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学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案例教学法学概论论文
摘要:法治人才素养的核心是理论基础和法治思维基础上实践能力的养成,而这也正是法学案例教学的精髓所在。目前法学案例教学在目标认识、方法运用、内容准备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皆有待改进之处。应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健全案例教学的评价机制。以案例教学创新法学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问题;完善建议
1法学案例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法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分析和讨论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法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律师兰德尔在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所倡导,随后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中传播开来。[1]我国大学引进该教学方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法学专业在高校的不断扩张,法学案例教学也逐渐流行起来。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它可以涵盖多种方法,例如模拟审判、仿真诉讼、实地教学、司法实践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法律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通过对相关案例资料的探讨,并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切磋交流当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法律思维能力。我们高校法学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因此,我们的法学案例教学要立足本土,立足于中国的法治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形成公平正义、德法兼修、司法为民的法律底线、意识和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法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已经逐渐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将案例教学列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在法学课堂上进行广泛地实践。但是从案例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目标认识不清
国际经济法反思与构建
一、国际经济法概论
国际经济法指国际经济关系中各种法律法规,也就是制约和调和国际关系法律的一种总称。从狭义上讲,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新公文中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法既没有国际公法的知名度,也没有国际私法学的突出。从广义上讲,国际经济法是国内法的边缘,国际经济法起着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国际经济法不仅限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政府之间、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还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具有一国经济的特殊性。
二、“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的构建过程
中国国际经济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4年我国第一部经济概论性著作《国际经济法》出版,1987年我国关于国际经济法的书籍逐渐出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海事法》《国际贸易法》2002年北京出版《国际经济法学系列专著》。2007年刘大洪主编的《经济法学》出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经济法学》。通过以上我国有关国际经济法书籍的出版历程不难看出我国国际经济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三、“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发展中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一)“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发展遇到的问题随着时展我国国际经济法在发展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由于传统的“输入型”模式不适合当代经济发展,中国必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我国现在国际经济法学没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以引进国外为主。第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迅速性,我国研究者在研究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过程中抛弃了历史经验,一味以创新为主。第三,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不仅要突出“中国特色。,更应该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经济发展。
(二)发展“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的方法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我院《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经济法》课程是面向我院药学院中药学(营销方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课程,《经济法概论》课程具有其特别之处:第一,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特殊。我院营销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提高中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其对中药学营销方向学生经济法教学课程的要求要低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第二,前期理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我院营销方向的学生前期开设的课程仅有法律基础一门。要使学生在无太多法学基础、课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尽可能掌握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可操作和实用的经济法知识,要求就更高。第三,内容多、课时少。《经济法概论》课程中,需要把握的法律知识涵盖了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仅单行法就有二十个左右,而课时数仅72学时,呈现出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面。
二、我院《经济法》概论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正愈显重要。从我院目前的专业计划来看,《经济法概论》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践课4学时,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悬殊过大,基本上是纯理论课程。由于实践学时的单薄,使得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在教学模式上,多采用传授—接受式、探究式、现象分析式、合作学习式等较为简单的教学模式,没有切实地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多是案例讨论或给学生播放庭审录像等,不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中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
三、对我院《经济法概论》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目前的教学大纲中,我院《经济法概论》的实践教学环节仅涉及两个章节,即合同法2学时,诉讼与仲裁2学时,共计4个学时。合同法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广泛接触到的。诉讼与仲裁是程序法,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把握庭审的程序及相关环节。从近年来营销方向毕业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大学一毕业就面临着与相关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需。由于创业的需要,大学生创业之初还会涉及到合伙企业的设立、公司的设立,可能需要向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借贷,会涉及到抵押等担保问题。可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际运用到的法律知识越来越复杂,对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践要求也越高。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网络的兴起,学生在营销工作中涉及的票据关系量并不大。因此,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对教学大纲的整体结构应及时作出修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及课时比例。具体修订为,除原4个实践学时外,企业法、公司法、担保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各增加1学时,共计10学时。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5篇)
第一篇:高校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文章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以其“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了“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并分析了“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
地方高校;遥感概论;教学改革
遥感作为重要的对地观测技术,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1]。目前,遥感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3S”技术,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遥感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遥感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遥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遥感概论”课程实用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4]。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将“遥感概论”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遥感的目的在于掌握遥感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ERDAS等)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和专题遥感应用研究,通过遥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借助遥感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中遥感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遥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改革,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思路。
一、“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经济法》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法学专业还是非法学专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然而目前在大多数高校非法学专业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本文以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症结所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大学生教育也更加注重法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中《经济法》课程大多作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由于课程安排、学校师资、学生自身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普遍低于其他专业课程。为更好的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打破法学教育桎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具体设想。
