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非遗文化传承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非遗文化传承

新媒体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浅议

摘要: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依旧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外来文化的冲击和部分非遗文化濒临灭绝等等。所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我国非遗文化依旧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而新媒体的兴起,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承创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寄托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和智能手机等可移动设备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还依赖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必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如何创新传承路径则是我们当下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2000年,我国正式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数量及规模上在世界已经排名第一。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依旧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我国传承者已经出现老龄化的趋势,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愿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受传者不再将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部分非遗文化濒临灭绝。所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我国非遗文化依旧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而新媒体的兴起,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

(一)新媒体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机遇

阅读全文

非遗文化职业院校传承育人路径研究

[摘要]通过对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寨·五娘”的内容和类型进行探析,进而根据此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的育人路径,即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关键词]“侗寨·五娘”;传承;职业院校;教育路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与技艺由于无法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而被逐渐淘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就会导致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传逐渐走向没落,进而失传。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因此,当地的职业院校应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对民族的非遗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职业院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主流教育提供传承渠道,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文化与技艺有较高的认知与认同,进而实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的教育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民族传承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广西教育厅以及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要求:第一,职业院校需要在教授学生文化课的同时,提升其民族文化素养;第二,为了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当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只有将非遗盘活,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目的;第三,职业院校在培养非遗人才的同时应当紧跟社会需求,为民族特色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非遗人才[1]。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文献进行相关记载。但是经过调查发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侗族很多珍贵的传统技艺与文化被逐渐淡忘。因此,为了能够帮助侗族人民很好地传承非物质遗产,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组织就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盘活,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瑰宝。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响应政策,历时11年,对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仔细的调研,最终通过专业群联动的方式,将当地“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这五项拥有侗族元素的非遗技艺进行融合,进而形成目前独具特色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侗寨·五娘”主要是将五种传统的侗族技艺与学校专业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新型的非遗传承人。例如:“侗寨·五娘”之一的歌娘主要是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技艺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绣娘主要是将侗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画娘主要是将侗族农民画这一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茶娘则是将侗族打油茶这一传统技艺与茶叶加工专业、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厨娘则是将侗族百家宴这一传统技艺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实践证明,在校学生通过专业联动以及侗族文化技艺的学习后就会对侗族优秀文化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调查发现,当地众多侗族年轻人由于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会认为读书没有用处,并且侗族早婚早育的现象十分常见。通过加强“侗寨·五娘”文化与技艺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将非遗技艺传承与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唤醒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为现代女性的自信和智慧,使其改变传统婚育观,进而通过教育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并从根本上改变侗族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

三、“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教育传承路径

阅读全文

非遗文化传承和艺术设计双创人才培养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十分注重推进教育领域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大高校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对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根据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之所以提倡注重对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进行培养,是因为对该类人才进行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技能及智慧,将这些丰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有效继承古人严谨细致、坚韧执着的优秀品格,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该种教育理念与目前高校所开展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具备极强的可行性。在对非遗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进行作品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古人所传承下来的智慧与优秀品质,通过亲自操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感触,在磨炼学生吃苦意志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对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进行培养,除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符号也在发生改变,一些具有本地文化创意的文化符号能够对非遗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进行高度结合,使得非遗能够进行有效传承,当学生在学习与非遗文化有关的知识时,还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在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将非遗的传承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业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创业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将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转化,这远比教师直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更加有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上,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化和实践化意识,这样才更有利于以双创人才为基础来推进各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虽然部分高校十分注重对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双创人才进行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为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众创业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发展的常态,高校是孕育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培养人才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高效培养,但从目前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大部分学生都严重缺乏主动创新创业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并不懂得将已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转化。

阅读全文

非遗文化传承与应用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桦树皮产品为例,桦树皮产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艺术、史学研究价值,对桦树皮产品的传承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传承策略:一是做好树木栽培,明确伐木种类、二是开展高校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三是开设艺术展馆,打造文化之乡、四是建立非遗档案,保障技艺传承、五是联合媒体平台,开展公益教学、六是结合电商平台,以销促保,以销促推。文章希望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画;策略

在这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东北少数民族的桦树皮手工艺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工业化等生产方式所替代,仅剩为数不多的本民族老人还掌握着这项传统手工艺,桦树皮手工艺品由于其制作周期长、不适应快节奏生产、市场不固定等问题呈现濒临消亡的局面。因此,保护桦树皮画技艺已刻不容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桦树皮画艺术价值

