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务经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药学服务经济学评价方法
摘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关于药物经济学的杂志以全英语版本开始上市。这一学科来到中国的时间很短,学术界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真正步入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本课题在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中,分别从与药物经济学有关的一些理论以及药物经济学在临床上的一些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药物经济;临床用药;指导作用
0引言
药物经济学在临床上应用的原则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经济是在实际应用中最核心的部分,我国在药物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时间比较短,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临床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可以把药物经济学看作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支撑部分。
1药物经济学概述
1.1药物经济学概念。药物学理论是研究药物以及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它囊括了药效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两个层面。药物经济学是一门比较边缘化的学科门类,这一学科的含义是运用相关的经济学以及药物学理论,把这两门学科进行结合,以深入探究关于药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从而能够使得药物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能够在政府制定药品相关方面的政策时给予一定的参考,促进药物市场的科学发展[1]。
1.2药物经济学的来源。通常情况下,临床医生在判断药品质量时会着重对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当前药物的价格越来越高,社会上的药物资源有限,就必须要大力去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是药效比较好的药品,这一行为使得药品的利用价值大大提升,而且相应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情况。因此,在对药品的优劣进行判断时,不但要重视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察,还需要重视其经理价值。
服务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内容摘要:服务经济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即将迎来并且无法逾越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要选择好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对服务经济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本文从理论的视角,系统阐释了服务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关键词:服务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GDP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接近并超越第二产业,最终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这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当一个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口的50%时,该国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或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GDP的60%以上时,也可以认定该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按照这些标准,美国和大部分的OECD成员国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预计我国也将在2020年左右迈入服务经济时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一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知识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都是服务经济形态的特征。相应地,前文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中也指出要通过依靠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来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因此,有必要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服务经济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以粗放型为主,因此,本文探讨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历程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在一直致力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经济体制转型探索阶段
生态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内容提要〕经济增长的多寡意味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经济增长注定伴随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经济学所涉及的主题贯穿整个人类历史,随着问题的出现,人类面对、研究、解决,并最终逐步达成共识,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寻求人类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经济增长;生态经济学;环境
一、经济增长与超载的世界
经济增长支配着当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科技、文化等都必须服务经济增长。现行的经济、政治、社会系统稳定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尽头的经济扩张和与此关联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高税收才能减少赤字;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财政需要更多的收入;维持社会凝聚力也需要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至上主义”已经让世界超负荷运转并恶化了环境问题、气候问题、收入不均等问题。世界经济在增长,但生态系统不会随之增长。增长意味着更大的嘴巴和更大的消化肠道比之前更快速地把更多的资源转换成更多的废物,以满足经常性破坏性的个人欲望(Daly,HermanE,2014)。当今天的科学家们谈论气候变化条件下“沙尘暴”越来越多时,实际上预示着一种剧烈的生态与社会的改变。这些可预计的危机也必将带来剧烈的后果(HannahHolleman,2018)。
二、生态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生态经济学所涉及的主题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自古希腊人以来就一直争论着,包括财富创造的极限、美好生活的意义、如何实现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伦理与行为、价值认识论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这些现代主题的推理与观念线索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资料中均可检索到,并唤起很多被主流经济学家遗弃和忽略的话题,包括亚当•斯密(1759)有关社会动因的作品、马尔萨斯(1798)关于人口与贫困的作品、杰文斯(1865)关于对再生能源依赖的作品、约翰•斯图尔特•米尔(1848)关于稳态经济的作品、马克思(1867)关于剥削、阶级冲突与资本积累的作品、凡勃仑(1899)关于演进制度分析和炫耀性消费的作品。Ruskin(1862)最有名的经济学的浪漫主义批判作品也与这些主题相关联。Becker(2005)、Christensen(1989)、Smith(1980)、Spash(1999)的作品也是生态经济学历史脉络中的一些有限尝试,但最具价值的是MartinezAlier(1990)关于能源—环境方面的论文。生态经济学虽发轫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但六七十年代也仅有滥觞之力,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在形式上和实质上表达了至今仍旧流行于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如K.WilliamKapp(1961,1963,1978)研究了经济学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著有思想史、方法论和基于环境问题制度分析的广泛写作。但其不为人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批评在广度与深度上远远领先于那个时代。Polanyi(1944)和Galbraith(1958,1967)有关现代工业经济的著作各自涵盖了自我控制市场经济体与公司的兴起,两者都明确地将其主题与环境退化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RachaelCarson,1962)和《人口炸弹》(PaulEhrlich,1968)的出版预示了对环境问题一种更普遍和广泛的社会觉醒。经济增长问题也被置于议程之中(Boulding,1966;Mishan,1969)。流行文化中,嬉皮士运动倡导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去物质化、选择简单随意公社式的生活。不过,流行的环境文学作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风生水起,然后进入到经济辩论之中。辩题也从人口增长(EhrlichandHoldren,1971)扩展到对经济增长的一般限制(Meadowsetal,1972)、对生产方式的质疑(Schumacher,1973)和增长对社会的巨大影响(Hirsch,1977)。与此同时,激进的环保主义也在孕育之中(Abbey,1975)。在经济学里,能源危机是吸引注意力的主要的环境问题(Commoner,1976;Tanzer,1974)。但这遭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轻蔑与反对(如Beckerman,1974),这类经济学家过去和现在都与公众认知大相径庭,对技术工业污染给这个星球上的生命造成的威胁不以为然。滴滴涕与人类和动物的出生缺陷之间的关联性是一个开端,武器测试的核辐射、核工业事故、温室气体、臭氧层空洞、酸性沉积物、滥伐森林陆续成了政治议题和国际研究项目。工业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强加给人类很多的怨恨、忧虑、恐惧和无奈。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而言,经济增长具有恶劣的误导性(Mishan,1969)。人们认为,环境包含一系列被忽略的和经济学以外的价值(Krutilla,1967),但这些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分析和福利理论框架(Kneese,1984)。最基础的访谈数据结果对人类心理学与动机的经济模型提出了质疑(Spash,2008)。在正统经济学内部,偏好功利主义、最优控制模型、折现、一元论价值体系和教义化的数学,严重限制了批评、创新和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的能力。然而,环境经济学家也没有能力开宗立派,他们固执地教授一个核心模型,将污染描述为易于纠正的两个参与者之间的局部问题,是一次性的市场失灵(Spash,2010);更糟的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将污染视为一种最优行为(Mishan,1971)。因而,20世纪70年代,那些对环境问题发表激烈评论的经济学家普遍发现他们以及他们的思想在那个十年被边缘化了,其因在于他们的评论太具强烈的革命性。GeorgescuRoegen(1971)发表了一篇经济熵的文章,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长远地看,增长是不可行的。而政策需要基础性改革。他从人口规模、生态系统压力到变革需要的时间以及人类系统可能变化的速度之间的推理导致对人类社会的怀疑。经济系统与伦理道德判断的分割,既要关注活着的同类,也要关注未来子孙。赫尔曼•戴利(1977,1992)认为,面对经济熵定律和对增长的批判,最好的目标选择是“稳态经济”。否则,大自然的反馈循环将迫使我们这样做,那时可能就是灾难性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态经济学提供了更多激进文学作品和思想者的潜力。哥斯坦扎(Costanza)属于主流阵营,将其广泛的多产的作品置于新古典主义思想体系之内,包括机械均衡模型和偏好功利主义,而正是它们限制了环境经济学家的早期努力。为实施环境评估,测度与价值问题成为生态经济学的高频议题,部分原因是尝试理论“包装”,以便为采取行动吸引经济和政治支持。后来,环境影响的物理计量技术也被开发出来,如生态足迹。更多的成本,如效益类型的研究也扩展到生态事务当中。但从很多方面来看,如果像在市场上交易人工制品那样处理生态系统会存在严重问题(Spash,2008b)。于是,一种“混改”式的作品出现了,因为没有哪一个经济理论能从过去经济学实践中发展一个连贯一致的价值理论的基本问题。