一、非法学专业开展经济法课程的意义
(一)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意义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中高度强调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会议中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而高校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着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更需要从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以及法律素养。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中,大多已经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接触法律知识的第一门课程,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来实现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提高是不现实的。而《经济法》课程不仅包含大量实用性强的法律知识,而且大多知识能够和各个工作岗位紧密的结合起来。其中,《公司法》、《审计法》、《税法》的内容是会计师、审计师所需要掌握的基础性法律知识;《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是银行从业工作人员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更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中开设《经济法》课程培养大学生法治理念以及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学生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意义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环境学选修课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黄进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
环境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是国家培养跨世纪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共同编制的《全国1996—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如何通过开设该类公选课,使学生在学习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的热爱,产生保护环境的行动,是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环境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通过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通过我们的学生把先进的环境意识传播出去,扎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开课前我们对学生做了一些调查,发现了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他们认为,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向大自然索取能源和物质,环境必然要受到破坏,如果要保护环境,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人们一直都在谈论各种“危机”,但是人们仍然生存得很好,对于环境问题也不必“大惊小怪”,人们自然会找出解决的办法。甚至有人觉得,环保是国家的事,个人力量微薄,起不了什么作用。二是学生的环境基础知识相当缺乏,不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不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现状;不了解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不了解人们因破坏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三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是化学专业或生物专业学生的任务,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没有太大必要。因此,我们应该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以及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在教学过程由不仅向学生灌输开设环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重要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1]。
二、选择相关教材,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种类比较多[2]。在国内,最早出版的相关教材是刘天齐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版的有关环境科学教材有十几种,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和中山大学唐永銮教授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等。其中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面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因此,作为大多数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的教材。对于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来说,《环境保护概论》一般是安排36学时,2个学分。在内容上精心安排和组织。一般来说,讲授内容可以分为四篇十章。第一篇,首先从理论上弄清环境科学及其赖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第二篇,以环境要素为对象,研究环境要素的特征及其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排放、运移、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包括大气环境变化及其影响、水体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土壤环境变化及其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的组成、结构,各要素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在相应环境因素中的运动、变化及影响。第三篇,以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篇,从环境质量的认识出发,针对环境系统的可调节性、人类进步对环境改善的需求及人类对环境调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人类主动的环境干预。通过人类主动的环境干预和需求及行为的调节,最终达到人类一环境系统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政治学与本科教育综述
一、国际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已初具规模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发表了其著名的《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PoliticsAmongNations: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一书,这是西方第一部系统、完整地介绍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这时期,以美国为首,伴随着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国际政治学系纷纷建立的同时,许多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如芝加哥大学教授昆西•赖特、密执安大学教授戴维•辛格、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等也相继诞生。
2、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时期。在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欧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成果也非常丰富,比较有影响的有肯尼思•沃尔兹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等。苏联东欧国家到70年代末期也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的学系。1976年苏联学者甘特曼教授主编的《现代资产阶级国际关系理论》,1978年华沙大学库库尔卡教授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1984年苏联出版了甘特曼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结构和过程》,这标志着苏联、东欧的国际政治学走向成熟。此外,在第三世界国家,国际政治学的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拉丁美洲国家、印度、埃及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国际政治学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也相继建立起来,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而进行的理论探讨逐步深入。
(二)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
1、中国的崛起与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国际政治学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专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几年,有关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专著迅速膨胀。这种新兴专业在我国之所以快速走红,与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格局后的必然学界反应,同时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当然,还有近年来我国国民频繁出入国门、更多涉及国际事务和国际纠纷的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外事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进入国际问题研究领域。1963年底,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决定》。1964年,在总理的关切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设立了国际政治系,开始招收国内第一批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同时,北京和上海先后建立了一批国外问题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国际问题研究刊物。当时由于资料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国际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多侧重于对国际动态的介绍以及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有关研究单位、学会、研究会、大专院校的专业系科纷纷成立,而且国际政治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范围也扩大到国际政治的许多重要领域。同时,注意了解和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出了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设想。
2、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国际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交往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点。如有关世界基本矛盾、时代特征、国际统一战线、三个世界的划分、反对霸权主义、国际战略格局、“东西南北”关系、在国际关系中求同存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等概念,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但毕竟这一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学科基础还不够雄厚,许多分支领域的专门性研究尚待建立,对于国外有关该学科的发展及主要流派、观点,还需进一步加深了解,以便作出更高水平的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