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素养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治素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治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策略思考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法治教育,既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用法能力,实现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一、引言

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各地区高校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将依法治国理念引入高校教育中。依法治国是我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探索出的真知灼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指在社会建设、法律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落实,更是指在各阶段教育方面落实,将依法治国融入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全面展开法治教育,启发学生的法治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培养出大量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法治意识培养

摘要: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法治社会。在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过后,中央对建立法治社会的投入与决心更高更大。要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首要任务就要坚持民主法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策略。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学生形成法治意识的中学阶段,应加强教育与宣传普及。现在中学生自我观念相对较重,通过学习法治观念,可以使其正确认识到独立个体的平等地位,学习到基本法律常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与他人的矛盾。生活中遇到侵犯自身合法权益时,能用法律来武装自己,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及提高高中生的法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法治意识;高中政治;培养

法治意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中政治之法治意识:

一、法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是社会对人们行为规范的象征。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四个要素———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以核心素养为框架,四个要素在内容上互相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的要求;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青少年违规违法的案例正逐年增加,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的各种诱惑让他们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法治意识刻不容缓。从学生个体发展上看,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适应法治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从学校发展上看,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法治校园的建设。从社会和国家发展上看,有利于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和法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法治意识初探

根据查阅高中教材发现,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课程教育中对法治意识的初步探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不少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略了有关法治意识的培养。这会使得高中生的守法意识较为强烈,但是对于法治认知的主动性缺乏,高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因此,对于他们维权意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由于年级的差异,认知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对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也应该分层次去引导他们去学习法治知识。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加深高中生对法治意识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区分法治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其主要两个核心是“国民素质与学生素养”。学生素养主要分为学生的实践与学习能力,其中在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设及律知识的宣传方面有所忽略,这样是极其不正确的。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人生发展,法律素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如果缺少法律知识的学习,就会影响到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举措,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将难以建设。

阅读全文

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要实现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良性融合。培养师范院校师生的教育法治文化素养是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法治的关键。阐释教育法治文化内涵,针对教育法治文化制度不健全、法制落实不到位、法治文化意识淡薄、法治价值理念落后、法治思维培育缺乏和法治文化底蕴不足等现状问题,分析当前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发展薄弱的成因:重要原因是教育法治建设滞后于国家政治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法治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融合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整合教育法治文化资源,大力提升教育法治文化绩效,探索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和建议,助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国的进程。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法治文化;法治建设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它与我国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运作实践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体现当今社会人们的法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传承培育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实现学校的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实现教育领域法治化,不管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对于学校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相关理论研究与现实反馈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师生法律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对遵守和运用法律缺少足够的认识,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全社会法治文化素养已成为我国法治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培养师范院校师生的教育法治文化素养是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法治的关键。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实现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良性融合,其目标是使法治内化成为师范院校师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良性融合,不但要提升教育法治价值观,更需落实在法治教育内涵目标、法治教育监督评估以及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等各个方面。

一、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价值

(一)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的区别

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以教育法治文化为价值核心传承培育教育法治文化的过程,使教育法治文化在师范院校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根植与传播。师范院校的性质和一般院校相比,更加倾向于为国家培养师范人才。这就决定了与非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相比,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播正确的思想,同时正确影响学生的思想及人格,而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最大的区别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多数要进入校园成为教师。他们的思想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下一代的法治思想培养,若能做好师范院校的教育法治文化建设,那么便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一种无形的感染效应[1]。师范院校学生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如果学校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法律知识的教授,在平时学校工作中注重法治精神的体现,在校园建设中渲染法治氛围,就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水平,从而通过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来发散影响更多的学生。

(二)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之内涵核心

阅读全文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高等教育事业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化的有效延伸。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概念与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分析并调研当前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与发展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队伍建设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措施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任。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普遍提高,高校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足以改变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完善过程,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已成为学校依法治校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依法治国,就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全面法治化。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认真学习落实依法治国的精神。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依法运行,并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队伍需要法治化构建、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其教育目的之一是凸显法治精神,以人为本,同时对教育法治化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完善、规范的指导。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重要性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00后”,独生子女,自小受家长的溺爱,习惯都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至上,并强调个人利益,易受周围人的影响,非常容易迷失自我,盲目攀比心严重;因此导致很多人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犯罪案件给学校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让整个社会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势在必行。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实际操作在符合法治要求的基础上,更应体现法治文明建设的本质,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文明建设,更是倡导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工具。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应承担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就要求在法治化保障背景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使之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发展现状

1.法律层面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课堂法治素养培育

摘要:加强学生的法治素养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为了推进我国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增加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内容,同时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目标。

关键词:法治素养;高中;政治

新课标指出,为了适应我国依法治国的国情,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能够受到法制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利用法制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人身安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中政治课堂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政治课堂法治教育的现状

1.法治素养培育的内容较少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加强法制教育至关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上虽然包含了一些法制相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比较分散,是融合在德育教育内容中,因此很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通过这些章节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还远远不够,并没有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当成一个教学重点内容。一些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观念,因此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也并没有着重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教材中关于法制的相关内容,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具有难度,而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学习难度,因此,学生很难吸收这些知识,法治素养培育效果不理想。

2.法治素养培育的方法单一

阅读全文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

自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道路逐渐展开,根据我国国情,要实现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应当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把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摇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建设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不能简单的进行法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应当对二者进行革新,主要体现在使其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道德建设;革新

一、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联系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逐渐的形成一种法治观念,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和习惯。道德建设则是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道德素养,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通过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减少违法犯罪的存在。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之下,进行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不仅符合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而且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策略也是相联系的。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以道德建设为基础

阅读全文

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养成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德与法治教学自当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对教师的法律素养做一分析,以期为小学教师教育德育方向和职后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法律素养,简言之,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的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道德与法治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但是,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其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据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以及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现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二是对宪法的深刻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三是对于部门法的一定了解和掌握。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识,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

(二)基本法律意识

阅读全文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一、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困境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在教育内容的取舍上失去了判断的依据。自2006年秋季之后,各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将原本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新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只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相应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也比原先缩短。从而法制教育的地位大大下降,甚至有从属为道德教育的倾向,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当下仍有相当多高校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教材内容上社会主义法体系内容几乎面面俱到,体现为各部门法相关知识、概念、词汇的高度浓缩。使得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制度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法律制度层面的培养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

(二)高校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各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来实现,中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大多局限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一方面,教材内容庞杂,课内学时仅有12-18学时,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纯理论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来讲授,即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视频教学,有些也过于陈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紧扣大学生自身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的法律热点问题,较少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忽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因大学生缺乏真实的法律实践和直接的心理体验,使高校法制教育难以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而流于形式。当前高校法制教育课堂取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三)高校法制教育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环节不完善

中国高校在法制教育上长期只重视思政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对法制教育课堂的补充。高校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然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理论的讲解和阐述,使得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法律问题的解决两方面出现脱节,即使课堂上运用了互动模式或案例教学方法,也无法完全实现法治思维内化,其仍是要借助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完善以实现法制教育目的。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第二课堂大多流于形式,不注重法制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低估了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时,与法制教育理论教学相辅助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匮乏,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所学知识,难以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较难形成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习惯。当自已遇到实际法律问题时,仍有可能冲动的选择其他的非法律途径予以解决。这说明中国高校法制教育体系还需对第二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