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饰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服饰文化研究论文
一、古高棉人的衣着
从吴哥的浮雕与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里的描写,古代高棉人无论男女都袒胸露臂,赤脚,把头发束于头顶,下半身以布围腰。布有两条,里面围小布,即腰布,又叫兰谷提,呈带形,环绕在腰部,在前边打结后垂下;外面加围大布,今称为松波(Sampot)或纱笼,是用一条横幅的布缠绕在腰间小布上面,好像半身裙一般。大布小布合在一起就成为一套。穿整套是外出时的打扮,平时在家里只用小布。围布是很有讲究的,质地、花色因人而异。国王的围布精美华贵,多用来自印度的棉布;大臣们用的是从暹罗运来的布;一般百姓用的是本地产的、粗糙的布。国王打纯花布;大臣打疏花布;官人打两头花布;百姓只有妇人可以打两头花布,还可以染手足掌。在身上涂抹香药是真腊人的风俗,香药是用檀香、麝香混合而成的。妇女的装饰集中在手上,臂上戴金镯,手指戴金指环。
二、柬埔寨传统服饰及变化
柬埔寨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常年高温,人们在着装上都比较单薄。高棉族的传统服饰是“纱笼”和“桑朴”,构造简单,制作容易。一般来说,男子上身多着直领多扣短上衣或是圆领汗衫,下身穿“纱笼”,实际上就是一种把印有各种美丽图案的布料从两边缝合的服饰,穿着时将其围系腰间,状似裙子;女子上身多着丝质圆领对襟短袖衫,下身穿“桑朴”,其制作方法和穿着方式与纱笼相仿,通常女性还会在腰间缠一条图案优美的长布巾。独立后,柬埔寨人开始穿鞋,逐渐改变了赤脚行走的习惯。柬埔寨人都喜欢穿拖鞋,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经常穿。政府官员、有社会地位的人、富人则爱穿皮鞋。女子通常赤脚穿凉鞋和高跟鞋。而在农村,人们还是喜欢打赤脚。此外,僧侣和佛教徒认为佛坛和禅房是圣洁之地,除僧侣外任何人都无权穿鞋入内。信徒进入之前,要把鞋脱在外面的台阶上。进入高脚屋时,人们会将鞋脱在楼梯下,进入设在高脚屋中的佛堂时,僧侣也要脱鞋入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柬埔寨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棉服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或是日常工作学习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裤的工作服装和牛仔裤T恤衫的休闲穿着,传统的高棉服饰只有在婚礼上或是一些节日庆典中才有机会看到。
三、柬埔寨传统服饰特征
纱笼、筒裙、凤尾裙、紧身衣是柬埔寨服装的重要元素。纱笼是柬埔寨人的传统便服,只在家中穿着,正式场合不能穿。用丝绸、方格布或印花布做成。古代纱笼叠缝在中间,现代纱笼叠缝在侧面。筒裙和纱笼式样相同,用料幅面也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筒裙可以在公开场合穿着,而纱笼只能在家中穿着。筒裙多为黑色或其他深色,用料比较考究。凤尾裙又称插尾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服装,男女都可以穿。一般在正式的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喜庆或重大庆典时穿着。用料质地良好,布长3米、宽0.9米。穿着时,先把裙布围在腰间,上面两角对齐拉紧,然后在腰部把裙子掖紧。这时上两角下垂,再从边缘开始向里卷,卷成一个布卷,从两腿之间拉向身后,将裙尾掖近背后的裙腰。紧身衣是柬埔寨妇女喜爱的一种上衣。衣长只到腰间,用以衬托妇女优美的上部形体。领子有圆领、方领或鸡心领,也有无领的。袖子分短袖、中袖或无袖。衣扣或拉链一般缝在身后或侧面。紧身衣颜色多为浅色或淡色,很多人喜欢白色。柬埔寨人一年四季都会在脖子上围着水布,在柬文中叫做“格罗麻”(Kroma),是柬埔寨民族服饰的标志。水布长1米,宽85厘米,通常为白布、方格布或花条布,用棉纱或蚕丝织成。有的留出一段线头编成穗状,有的则直接收口。水布是柬埔寨人最喜欢的“百变巾”,用途多样,平时作装饰,洗脸时当毛巾,购物时当包裹,炎热时弄湿后缠在头上防暑降温,凉爽时当围巾,入睡时当被单,出门骑车时还能裹在头上挡日照。在与外国朋友交往时,水布成为柬埔寨人馈赠的佳品。柬埔寨地处热带,旱季里骄阳似火,为了避免阳光直射,柬埔寨人劳作时喜欢把水布摊开,用头顶住中间,让水布披在肩和背后,抵御炙热的太阳。洗澡时,妇女把水布系到乳房上部,赤裸双臂和肩膀;男人则用水布当纱笼围在腰间,赤裸上身,非常方便。在家里,有些男子把水布围在腰间,洗澡时用来替换短裤。有的男人平时也把水布当纱笼围住下身。人们出门为了便于携带零散物品,就用水布把东西包起来,或顶在头上,或挎在肩上。有时把东西分包在水布的两头,挂在脖子上。柬埔寨妇女善于用头顶东西,有些很重的物品,他们顶在头上,走起路来也轻松自如,这和水布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她们把水布折叠成细长条,再盘区成一个圆形软垫,垫在头和东西之间,起到了保持平衡和发散压力的作用。在柬埔寨有用服装颜色代表星期的古老风俗。古代柬埔寨人用星宿和颜色表示一周中的每一天,星期日代表太阳,使用红色;星期一代表月亮,使用橙色;星期二代表火星,使用紫色;星期三代表水星,使用绿色;星期四代表木星,使用灰白色;星期五代表金星,使用蓝色;星期六代表土星,使用黑色。人们穿着的衣服也根据这一风俗每天更换不同颜色,由于白色在柬埔寨象征死亡,因此星期四改穿浅绿色服装。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柬埔寨人已经不再严格遵守这样的风俗穿着,只有在举行宗教仪式和国家庆典时仍旧保持这种习惯。
作者:陈军军 支国伟 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服饰文化与服装艺术教育论文
一、服装艺术教育现状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明,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人才。艺术学科属于大人文学科范畴,其教育模式不仅包括专业教育,也包含通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教育为支撑,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如何创造。陕西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主阵地和当代教育大省,以陕西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服装艺术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服装专业的名称与涵义不断变迁,从20世纪初期的“图案”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艺美术”、再到“装饰艺术”和“染织设计”,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装艺术教育和学科体系。陕西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创立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省份之一,服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服装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大中专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有序教育结构,使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服装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依托艺术院校,有的院校把书法、刺绣、茶艺、编结等纳入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教育使命与责任。