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复合材料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复合材料U形梁成型模具设计论文
1结构形式
某梁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约长2m,变截面并带理论外形,零件腹板部分主体为平面,包含有台阶面,侧面与壁板外形相应曲面一致,外形公差为±0.1mm,装配要求高;为“U”形结构,侧面角度闭角结构(<90°)。该构件在热压罐成型过程中脱模困难,如果强行取出会损坏构件和模具,无法保证型面公差,这对成型模具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模具设计要求
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在设计时应满足:①模具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以保证模具型面基准不变;②热容量小,热膨胀小,热稳定性好;③加工精度高,表面光度高,模具自身协调性好;④施工便捷,操作安全可靠;重量轻,运输方便;⑤可维护性好,制造成本低;⑥具有良好气密性。根据复合材料U形梁的结构特点,在设计中需要解决以下技术难点:成型模具的结构形式如何保证构件的型面公差,如何满足脱模要求并解决U形梁的回弹问题。
3模具选材
3.1模具材料
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料要求热变形小、热膨胀系数小以及导热系数高,大多采用普通钢、INVAR钢、碳/环氧复合材料和铝合金。普通碳钢适用于型面曲率不大的模具,当产品批量生产、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时,选择钢制模具最为经济、实用;铝合金适用于平板类、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模具;INVAR钢适用于结构复杂、曲率大、尺寸大的模具。不同模具材料对复合材料构件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材料热导率会影响与其直接接触的复合材料构件固化温度场的分布,从而影响最终构件内残余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引起不同的构件变形;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模具与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不一样,因此导致构件的变形不同。在固化过程中,模具与复合材料构件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会引起模具与构件接触处的层间应力,包括层间剪切应力和沿构件厚度方向的力,这主要是由于模具与构件在固化压力的作用下始终粘贴在一起,随着模具受热膨胀,靠近模具的构件层比远离模具的构件层受到的约束张力要大,因此沿构件厚度方向形成一定的应力梯度,在固化过程中这部分应力被“冻结”在构件中,在脱模以前都没有得到释放,固化完成后冷却至室温脱模,这部分应力将被释放,脱模后的复合材料构件必须通过变形来维持应力的平衡。
复合材料性能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针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内容涉及树脂基体、增强材料、增强材料的铺层和复合材料的夹层结构等多个方面,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应用、基础知识和科学发展前沿并行的课程。我们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和考试方式多元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课程实践;启发式;教育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本校针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了材料学概论、树脂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工程实验等专业课程之后,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其在复合材料原材料的选择、改性、结构设计方面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教学内容包括复合材料概述、树脂基体材料结构与性能、高性能增强材料、增强材料铺层结构与性能及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等。复合材料概述部分重点介绍复合材料结构所包含的三个结构层次和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近况;树脂基体材料部分主要介绍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及基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分子结构设计原理,初步具备从性能角度出发筛选合成原料的能力;增强材料铺层结构与性能和复合材料夹层结构部分突出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根据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受力情况,介绍增强材料铺设方式设计和夹芯材料选择的理论依据。不同于大学基础理论课,大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本学科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完基础理论知识后,一定要配合实际的生产应用案例对其进行应用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知识点,并能通过实际的应用案例理解单纯追求某一性能指标是没有意义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考虑工艺性能、应用性能、节能环保等综合因素。该课程为新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以适应复合材料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技术来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教学信息量,并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介,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他们的记忆。[1]我们在传统的PPT中加入实物图片、工艺图片、三维设计动画、复合材料生产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一些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复合材料原料、工艺及应用等)直接向学生演示出来,从而与文字讲义相呼应,给相对枯燥的教学注入兴趣和活力。多媒体教学(如制作动画、录像、图片和三维模型等)将原本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复合材料多相结构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加深对复合材料结构的理解,深层次理解复合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本课程教学特点的电子课件,并根据需要采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工艺流程图介绍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实物图片介绍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采用动画、视频的形式介绍复合材料不同层次的结构及结构设计对性能的影响。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采用模型或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复合材料领域的发展,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该行业国内外的发展动向,及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与国际接轨的最新知识、先进教材和信息。教师需要适时地参加国内外复合材料展览会,对国内外参展公司的展品、设备和技术图片进行拍照、录像并整理,将其融入课程内容;还可以参加复合材料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密切关注复合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及时更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教学改革对策及效果
作者:田俐 申少华 刘胜利 易清风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一教学改革途径与成效