三、结语
知识经济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演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以生产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获得快速发展,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不断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升级,提高了整体经济的竞争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我国目前正处于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利用新知识、新科技加快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夜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顺应知识经济时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
201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1%。从贡献率看,前三季度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8%,拉动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服务业、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由于具备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等特征,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化技术融合加深,推动了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成了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新亮点。知识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只有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才能在国际的大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演进历程及内涵
早期的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艾尔默费舍尔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认为“第三产业”是指与物质产品生产完全无关的产业部门。富克斯在其经典著作《服务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首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同时认为服务经济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已经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生产性服务业从农业、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中分离出来。20世界80年代开始,学界开始重视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来的专业服务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开始提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并对其特征展开探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概念的提出是服务业内涵不断延伸的结果,它与“专业服务业”在概念上有很大的重合性或者交叉性。现在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定义有很多,从被广泛引用的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定义中可以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大概的总结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以知识活动(知识创造、转移和共享等)为基础的,提供专业咨询或服务的组织。
二、知识经济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助力器
新农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分析
摘要:在新农科框架下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旨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潍科在比较分析国内多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农科框架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寿光市的产业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资源,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潍坊科技学院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加新农科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该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将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综合教育部等部门对新农科的论述并对比第一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认为:新农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指导下,潍坊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潍科)扎根寿光大地,在新农科框架下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
二、国内普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我国高校传统专业,原来分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8年这两个专业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我国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约65所。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包含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因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单独列出。)。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能够反映出一个专业的建设情况。因此,本课题组选取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19所院校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此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传媒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优化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必须关注传媒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对于日后更好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新时代下,社会上的很多传媒经济学专家已经关注到了传媒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关注传媒经济学的发展,从而对传媒经济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根据传媒经济学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整体上分析不同阶段传媒经济学的实际发展意义,从而更好地提升现代传媒经济的研究水平,为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阶段性特征;传媒领域;传媒产品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领域的研究也一定要深入。在经济学总体发展过程中发现,传媒经济学作为整个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体上研究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传媒经济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传媒领域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支出,在一些传媒服务和传媒商品方面满足传媒领域的总体要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媒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利用当下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推进传媒商品的质量以及传媒服务水平,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关注传媒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深层次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这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20世纪初期传媒领域独立发展分析