服装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定位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陕西服装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意识不断更新,真切认识到服装设计教育只有以传承民族传统、地域文化为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把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体系中,呈现出科学化发展方向,才能使服装教育与时俱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服装艺术教育正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集艺术性与技术性、综合性与交叉性而良性发展。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应用必然涵盖服装文化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学的整合知识,涉及人体工程学、解剖学、构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市场营销、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必将为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产生新的创造性教育成果提供契机。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对于服装艺术教育的作用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文化)代表着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其渗透到服装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地域特色教学,对于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丰富和引领服装设计创意思路,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知识为载体,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出发点,特别是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代表,为陕西高校学生提供了亲历、亲为、亲识文化资源的环境。对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的掌握也是服装艺术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在服装艺术教育中要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办学切入点,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才能避免办学的同质化、课程的雷同和学生设计作品的千篇一律,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服装创意设计、传承民族服饰、掌握流行时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可以与服装艺术教育、人文相契合,从而贯穿课程整个体系,包括服饰图案、民族服饰、服装史、服装创意设计、服饰效果图、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教学与作业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提炼,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质、造型、色彩、纹样、传统工艺、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结合当前服装设计国际流行趋势进行再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三秦大地曾经存在的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民间美术特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课程之间由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贯穿而系统完整、交叉融合,使教学与作业不再空泛。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教学实践的切入重点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论文
1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1.1风格呈现出不同地域特点的丰富性
在新疆居住着46个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因此各族人民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如维吾尔族服饰绚丽多彩、哈萨克族服饰华丽粗犷、蒙古族服饰潇洒飘逸、塔吉克族服饰英姿飒爽、柯尔克孜族服饰华贵艳丽以及回族服饰庄重秀丽等,各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衣饰风韵。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在风格上各有不同,就是在面料和色彩的选择、图案的设计等方面也各有讲究,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因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的不同,而在服饰上体现出差异性。拿维吾尔族日常喜爱的花帽来说,吐鲁番花帽色彩艳丽;伊犁花帽造型上体现出扁浅圆巧等特点,配以简单纹样,以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库车花帽选择优质的丝绒作面料,配上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再结合图案结构等因素,形成了韵味独特的特点;喀什男性的花帽黑底上配以白花纹,色差上形成强烈对比,棱角突出,体现出较强的立体感。新疆丰富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1.2审美情趣呈现出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服饰不仅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取向的表现。色泽艳丽、修饰精美、舒展大方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较高的审美观念。色彩是服饰的灵魂,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而且能反映出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少数民族大多喜欢艳丽夺目的色彩,这跟当地色彩单一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如维吾尔族在服饰上喜欢选择绚丽悦目、对比强烈的颜色;哈萨克族崇尚白色、蓝色,喜爱红色和绿色;塔吉克族喜欢红色、金黄、紫色等。在新疆少数民族的色彩观里,不同的颜色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维吾尔族认为,白色是幸福、善意、纯洁的象征;蓝色是吉利、福气和神性的象征;红色是胜利、幸福和快乐的象征;黄色是忧郁和苦恼的象征;绿色是生命、和平和富饶的象征;黑色和其他冷色都被视为凶色,有时黑色也常以高贵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出现。