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分形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改革下经济数学教学论文
1优化教学内容
1.1建立经济数学案例库
广泛进行专业调研,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建立经济数学案例库.通过咨询专业课教师,考察经济、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实例,结合历年数学建模实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并建立经济数学案例库.所选取的案例涉及专业课各领域,并囊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案例.
1.2深化分层教学改革
数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证明,突出数学的实用性.本次教学改革在承接分层教学改革的成果上,从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上进行调整,更加突出应用.对于A层学生,授课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并结合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利用一种软件和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经济和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就业工作提供帮助.A层教材每章都配备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案例,如连续和极限部分配置正方形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平稳问题,导数和积分部分配置利润最大化问题,线性代数部分配备规划模型和lingo软件求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部分配备预测模型及Excel软件数据处理.数学模型的讲解和实践作业相结合,指导学生建立并求解规划模型和数据预测模型,以论文的形式作为实践作业,并选取优秀的学生论文进行讨论和学习.对于B层学生,经济数学的讲授主要融入数学实验的思想,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对于C层学生,讲授经济数学主要是为了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基础数学知识够用的原则下,补充数学文化的知识,所选知识的目的一是数学思想的传承,二是突出趣味性,三是思维的发散性.如给学生补充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和一笔画问题,历史上的数学危机、分形与分形艺术,典故“韩信点兵”和“田忌赛马”等,逆向思维的题目“海盗分金”、知识同化问题“脏脸的小孩”等.对C层所谓的“差生”实行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授课效果显著,比单纯地讲授数学基础知识更利于学生接受,从期末成绩来看,改革后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
2.1采取“四规则”教学法
雨课堂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运用
摘要:雨课堂依托于微信平台,通过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手机,提供课前、课上、课后、课外等方面的实时互动服务,成为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载体。本文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对雨课堂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雨课堂;无机化学;混合式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1],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等是重要的改革举措。在这个背景下,慕课、在线课程、微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得到了大力发展。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个免费的智慧教学工具[2],它通过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手机,提供课前、课上、课后、课外等方面的实时互动服务。本文以无机化学为例,探讨雨课堂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无机化学教学现状
无机化学是医学、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理论概念多、公式条件多、习题类型多并且计算非常复杂,学生刚开始接触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排斥心理,出现听不懂课、看不进书、一做题就错的现象,最后不感兴趣、不愿学、不善学,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为了提高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急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的应用,精品课程的打造,在线学习的开展,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实时互动方面,还存在信息滞后等明显问题。怎样追踪学生的预习进度?怎样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并收集反馈意见?怎样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怎样快速分析学生的测试成绩?以上的教学平台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雨课堂这个智慧教学工具应运而生。
2雨课堂教学实施
雨课堂依托于微信平台公众号[3],以各种实时数据的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互动,是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其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少数民族刺绣图案文化研究
摘要:
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于研究民族文化有很大价值。近年来,学者对于民间手工艺研究不断重视,对刺绣艺术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发现,刺绣艺术包含的各种内容被不断挖掘。文章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刺绣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少数民族;刺绣;研究综述;文化;图案
中国独特的刺绣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间刺绣的研究与介绍成果颇丰,特别是对汉族四大名绣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随着民族文化不断得到重视,对少数民族刺绣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少数民族刺绣所蕴含的各种元素中,图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历史、审美以及对生活的期许,都常常流露在日常生活所留下的痕迹中。刺绣图案作为一个载体,反映了很多信息。目前,对于刺绣图案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图片、图集、专著、硕博论文等。内容涉及图案、纹样、文化内涵、图腾崇拜、文化渊源、传承保护、比较研究、刺绣技法、刺绣产业化发展。除了汉语研究成果外,还有不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在知网上查询,发现截至2016年6月,学术界对于刺绣只有一篇研究综述,并且缺少研究文献总结,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一、各少数民族刺绣图案的整体研究
