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治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治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教学(共2篇)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法治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治化视野下的问题检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依法进行是教育法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治化的思路不够清晰、手段不够强硬,措施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不能适应教育法治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治化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以人治为主导的的模式,残存的“权力本位”、“等级观念”、“以权代法”等封建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观念的树立。长期的强制灌输和被动接受模式,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权利。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自身也难免迫于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而总会放弃对自己合法权利的诉求和维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受教育者法治观念的确立和健全。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来看,从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条文的制定到实际具体操作过程都存在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空白。由于法治化观念的缺失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许多不符合法治理念的现象。由于法治观念淡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法治化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出现了许多法外进行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治化的制度建设跟不上,内容更新不及时,形式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制度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远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过度重视对法律制度本身的研究而往往忽视对法律具体实施和运用的探讨,总是过于侧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文本的分析却轻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法律价值目标的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立法脱离教育对象的实际,我国现有的规章制度的内容多是纲领和原则性质的,而且立法侧重于内容规定,缺少程序性立法,现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形式上缺乏规范性和制度性,缺少了强制性和长期性保障。

阅读全文

谈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摘 要:小学教育是具有启蒙性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教育中,要将基础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为主。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法治教育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已经初见成效,小学思想品德课发挥了其教育警示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品德教师不够专业、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跟不上时代等。所以我们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突破现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法治教育的限制,发挥出二者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法治教育时,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师缺乏专业能力,教师无法运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知识产生了解,教师不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无法把知识和身边的小事结合起来,学生就无法理解什么是法治,怎样才能做到法治,如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时,在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时,并不能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不出法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解答法律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心中自然对课堂不感兴趣。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无论双方哪一方出现了问题,思想品德课堂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针对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其法治知识的储备不够,教师只能对课本上的法律知识进行解读,而不能回答学生对于一些生活法律问题的疑问,如学生对于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疑问,哪些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等,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清楚的讲解。

(二)教学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

阅读全文

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养成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德与法治教学自当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对教师的法律素养做一分析,以期为小学教师教育德育方向和职后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法律素养,简言之,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的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道德与法治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但是,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其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据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以及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现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二是对宪法的深刻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三是对于部门法的一定了解和掌握。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识,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

(二)基本法律意识

阅读全文

依法治校学校管理水平提升

摘要: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学校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全体师生依法治校意识;强化依法治校宣传,营造依法治校良好氛围;落实各项制度,保障依法治校具体落实;着眼学校细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等,努力推动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依法治校;学校;管理

依法治校是教育领域践行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推动学校管理方式改革,规范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从大的层面来说,依法治校有助于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与教育管理整体进步,为社会培养法制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统一思想,强化依法治校意识

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全校师生是否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是否具有清晰的依法治校意识,是否认识到依法治校的时代意义。“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走依法治教、有法可依之路。进一步依法治理教育事业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学习,认识到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依法治教的基本方针在教育工作中的贯彻落实,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学校管理部门要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的部署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要深入学习国家与地方依法治校的文件,领会并吃透相关文件精神,将依法治校上升为一种学校的自觉意识,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努力推进依法管理、依法执教,在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实施学校管理,确保全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营造依法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切实开展好教师法制学习与培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法制轨道中运行,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同时依法执教,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学生中,学校要使法制教育活动常态化,强化学生法制意识,使全体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地提升法制意识,用法律规范自我言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阅读全文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反思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因而,需要通过强化高校法治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模式、构建良好校园法治环境、完善法治教育体系等措施,以期使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有效提高。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

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①。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寄予厚望的群体,也是极为脆弱、迷茫、极易误入歧途的弱势群体。高校承担着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中的高校法治教育却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缺乏实效性,难以满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理念滞后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宗教与法律》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获得生命。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学生传授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对学生法治观念进行培养;三是对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培养。其中“法律知识是基础,法律意识是核心,法律信仰是归属,法律能力是体现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1]。就我国目前法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尚且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由于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理念的滞后,大多数院校在法治教育的方式上仍然采取灌输式+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法治教育课堂往往是单纯的传授法律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对法律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而单纯的笔试考核作为评价法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也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应试功能也扭曲了法治教育的目的,影响了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及发展,使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法治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策略思考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法治教育,既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用法能力,实现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一、引言

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各地区高校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将依法治国理念引入高校教育中。依法治国是我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探索出的真知灼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指在社会建设、法律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落实,更是指在各阶段教育方面落实,将依法治国融入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全面展开法治教育,启发学生的法治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培养出大量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

阅读全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3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1

摘要:随着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全面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措施。希望能够加强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教学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必要的,作为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全面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加强法治意识,全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水平。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大部分未接受相关教育的青少年法治意识相对淡薄。放眼当下,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说明,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必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尽早明确行为准则与界限,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应当对其进行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法治思维,从而能够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利用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使教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与自身的实际经历相联系,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可或缺,它能够帮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维护权益,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长久稳定。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使接受教育的初中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要求、法治的规范,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道德认知是遵纪守法的第一步,初中学生应当从对自身进行道德规范入手,不断增强道德与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道德准绳,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鼓励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阅读全文

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亟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维护校园安全的有效对策。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针对性不足有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人文教育等,为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构筑起一道牢固的信念屏障,以期最终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内化于心的智慧启迪,外化于行的规范规制和失范制裁同样非常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文素质教育;信念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人文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规则意识不强、认知错误、行为失范等,进而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本文探讨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构筑牢固的信念屏障,避免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影响其正确信念形成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范围很广,是一个包括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在内的综合体。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及价值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其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育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及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有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责任感,既关心自己又关心他人,既关注个体发展又关注民族兴衰、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或者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被削弱,个体就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正确的信念对于制止个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力量。在笔者进行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文化知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在大学教育内容中的比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给出的答案令人担忧。例如,调查显示,曾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中,79.0%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法治教育,82.6%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道德教育,70.4%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人文教育。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更高的基础上自律、自治、自觉、自省,使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风尚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