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治教育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治教育案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策略思考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法治教育,既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用法能力,实现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一、引言

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各地区高校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将依法治国理念引入高校教育中。依法治国是我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探索出的真知灼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指在社会建设、法律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落实,更是指在各阶段教育方面落实,将依法治国融入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全面展开法治教育,启发学生的法治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培养出大量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

阅读全文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高等教育事业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化的有效延伸。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概念与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分析并调研当前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与发展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队伍建设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措施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任。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普遍提高,高校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足以改变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完善过程,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已成为学校依法治校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依法治国,就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全面法治化。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认真学习落实依法治国的精神。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依法运行,并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队伍需要法治化构建、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其教育目的之一是凸显法治精神,以人为本,同时对教育法治化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完善、规范的指导。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重要性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00后”,独生子女,自小受家长的溺爱,习惯都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至上,并强调个人利益,易受周围人的影响,非常容易迷失自我,盲目攀比心严重;因此导致很多人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犯罪案件给学校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让整个社会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势在必行。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实际操作在符合法治要求的基础上,更应体现法治文明建设的本质,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文明建设,更是倡导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工具。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应承担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就要求在法治化保障背景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使之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发展现状

1.法律层面

阅读全文

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养成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德与法治教学自当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对教师的法律素养做一分析,以期为小学教师教育德育方向和职后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法律素养,简言之,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的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道德与法治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但是,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其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据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以及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现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二是对宪法的深刻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三是对于部门法的一定了解和掌握。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识,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

(二)基本法律意识

阅读全文

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法治社会,了解及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每位学生都应当做到的,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认识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法律素养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初中法治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以提高学生的法律修养。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点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建议。

一、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教学问题:第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大量的法治知识,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忽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不高[1]。第二,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懂得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在教学中忽略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知识讲解过于理论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

(二)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统一的,且教材内容多以法律法规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生活化教学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材内容枯燥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3]。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让学生在全面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阅读全文

高职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将未来劳动者培养成现代公民的重要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战略性环节,只有在法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法治思维方式,让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思维;养成教育

一般而言,按照法律的逻辑观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法治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为构建“法治中国”这个总体目标,高职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把他们培养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

一、高职院校法治思维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2018版)将法治思维定义为“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1]。公平正义应该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让公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应是法治的核心内容。因此,从法治理念到法治思维的转变是一个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相对滞后的法治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比较广泛也比较复杂,既有普通高考录取的,也有中职生晋升上来的,还有对口单招录取的,更有注册制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违法乱纪现象经常发生。很多高职院校在普法方面以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为主,很多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不足。在高职法制教育中,在2005年以前,高职的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单独的两门课程,法律基础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比较多,而2005年之后,“05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压缩了法治教育的课时数,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拓展教学内容[1]。学校除了学生处偶尔开展法治活动,普遍认为法治理念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

(二)较为单一的法治课程设置。高职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其实并不只是思政课的任务,与专业课教学有很大的关联,在目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各二级学院全方位投入、以思政课为主各课程渗透的全程培育学生法治思维的模式。所以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个全方位的动态教育过程,需要长时间、全过程投入。然而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法治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思修与法基这一公共必修课程,辅以学生处每年一次的模拟法庭。众所周知法治理念是高度抽象的,思修与法基这门课程一共48学时,分配给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很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们接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一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的背景,所以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提升高职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探讨

摘要:人无德则不立,身为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渗透,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需求,结合小学生的道德发育特点开展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法治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改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其中,德育站在首要的位置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大,学生受到的不良干扰也越来越多,给德育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真正地落实德育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本身的成长需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德育的思想,从而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可以运用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人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未来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而通过将德育的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切实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法学习道德与法治,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而通过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充分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如此,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教学实践改革行动,因此,教师对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掌握都还不牢固,取得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理解德育的观念,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将正确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同时,在一些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不协调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受重视,甚至一些学校会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就很难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进行充分分析,并且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生成。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致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难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情感。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高中政治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分析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内涵,探讨高中政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指出教师要营造探究情境,培养政治认同素养;创设质疑氛围,提升科学精神素养;加强案例分析,发展法治意识素养;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密切关联,缺一不可。一是政治认同素养。公民要具备的政治认同素养,主要指的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科学精神。公民的科学精神,主要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三是法治意识。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四是公共参与。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要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在政治教学中把握这几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任务。第一,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促进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高中政治学科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展现学科特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情感,并在思想层面上产生共鸣,推进教育本质的回归。第二,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教育改革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并引入了诸多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核心素养就是其中的一种。核心素养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上,能够消除政治教育中的功利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对政治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阅读全文

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研究

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对中小学生做好有效的教育,以降低未成年犯罪发生概率,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中小学不应仅围绕学生成绩展开教育,而是要拓宽教育视野,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使法治道德建设工作渗透于中小学生教育当中,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当下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下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对德育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导致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课成绩重视程度过高,德育建设关注存在不足。当下中小学生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注度较高,教育工作主要围绕文化课展开,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如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这导致学生教育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有时也主要围绕学生的分数展开,对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等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使学生忽略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二)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局限性较大,实践教育存在不足。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主要依照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课堂教学,缺乏与社会生活进行关联,理论教育特点突出。受此影响,在开展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缺乏有效发挥,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缺乏联系,二者孤立存在。在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对二者的有效关联,导致二者孤立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单一地围绕法治教育或是道德教育展开教学,对二者的关联性缺乏把握,这使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效果欠缺,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当下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学生性格简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从这一情况来看,单独地开展法治教育或是道德教育,已经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必须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做好两者的有效连接,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