我国各少数民族刺绣都有系统而成熟的审美创作体系,在对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图案进行研究时,对于刺绣进行综合性了解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专著很多,主要有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染织刺绣篇》,胡蓉、周卫主编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刺绣卷》(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钟茂兰、范欣、范朴编著的《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这些专著或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整体特点作出总结,或针对特定的少数民族刺绣文化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及其他特质进行分析。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染织刺绣篇》对多个少数民族的刺绣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以综合视角解读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以综合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主要有陈默溪的《黔东南苗族戳纱绣》(《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范明三、杨文斌的《黔东南苗族刺绣艺术》(《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年第00期),韩恒威的《东北地区锡伯族的剪纸与刺绣》(《满族研究》1995年第3期),吕霞的《土族刺绣艺术》(《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热娜•买买提的《维吾尔族的刺绣艺术》(《美术观察》2011年第3期),杨晓辉的《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蜡染与刺绣》(《美术》2014年第6期),等等。其中,帕提姑•阿不拉的《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工艺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等方法,并结合一些相关研究资料,对新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的技法、渊源、美学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水利工程风险识别研究
【摘要】论文在介绍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的内涵及特征、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的分类的基础上,阐述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并对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1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水利工程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单位依法与项目法人签订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并根据合同约定对水利工程的工期、费用等负责。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即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
2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的分类
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有多种划分形式,本文根据风险的来源,将风险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风险,其中,非技术性风险又可分为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管理、环境等风险。
3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的管理过程
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的五维空间研究
摘要:高校儿童文学教学具备五维空间。其一,儿童文学文体,应讲授不同的文体及特征,授课侧重有所不同。其二,儿童文学史,应提纲挈领地抓住文学史脉络,在文体的架构中穿插讲授。其三,儿童文学文本,应选择经典文本进行细读,与儿童文学有关的介绍、研究材料亦必不可少。其四,儿童文学写作,应包括各类文体的作品创作与评论。其五,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提炼能力,并进行陈述式教学演练以及微课堂展示。
关键词:儿童文学;高校教学;五维空间
儿童文学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具备理论意义,更具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看似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同属于一类学科,但其教学向度与目标更为复杂:学生不仅要了解文学作品,了解文学发展脉络,更要掌握多重文体的定义及特征,同时还要学会写作及教学实践方法。可以说,这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文学史与文学概论、文学评论与文学写作于一身的学科。整体而言,儿童文学课程具备五种维度空间:儿童文学文体、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文本、儿童文学写作、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儿童文学将实现从文学理论到文本再到实践的授课层次。下文即逐一论述五个维度的教学内涵。
一、儿童文学文体
学习儿童文学,首要的教学目标是悉知不同的文体及其特征。儿童文学的文体分类十分多样,很多儿童文学教材以基本文体作为重要的章节划分形式。如方卫平、王昆建主编《儿童文学教程》(第3版)[1]、蒋风《新编儿童文学教程》[2]、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教程》[3]、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4]。儿童文学文体大致可以划分为纯文学类与非纯文学类。纯文学类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这是了解儿童文学的最基础文体。非纯文学类包括儿童科学文艺、图画书、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是文学与科学、绘画、舞台、荧屏的结合。不同文体的授课侧重不同。纯文学类文体包含韵文类、非韵文类、虚构类、非虚构类等多样。儿歌、儿童诗属于韵文类,儿歌应重点把握押韵、节拍、结构特点,儿童诗则需把握陈述性特质。虚构类中,童话应把握拟人体、超人体、常人体形象,寓言则偏重于寓于言的表达方式。把握儿童故事的方法是请学生讲故事,儿童小说则显然是最为成熟的儿童文学创作,讲述方法上,要偏重作家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背景等问题。非纯文学类文体则需要更多的多媒形式支持。讲述儿童科学文艺,可以请学生分析文本的科学与文艺元素。图画书可由教师朗读图画书文字部分,由学生摹状绘图,然后再与原图对比。至于儿童戏剧影视文学,排演相应的剧目,以直观形式进入该种文体,则为必须。
二、儿童文学史
在文体学习的过程中,文学史的介绍成为穿插其中的重要内容。显然,这是一种以文体为架构以文学史为补充的讲述体例。儿童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史,实际包含了中国儿童文学和全部的外国儿童文学,提纲挈领地传播儿童文学史,成为儿童文学课堂的第二个维度。讲述文学史,应注意儿童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路径。需要向学生强调两点,一是自发成为儿童文学的古代文学作品,二是民间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是现代以降建构而出的学科体系,授课中,应重点强调,自发到自觉的发展流变过程。在具体操作层面,儿童文学史的讲述以文体为轴心,每讲一种文体,则引入相关的文学史介绍。儿童小说、童话、寓言、儿童诗将介绍得较为全面,其他文体则相对弱化。在国别上,应以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为中心。这不仅源于对中国文学本身的重视,更源于中国儿童文学是母语写作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教程设有专章讨论文学史,如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3],如浦漫汀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4],一些儿童文学教程则仅做必要的引述,如方卫平、王昆建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1]。这就要求儿童文学教师参考更多儿童文学史著述,并推荐给学生。如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概论》[5]及其所属的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丛书,如刘绪源《中国儿童文学史略(一九一六——一九七七)》[6],如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7]及其所属的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如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8]、王泉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9],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史著述。