1.培养方案的重新设置材料化学特色专业的改革重点是对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改革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在课堂教学、实验、设计等教学环节。2010年前,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局限于高分子材料范畴。而现实要求我们跟上材料科学的现展进程,反映材料科学的最新成就。因此,在以往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10级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复合材料方向,也就是将材料化学专业分成2个平行的方向: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在课程的纵向关系上,材料化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模式。大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它强调专业教育的普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通过大平台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全新的思维与视角、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小模块是在大平台基础上设置的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方向的专业模块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学时及学分分布见表1。
2.“三纲”的制订根据材料化学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设置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2个课程体系。根据新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重新编制了有关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如《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及实验、《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高聚物合成工艺学》、《塑料加工设备》、《材料加工设备课程设计》及《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材料表面与界面》等专业课程。在这些专业课程“三纲”编写过程中,有目的地增减了一些内容,新编的“三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专业教材的选用根据教师“三纲”的制订,经相关教师评议、系主任审核、主管教学的院领导审批,选用了合适的相关教材。一般选用的教材为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推荐的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教材;教材版次以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为主。目前,专业选用的高水平教材(“高水平教材”是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各级各类获奖教材)比例达到42.86%,选用2008年以来出版的教材比例达到71.43%。选用的教材使用效果好,学生普遍感到满意。2011年6月对07级材料化学专业1、2班共58名学生进行了教材满意程度抽样调查,包括内容适应性,出版质量,便于预习、复习程度,课前到书率等4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反应良好,满意率达到87.40%。
4.学期授课计划的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是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在开课前必须编制好学期授课计划。根据材料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题组负责人在安排任课教师时,先考虑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业务经历,然后组织各任课教师针对特色专业的性质和选用的教材,按照专业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和编制说明等内容要求,编制学期授课计划,体现教学课时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了保持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任课教师名单确定后,一般不随意变动。同一课程不同年度的学期授课计划根据教学效果与意见反馈、科研发展的大势所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有所更新,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好地走上科研道路或走向工作岗位。
5.教案、习题集与答案的撰写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通过集体的研究,仔细商量和交换意见,共同完成了材料化学专业相关课程教案的制定工作。这些教案是教师们智慧和能力的结晶,凝聚了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大量心血,也是教师们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方法创新设计的成果。同时,课题负责人还组织了教师们对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进行习题集和答案的编写工作,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加深其印象,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能把握重点、解决难点,轻轻松松地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田俐老师所撰写的《材料化学》教案被评为2009年度湖南科技大学校级“优秀教案”。
材料化学实验在人才培育的意义
作者:刘捷 单位: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开发具有特色的材料化学实验体系,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讨论和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的尝试,梳理实验项目的教学理念和思路,确立了涵盖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等各领域的不同实验项目和单元。并引入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如在“原位聚合法制备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实验中,分别引入碳纳米管和剑麻纤维作为纤维增强相,在使学生掌握原位聚合的概念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也了解了当前研究热点的碳纳米管和天然材料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本实验在单元设置上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
(1)基础性实验对基础理论知识、现象和结论的验证与实践所组织的实验项目。主要目的是掌握相关的基础操作如重结晶、蒸馏等,熟悉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同时掌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设计思考题使学生在实验后动脑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相关的原理性问题进行回顾,充分认识实验背后的基础知识和问题。如基础性实验“配合物三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合成”,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草酸根合铁(Ⅲ)酸钾制备方法,而且复习了抽滤、容量分析等基本操作方法,并可以在条件和时间满足的情况下,验证配合物的光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综合性实验对较为复杂的实验体系和对象进行的综合性实验,一般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试剂用量、转速、温度等完成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实现一定的实验目标。在实验讲义上,体现在某些方案和设计具有“可调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如综合性实验“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与组装”,在学生验证经典Stober方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醇水比例、单体用量、温度等实验条件,制备不同规格的二氧化硅微球,并采用沉降法对各自制备的微球进行自组装。