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律法制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少年儿童法制教育探究
摘要:
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不仅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走入歧途,更要教育少年儿童学会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安全和利益。在中国,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法制教育的脱节,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解读,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希望对解决少年儿童法制教育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
法制教育;少年儿童;对策
1986年,国家教育部就率先指出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其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法制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就是指为了培养其作为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的基本观念,建设法制社会,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通过将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等途径相结合,以宪法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向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
1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1.1知法教育:
学校民族法制教育强化策略
我国民族院校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人才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地区输送了数百万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时代在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民族地区希望通过实施民族法律法规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日趋强烈,而民族地区却缺少民族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学生能否成为民族地区的法学人才,要看其能否在民族法制建设中做出贡献,为推进民族法制建设尽到责任。[2]因此,我国民族院校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人才使命,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法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民族院校肩负的任务之一。民族院校培养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来自民族地区,其中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都是本民族的佼佼者,毕业后多数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求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要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而且要掌握甚至能够熟练运用民族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不断增强遵守、执行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民族法律法规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特殊权益的实现保驾护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有两章,其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分为四节即“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分为三节,即“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和“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3]从该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的安排来看,基本包括了我国法律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的培养,介绍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且提出了遵守法律的要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法律修养,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法律义务,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系列课程加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制观念、民族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拉萨“3•14”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致力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国内外少数敌对分子害怕我们发展起来,他们妄想破坏我们的民族大团结,企图阻碍我国的经济建设。针对敌对分子的蓄意捣乱和破坏,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4]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使各族学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使民族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渗透与分化,真正能够成长为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法制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法制教育和宣传普及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国家民委的《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6]笔者认为,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完成以上任务的不二选择。概括起来,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加强民族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性:第一,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第二,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三,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学知识结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第五,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结合以上内容,从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建设人才的实际出发,把《民族区域自治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等作为民族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走上民族地区工作岗位后,就能运用相应的法律知识,参与制订或贯彻执行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促进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发展。[7]#p#分页标题#e#
校内法制教育应用策略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现行的教学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和书本教育,即使加上了多媒体播放案例也仍然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在课程内容上只重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地就法条额教材内容进行灌输,缺乏对学生权利思想和法制理念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了学生们纯粹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局面。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担任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师在体制上差不多都属于“两课”教师,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故授课重点只能放在道德修养教学,对于法律基础教学大多泛泛而谈,致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法制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状况的因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院校本身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中国自古缺少法治文化的土壤,人治思想和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许多学生把普通违法行为等同是犯罪,认为就要判刑、关押,这实际上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重刑轻民”、“严刑峻法”的传统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包青天”、“海青天”思想,实际也就是寄希望于人治。二是政法领域不良风气的侵害。当前社会,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藐视法律的现象层出不穷,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进而打击了人们对法制效用的信心,认为“法律无用、权力最大”。三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具体表现在法制教育观念陈旧,教育重心偏离。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思想品德教育范畴,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注重的仅仅是是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灌输,缺失了对公民法律理念的培养。
改善法制教育的对策
从理想角度来说,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的,然而,造成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不理想的成因有很多,而且有些是比较深层次且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扭转的,鉴于此,我们改进法制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有资源,循序渐进地加以进行。
一是转变观念,切实对法制教育加以重视。首先要改变“法制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和“任何人都可以讲授”的思想,改进师资队伍,配备合格的老师,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在目前师资队伍接近饱和,不可能大幅度引进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应着重对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
国防生法制教育理念培养策略
