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装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结合当前互联的普及状况来看,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各行各业都受到网络的冲击,服装设计也不例外。服装设计专业具有时代性和潮流性的特征,会因时代的变革和市场体制革新而受到的影响。当前该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应结合时代的要求来对该专业的教学进行一定的革新,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对网络时代下该专业的发展特性进行说明,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服装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和技术革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人们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得到更深层次的凸显,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这就对该专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对该门学科展开教学时,应对网络时代下其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进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设计师。
一、网络与服装设计
(一)行业变化
网络时代下,服装销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服装销售从以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网络线上销售,服装销售的受众面更加广阔。当前,线上销售已成为一种潮流对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多服装产业被迫转型,将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来进行服装的销售;其次,由于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服装生产的规模日益变小,从服装的设计到生产的速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服装的附加产值日益增加,服装与各项艺术结合的设计屡见不鲜;最后,服装定制成为一种潮流,设计个性单一化成为众多人的追求[1]。
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项目驱动模式作为当下比较流行且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在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也很好的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项目驱动模式的含义与作用,对项目驱动模式下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项目驱动模式;服装艺术设计;含义;原则;教学过程
引言
在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实地学习教学法等。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系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实践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与探索,在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方法,是当前比较流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和作用
1.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教育学家所提出,产生于上个世纪末期。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被认为是通过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来获取知识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系统性的交流活动,自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各个国家都对其进行了引进,并且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具体的项目进行交流,其中的项目是具体的、并且有价值的物品,交流完后对项目进行设计,来顺利完成任务。例如,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件服装的设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操作,分析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解决,从而完成整个实践学习。
高校服装教学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张志宇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统计,全国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布点67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布点92个,“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属于目录外专业,专业布点较少,671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布点中设置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应在1/3左右。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我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由于依托的专业不同,纺织、轻工类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设置的服装专业多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有些院校同时设置了“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而美术、艺术类高校的服装专业设置除少数几个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外,其他院校均为“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极少数师范大学依托艺术教育资源,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如湖南师范大学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9〕25号),同意46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布点可以授予文学学位。
由此可见,我国的服装专业设置以艺术类为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天壤之别。“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严格按照工科类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的课程鲜有涉猎。生源多为理科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没有经过艺术专业考试,普遍没有绘画基础。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重艺术轻技术,绘画、设计表现类课程较多,技术、原理类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多为文科生,通过艺术专业考试后入学,绘画基础较好,但由于艺术类考生的数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进入大学后也不学数学课程,所以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数理思维能力薄弱。目前,不论是“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还是“服装设计与工程”(50%专业布点按照艺术类招生)专业,普遍都加强了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工程技术重视不够。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对于技术类课程认为是裁缝工匠之工,不屑一顾。很多招收中国高校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国外高校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绘画能力最强、艺术表达最好,但前期的创作思维和后期的作品实现与国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思路有很大的警醒和启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另一部分是在服装企业中抽调从事一线生产多年的技师、工程师充实到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转行过来的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实践经验也显欠缺;企业抽调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90年代后期以来,各高校培养出的服装专业学生部分充实到高校教学一线,同时很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国内各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为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存在着“学院派”的说法,不同程度存在着款式设计教师与市场脱节,结构设计教师与生产脱节,工艺设计教师与企业脱节的现象。同时,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缺少有效的衔接,直接影响到专业系统知识构架的形成。
欧洲地区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绘画表现上远不及中国学生,但是在设计思维、设计实现等方面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发达国家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服装设计大师,而中国高校几十年来却几乎没有培养出一位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师,这又回到了“钱学森之问”。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是绚丽的绘画,还是简单的制造?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装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这些问题值得服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及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中,都明确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授工学、文学(艺术学)学位;在招生时可以按照工科类招生,也可以按照艺术类招生,由此“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为了规范专业设置,使服装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服装专业统一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下,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依托的优势专业及发展定位设置专业方向。这样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专业产业链条,又可以明确专业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