除色彩绚丽之外,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多以身边常见事物为主,且线条简洁明快。如游牧民族服饰图案以动物和花草为主,绿洲民族则以各种花卉、枝、叶图案等为纹样。此外,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如维吾尔族女性仅在绣制花帽时就采用平绣、刺绣、花绣等多种技巧,同时配以刺、扎、串、盘等多种方法,其制作工艺之复杂可窥一斑。这些艳丽的色彩和简洁的图案配以复杂多样的工艺技巧,更增添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情趣,使之更富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1.3跟服饰有关的元素与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民族为全民信仰一种宗教。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就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信徒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深深地渗进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服饰文化。主要表现在:
文化翻译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探析
【摘要】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规范化和多元化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其翻译理念的指导下,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翻译应以文化为基本单位,综合采用注释法和图像法等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文化功能的等值交换,应灵活应用增译减译法或者改译法等策略,同时应尽可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使译文适应不同时期和读者的需求,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文化翻译观;翻译策略;文化内涵;广西少数民族
引言
民族传统服饰之于民族文化,正如当地方言、民族建筑和音乐等方面一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步伐的稳步推进,我国的传统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逐渐被当今社会的现代时装所取代,而各地区人们的服装样式、布料和剪裁越发趋于雷同,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服饰文化多样性与服饰肌理特异性的重要之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多达11个,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绚丽多彩的图案纹理和独特精湛的工艺特色向世人展示着广西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并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与多元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区域,随着其与东南亚国家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推广宣传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与加大传统服饰文化的输出是形势与时代的需要。但目前广西民族服饰处于濒临消亡的困境,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翻译外宣状况也不容乐观。国内学术界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的论文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专著则基本为零,能被查询到的译文资料大多散落在旅游指南或者外宣网站上,且翻译质量存在着诸多毛病,令人忧虑。因此,本文将对广西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开译介研究,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探讨发掘适用于旅游推广、经贸交流和学术研究的翻译策略,以利于充分展示其全方位的魅力,为扩大广西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维护我国服饰文化多元化面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翻译观及其研究概述
在传统的国内外翻译学界中,翻译的主体向来以语言本身为对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出现了第一次“翻译的文化转向”[1],给翻译界注入了新的血液,开拓了新的方向。苏珊·巴斯奈特在其著作《翻译研究》中系统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涵:(1)翻译研究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应以文化为基本的翻译单位;(2)译应该是一种“交流的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3)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应寻求该文本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功能等值;(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的原则和规范可以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2]由于文化翻译流派所倡导的翻译观念及原则与传统的语言翻译研究有所出入,目前文化翻译理念在国内多应用于文学翻译。也有部分学者将之用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翻译实践当中,但文章数量较少,知网可搜索到的相关主题论文数量不足十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宋引秀和郭粉绒的文章《“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他们在文中对如何将文化翻译观应用到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做了有益的探讨并分别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评论。而其他研究者则有的运用文化翻译观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负载词英译展开了研究,有的探讨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少数民族故事或者意象翻译策略,还有的则研究文化翻译观照下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英译。因此,本文旨在以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探讨适宜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英译原则与策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及可行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促进其传播发展,扩大其影响力的积极效果。
