创意人才培养与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服装专业创意人才的培养措施,从教师素质的提高、课程的优化设置以及服装设计的创意实践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服装专业创意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创意人才;服装专业;培养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各行业创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服装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更加符合时展。作为一个吃穿住行大国,如何培养服装创意人才,提升服装的附加值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创意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摇篮,高校培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及对人才的创意理念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我们在服装专业积极开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意思维训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服装行业创意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最基本要素。地方高校是区域性人才和知识储备库,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1]。服装专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影响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缺少较高综合素养同时又具备丰富实践与教学经验的教师。然而,无论是基地还是高校,服装业的创意型人才都是重金难求。因此,各类高校都必须注重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1)高校需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塑造开放环境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为高素质人才创造宽容个性的工作环境,利用自身科研团队、实验器材、技术设备等优势,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流创新团队。(2)为教师出国留学深造提供方便,鼓励通过进修、竞赛、进入企业锻炼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的培训步伐,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要达到“双师型”[2]素质要求,具备教师和设计师两种角色。(3)推动人才评价措施,协同创新人才评价的合理布局,引入竞争与教师选拔机制,追求人才公平竞争。引导教师加入创意型产业市场竞争,有计划的安排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师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意产业与服装行业的融合发展。
2课程设置
服装专业是一门理论水平较高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服装学是一门建立在理论科学基础上的实践科学[3],该专业的人才是能够引导服装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提升行业附加值,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意人才。为培养多样化服装创意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园,要及时把握创意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适当梳理和整合多元化课程学习内容,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强化主干课程的特色化、实用化、新型化。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同时加强理论课程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可操作性,拉近课堂与市场的距离。在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强调各学科的学习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有机的加以组织和综合。服装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理论先行、实践紧跟的方式开展课内外课程的学习,重视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开阔视野,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创意思维。目前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主要有服装材料、服装结构设计以及服装市场营销,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从事创意工作的影响最为明显,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服装的创意活动中发挥着隐形作用。
数据信息化管理的服饰信息系统分析
摘要:服饰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是现今网络销售及网络管理的一个重点板块,影响着服装销售以及信息管理的正确度和速率。本文通过对服饰信息管理系统的背景调研延伸到利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和逻辑模型等来详细分析阐述服饰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饰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及良好开发有助于企业的线上管理,经销,宣传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服饰;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开发工具;逻辑模型
1背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达信息的数据随着时间和业务的发展不断在膨胀[1]。如何应用好企业中海量的数据,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新问题[2]。现代服装工业是否具有市场活力也取决于能否拥有充足的有效的信息,能否正确的高效的管理信息,能否及时无误的传输信息。高效、快捷的信息通道是服装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其中取胜的至关条件[3]。传统产业,现在面临着信息社会和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4,5]。原本服装产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降低生产成本来作为原始竞争活力,但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今天,服装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为对市场反应速度和信息搜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竞争[6]。基于此,服装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显然易见。就我国的服装企业发展状态来说大部分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自动化的程度还比较低,这更加催促着服装信息管理系统的应运而生,要依靠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产品信息的核对,库存容量变化的随时更新,在线货流的跟踪,财务的控制等,这样才能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到“信息化孤岛”的窘境。所以服装信息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它标志着一个服装企业能否成功的在信息化市场中取得份额,能否在大数据的管理下形成企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和创新。
2对于服装信息管理系统面临问题的对策分析
第一要做到优化人员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可持续的可增益的成长态度。对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思想要进行彻底的改造。服装企业的各级人员,各专业从业者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正确的认识信息管理的优点,从上到下形成一种信息化管理的共识[7]。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广泛深入的运用到服装管理,销售,制造等方方面面,达到这个目的要进行严格的、有规范的、高效的员工培训和教育。第二做好关于基础性工作内容。服装信息化管理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它除了上述所需要的高素质从业者还需要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例如,第一数据的规范性,数据包含的内容很广泛,设计企业内部和交易过程中甚至售后服务的各项标准,对于这些标准要有统一的明确的认知和编码制定;第二要求业务规范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树立正确企业运作流程,对于传统运作方式出现的问题,不可调控性等进行总结制定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第三是信息处理流程规范化,这要求处理信息时要统一标准,不能因人而异,信息化流程的规范化是保证信息完整,信息有效的先决条件[8]。