在20世纪初,我国传媒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传媒企业已经关注到了传媒行业变革的重要性,在20世纪初期传媒领域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独立发展。美国杰米是当时有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从此在传媒领域出现了有关经济的概念。随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先后对传媒领域进行了经济方面的分析,当时英国、美国提出了传媒领域的音乐行业经济问题,20世纪初期受到传媒领域的影响,音乐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音乐领域凭借着广播业的发展又再度崛起,这推翻了先前音乐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广播领域的发展优势来带动了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1927年,美国相关专家威力经过市场调查后,对当时200多家的衰退行业进行市场推销行为分析后发现,广告资金的投入与企业商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具备商业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广告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商品推销,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1936年,随着《电信经济学》出版,传媒领域中出现了电信经济学的概念,电信经济学概念的出现打开了传媒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社会发展环境下的电信市场更好地推进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然而,电信经济学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分析到商品的需求问题。1976年,根据电信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对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电信市场的经济需求平衡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电信市场价格机制。在当时政府的管理以及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备受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了电视经济学的概念,与此同时,该时期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电视经济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1963年,瑞德威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根据先前几十年总结出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对传媒领域的发展有了新的研究思路,使人们对劳资关系以及广告收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在该阶段传媒经济学实现了独立发展,在传媒经济学发展领域上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外,在这一个阶段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传媒领域对成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不单单影响到了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对于交易成本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使日后企业在传媒经营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启发,这对于推动传媒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20世纪后期传媒领域发展模式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传媒经济学的概念,传媒领域经历了几十年的综合性发展后,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发展模式的传媒经济学态势。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大众传媒经济学。大众传媒经济学与传媒经济学在本质上没有过大的区别,传媒经济学包括通信、广播、电视、杂志和报纸,大众传媒经济学也包括这些内容。在新闻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传媒经济杂志的出现成为了当时新闻行业实现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传媒经济杂志主要讲述了在传媒时展的各个时期传媒领域的各个发展结构和组成部分,另外这本杂志主要提到了传媒惊营过程当中体现的财政和经济方面问题,为日后传媒领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在这个阶段,传媒经济学实现了综合性的发展,综合性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传媒经济学包含着广播、电视、报纸和新闻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此外,传媒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根据传媒经济学的现象,分析了该阶段传媒经济的垄断问题。在该阶段,传媒经济学的发展采用了综合性的发展模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了传媒经济的经营理念,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影响了中国对传媒经济经营的理解,英国的很多报业委员会根据传媒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传媒经济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措施,这对于当时英国报业更好地利用传媒经济经营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选择、设计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相关问题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拓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国外,案例教学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苏格拉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揭示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得出一般结论。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这种一问一答编成书,以故事为媒介说明一个个道理,开辟了西方案例教学的先河。国内对于案例教学法在各类课程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强调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更加突出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图表与模型的分析是对基本原理的简化与概述。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中依靠模型或图表分析较为困难。使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中得出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上都是基本经济原理,要么是大量的文字表述,要么是数理推导与图表;而教学方法上也是教师一人讲解、满堂灌的形式。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令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贴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了经济学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不等于能力,而应该转变为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后续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分组或分角色扮演、讨论与交流意见,再一次将所学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的解释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有所用,学能致用。既检验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独立思考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将西方经济学中基本原理以案例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改革发展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全面创新。基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选定,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更要着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应用性人才。
(三)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医改中新政治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杨善发 朱敏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部门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交汇处,因其中政治元素的隐秘性、市场结构的缺陷性、医药科技的专业性和社会价值的多元性而呈现出诸多的复杂性,医改由此成为世界性难题。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医改的重大决策。3年来,新医改取得积极进展,但重点和难点进一步聚焦,医改进入“深水区”。新政治经济学以政治和经济、社会和个人或国家和市场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问题、现象和关系为研究内容[1],对破解医改难题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谱系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等理论分支,对医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医改实施中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医疗部门之间关系的思路与方法,并对新政治经济学在我国新医改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制度变迁理论与新医改
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制度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降低交易成本、服务经济、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实现外在性的内在化、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制度供给。新医改中,政府制度供给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建立各项正式约束赵人伟指出,西方福利国家的转型仅是福利制度本身的转型,基本不存在我国面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转型问题。而我国既存在体制和发展转型问题,又存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或转型问题[3]。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可见,我国新医改中,制度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
1.2建立非正式约束机制卫生部门属于公共部门,较之于企业具有特殊的公共性,理应将社会目标而非利润目标放在首位,其管理层和医务人员不能追求私益最大化,而应担负公共责任与使命。赫茨琳杰指出,我们将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启迪心智、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等托付给非营利组织及政府组织;然而我们却发现,不法行为和不善经营已经严重地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责任制[4]。因此,在新医改中,应使公共部门的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卫生服务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基础性意义,从而建立起以公共责任为导向的非正式约束,使其自觉履行公共责任。
1.3强化制度创新的实施机制新医改的主要难点在于政策执行和落实。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在创新实施机制方面应更易于有所成效。近来,政府采取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医改任务,就是为了强化新医改的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