二、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
传统文化下云冈石窟的佛教服饰
摘要:佛教作为汉代时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逐渐中国化,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的服饰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符号。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群就是北魏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完美融合。本文通过石窟佛像与服饰的搭配分类及举例,对佛教服饰的内涵和意义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北魏;云冈石窟;佛教服饰
学术界和佛学界一致认为,汉明帝时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至此佛教在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中国化进程。东汉至魏晋,佛教经典的翻译为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土壤,佛教开始初步流传;到三国时,佛教依托玄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晋时期,因为社会动荡,贵族士人乃至平民纷纷期望从佛教中找到精神依托,佛教在南北方都开始盛行;东晋及之后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进和人民的需要,佛教在社会中已经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译经与文学活动相渗透,佛教艺术如佛像绘画、佛寺建筑、石窟艺术、佛教音乐等都逐渐盛行。特别是石窟艺术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著名的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这些都是璀璨的佛教艺术瑰宝,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本文选择云冈石窟中的佛教服饰进行研究,举例对其中的分类和特点进行说明。目前,关于云冈石窟的研究,多数都是关于考古学和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而纯粹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但实际上,云冈石窟是传统文化多维度的集合点,不仅有佛教文化,而且还有传统服饰文化、传统音乐、舞蹈文化、多民族文化等,因此,本文以云冈石窟佛教服饰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当时,帝王非常重视佛教,佛像艺术就是官方组织修建的,云冈石窟作为四大石窟之一,其佛像风格是佛教与服饰的完美融合。
一、石窟佛像与服饰的搭配分类及举例
(一)早期—印度服饰化(以袒肩式和通肩式为主)
佛教盛行与服饰搭配方面有密切关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佛教与当时中国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服饰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外族风格与本土风格结合。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为汉族服饰带来了许多色彩上的变化。比如佛教一些常用的图案,如莲花纹、忍冬纹等,都被用于云冈石窟的佛像服饰设计中,这体现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社会与生活的和谐统一。以云冈石窟中的佛像服饰举例,不同风格佛像的服饰特点各异,基本无一重复,这使得云冈石窟的佛像服饰文化产生了很高的研究价值。袒肩式细分为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斜披络腋式,其特征是袒露右肩或者右臂,穿着形式为一整块布料缠裹,袈裟左侧由左肩斜披下垂,右侧斜搭右肩一角,袒露右臂,这也是当时印度流行的服饰(参见慧远:《沙门袒服论》),而“通肩式”是将宽敞轻薄的长衣贴在身上,领口由右肩下滑至上胸回转,上披左肩,衣纹成舒缓流畅的弧线形。这种披裹全身、衣缘飘垂的宽大外袍是印度北部犍陀罗地区在贵霜王朝时期(1~4世纪)受古希腊影响而形成的服饰。比如,云冈石窟的早期洞窟佛像上这样的服饰很多。昙曜五窟即早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建造代表。当时最高统治者将佛教作为统治手段,因此,这五窟的建造反映了同时代佛像设计的最高水准。在早期的佛像造型服饰上,多以雄浑、伟岸的印度造像作为特点,因为当时北魏与西域的佛教文化进行了碰撞与交融,鲜卑族积极汉化,当然也接受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图二)。
(二)过渡期—服饰胡化
皮影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民族文化近年来备受瞩目,文化的自觉让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民族元素这一宝库被各国设计师发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唤醒了情怀,惊艳了世界。如果服装的设计能够吸收陕西皮影中的造型元素,设计出个性又有艺术魅力的服饰,再借助服装传播途径,就能让大众都感受到我国民族艺术的地域文化,同时服装产业的发展还能得到发展。本文从服装与皮影造型特点出发,分析皮影的造型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取了皮影戏中不同的人物作为服装的设计元素,通过系列服装这样一个载体进行研究和分析。论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陕西皮影的详细概述分别从人物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概述。第二章则具体围绕着作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工艺以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作品中的设计元素及其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关键词:皮影;色彩;服装;廓形
前言
古代的“丝绸之路”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了西域,可以说它是联系东西方文化的国道,整个丝绸文化融汇了中西,博取众长的风格特点,它更是一种中国文化不可获取的艺术文化素材。同时也为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的人们带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动力和精神财富。中国的服饰犹如中国文化,它主要源自于各个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然而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复杂又特殊的文化体系,使我国各个民族服饰之间既相互辉映,又颇具特色。因此当代设计中,特别是服装设计中融入了大多古代服饰文化元素,既扩充了当代服饰文化的的创作思维,又使当代服饰融合了民族元素及其着装理念。一些民间艺术也因此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如何把它们巧妙的运用到我么现代服饰中,展现我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现代设计师以及艺术工作者的课题。而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从未停止过。皮影是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间艺术的其中一类,皮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留至今,富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陕西华县的皮影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它自身展现出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有他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的现代服饰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