(一)自然之美。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生长着茂密的白桦林,“白桦林中的民族”鄂伦春族就生活在其中,桦树皮也成为了他们狩猎生存、生产生活的主要材料。他们将桦树皮进行二次加工,由此诞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桦树皮文化和手工艺品,桦树皮画就是其中之一。桦树皮画取材于当地最常见的植物白桦树,桦树被剥取树皮之后还会生长出新的树皮,而用桦树皮制作的桦树皮画等工艺品更是直接利用桦树皮形成的天然纹理进行作画,体现出了原始的自然美,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体现了鄂伦春族与大自然的友好相处。而桦树皮画的画面内容多为当地的植物和动物,还有象征着美好爱情和生活团圆美满的人物生活题材,画风淳朴,作品极具生活气息,体现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万物的追求。

(二)风格之美。桦树皮画直接利用桦树皮天然形成的纹理和树皮本身的颜色进行绘画创作,且在内容上桦树皮画图案和题材丰富多样,不同的图案更是有着各不同的寓意,这些图案寓意无不体现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风格独特,制作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桦树皮画在传承了原始的桦树皮手工技艺的基础之上还和现代的雕刻、镂空、烫烙等新工艺相结合,创新独特,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三)文化之美。桦树皮画是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作为文化载体,记录着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畏严寒,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桦树皮画不仅展现出他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们智慧与精神的完美体现,更见证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进程。如今,桦树皮画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桦树皮文化,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阅读全文

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价值

【摘要】本文对湖湘非遗文化范畴进行了梳理,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探研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与非遗文化的关联性,分析湖湘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价值。

【关键词】湖湘;非遗;艺术设计;价值

湖湘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主要以设计的形式编辑各种视觉信息,起到传播和推广,是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的结合。当下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已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标准化、世界化、时代风格化的趋势下,艺术设计的教学更需要理解本土传统文化内涵、研究非遗文化的意识形态因子。

一、湖湘非遗文化概述

湖湘非遗文化资源众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非遗文化11大类三百多项,包含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等。例如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侗族织锦锻造工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图案纹样。另外还有花瑶挑花、土家织锦、湘绣等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湖南传统美术中的民间剪纸、滩头木板画等造型朴拙、地方特征性强。而邵阳隆回的滩头年画色彩因子特征明显,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热辣情怀;湖南民间文学题材广泛,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故事,蕴含了优秀的人文精神,是现代艺术设计原型创作的题材宝库;传统戏剧与传统音乐富含丰富的乐器造型与服饰装饰艺术。这些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具有浓郁的湖南特色,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湖南“非遗画卷”,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资源宝库。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征分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中指出了加强地方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尽快解决当前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高职教育旨在培育技能型人才,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完整,有视觉传播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非遗文化与高职艺术设计的许多专业相关。非遗文化注重应用技术的表现,当前非遗文化更面临着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格局,因此可以甄选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匹配、能促进专业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湖湘非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构建湖湘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体系,能有效推动湖南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源泉,是思维意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探究将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模式,探研高校艺术设计类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机结合方式,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非遗文化渗透

【摘要】音乐类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式,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等基本属性。为传承、发扬历史悠久的民族非遗文化,必须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音乐类非遗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弥补现有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传承价值,并指出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音乐非遗文化的必要性,总结了革新音乐教育制度、传承音乐类非遗文化的正确措施。