指导教师同时准备一系列自组装的单分散微球与学生进行对比和讲解,结合SEM、TEM照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组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综合性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3)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重点考核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特殊实验,具有部分实验考试的性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基础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具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独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是材料化学实验建设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给各实验小组(每组2~3人)确定不同的课题,如:“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的制备”、“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氧化锡纳米纤维”、“低聚壳聚糖稀土铈(Ⅲ)配合物的合成”等。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共同设计出完整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方案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每小组向实验指导教师汇报实验方案,详细介绍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基本原理。最后根据实验设计情况和实际条件,安排在教学或科研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可与各科研实验室紧密配合,采纳各教研室的意见,为学生在四年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教学与科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参与科研项目对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将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建设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和成果相结合[4-5]。鼓励学生参与各科研课题组的实验项目,对有创新能力和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我校近年来一直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学生为主导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材料化学实验建设过程中,围绕相关的课题组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强化相关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验平台为创新性实验学生开放,拓展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的空间。我校材料化学学生入校成绩优秀,绝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但实践和动手能力由于机会较少而相对偏弱。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激情,强化动手能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本实验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场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研究兴趣。在每个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尽可能结合实验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向学生介绍科研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素养,使学生在面临以后的科研与工作时具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少走弯路,有利于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
1发挥青年编委的力量
期刊的编委在学术期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通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而青年科研者作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培养青年编委对期刊的发展起到深远的作用。两刊编辑部近几年参加了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会议,如第一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青年论坛,发掘了具有潜力的青年编委。
2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议
在期刊宣传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给科技期刊带来丰富的反馈意见,有利于期刊知名度的提高,主办、协办学术会议是专业期刊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和讲座进一步增进一线科研人员对两刊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扩大两刊的影响力。作为各科研团队交流思想、拓展新思路的平台,学术会议不乏优秀成果的报告展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编辑部举办了“2015年(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中的“航空材料分论坛”“2014年度中国北京石墨烯研发应用研讨会”等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编辑部出色的组织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两刊在科研工作中的声誉。另外,参加材料领域的展会或者与会议合作,作为会议的支持媒体,也能为两刊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编辑部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CCCM-2)”“第十二届全国高温材料及强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2016年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等会议的支持媒体,进一步扩大了两刊的知名度,在宣传期刊的同时,也能够选取质量高的稿件,并在该领域热点方向进行组稿。
3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
近来来,新媒体融入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与作者、读者直接交流,及时学术前沿资讯以及刊物组织举办的学术活动,进行热点文章的推送宣传,巩固期刊品牌效应,提升期刊影响力。同时建立作者QQ群、微信群,及时与作者沟通并解答作者的提问,通过口碑传播建立两刊的知名度。利用各种机会,多途径地宣传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以两刊编辑部为例,两刊的网站首页上加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在纸质刊物封面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编辑在与的作者联系时也宣传微信公众号,在参加学术会议的名片上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以加深参会代表的印象,扩大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
4通过服务作者进行宣传
多孔结构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探析
【摘要】多孔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制备较易,成本较低。相对于一般连续介质材料而言,多孔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表面积高、相对密度低、重量轻、隔音、隔热等优点。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排列规则、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在建筑材料中也有很多的应用。因此,对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课题。论文通过建立非均匀孔洞和均匀孔洞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受力性能,更好地进行多孔建筑材料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多孔建筑材料;非均匀孔洞;均匀孔洞;力学性能