1皮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1.1皮影的历史
中国的皮影历史悠久,晋代小说家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皮影大约处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纪念其早逝的李夫人,命人为其招魂,将夫人的剪影放在烛火映照的帷帐前,仿佛可以看到李夫人的身影,由此对皮影的形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二种出自现代京剧家齐如山的《故都百戏图考》,则认为皮影发源于唐代的西安,因西安建都数百年,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但也有学者认为皮影始于宋代,宋人笔记中,记载皮影戏的内容颇多,可见皮影戏当时已经相当普遍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及事物佐证,尚无定论。影戏在中国一直很盛行,而且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战争、文化交流及宗教活动而流布于全国,并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
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建设研究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民族预科教育创办以来,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技术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建设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的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民族预科教育应从预补结合的适应性教育转型为超越性教育;也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指出,通过民族预科教育走出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基层工作者,精尖学术性人才较少,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预科教育的学生全部来自少数民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自身民族的特色文化。为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增进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各校民族预科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系列品牌特色教育活动。
二、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形式设想
(一)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以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形式组队进行抢答测试。通过知识竞赛,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二)民族团结征文比赛。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以学生的亲历见闻为题材,展现国家民族政策带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征文及评比奖励。通过征文比赛,激励少数民族学生讴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民族团结知识板报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展板进行比赛,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板报创作和设计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增进各民族间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传统服装设计创新探究(4篇)
第一篇: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整合
摘要: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丰富性与内涵性,其为服装设计以及众多行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灵感,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文化在服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逐渐成为当下时装的一类潮流,目前,该方面的应用已经引起了服装行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开始投入到该方面的研究中,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下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结合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促进两者结合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整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智慧精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传承性,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更是具有强大的丰富性,其融合了道家、墨家等众多学派的文化精髓,儒家的思想至今都对我国社会与各行各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以道德为根本的伦理文化的修养,加强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追求与审美,因此,针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我国文化与服装行业的共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加强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结合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