3服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新技术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强新技术推广网络和专兼职教师队伍
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需要组织一支文化科学知识全面,劳动生产技能精湛,热心工作、乐于奉献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裘村镇成校有专职教师4人,他们具有大学学历,热爱成教事业,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劳动技能,更有一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聘请市、镇相关农业专家、示范户、专业户、保健医生、企业老总、大学教授,共16人担任兼职教师。邀请本地能工巧匠加盟志愿者队伍。让先富人讲先富“经”,让先富“经”带后富人,正是由于建立了这样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新知识、新技术源源不断传送到广大农户,落实到田边地头,并开花结果。
二、选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培训项目,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裘村镇地处沿海,海洋资源丰富,山地土质肥沃,服装和旅游业颇具潜力,因此,培训项目的选取要针对本镇这些产业实际。
(1)海洋养殖技术网箱养殖和海塘养殖是传统项目。近年来,学校邀请专家到裘村勘测气候、海水等特点,认为横江一带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地,水质咸淡适中,特别适合南美白对虾养殖,并且每年可以养殖两茬,经济效益看好,于是在宁波大学水产学院专家指导下,大棚养殖白对虾试验获得成功,作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品种之一的南美白对虾落户裘村镇。该项目经济价值高、科技含量重、是农民增收的项目。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通过科技推广网络开展理实一体培训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成果。根据网箱养殖的特点和石斑鱼的生长要求,投资800多万元,在横江腹地建成了石斑鱼养殖基地,采用高科技、工厂化室内池塘养殖,通过控制水温和室温,使平常需要一年多才能上市的石斑鱼提早到5个月就能上市,经济效益看好,每千克售价在400元以上,该技术为养殖户每年带来上千万产值。目前全镇已有网箱1000多个,围塘养殖10000多亩(1亩=667平方米),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特色农业栽培技术裘村镇党委政府把开发特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来抓,成人学校主动应对,科学接轨,按照“立足市场找项目,围绕项目搞培训,搞好培训促发展”的思路,在引导特色农业品位化、生态化、健康化上做文章。一是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二是传统水果水蜜桃的品质改良技术推广。这些新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吴江村优质猕猴桃,其价格是普通猕猴桃的2~3倍。
(3)转型性服务技术根据裘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以建设“现代化海滨生态镇”和开发“海滨休闲旅游”为契机,以建设宁波服装产业基地为平台,狠抓转型性技术培训。一是与黄贤森林公园景区联合,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开发休闲旅游路线,做好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章。成人学校负责师资,景区提供实习场地,开展导游、餐饮等转型性技术培训;二是与服装企业联合,开展服装技术培训。对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进行跟踪培训,助推企业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成校先后与大通、银山、爱之嘉、兴华、波亚博公司等20多家服装骨干企业建立培训用工关系。2008年至今,共开设培训班10余期,每期培训80~140学时,现有2500名职工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外,为使农民更好地吸收和运用科技知识,从2006年开始,裘村镇开展了以“双证制”为主要形式的学历教育,每年有约50位农民成人高中毕业,同时积极与市社区学院联合招收大专学生,满足了农民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结合当前互联的普及状况来看,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各行各业都受到网络的冲击,服装设计也不例外。服装设计专业具有时代性和潮流性的特征,会因时代的变革和市场体制革新而受到的影响。当前该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应结合时代的要求来对该专业的教学进行一定的革新,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对网络时代下该专业的发展特性进行说明,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服装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和技术革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人们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得到更深层次的凸显,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这就对该专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对该门学科展开教学时,应对网络时代下其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进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设计师。
一、网络与服装设计
(一)行业变化
网络时代下,服装销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服装销售从以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网络线上销售,服装销售的受众面更加广阔。当前,线上销售已成为一种潮流对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多服装产业被迫转型,将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来进行服装的销售;其次,由于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服装生产的规模日益变小,从服装的设计到生产的速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服装的附加产值日益增加,服装与各项艺术结合的设计屡见不鲜;最后,服装定制成为一种潮流,设计个性单一化成为众多人的追求[1]。
服装设计专业服务学习模式探索
摘要:服务学习是一种提高社会和谐度、学生感知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新型学习形式,是社会服务与课业学习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河南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自2014年开始实践这一教育模式,通过把“服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概论”等课程与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的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综合学习并应用服装设计专业知识。
关键词:服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学习模式;社会服务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更新快速频繁,行业变化此起彼伏。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会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变化而过时,现行的工业化分块知识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普通的讲授法、实操法较难完成全人培养。于是新兴的教学形式———服务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级教育领域的重视。
一、服务学习的起源
