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规意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加强航海技术专业法规和体系思维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事行业日新月异,各港口的来往船只数量逐年增多,客轮、海货轮船、大型运输轮船等通行频率愈发频繁,如何更好地开展行业管理,是当下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航海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海洋运输行业、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人员输出,以此促进我国海事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对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行业法规;专业体系;思维培养
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船舶驾驶技术,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输管理知识与理论,参与船舶操纵、避碰、值班、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法规思维与体系思维,让学生熟悉航海和海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操控船舶,时刻了解有关海商法律、政策的最新动向,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1]。
1.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
1.1外部环境需求
自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沿线其他国家纷纷响应与支持,逐渐形成了线路较长、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现代“一带一路”模式。在提出此倡议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数量累计超出5亿万美元,对外投资额度超过700亿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沿线各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产生的冲突。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根据“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对各方面人才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有较明显的需求,此时培养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是顺应大趋势的教育行为[2]。
1.2学生课程学习需求
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方案
为切实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渔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律意识,根据《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2020年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霞海渔〔2020〕5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现制定本年度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全力推进渔业安全建设,做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全覆盖。
二、工作重点
(一)宣传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部署
1.加强政策决策宣传。认真贯彻、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市、县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宣传党的和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渔业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精神,宣传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工作的总体部署,提高渔业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的知晓率。
2.加强工作责任宣传。深入总结宣传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渔业船舶主体责任落实、依法加强监管执法、渔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经验做法。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探讨
摘要:
本文以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实证调查为基础,剖析了当前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阐释了导致“功效理性”缺失、制度性支撑不足、大学生参与能力较低等问题的三大原因。研究表明,实现高校管理中学生的有序参与,需要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
高校;法治;思想政治教育
一、构建管理制度需要的理念
1.树立维护学生权利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已步入法治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构建制度时,出发点从以学校为主体转变成优先考虑学生问题,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学生的权利,使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以往都是强调学生的义务是什么,忽略了学生权利的享有。法治时代,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更加人性化,既要明确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又要明确提出学生能享受的权利,这样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会提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才会变成一种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才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也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效果。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我国人民的生活受到威胁。国家针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并制定出相应法规进行严格管理,以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安全管理的推出带动了法规监管保障体系,这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国家应加大对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的建设,让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保障体系有效进行,体现政府的职能和法律的效力。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监管保障体系;工作人员
食品安全管理和法规监管保障体系是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双效保障,一个负责管理,一个负责监督,帮助食品市场安全运营。降低劣质食品在市场中的流通量,提高人民对食品的信心,安心购买,促进我国食品行业良性发展。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工作人员的职责和管理范围,帮助工作人员明确管理办法。法规监管保障体系帮助食品安全管理有效、合理运行,监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规避管理中的漏洞,使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二者相互帮助,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让它们在工作中发挥效力是我国政府工作人员不断探究的事情。
1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的职能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几年新闻报道的重要事情之一,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让人民不再信任自己购买的食品,降低对食品安全的信心[1]。这一情况跟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不无关系,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应引起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食品是人类生存的保障,食品不安全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安全隐患,长此以往生病人员将急剧增加,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我国是快速发展的国家,在拉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人民安全生活。食品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指数,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动力[2]。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了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的职能,明确食品安全法规中的各项监管保障体系,帮助监管人员认清监管内容,达到监管目的,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保障了食品生产方面的安全,对劣质食品商家进行处罚或查处,使其不能再生产劣质食品,为食品行业肃清污浊气息。保障食品行业安全运营,为食品行业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法规监管保障体系职能,帮助政府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规范工作,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正面形象,让人民对政府更有信心,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体现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2加强执法力度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保障体系是我国法制的体现,加强执法力度,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性,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执法力度,有效监管相关部门和食品商家[3]。对违法人员严肃处理,提高食品行业整体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增强法律意识,可增加文明气息,减少暴力情况。加强执法力度可帮助食品行业中的合法商家有效维权,让法规监管保障体系看到合法商家对正义、公平的需要。展现当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面貌,通过正确的法规体系,帮助合法商家有效运营。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保障体系对执法力度的加强,保障了食品行业的安定发展,让权力变得透明,让人民对法律有所了解,并改变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认识。拉近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的距离,让法律走进人民生活中,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对法律的使用情况。加强执法力度可帮助政府工作人员有效进行自身监管,规范工作行为,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有效拒绝诱惑,提高工作效率,让歪风邪气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无处遁形,保证政府工作人员队伍的干净、整洁风气[4],树立良好形象。加强执法力度,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对政府工作人员队伍中的不良势力进行有效打击,强化政府工作职能,体现现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智慧。让法律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发挥效力,让人民看的见,相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食品行业中生物不良情况做到公平、公正,体现法律的效力。加强执法力度,可有效避免食品行业中的不良情况,对劣质商家进行金钱上的处罚、查封、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处理,并通过法律途径公示,让人民了解不良情况,清楚不良生产的后果,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减少食品行业中不良情况的产生,促进食品行业安全运营。为食品行业建立良好的发展风气。
