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非遗保护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论文
一、在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为相关单位在一段时间,因为对在群众中进行这一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不重视,使得现在的部分群众对于相关保护工作的重要程度缺乏必要的认识。许多人认为这样的保护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或是认为意义不大,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这样的情况对于开展保护工作是没有好处的。即便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结合了非遗的保护工作,效果也不会十分的明显。
(二)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强
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遗产类的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特有的文化属性,在群众中有时很难取得相应的认同感。如一些地方的小戏种、民间的小手工艺品等,在群众中被认为是普通的生活元素,有的甚至因为缺乏爱好的群体已经在生活中消失。但是这是这种群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产生的不认同的感觉,造成了现在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消失。
(三)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遗保护工作出现失真严重的现象
在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对相关的传统文化及其保护进行宣传的工作在许多的基层文化组中早已开始进行,但是在这种宣传工作中经常出现文化遗产失真的情况。这种失真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在活动中出现的商业元素造成的;二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出现的断裂情况造成的;三是因为适应群众活动特点时场地等因素对宣传工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对现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3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篇1
文化强国战略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与文化创造动力。为此,要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以此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以及民族号召力、凝聚力、感召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树立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视角下,文化强国就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创新力,还是竞争力和传播力,都遥遥领先的国家。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形态[1]。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命运,依靠文化自信,发挥了民族文化特征,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期下的传承和发展。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上下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所有体育活动的延伸,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宝贵文化财富,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自信[2]。社会文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由基层群众打造,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对社会能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价值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能够实现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体育文化的深刻交流。
1.1体现科学价值、历史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具备民族文化特点,还具备体育文化特点[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举办,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国的体育历史和文化历史,还能让人们了解体育的时代性特征和事件性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含的专业和学科也是众多的,如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每一门学科都能体现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民族体育项目中舞龙舞狮的服装、端午节赛龙舟项目龙舟的制作方法、民族服装、工艺品元素,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都在不断创新。也正是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学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形成得以实现,为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1.2呈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营销探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记,其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和民族历史文明的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选择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站长工具、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手段,从网络营销方面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营销现状和用户特点,提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市
一、用户调查
本论文主要选取内江市本地居民、在校大学生及地区旅客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人们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共回收100份问卷。据调查分析可知,有35%的人是通过电视节目和网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是旅游见闻、博物馆展示、报纸杂志等相关途径而知晓。由此证明,电视和网络新媒体在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重要作用。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范围较广,但是人们并没有普遍关注。调查结果显示,39%的人不怎么关注,还有14%的人从不关注。在被问到是否会购买非遗产品时,有23%的人选择购买,有56%的人会看情况购买,这说明非遗产品的潜在客户非常多,市场广阔。在购买非遗产品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旅行纪念品、送礼,其次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觉得非遗产品好看好用好吃、非遗产品具有特色、为了收藏等,这说明人们对非遗产品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探索它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此外在旅行中人们也非常愿意将它作为伴手礼购买回家。在购买非遗产品喜欢的渠道上,61%的人选择了实体店,39%的人选择了网购。因此,在非文化遗产的开发中,我们可以依据人的喜好进行研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包装,保留非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需求与购买欲,这是非遗文化开发的关键。
二、网络营销环境
1.微信公众号。此次调研选择了最内江、内江头条、内江文化旅游、内江非遗四个公众号,以上四个公众号,信息推送的受众群体都是内江市人,主要提供新闻推送、在线订报等服务,对外的影响力非常小,外地人几乎不会关注这些公众号,对于内江市的对外非遗旅游形象宣传十分匮乏。内江非遗公众号在微信推送的文章排版上没有特别设计,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排版方式,对浏览者缺乏吸引力。其中较少的对内江蜜饯、资中木偶戏、吹糖人等特色非遗宣传文章的推送,最高阅读量6717,点赞互动人数110,平均阅读量约为600,点赞互动人数约5。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内江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传播上的不足,但是潜力巨大,可以进一步加大线上宣传力度,不断丰富传播形式。
2.电商平台。此次调研选择了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大电商平台,在内江市的非遗名录里,食品类的产品较多拥有线上店铺,而其他类别的产品几乎没有。在三大电商平台中,对小型商铺最友好的是拼多多,例如,内江蜜饯这种名气较小的非遗产品在淘宝上很难看到推送,销售量最高只有248件,而拼多多平台门槛低,引流较容易,对于这些小商品的营销来说非常有利,内江蜜饯的销量达6937件。由于许多非遗产品并没有形成产业链,知名度也比较低,所以在淘宝和京东上的运营和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研究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从文化视角对武术“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当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有关传承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特点客观上彰显了武术传承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性研究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于武术传承人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武术;武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与内隐的民族精神愈发受到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还是区别于西方的人类身体文化和艺术,对于国人而言都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目标和要求.在这种历史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更为迫切.如果说在某种程度上,武术与中医、书法等能够反映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武术传承人群体文化的理念与信仰、精神与追求或可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或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正因为如此,武术作为一种活态传承,文化保护的意义更加大于文化保存的价值.而其中,作为活态传承的主体———武术传承人的研究值得广大研究者高度关注和重视.
1武术“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进展
1.1武术“非遗”保护的学术关注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标志着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始.从2003年我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到2017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出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及«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要求,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制定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并于当年公布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其中有110余武术拳种入选目录.作为我国较早从非物质文化视角关注传统武术的学者,程大力2003年就明确提出了传统武术作为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尽快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此后,更专家学者针对如何保护传统武术,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使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内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如邱丕相、王岗、吕韶钧、周伟良、郭玉成等.截至2017年12月,在国家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已有60余项武术拳种入选.近年来,非遗视角或背景下和武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武术文化当展的梳理与分析,力求从文化层面上对当前武术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学理层面的贡献,该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代表者如王岗(2013)、陈青(2006)等.二是运用地域学理论,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地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该领域研究学者有郭志禹(2000)、韩雪(2002)等.三是对民间武术发展进行理论层面研究,提出发展相关策略,如郭玉成(2007)、丁保玉(2012)、龚茂富(2013)等.四是运用跨学科理论对武术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如戴国斌(2004)、乔凤杰(2005)、吉灿忠(2000)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批较为年轻的武术学者开始关注武术文化及传承人相关的研究,如刘文武、王智慧、金玉柱等.此处,关于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学、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不再进行赘述.
