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教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治教育教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治教育教案

研究生法治通识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肩负复兴重任。在此背景下,面对当前高校研究生法治教育的缺位与研究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异化,建立研究生法治通识教育体系应当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法治教育;通识教育;研究生培养

一、高校法治教育与通识教育

与静态的法律(法律文本)不同,法治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治理模式,它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①法治教育的内涵有三个维度,其一是使受教育者了解法治理论与法治知识,其二是使受教育者具有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其三是使受教育者遵守法治体系并践行法治道路。在当代中国,法治集中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教育是形成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局面的重要途径。在法治教育主体中,高校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全面性特征,其针对的受教育者即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也具有相较社会一般人更易接受法治教育的优势。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在我国高校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产生脱胎于文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与公共科目(commoncourse),其形式以通识课程与综合素养课程为主。关于通识教育的文义内涵与实践去向,学界相关探讨较多,本文在此撷取两个观点。其一,通识教育应当以“通”为手段,以“识”为目的。②对于前者而言,“识”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某一类知识系统性的了解与思维化的把握。其二,通识教育应当建立共同核心课制度与助教制度。③法治作为所有大学生均应有所了解的宏大命题,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对于高校法治教育,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法治通识教育的形式加以开展。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高校法治教育课程的设立与推广。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中讲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部分。一年后,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在思想品德课中开设“法律基础”必修课。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七门公共必修课整合为四门,其中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至此,我国高校统一设置的法治通识课开始固定运行。十余年来,法治通识课程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问题亦不断扩张。尤为堪忧的是,自2004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从32.6万人④发展为264万人,但国家法律通识课程仅针对本科生,除却部分高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外,体系化的研究生法治教育近乎于零,这就使研究生法治教育的开展面临诸多困境。

二、研究生法治教育困境

如上文所述,研究生缺乏统一的法治通识课程,其法治教育主要以新生入学教育、讲座教育、网络考试、重要时间节点活动、知识竞赛与普法宣传等为主,且关注点集中于学术规范、宪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既未形成体系化的法治知识指导,又不能对某一法治领域进行纵深解读。本文认为,这种研究生法治教育名存实亡的窘境,由社会环境、主体特征、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与培养能力等因素共同造成。

1.社会环境困境

阅读全文

高职教师师德师风法治化探究分析

[摘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师德师风法治化是教育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师生关系、教学工作和教研科研等方面,可从加强道德自律、严格校规管理、坚持法律制约等方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师德师风法治化。

[关键词]师德师风;法治化;高职院校

教育是国之大计。在现代法治社会,学校治理与教育管理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因此应将教育纳入法律调整和限制的范畴,[1]即实现教育法治化。高校是教育法治化的重要阵地,高校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目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行,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和优秀的师德师风,还要熟悉教育法制,知法、懂法、守法,[3]在教育法治化的大框架下合规施教、依法执教,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高职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师德师风法治化十分必要。

一、教育法治化与师德师风法治化

教育法治化以教育法制为基石,而教育法制以教育法律法规为核心。高等教育事关人才培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纲领性文件,就是为了切实规范高校管理,保障师生权利,明确师生义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各领域内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依法治教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4]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要“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并“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6]可见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目前部分教师中存在的师风师德问题影响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及时纠察师德师风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师德师风主要依赖社会道德制约管理,其约束力有限,在解决师风师德问题上难以起到伐毛洗髓的作用。而法律法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普遍约束性。有法可依方能依法治教,因此,要将师德师风法治化作为教育法治化的具体路径,使之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基石。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教师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涌现出了许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好老师。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还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师生关系、教学工作和教研科研等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隐性教育在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中渗透

摘要: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并奠定基础的阶段,也是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与法治观念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局限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学习阶段特色,无法对其进行过多抽象化、理论化的教学,所以将隐性教育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就成为教师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对此课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力求从多个层面采取正确的方法渗透隐性教育,希望对各位一线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渗透隐性教育,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道德素养形成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隐性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