服务学习是把社会服务与课业学习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早期是志愿服务者活动,接着在美国反贫困的社会实践和志愿主义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80年代曾遭到反对者质疑;90年代,在体验学习的支持者、高校教师、学生工作者、大学生、各级政府及社区居民的合力支持下,服务学习进入成熟与兴盛时期[1]。服务学习与志愿者行为不同。志愿者行为是提供服务,服务学习则是将课程学习、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服务学习的着眼点不仅试图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学习,同时还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奉献、合作精神,使他们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服务学习与服务设计不同。服务设计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2],它是以一种全视角来关注服务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产品及服务,注重服务整体流程的操控与服务实施后的一系列后续工作[3]。而服务学习则是把服务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此种形式提升学生对以往或新知识的整合能力。
二、服务学习质量标准及参与课程
关于服务学习质量标准,可以参见姚梅林等[4]引用的全美青年领导委员会提出的8项标准:(1)意义性,即服务学习是否能够使服务者(学生)及被服务者都从中受益,对个人及社会都有积极价值;(2)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度,即服务学习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目标结合,促进课内外知识经验的迁移、整合;(3)反思,即学生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就个人发展、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持续深入的分析思考;(4)多元性,即服务学习是否促进了所有参与者对社会文化中的多元差异的理解、尊重与接纳;(5)学生的发言权,即学生在服务学习的计划、执行、评估等全过程中是否被充分地赋权;(6)合作联盟,即服务学习是否涉及学生、教育者、家庭、社区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参与、合作,具有共同的愿景并共享资源;(7)过程监控,即所有参与者是否依据各种信息来了解、调整和改善服务学习效果;(8)持续时间和强度,即服务学习的参与者是否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投入必要的精力以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达到学习目标。在全球服务学习实施过程中,很多课程都积极参与其中。姚梅林等[4]分析了服务学习的内涵、独到的价值、适宜的服务形式、流程及制度保障;一些美国高校风景园林课程与当地社区合作,其中主要是一些社区艺术课程、临终关怀、编制区域历史等服务学习课程[5];黄孔雀[6]也提及建筑系学生为社区设计公园,电子商务系学生为社区制作专门的网站,植物系学生去辨认非本土的植物,并向社区提供根除这种植物的方法;朱科蓉[7]介绍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的“戏剧-木偶剧”服务学习项目内容,其中有给小学二年级学生培训木偶剧表演,给小学课后班制作音乐剧道具,配合孩子设计和制作木偶,开设课程设计和木偶展示工作坊等计划。我校(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自2014年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服务学习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新思路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时尚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服装定制的平民化、直播售货的兴盛、时尚博主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形象设计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调研发现,形象设计领域里的从业者多为服装相关专业人才,在服装专业中培养形象设计能力,对服装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扩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很有意义。高校人才在校能力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学校规定课时内的第一课堂,一个是课时之外的实践部分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建立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培养专业能力;第二课堂是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和实践,培养就业能力。本文以具体课程“化妆与形象设计”为例,从服装专业中一门课的角度,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人才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设计和实践。
一、基于服装专业的课程内容构建
形象设计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是一种包含化妆发型、服装搭配、视觉营销等专业知识的视觉传达艺术,其目标是达到人、衣、形、神的完美结合。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交叉的课程达百分之五十左右,在形象设计专业中,服装是专业主干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化妆与形象设计也是必修科目,同时这两个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也是交叉性的。“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是我校服装专业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以化妆设计为基础,串联服装搭配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形象设计能力。课程性质属于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在课时分配上教师讲课示范和学生实训创作学时分配为1∶3,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实践训练。在课程的大纲内容构建上立足于服装专业,以“总—分—总”三章来构建知识体系:第一章是形象设计概论,在此章节里总结概述形象设计的概念,及其与化妆、服装的关系;第二章化妆技法分解与选取,首先选取化妆通识技法—五官的分解化妆作为基础教学,然后通过生活化妆进一步加强五官化妆的综合应用,最后通过舞台妆中烟熏的技法,教会学生服装T台表演化妆的运用;第三章形象设计知识综合运用,通过形象设计方案制作与实操,串联化妆与先行课所学的服装相关知识。以前本课程教学设计只有第一课堂,课程结束后,总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提升的兴趣和潜力,基于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特别设计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十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从而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培养具有形象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学方法较为抽象,但它是连接前三者最重要的纽带,也是影响教学成果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把知识分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及知识综合运用四大部分来设计不同教学方法。