传统建筑风水文化研究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我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在建筑规划、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西方科学体系的冲击下,传统建筑风水文化一度衰微。改革开放后,国外研究风水的学术思潮开始影响中国,这促使国内学术界从科学、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古老的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当代学者从哲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美学等不同领域展开了对建筑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该文对此进行梳理回眸,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基础。
关键词:建筑;风水;文化;学术史
风水是依据向阳、风向、交通等条件探求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从而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学问。其范围涵盖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哲学和美学等诸多方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风水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进行总结的同时又按某种需要加入一些想象而形成的,它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要。风水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就是使自然环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使用功能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它与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核心理念即在于追求人居环境的最理想状态。传统的建筑风水文化上迄先秦,下至近世,在建筑规划、人居环境等方面对中国乃至汉文化圈的其他东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社会民俗之中。
1当代国内建筑风水文化研究概览
自近代列强叩关以降,随着西方科学体系的冲击,加之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对各种传统文化一度妄自菲薄,盲目以西学全盘替代本土学术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界大多把风水乃至中医等传统文化视为“迷信”“巫术”,完全无视风水在中国传统建筑学、景观学和规划学中特有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后,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病日渐明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引起了发达国家有识之士的普遍反思。伴随着量子物理、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的发展,西方科学开始由近代的机械宇宙观向强调宇宙整体性、联系性的有机自然观转变,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科学观的相通之处引起了物理学家玻尔、卡普拉等学者的重视[1]。中国传统风水文化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化也开始被一些欧美学者所关注,尹弘基的《韩国堪舆研究———风水的文化与自然之关系》(1976)[2]、利蒲的《中国地理学》(1979)、米切尔的《大地精神》(1975)、罗斯贝奇的《风水:中国的布置艺术》(1984)、斯肯尔的《风水的大地生活方式》(1982)等等都是其中的力作[3]。中国建筑风水文化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观。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国内学术界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文化热”,欧美日韩等国研究风水的学术思潮也开始影响中国,这些国内外因素促使我国学者重新审视风水在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价值。天津大学的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学的于希贤教授、东南大学的研究生何晓欣等学者首开先河,他们从建筑、历史、地理、生态环保等不同侧面对风水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建筑风水文化的研究渐趋成熟,分学科的细致研究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同时展开。1990年于希贤先生从地理学视角对风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了科学的探究[2]。1994年韩增禄先生从文化心理角度分析了东华门特殊门钉数目的成因是明朝初建紫禁城时出于风水学择吉避凶的考量[4]。1992年王其亨先生主编的论文集《风水理论研究》出版,其学术成果几乎遍及了后来风水文化研究涉及的所有学科。1995年何晓欣、罗隽的《风水史》也从历史、天文、地理、建筑、民俗等多个维度对风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了综合性研究。本世纪的头十年,由于中国加入WTO后迎来了将近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与之相伴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也一波胜过一波,由此引发了全民的“风水热”,与建筑风水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风水文化研究除了在分学科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化细化外,还出现了比早期探索更为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甚至出现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相结合的趋势。于希贤先生的专著《人居环境与风水》和《现代住宅风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时期由于风水学的“过热”,一些完全从市场功利出发迎合民众迷信心理的作品将风水研究引向非理性的歧途。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炒房热日趋降温,建筑风水文化的研究回归科学和理性的学术性探索的趋势也在逐渐增强。尤其是一些研究易学和风水的著名专家响应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除肯定建筑风水文化的经济价值外,又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不同领域对其做了更深入全面的学术探讨。于希贤先生在《风水的核心价值观》(2016)一文中认为传承城市文脉,建设有中国个性特色的新城市是风水的核心价值观,而《周易》则是风水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5]。唐明邦教授在《风水文化的久远魅力和当今价值》(2016)一文中指出风水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但可以发挥经济效益,更能产生促进社区安定、工作顺利、人际和谐的社会效益[6]。易学专家胡焱照在其论文《易学风水文化与生态文明》(2016)中,从“三才”之道、天人合一、主动作为这三个易学风水文化视角,分别阐发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7]。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水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当今诸多学科领域,以下试从哲学内涵、科学原理、历史文化、建筑美学四个不同维度对国内建筑风水文化研究的当代学术史作一番梳理和总结。