在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生的成长阶段具有固有的特点,所以针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采取隐性教育手段有很重要的作用。隐性教育是在宏观教育体系下,区别于专业、系统、直接性的知识传授而开展的间接性、植入性、引导性的教育内容,这种隐性教育体系是有暗示性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首先确立正确的取向,接受和感受结果,然后再接受理论和理念,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以这种内隐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植入式的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重点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过程中渗透隐性教育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总结。

一、隐性教育,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模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案例和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深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课教师要放弃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借助更多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让学生感受不到被说教、被训导的感觉,从而在听故事、分析例子的过程中,接受真正的教育。比如,在讲授公民权利的有关章节时,授课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隐性教育法,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授课,这样就能够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有关公民权利的问题,让大家说说作为公民,自己有什么权利。这一问题能够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学生之间互相研讨,得到答案。然后,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得出的答案进行举例。例如,教师问:“同学们,如果你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让你提供家庭住址和父母电话,你会不会说啊?”大家肯定会众说纷纭,通过讨论最终会达成一致意见。教师进行讲解时,要对学生强调,面对不认识的人的询问时,一定不要随便告知自己的家庭信息,要有基本的安全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以此内容编排小品,在班级中演出。这一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教学信息,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隐性教育,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系

事实上,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可行性教育资源与素材,包括校内与校外一切有利的因素,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隐性教育,逐步完成道德教育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事例与内容多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列举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并且采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隐性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要有非常好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够找到小学生感兴趣的鲜活的案例,从而利用好每一次的隐性教育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充分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持续下去,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水平,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隐性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在教案配选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例子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任课教师要循循善诱,认真讲解,做好课堂上的隐性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会有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内容,教师此时可以先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播放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展示大自然美景的视频和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积极讨论,细致描述,阐述感想。让学生在深刻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够有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春游,或者到公园、植物园进行实地的观察。在学生细致地讨论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直接找到公园中的“小草依依,大家爱护”的指示牌,问学生:“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爱护它们啊?”被自然美景陶冶情操的学生们肯定会兴高采烈地表示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需要每一个人来爱护。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基础上,尊重生命,保护动物和植物。让小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爱护美、融入美。并意识到,一个人在拥有外在美的同时,更要形成内外统一的美,从内而外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从内心到行为的统一,既形成优良的观念,又升华人生的境界,完成良好的隐性教育的效果。

阅读全文

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途径

摘要:在大学人才教育中,除了要关注于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之外,依然要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站位,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而且为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作用面,应当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在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学科的教学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人成才,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为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加有益的贡献。本文以大学物理学科为例,首先分析了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基本元素,然后主要就物理学科实际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落实途径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学科;课程思政

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立德树人,尤其是在大学阶段,面对即将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需要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其自身的个人发展,更加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建设与民族的复兴。[1]为此,我国于2019年、2000年分别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的同时,坚定学生的政治站位,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社会培养、输送真正优质的现代化人才。

1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基本元素

在大学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尤其是理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当中,物理是一门极其基础和重要的学科,其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客观认识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续更加专业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2]不过,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来看,大学物理学科的人才教育、培养价值还不仅限于此,其同时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基本元素。

1.1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从较为深层次的物理学科教学角度来讲,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在层面上,是相互契合的。如物理学科的教学知识内容,嵌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为物理学科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构造、运动规律等,包含着人类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突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相互嵌套的。再者是物理学科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存在着一致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重点反映在人的观念、态度和意志等方面。[3]众所周知,人类的物理学从诞生、探索、发展,再到如今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离不开无数研究人员、科学家前仆后继的奋斗,历史上甚至还有为了追求真理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敌的伟人,所以物理的内涵,不仅仅是现象、定理、公式,同时还包括了人类为追求真理而永不停歇、止步的决心,这种倾向与想政治教育的追求一致。第三是物理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价值号召,一方面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理上所取得的研究、突破,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物质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我国在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逐步跨入世界领先行列,都是基于物理研究而取得的科学技术进步。因此,物理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为自身、为我国、为民族、为人类奋斗的使命感,这样的价值号召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