【关键词】非遗文化;音乐教育;渗透路径;传承价值

现代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集中力量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路径,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将音乐类非遗文化编入音乐教材,将其有计划地引进课堂、纳入研究课题,在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同时,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一、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传承价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结合多种文化元素、通过特定人群采用个性化演奏技巧展现出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情感、心态,具备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多数音乐类非遗文化能够精确地展现特定族群、社群的文化生活原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非物质化表现形式,可记录某一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集体习俗、文化理念,表达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属于民间常见的音乐形态,其传承方式多以口传为主,缺乏文字或现代信息媒介记录,容易受到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非遗音乐文化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可利用的本土化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艺术内涵、文化思想、舞台表现形式与欧美音乐文化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以及民俗庆典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富有活力与文化魅力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样也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1]。音乐类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而是与表演体系、艺术技能有关的工具、制作工艺、节目编导技巧等一系列艺术文化要素,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可增强民族凝聚力,能够全面激发现代社会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二、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渗透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用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音乐非遗文化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是传统文化的艺术化载体。为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音乐艺术创作机制,必须在高校音乐课程知识体系中引入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如山东大鼓、昆曲、京韵大鼓等不同地区常见的古典民俗音乐表演艺术,在实现古典音乐文化传承目标的同时,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之认识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内在思想价值,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回应社会上不断演化的多元文化[2]。我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为重塑我国新一代青年的人生观、艺术观,抵消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开展音乐教育,让多数大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接受高水平音乐教育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把握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音乐文化,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某一种民族乐器,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认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艺术风格。非遗音乐文化具备美育功能,能够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审美理念的演化。教师应当意识到在音乐教育中渗透非遗音乐文化的必要性,重点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艺术才能,鼓励学生在课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分析我国古典音乐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各类文化要素与审美意象。部分地方性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展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富有美感的艺术意境,如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此类艺术形式是古典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在课上适当引用包含丰富艺术内涵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发挥此类本土化音乐教育资源的综合性价值,严格遵循文化保护规律,在课上组织表演活动,展现地方音乐戏剧的魅力,让大学生认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

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对策思考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要使非遗文化在创新模式中继承和发展,就需要从其形成、发展变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来准确把握非遗文化内涵。文章提出采用多渠道融合的新媒体立体传播方式,使非遗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采用微叙事进行非遗文化阐释,以适应新时代受众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习惯;依托新媒体平台集成非遗文化内容,给非遗品牌的文化传播产品贴上主题标签,结合社会热点传播非遗文化,从而加强关联聚合,实现非遗文化价值的共振效应。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江永女书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由初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经过岁月沉淀保留到现在的文化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只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把非遗陈旧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把其传统的传播模式转化为新媒体传播模式,才能使非遗文化在创新模式中继承和发展。女书是一种以独特文字为内核,以女书文本为主体,并衍生女歌、女红以及女性专享的节庆民俗的非遗类目。文章以江永女书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这样“可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类型,在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时不致发生偏颇”[2]。

一、准确把握非遗文化内涵

(一)追溯非遗由来,领略传统文化的创造魅力

非遗文化的外延非常广泛,类型也非常丰富。先人是非遗的缔造者,研究非遗文化就是研究先人的文化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手段和创造成果。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髓都能在非遗中有所体现。例如,发现于湖南江永的女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创造、使用与传承的文字。江永女书什么时候创造?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我国湘南农村妇女为什么要创造女书?为什么能创造女书?女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后人去探究。追溯非遗的由来,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魅力和先人的智慧,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梳理非遗的发展脉络,破解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阅读全文

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文化基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传播非遗文化资产,就需要充分发挥视频技术工具的优势,使得非遗文化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一些图片或者文字上面。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工具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使之和现代视频工具有效融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短视频;非遗文化;传播影响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为促使非遗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人们喜爱的各种短视频技术工具,进一步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使之贴近并且有效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有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工具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短视频信息工具更是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大门,尤其是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用户群体庞大,短视频工具上传的各种视频信息深受人们的青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多样化,包括一些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和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比如人们熟悉的皮影戏、江苏柳琴、昆曲、古琴、京剧艺术等[1],很多非遗文化资产都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遗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作为年轻的一代,更应该学习和保护非遗文化资源,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为此,有效运用新媒体短视频工具开展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共享非遗文化的精神成果。

二、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媒介工具传播的特征

(1) 自由性和趣味性。从短视频工具的受众群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短视频工具在信息传播中具有自由性和趣味性的特征[2]。自由性主要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的自由,信息的传播有效打破时空的限制,只要在有网络信号的地方,人们可以随时或者接受新的视频,从而及时获取到外界的各种信息,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自由性还体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重复循环播放喜欢的内容,还可以与众多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探讨视频内容,感受具有地方特色独特的文化气息,亦可以通过视频学习新的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若是有效运用短视频工具传播非遗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度,还可以扩大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从而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趣味性指的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短视频平台也会搜集用户的兴趣爱好,向用户推荐符合用户喜好的视频内容。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主要是以“轻松、有趣”的姿态传递信息,让人们看到需要的内容[3]。对于非遗文化遗产来讲,短视频工具的传播教学,可以让人们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聚集起来更多的潜在地对非遗遗产具有兴趣的人,从而进一步拓宽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