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其最终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服装。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服装应以成衣实现为载体。设计思维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固然可取,但设计思维不等同于绘画表达,绘画表达也不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服装成衣实现是形成产品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作用于设计思维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恰恰注重了学生绘画表达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和设计实现(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国内几乎所有的服装设计大赛都要经过服装效果图初审,才能进入到最后的成衣展示决赛。有好的设计想法,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很有可能连初赛都不能通过,更没有展示成衣作品的机会。这样的比赛过程设置直接反映了中国高等服装专业教育的思维。服装是实用的,其功能属性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其保护功能、识别功能等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来实现;同时服装也应该是审美的,其装饰属性要为消费者接受。服装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过程,是创造美、实现美、接受美的过程。服装的创作是以作品为载体,以消费为目的的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绘画表现,同时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工业制造。服装应该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有艺工交融才能实现好的产品。所以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艺术修养、设计思维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过分强调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适的。不同专业目录下的服装专业,不论是工科类还是艺术类,虽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两大类课程都应该兼顾,可以在比例上有所侧重。#p#分页标题#e#
从服装生产的角度,可以分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工艺生产三大关键环节。高校在服装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围绕上述三个关键环节形成三大课程组团。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达、专题设计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组成;服装工艺课程组团一般由服装机械原理基础、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组成。其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设计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课程组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三个课程组团的有效衔接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实现设计表达,形成产品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艺术加技术(工程)的课程设置体系才能符合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服装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效果图画得再好,理论学得再精通,最后如不能形成成衣产品,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在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分配与融合。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二是专业能力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包括造型基础能力、对于工具的应用能力等,如款式造型设计时的表达技能,结构设计时对于相关工具的熟练运用及运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工艺生产设计时对于服装机械的熟练使用技能等。专业能力实践包括基本绘图能力、结构设计制版能力、工业样板制作能力、样衣制作能力、生产指导能力等。将实践技能根据学生掌握进度和熟练程度,有针对性地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在注重学生实践作业质量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效率,以适应服装行业高效率、快周期的生产节奏。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直接载体。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如何保证学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成为当前中职院校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针对技能大赛的影响进行论述,分析了技能大赛的意义,并就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途径加以探讨,认为可从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等方面实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谈我国服装史的教学
作者:苏静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
中国服装史课程将服装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造型样式。中国服装史是一门包涵多元文化的课程,各种文化现象、艺术思潮在服装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形成中国服装的独特魅力。形式来源于精神,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艺术精神作为一条主线来谈谈中国服装史的教学。
一、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和实践运用
1.中国服装史的教学目的。服装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服装史不仅是描述服装的造型,而且是一段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历史。为影视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服装史课程,要求学生将人类历史中一切服装现象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对服装发展的影响,能在影视舞台剧中进行再现,并能深刻探讨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具体服装现象在服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在设计中正确反映历史,并有所创意。
2.影视舞台剧中历代服装的实践运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舞台剧都运用到中国历代服装造型,并对其进行了“古为今用”的重新设计,分析这些设计,其中有部分设计确实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例如在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尽显“衣冠王国”服饰的华美典范,不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和谐、团圆、吉祥、生生不息的中华艺术精神与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当然,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设计师将故宫屋檐外形丝毫不加变换地作为服装肩部的造型,直接放在模特肩上;或者将写满书法的白布缠绕在模特身体上……这种生拉硬套的摆放,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并不能称之为设计。形成以上或成功或失败的服装设计案例,虽然和设计师的自身设计意识有关,但是在高校中国服装史教学的设置中也反映出问题。
3.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散,没有关联。中国服装史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阐述先秦社会至今,各个朝代的服装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逐个章节讲述,做到了对历代服装造型的细腻讲解,却忽略了各朝代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没有用一条主线将服装变迁和演变的过程贯穿起来。
服装设计教学应用
摘要:
近年来体验式课堂在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关于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在欧美其实由来已久,如何将之于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尝试性的运用,并结合时尚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此篇论文结合笔者在加拿大访问期间参与Openspace教学课程的体会,对该模式的发展、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作出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Openspace;设计;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体验式课堂在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今年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支持下,笔者前往加拿大圣玛丽大学进行了为期3周的访问与学术交流,对北美教学法做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与研究。其中索比商学院教授开设的一门名为Openspace的课程,引起了我强烈的关注,在Openspace的课堂里,体验式教学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参与同学们的精彩互动以及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是一种绝佳的课程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思及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以“teaching”为中心教学模式,“Openspace”技术以“learning”为中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Openspace”技术?