(1)基础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指在网络、移动学习平台、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环节转移到课堂外,由学生利用教材、微课、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课堂上则主要通过深度讨论和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第二章的一、二节是化妆基础技法,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资源,且大部分学生已有一些自我摸索的化妆经验,课程内容的难度属“易”,学生对自我形象认知最感兴趣,特别适合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网络查找较为正规的教学资源,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认真观看,并布置与之对应的作业,进行简单的实操训练。上课时,先针对同学们课前的作业做点评,指出不足之处与表现较好的地方,在此进行课堂的第一次翻转。随后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学生再次练习,这时要求学生以老师示范的技法为标准,相互点评及修改,在此进行课堂角色的第二次翻转。通过这样课堂内外学生学习时间的翻转,课程中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翻转,将基础实操技法牢固内化,为后面重点及难点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阶段知识教学约三分之一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层级按实操表现、兴趣程度两方面的综合来进行分级。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业打分,总分为5分;另外学生以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给自己打分,总分为5分;两项合计后分为三级,一级2~6分,此能力层级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学习任务达标;二级6~8分,培养目标是达标后有所提升;三级是8~10分,培养目标是能达到高级水平,并作为第二课堂工作室的培养对象。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是后续进行分级学习、因材施教的依据,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也是动态的,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重点知识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操型课程当中,重点技法的掌握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这类知识点中,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各项任务中,学生以任务为驱动,独立或协作完成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与学习,通过任务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可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在此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层级,按照进阶性的“易、中、难”三个层级来设计和布置任务。其中“易”任务层级是所有学生(即1、2、3级)都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层级是基础扎实的学生(即2、3级)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难”层级是能力特别强的学生(3级)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设置任务的不同难度是能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任务太容易,会缺乏挑战性,任务太难,有些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失去信心。此外还需注重所布置任务的趣味性,可根据学生当下感兴趣的流行元素入手布置。具体如表2所示。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综述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情况,分析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培养模式的差异,总结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认证下应具备的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新形势下课程体系设置、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探索,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认证;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行业需求
工程认证是一个由美国、英国、新西兰等6个国家的民间团体发起和签署的用于实现协议国间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协议,其核心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教育过程的持续改进的理念,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3]。而服装设计与工程属于典型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故根据工程认证要求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显得尤为重要[4,5]。因此,本文首先综述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情况;其次,分析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培养模式的差异,总结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认证下应具备的能力;最后,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新形势下课程体系设置、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探索,以期能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1国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传统培养模式
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了第一个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在已发展到一百余所院校设有该相关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些院校已开始取消办学。无论事态如何,这一专业的建设促使着我国的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另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为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提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另外,服装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也不断向新技术、高水平、深加工领域探索,换而言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企业及行业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能力、素质及技能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2,3]。目前,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多是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考核也是主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和审核评估为依据。评估是行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这一体系也是基于高等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这很容易导致目前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呈现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较弱、对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了解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另外,虽然从当前各高校构建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种理论轻实践的态势。而由服装专业的学科定位可知,服装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学生技能实践为中心,所以这种过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是与其学科定位严重不符的。更别说,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认证的定位要求了[4]。此外,目前各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尽管他们均是硕士博士毕业,但是他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均未有一线服装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工作的经历,所以对服装企业的很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工序要求、岗位职责、运营模式等并不了解,这也是服装工程专业的授课内容偏向理论的原因。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显得十分必要。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改革
2.1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