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学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学教学论文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法学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谈话答疑、作业练习、指导论文撰写等,其中占主导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讲授。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堂讲授过的课本知识,重点是对记忆力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因而很难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形式和现场形式两种。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阶段第一学期为期4-5个月的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多数单位因自身业务压力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而对学生实习疏于指导,因而实习效果不明显。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仅为感性认识,,如监狱、看守所概况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上法学教育方法传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以教为本的思想,注重法学理论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灌输,与我国当前的整个教育层次及方法相适应,但考虑实际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训练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法律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思想受过去传统思想和法制环境的约束,对法学教育的目的没有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法学教学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二是没有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从而使“教”与“学”严重脱节和错位,以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法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没能有机结合,降低了教学实效。

二、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阅读全文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9篇

第一篇

1、功利主义教育的人学反思。教育目标上的功利主义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获取功名与利益的要求;教育行为上的功利主义是把学习看成唯一的任务,为了应付考试与升学采取的拔苗助长的方法;教育者以一种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我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相对短缺,加剧了人们对于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争夺,促使人的个体性与功利主义教育的结合,人的群体意识淡薄化,使人们更少地关注群体的传统、文化道德等方面。2、灌输主义教育的反思,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育目标上的灌输主义倾向,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统一标准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教师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成了客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的内容与方法把人的三重属性的自然状态引向自觉状态,使人的三重属性能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自觉地表现三重属性的平衡。培养人的个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权利与独立自主性等方面;发展人的群体性,加强传统习俗、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对于文化、国家和民族有认同感,从而使人们在对于功名、物质和利益的追求过程中,不能损害群体利益;发展人的类特性,人们对于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尊严和地位等方面的肯定,以及对精神的充足与人生境界提高的肯定。通过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的意义应该更注重精神上的充足、道德的高尚,而不是过量的追求物质与功利,所以,人的类特性的发展即可以适当地抑制人的个体性与功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适当的抑制人的群体性与功利主义相结合,从而使人的三重属性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我国具有多民族和地域广大的特点,为使多民族的和谐发展,对于人的群体性在我国文化中一直被非常重视,历朝历代的传统教育中对于人的群体性的教育也是做为首要任务。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个体服从于群体,对个体的权益相对考虑较少。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目的中对于人的个体性考虑较少,注重于人的群体性。要构建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应该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要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二是要反映出完整人的形象。我国目前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了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我们当代人应该要保持发扬的。如今我们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对于国际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我们要警惕并抵制,对我们民族千年传承的精华,如诚实守信、忠孝廉节等传统,我们要继承、发扬。加强民族自豪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我们继承优秀民族传统,发扬优秀民族精神;工业化和市场经济需要培养独立自主的人;全球化需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独立自主的中国人。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历史,大致可以从西周算起,之后历经了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大概概括为:“礼”“乐”互补,强调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教育目标上注重陶冶性情、以乐感人,培养高尚德性;教育方法上突出感受与领悟,能在直接的音乐审美感知中心有所动,获得教益。

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清末才开始与国际接触,但是经历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音乐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际上音乐教育目标体系都在遵循着一些规律: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社会文化现象,音乐教育必然要反映他与社会文化发展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音乐教育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他服从教育的宗旨,并促进教育宗旨的实现。从人的三重属性应对到中国音乐教育中,个体性应该体现于保留与传承中国音乐的民族传统特点方面;群体性体现于中国音乐融入到世界音乐艺术之林中,让全世界认识与欣赏中国音乐;类特性体现在借鉴国际音乐教育,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更全面、协调的发展。

作者:红梅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素质教育概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