“Openspace”技术最初是一种会议模式,是将多位参会者带到一个空间内,由参会者自行讨论的一种动态模式。每一位成员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问题也没有所谓“对”或者“错”的标准答案,大家集思广益,得到该项主题的相关信息,是获取群众智慧好方法。
特殊教育中服装教学探索
作者:朱利兰 单位:河南省开封市聋哑学校
特殊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是要交给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职业技能。在聋校中,服装职业技术课是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它是特殊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服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适应社会,提高聋生的生存能力,是服装教学中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依靠聋生的特点、创建开放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服装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但服装教学活动应超越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外,还将学生引向社会,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接触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改革和纷杂变化的市场经济过程。扩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接触面,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常常带他们去不同规模的商店及布店,购买自已所需的布料及拉键、细扣、花边等辅料,观摩服装的最行款式,让他们入何购物、如何货比三家、如何讨价还价。放手学生与店主交流,进行现场教学,回到学校将自已所见的款式画下来,自已购物的实况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从课堂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样聋哑学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到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本领,为学生将来“安生立命”自立于社会,并且成为残而不废,依靠自已的劳动技术或专长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激起兴趣
聋生对于视觉形象非常敏感,鲜艳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动态化的图像等等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被逐渐引入课堂。多媒体融科技与艺术与一体,具有强大的图文展示功能,能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程序性,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非常符合聋生的欣赏习惯和服装欣赏课时。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网络则给聋生提供了丰富的服装信息资源。聋生通上网查找资源,可以选择自已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学习,也可在线和老师交流,请教师解惑答疑。网络不仅传递了知识,还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趣沟通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调通学生的兴趣,便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用出示思考题的形式层层递进,控制教学节奏,引导聋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谈谈他们个人对所出示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势进行评议,教师也能及时针对他们的讲解进行综合讲评。
3注重服装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服装配饰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上涨与对服装配饰设计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时装设计学科对学习者在实践和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专业的开放不仅为服装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还提高了人们对于服装配饰的审美水平。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服装配饰设计课程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缺点和不足,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大多数需要改革的部分是专业课程,教科书写作以及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
【关键词】服装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中国服装辅料设计教学发展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
中国的服装业起源于“一把剪刀和一把尺子”,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便具有着严格,扎实,科学的理论基础。多数教师与研究人员也缺乏对服装深刻内涵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服装配饰课程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服装理论严重缺乏,教学观念落后,我国高校的服装配饰设计专业一直面临着发展缓慢的窘境,虽然说在近几年中具体的高校服装理论引入之后,我国的服装配饰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不能适应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的概念中,服装配饰设计实践具有深刻的意义,服装理论对服装的设计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理论层面上的设计和加工服装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一方面,服装设计理论的学习可以决定服装材料的选择,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服装配饰课堂上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水平,此外,这样时装设计师可以用一半的努力获得两倍的成果。服装理论的不成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不断推出服装艺术作品的同时,虽然有些作品受到了好评,但当时的经典作品相对缺乏,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因而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信心与能力。
2.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经历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服装配饰设计上还存在着缺乏经验的问题,一方面,与部分国外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服装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学生的实践环境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在课堂设置方面,高等服装教学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用性等问题,这会极大影响我国学生的服装配饰设计实践。此外,在中国的高等服装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公共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大。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对于服装配饰设计所必须的营销和时尚趋势的理解不足,关注不够,这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发展。具体而言,在高等院校的服装配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强调的是艺术设计,并没有注重学生在服装设计技能方面的提高。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服装设计教学视为一种产品设计教学,而是一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生作品,这种留在纸上的做法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