我国国防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目前众多院校将国防生与普通学生集中进行教育培养,从而忽视了国防生作为特殊群体与普通学生的区别,国防生与普通学生在法制观念上的差别并不明显,表1中国防生和普通生认为,宪法和法律在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中享有至尊地位的比例分别为71.92%和73.56%,两者对社会行为规范中究竟谁占据至尊地位的认识相差较小,而相对于普通生,更多的国防生则认为党的政策和章程享有至尊地位。国防生长期接受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其纪律观念强于普通学生并不意味着国防生的法制观念就强,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国防生加强法制教育以提高法制观念的原因之一。国防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参加各种必要的军事、军政训练,这一系列举措培养了国防生基本的军人所具有的某些素质。在国防生教育中,政治素质处于首位,而政治素质中也灌输着各种法律对军人的基本要求,如《国防法》、《现役军官法》、三大条令等对军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就是最好的例证,国防生凭借着这种政治素质也能够分辨是非。但是,国防生一旦遇见具体的法律问题或者基本的法律常识时却没有办法用政治素质来辨别。表2中具体问了法律对公民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问题,除了16.34%的国防生答对之外,83.66%的国防生所回答的均是错误答案,这从正面反映出国防生法律知识的欠缺,遇见具体问题时只能凭主观愿望去回答,其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许多国防生主观认为,只要严格遵守部队的相关规定就可以,没有必要学习众多法律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有助于国防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提升。当前,我国国防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由部队的一些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觉的调整,这就使得国防生的法制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过程,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防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比较艰难,目前其法律信仰仍未建立(表3)。表3中当问到了对我国法院公正判决的信心时有52.22%的国防生没有信心或者说不清楚,这一点明显可以看出一大部分国防生对司法机关公正判决持怀疑态度,尽管其未真正涉诉,体现出国防生法律信仰的缺失。而大多数国防生在做出某一行为时主要还是基于自己的道德标准。
高校与驻校选培办共同培养和教育是国防生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法制教育同样不可避免。国防生平时的法制教育主要由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共同负担,但其分工上稍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上。高等院校对国防生的培养教育与普通学生基本一致,将普通学生与国防生纳入统一的教育范畴,统一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民事法律法规以及刑事法律法规。驻校选培办则专门针对国防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部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教育和培养,有些驻校选培办由专门负责法制教育的干事负责组织实施。当前国防生法制教育依然不够完善,驻校选培办对国防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太够,缺乏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相关主管干事和教师对国防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法制教育。驻校选培办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大多数是请外校的法律专业的老师或者军队内部兼职教授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教育内容无法与国防生的学习和训练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无法调动国防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国防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差别不大,无法让国防生明确树立法律信仰和法律信念的价值和意义。法制教育上师资的缺乏无疑是当前国防生法制教育的瓶颈,各个高校与选培办在联合培养和教育上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无法形成联动效应。
我国国防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国防生法制教育与普通生法制教育相比似乎更具有挑战性,其任务更加具有艰巨性。当前我国普通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制教育问题依然很严重,全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触目惊心,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淡薄程度让整个社会为之汗颜。血的教训使得各高校逐渐加强和重视起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国防生作为普通大学生,其同样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法律意识的淡薄同样也会致使他们因为违法犯罪而离开国防生队伍甚至留下终生遗憾。加强和重视作为普通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的国防生法制教育,就必须明确当前国防生法制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为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国防生法制教育关系着我军依法治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程度,国防生素质的高低,特别是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军吸纳怎样的人才补充到基层部队中去。目前,我军大学生士兵越来越多,部队法制化建设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如果国防生法制观念和意识淡薄,如何才能适应部队法制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国防生在校期间,自身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各高校和选培办忽视国防生这一主体的特殊性,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法制教育的核心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仅仅在于要求国防生严格按照军队的规定办事,忽视了对法律精神和理念的养成。
驻校选培办和高校由于合作机制问题,其分工中缺乏专门的法律专业师资力量,没有专门的法律干事对国防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讲解以及法制教育。在平时需要对国防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只能依靠当地的军事法院的军事法官或者军内的相关法律工作者,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各个高校尤其是综合类大学,其师资力量相对较为完善,然而缺乏了解和熟悉军事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法学院的老师只能就民事或者刑事等方面对国防生进行普通生活中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但依然缺失了特殊主体所应该熟悉的军事法律知识。人才队伍的不完善给国防生法制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也同样是驻校选培办不重视或者忽视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国防生法制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或者专门对相关法条进行枯燥的讲解和记忆,各个高校将国防生与普通学生集中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集中体现在对法条的具体规定进行的详细阐述或者播放相关犯罪类型的视频警戒大家。法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单一使得国防生无法充分培养起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驻校选培办或者学校的任务,几乎没有实质效果可言。教育方式单一的另一体现是没有建立长效的交流和咨询机制,法制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以及法律对于某一件事情如何规定,这些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熟知外几乎没有哪一位学生专门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交流和咨询机制的建立则可以为国防生法制教育以及法律信仰的建立提供交流平台,目前我国各驻校选培办还没有建立具体的法律咨询平台。#p#分页标题#e#
职校法制教育思考
加强职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依法治国前提是国家法律健全,执法有力,而法制的落实是通过公民的行为来体现的,公民学法、懂法、用法是法制实施的必然条件,那么,开展法制教育就是法制建设中的应然之义。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特殊的迫切性。又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素质水平还较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又具有特殊的艰巨性。这就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其中学生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因此,抓好职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基础工程。
职校学生尚处于人生的可塑期,在知识、身体、思想意识、行为能力方面都处于成长期,他们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和引导。职校学生常常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因为他们还经不起不良现象和消极思想的诱惑与侵蚀,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从众或随波逐流,甚至于不分良莠的讲义气。因此,加强职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旨在使他们拥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依法律己、依法处事,依法保障自身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保证职校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及至走向社会后能够健康成长。
职校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虽然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学校法制教育的地位仍然很低。与德育、智育相比,法育的地位只能向后排。学校进行的法制教育多数是为完成上级有关部门的任务,就算是有法制教育,也是形式大于实际内容。现行课程的设置中,也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多数由政治课所取代,即使有法律常识课也只是讲座课。因此,学校法制教育常常流于形式,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现在的社会风气是学习成绩就是一切。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恶果就是分数和名次成为一个孩子好坏的标签,到了职校也一样,大家关心的还是分数。邓小平同志说“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法制教育、纪律教育。有的学校把法制教育与讲法律常识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只有对差生和违纪违法生才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偏于批评、斥责和讲刑事案例。使得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畏惧情绪,缺少现代法治观念、法治精神,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忽视了法律行为习惯的教育。