1.2武术“非遗”保护学术研究问题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摘要:师资缺乏,课程种类不足,教学形式单一,一直是阻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并且在短期内仅凭高校自身资源很难解决。后继乏人,传承发展艰难是摆在地方非遗面前的现实问题。如果双方彼此携手,将非遗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二者而言都不失为一条突破各自困境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非遗;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纷纷开启了课程体系改革,多门类、开放式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公共艺术教育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公共课程之一,各校结合学校及所在地域特点开设种类众多的校本课程,地方型高校将优秀地方文化纳入公共艺术教育的积极性更高,探索增强教育效果、丰富课程内容的脚步从未停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艺术殿堂的大幕越启越大,特色越来越鲜明。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序幕徐徐拉开。2006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愈加稳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各高校主观上普遍重视、实践上全面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历经不同层次、不同轮次的评估审核,公共艺术教育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公共艺术教育至今仍是许多高校薄弱环节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公共艺术教育的短板依然存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接受对象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基本特点:适用广义的艺术概念,将通过欣赏评析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向大学生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和艺术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目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纵向挖掘继承和横向传播推广相得益彰,在政府主导下城乡社区传承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在教育部门力推下高校教育传承并重的局面正在形成,社区和高校两大阵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目标一致、重点各有侧重。比较来说,高校更加注重内容的选择与扬弃,更加注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但是对于某一个具体项目来说,研究的热情经常会因研究者岗位变动或注意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此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课程数量、种类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近段时间,笔者调研了河南省多家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发现普遍存在上述问题。如某师范学院曾在河南省教育厅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中获一类学校称号,并连续五次获得省教育厅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优秀等次,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开全教育部规定的八门课程。很多地方院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要方向的院校,艺术类课程就更为薄弱,连开设最基本的音乐鉴赏、美术鉴赏都有较大难度,致使公共艺术教育步履维艰,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原本期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于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塑造民族禀赋、凝练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滋养着这个地区的艺术人才,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和较强的艺术教育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新宾满族自治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杰出文明成果。它记录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严峻挑战。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非遗”项目众多。新宾非遗网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大类21个项目。国家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剪纸、新宾满族秧歌。省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新宾满族婚俗、新宾满族祭祀、满族清明节插佛托习俗、人参炮制技艺、巴图鲁乌勒本、新宾满族故事。市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唱家戏、新宾满族祭祀舞——跳虎神、新宾满族祭祖——跳家神、新宾满族八碟八碗、兴京根艺。县级项目包括:新宾民间歌谣、新宾卡戏表演、新宾满族年俗、新宾民间小曲小调、新宾满族游戏、新宾满族火锅。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具体如下表1。从表1可以看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非遗资源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抚顺新宾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文化的摇篮,世代相传的各类民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遗资源分布较多,同时以民俗、传统技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资源
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独特与参与性一方面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也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趋渴望,在当今旅游业中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不仅能够繁荣当地的旅游市场,形成一条乡村产业价值链,同时也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帕累托最优”。
传统工艺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
摘要:文章以宁波草编工艺文化为例,探讨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问题。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可概括为3点: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草编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顺势而为的智慧是草编创新的源泉。“草编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宁波草编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值得并应该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工艺文化;人文精神;传承实践
1宁波草编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宁波草编历史悠久。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是在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是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宁波草席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销往国外,是海上丝路贸易品之一。宁波的草帽编织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宁波草编地位独特。宁波草编是中国的风物特产、著名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28》(2009年版),《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2009年版),以及《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2000年版)中,宁波草编均名列其中。其中,宁波草席以其轻巧、舒适、美观、耐用等传统特点畅销国内外市场,1954年,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还特地带了40条宁波草席馈赠国际友人,备受欢迎;宁波的金丝草帽,洁白细软,编工精细,式样新颖,1915年,宁波长河草帽在巴拿马万国出口展会上获奖。宁波草编至今仍是宁波“历史经典产业”。宁波鄞州区被认定为“中国草编基地”,“中国草席之乡”;慈溪长河则是“草帽之乡”。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草编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工艺仍能保留到现在,并蓬勃发展,与它独特的文化、经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绿色工业,时尚新宠。当下,随着田园风的流行和复古风的兴起,草编织物受到青睐,在服装家纺等行业,草编制品成时尚元素,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宁波草编既是宁波特色文化资源,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草编工艺、鄞州黄古林草编工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保护这份遗产,宁波建有两座“草编”主题的博物馆——慈溪市草编工艺品博物馆、鄞州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宁波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草编文化就是其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享誉全球。同时,在千年的草编实践中,蕴育了内涵丰富的草编文化,其精髓就是“草编精神”。
2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
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2.1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乡村精准扶贫,对于落后地区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开发和转化,试图寻找帮助农民创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精准扶贫的途径。尝试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创产业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研究,探索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的方法及路径。
关键词:设计扶贫;成效和问题;必要性;路径策略
引言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而当下,正是脱贫攻坚阶段。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1]精准扶贫是一项国策系统工程,随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达提质共建,提升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时机,艺术设计恰好能够起到“重塑”和“孵化”的作用。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系统性方法论,通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和开发给予品牌赋能,帮助农民建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