阅读全文

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思政的探索

摘要:“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思政”为例,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五大重点出发,建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元素共享资源库,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关键词:专业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旅游管理

专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1]2014年,上海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专业思政”的概念,他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这标志着课程思政向纵深方向发展,对各专业的思政体系设计提出了更加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自国家提出思政建设以来,“思政”成为高频词。截至2022年1月17日,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125890篇;以“课程思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28542篇,占比“思政”类文献总量的22.7%;以“专业思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39263篇,占比“思政”类文献总量的31.2%。从发表年限来看,“专业思政”发文量最高的是2021年,共计15523篇。但以“专业思政”和“旅游管理”同时作为关键词搜索,文献总数只有222篇,仅占“思政”类文献总量的0.18%。由此可见,高校开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的相关研究不多,而这恰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思行合一,德才并育”的旅游管理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幸福产业。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地位的提升,对旅游人才尤其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3]积极开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育人的探索和实践,将思政育人贯穿专业认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深入系统地推进立德树人在专业建设层面的体现,培养“思行合一,德才并育”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不良学风问题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效探究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展开,教育教学是学校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工作的中心思想,学校一切工作应该以教育教学为出发点。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教育理论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课程探究,挖掘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教育模式,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创建有利条件和环境。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和做好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对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多阅读教师的备课内容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确保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提高教案设计与实际讲课的相符度。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情况,采取多样方式进行了解和把握,深入教师和学生中,多听取和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想法和建议。

二、抓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包括多方面,其中作用和影响较大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能够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和巨大的作用。新课改教学思想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条件。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下,国家、社会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掌握扎实和先进理论、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制订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和典范。

三、创建催人奋进的教育教学环境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学校校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力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佳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调配要做到合理和有效,教育教学中的必要辅助设备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学校整体管理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丰富师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带动学生加入到美好校园建设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

四、动员各方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教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相关人才,需要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教学,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本文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情景,项目教学,交流方式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有效改革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人员提供更位具体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

引言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学更好的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改革,确保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更高程度的以人为本,为了对其有更为明确的认知,特此展开这项研究。

一、改进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在基于体验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资源,确保实现产教融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全面人才。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与教学特点有效结合,有效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特点,确保教学体系能进一步实现工学结合。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和实训工厂的进一步挖掘,有效提炼优秀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始终处于较高职业理论素养氛围中,从而实现美化,促进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二、设定教学情景

阅读全文

广告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文章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特点,找出了目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对挖掘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广告设计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育人先育德,高校教师应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入手,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找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

(一)调研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课题组成员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情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由课题组成员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进行设置。调查结果表明,有38.66%的学生认为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在教学过程融入了思政元素;55.46%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有与中华传统文化、公益广告相关的实践操作内容,但是不多,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衔接并不密切;只有5.88%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没有接触到与职业素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总体来看,近六成的学生觉得在现阶段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较少,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广告设计的载体单一,课程集中在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使用上,对于真实项目的演练并不多。从调查问卷中学生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设计作品的品位、审美,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是一大鼓舞。

(二)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调研,对广告公司、印刷厂的基本概况、业务范围、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常用制图软件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解,与公司里的设计师一起探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方法,并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需求。在沟通过程中,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提出,广告公司在招聘时往往更看重人品,选用人才的第一个标准就是道德情操。他们认为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往往缺乏奉献精神,很难“将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对自己的第一要求”。

(三)根据学生与企业的需求确定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成员与思政老师共同合作,确定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六大思政元素。一是爱国。如电影《战狼》热播之后,要求学生欣赏并设计“战火英雄”的电影海报,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中心思想,并在海报设计中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出来。二是和谐。如让学生从赏月、点灯、观潮、猜谜、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活动中选取合适的设计元素,为某商品设计中秋节海报,并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三是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指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如通过设计与制作公益海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明”的内涵。四是诚信。如通过商业海报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深刻感悟“君子立言,一诺千金;君子处事,诚信为本”,不做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五是法治。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广告管理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六是敬业。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敬重并且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专心致志、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课程思政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出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实现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三促进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