1引言
多孔材料内部有一系列相互连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状结构。多孔材料性能优良,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比面积、良好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吸附性能和渗透性能。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功能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建筑材料、过滤分离等领域,并作为催化剂、超级电容器、吸附剂和过滤装置等使用[1]。但是多孔材料在制作工艺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制作材料时,孔洞要与承压面垂直,这就对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在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研发上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在制备过程中,对材料中的孔径及孔隙度等微观结构仍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与调控。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对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多孔结构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很多,主要集中在砌筑材料和混凝土材料,如焦渣空心砖、水泥空心砖、小型混凝土砌块、空心粘土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以及加气混凝土、大孔性混凝土、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等。多孔材料中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基于ABAQUS软件,通过建立非均匀孔洞模型和均匀孔洞模型,分析研究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2多孔材料的特性
多孔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可以看作材料与空气的复合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材料的质量,又可以很好地实现各种功能。由于具备很多优异性能,多孔材料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以及建筑工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①质量轻,强度高。多孔材料内部有很多孔隙,或分布均匀,或分布不均与,比强度和比模量高。例如,泡沫铝的表观密度为200~500kg/m3,屈服强度为20~60MPa,比强度在0.04~0.3MPa·kg/m3,远高于普通混凝土0.012MPa·kg/m3和低碳钢0.053MPa·kg/m3的数值[2]。轻质高强材料应用于新型墙体中,既能确保材料轻质环保又能满足高层建筑墙体要求,促进了我国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②吸声性能好。多孔材料由于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孔洞和孔隙,当声波射入内部时,会引起空隙中空气的振动。孔隙内空气的黏滞效应导致曳力引起空气表面产生剪应力,从而产生声阻尼,使声能转换为热能[3]。在材料进行安装时,多孔材料背后留有空腔,低频的吸声系数会有所提高。例如,无机高强隔声板是一种既可以隔声又能够防潮防腐的板材。当室内湿度偏高时,多孔结构可以吸收湿气,调节湿度,使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3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举例说明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了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教师从事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化学专业支撑远程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受疫情的影响各高校毕业生无法及时返校的背景下,大学生毕业设计面临着等诸多难题。高校化学类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视频教学,但毕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多以实践为主。因此,可以构建线上平台,整合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学习、监管、答辩等多项功能,支撑大学生远程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关键词:疫情;线上平台;远程毕业设计;化学毕业生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业生涯所学知识的重要总结,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毕业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疫情仍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全国各高校均延期开学,毕业生无法及时返校。离开学校的资源支撑和老师的现场指导,多数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影响了毕业生正常的毕业流程和就业进度。因此,为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及后续毕业就业工作正常进行,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大数据优势,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开发各类平台功能,构建线上平台支撑大学生远程毕业设计。
1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要求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独立规划、设计、实验、分析、写作,并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师生、校生、校企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当前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一系列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为构建大学生远程毕业设计平台提供充分依据。
1.1选题内容欠妥,可操作性不强。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影响毕业设计最终质量的重要部分。当前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一、选题过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期间注重于化学的基本知识学习,能够基本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少去接触科研,毕业设计更注重于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如果没有对这化学某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把握不够精准而盲目选题,导致选题范围过大,失去选题现实意义,实际操作工作量过大,甚至无法保证毕业设计保质保量的完成。二、选题不明确。一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牢,同老师沟通较少,在选题时比较随意,没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题,在实验时只能疲于奔命,效率低下,影响最终论文的质量。在疫情影响下,尤其是以实践为主的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会被放大,需要更加被引起重视。
1.2生搬硬套普遍,学术规范不够。数据和资料是毕业设计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支撑,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两重压力,常常无法合理权衡二者,做出正确的计划安排,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没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进行足够的实验分析和查阅文献,就将相似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生搬硬套过来,做出的毕业设计往往存在巨大的漏洞,影响自己的答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