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太少,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案例和实例陈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不够,实效性不强。没有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只能利用政治课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很大。考核评价也是马马虎虎,不受重视,考试方式大多是笔试,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一些法律条文,答完试卷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法规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法制教育,欠缺与之相配套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法律素质也不能适应教育需要。学校法制教育的重任主要落在班主任、政治教师身上,没有专门法律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只能进行法律常识教育,法制教育程度远远达不到要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法制教育问题的专门研究,遇到实际问题,显得束手无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有机结合还不够,学校领导和教师法制教育观念淡薄,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有部分教师违反法律,如没收学生的东西、罚写作业等。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而这方面的教育更达不到要求,由此造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制教育脱节,给学校法制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完善职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必要性
摘要:初中阶段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更加突出,在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中,其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故在此就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降低初中生的犯罪率,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法制教育;传媒手段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认知的成长关键阶段,自我约束与自控能力都较低,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传媒工具也随之发展,使初中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在增加。但是一些网络传媒的监管还不够健全,使初中生受到了不健康信息的感染,从而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甚至触犯法律。初中生各种人生理念还未完全形成,需要在家长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下,形成正确的思想,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融入法制教育,以加强初中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修整其行为,降低其犯罪率,使其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后果和影响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低,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果缺失法制教育,就会使初中生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正常的维护,从而使初中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犯错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传媒工具也开始得到普及和应用,初中生通过这些现代传播工具,随时都能够接收到新鲜的信息,受到媒体中一些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初中生由于重义气而发生群殴事件,缺乏法律意识与约束力,在斗殴中毫不掌握分寸,致使一些人受伤甚至死亡。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初中生不明事理的弱点,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致使其犯罪,由于初中生不懂法、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纵容了犯罪分子,导致受害的初中生群体不断扩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初中生缺乏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淡薄,不会利用法律武器所致。因此,要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对初中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加强初中生的法律观念和意识,甚至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将法律法规遍布到初中院校的各个角落,让初中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法律法规的感染和教育,使初中生增加法律知识,以便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效防止其违法犯罪,也为初中生走上社会后避免违法犯罪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初中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常识,避免受到犯罪分子的蛊惑,当初中生的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正当地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措施
1.丰富的法制教育知识
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一、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都有规律。教师要遵循其规律、根据其特点,把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充分挖掘、开发出来,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整合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课前认真备课。
在每一节课上,教师要知道所授课内容中可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有哪些,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如何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隐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并设置了以下问题:(1)请你谈谈自己的隐私是否被侵犯过?如果有的话,请说说侵犯你隐私的具体行为。(2)当隐私被侵犯时,自己感受如何?(3)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隐私少受伤害或不受伤害?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要尊重他人隐私,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觉悟。
在引导学生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我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和辨别市场上商品促销中的打折、降价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在活跃的商品经济中,如何做一个有“慧眼”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若遇到吃亏、受骗上当时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知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树立自觉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师只有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渗透,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多渠道拓展法制教育课堂,让法制教育无处不在
渗透法制教育的课堂不仅仅指教室,法制课堂无处不在,要提高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多渠道拓展法制教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可以利用升旗或集会、集队时间讲述一些违法犯罪案例,让法制教育警钟长鸣;可以利用“校园之声”广播时间,选择一些法律法规条款进行播讲,让法律知识牢记学生心间;可以请司法部门的人员来学校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在社区,可以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去参观;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亲临庭审现场去看、听、悟,开展一些触动心灵的法制教育,感受法律的威严。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要性
摘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当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存在着对法制教育缺乏重视程度、教育内容与方法较为乏味和缺乏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应从着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学生工作中体现法制精神和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寻求开展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法制教育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会影响自身的学习态度,影响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而高校作为宣传法制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应承担起提高大学生法制素养、培养法制思维的重担。作为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高校辅导员,要利用自身的专业条件将法制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多元化的法制教育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正确的法制理念,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重要性概述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从与学生朝夕相处,便于沟通交流和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说服力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与学生朝夕相处,便于沟通交流
相较于初高中而言,大学生迈入了新的人生阶段,时刻伴随在学生身边的班主任角色由高校辅导员扮演。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相对繁杂,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大事小情到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等方面都能找到辅导员的身影。高校辅导员既要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工作、学习工作,又要为学生的解答人生追问,做好思想工作,往往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同时,高校辅导员年龄一般较为年轻,在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代沟,熟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甚至成为学生的朋友,可谓是“亦师亦友”。基于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关系,辅导员在开展法制教育具有其他教师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有利于辅导员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