2对建筑风水文化哲学内涵的探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学者展开了对建筑风水文化哲学内涵的探索。王复昆认为“道”、“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范畴构成了风水理论的基本要素;他肯定了天道人道相通、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一风水理论的积极因素;同时也指出了传统风水学难以彻底排除迷信的思维局限性[8]89-105。韩增禄先生在1996年发表的《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把传统建筑风水文化的哲学内涵归纳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和谐、趋吉避凶、唯变所适五个方面,并列举了不少典型实例予以佐证[9]。于希贤在其2010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与风水》中,从中西学术系统比较的视域,指出风水的理论基础包括易经、五行生克、天人感应、建筑规划的尚中思想和“天、地、生、人系统有机循环观”等多方面的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建筑文化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体系[10]。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也如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无论是“形势派”还是“理气派”皆是如此。风水中的阴阳观念包含着对立统一思想的萌芽,五行与天人合一观念体现了一种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朴素辩证思维。与局限于传统话语和思维范式的古代学者议论风水不同,我国当代学者已深受唯物辩证法的熏陶,他们敏锐地发现了传统风水文化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并以现代哲学话语予以新的阐释和充分肯定。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在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客观差距,以及在历史传承中流派演变带来的牵强附会,使得传统风水文化在蕴含合理性内核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披上了一层迷信的外衣。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院校工程专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专业通过认证既体现了该校工程教育的水平,而且提升了毕业生的国内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新的专业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认证标准的7个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对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华盛顿协议》多数成员国采用“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的认证标准,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考评依据,并且用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3]。传统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育偏离工程师培养目标,工程训练不能形成主流从而浪费了工程训练资源,实践训练课程缺乏且教学时间不足,实践教育存在理论与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4]。中国2015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要求,要求设定机制来跟踪和评估学习过程,强调完善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发展性[5]。根据中国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至2016年,全国共有576个专业通过了认证[6]。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经过4年的改革,在2015年通过了专业认证[7]。其他高校的专业认证工作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8-10]。但是直到2016年仅有10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亟待解决。因此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始于1998年,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学生所处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症正在日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有效掌握一种或几种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正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导向。新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文中简称“认证标准”)有7个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支持条件[5],认证标准为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电子专业要将这7个要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打造“吸引招生-全方位培养”的学生辅助模式
本校电子专业在陕西省内是一本招生,生源主要是省内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的录取分数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奖助体系,争取优质生源;学生入校后,学校应该加强服务辅助意识,在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环节加强师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
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方法
摘要:目前,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本文以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为着眼点,深刻阐述远程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及远程教育传播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努力探索一条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方法
引言
远程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师范院校远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方法研究入手,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揭示以远程教育思政课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和复杂性的两个特点,探讨远程教育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问题。
一、远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引入各大师范院校。目前主要发展为两种模式,一是引入现代远程教育方法、技术、概念,构筑校园标准化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实现远程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融合,着重于教育手段的改进。二是引进其他高等学校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经验,实现教育交流与优化,着重于教育效果的提升。近年来,师范院校都建起了远程教育平台,构成了主要由互联网+学校+教师+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二)远程教育的建构。近几年来,各院校积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远程教育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增强主动意识,突出“红色网站”红色传播的作用[1]。师范院校的网络构筑和应用越来越成熟,网络文化环境正在形成。学校的建设目标是抓住网络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积极建立一个以红色基调为主的教育网站,突出正面教育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