OBE理念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不是独立于课程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很好的融合和衔接,做到“润思政”教育,达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元素,如何将思想政治知识深入到专业知识中,基于OBE的产出教育理念,把思政内涵贯穿到教育全过程。本文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为导向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探讨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今后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有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为高校培养具有诚信守则和工程职业道德规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OBE理念;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是第一次将“课程思政”写入中央文件。随后,《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9〕6号)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均提出课程思政相关内容。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产出导向)是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落实OBE理念的《悉尼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要求中把人本素质贯穿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从毕业标准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对课程思政教学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厘清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此理念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进行目标设计,根据大纲要求、明确课程定位、授课内容、模块目标、教学设计,从而支撑课程体系建设,这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和专家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思政”展开研究。任侠(2019)以OBE理念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课程分散到专业课教学,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型。夏绪梅(2020)提出要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从思政理论水平提升、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升“育德能力”。国外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的报道较少,但国外道德教育多为渗透式的教育,这对我国“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德国注重建设“生活、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美国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生活和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道德教育融入德育理念和价值准则中;英国的全纳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尊重所有人融入主流社会的权利,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公平达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但目前课程思政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思政的框架性内容、宏观层面内容研究多,落实到课程上的研究不足,实践成果弱。二是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不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难融入,独立于主体之外,存在二者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三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完善。因此,探究并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是用好课堂教学,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如何在课程的教学中“激活”这些思想政治元素并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是本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本文以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例,探究本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为山东协和学院的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带来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二、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意义
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是山东协和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行业和专业知识,树立法律责任与意识,达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本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激发出来,形成理论层面的建设法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契合,同时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的产出导向,是本课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保障。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思想政治元素,发挥课程蕴含思想政治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山东协和学院工程类专业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思想先进、政治可靠兼具工程专业知识、工程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
三、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谈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的思维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事行业日新月异,各港口的来往船只数量逐年增多,客轮、海货轮船、大型运输轮船等通行频率愈发频繁,如何更好地开展行业管理,是当下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航海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海洋运输行业、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人员输出,以此促进我国海事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对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行业法规;专业体系;思维培养
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船舶驾驶技术,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输管理知识与理论,参与船舶操纵、避碰、值班、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法规思维与体系思维,让学生熟悉航海和海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操控船舶,时刻了解有关海商法律、政策的最新动向,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1]。
1.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
1.1外部环境需求
自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沿线其他国家纷纷响应与支持,逐渐形成了线路较长、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现代“一带一路”模式。在提出此倡议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数量累计超出5亿万美元,对外投资额度超过700亿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沿线各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产生的冲突。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根据“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对各方面人才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有较明显的需求,此时培养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是顺应大趋势的教育行为[2]。
1.2学生课程学习需求
地矿行政管理强化策略
地矿业秩序混乱的原因
地矿业管理工作滞后的现象是地矿业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其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国家对地矿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关于地矿业的制约法规、对矿产资源保护有关条例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上存在很大漏洞,导致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地矿业秩序混乱。其二,矿业开发监督管理工作不力。我国目前许多地方的地矿企业开发监督管理制度难以得到健全,矿业监督管理工作仅处于采矿登记发证、调处采矿纠纷的阶段,后期地矿企业的运行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督,造成地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矿行政管理的建议
目前,我国地矿业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经济利益驱动、执法力度不够和管理工作滞后等原因,出现秩序混乱,对矿产资源的保护不到位,难以保障地矿业有效运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我国目前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的有关法规是《矿产资源法》,地矿企业要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利用该法律,通过对该法律的宣传,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矿产资源意识,从而促使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其一,让广大群众、干部树立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正确观念,只有人们深刻认识到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没有权力擅自开采矿产资源,这样矿产资源不会被人们乱开滥采,使得地矿业得到持续发展。其二,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目前地矿业秩序混乱、矿产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之一是广大干部、群众以及探、采矿者的守法意识不强。在地矿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自觉合法开采,并及时缴纳有关税、费,使地矿企业得以有序长远的发展。其三,提高全民的矿产资源忧患意识。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矿产资源的浪费是违法的。我国人民长久以来抱有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的观念,对资源的保护难以落实到位。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民的忧患意识得到树立,才能保障矿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以后,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之配套的矿业法规,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矿产资源法》(修正案)颁布实施后,亟待加快与之配套的法规、规定的补充修改、制定步伐,否则,容易因法律、法规修正前后的时间差,引起矿业秩序新的混乱。新建立或修正的矿业法规,要尽可能周到、具可操作性。当前亟待补充修改的是《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及三个《暂行办法》。建议在补充修改时,详尽规定各类不同经济成分的矿山企业办矿必备的资质条件,增加地(市)、县地矿行政管理部门参预矿产资源规划分配、采矿权流转及矿产品选冶加工、销售管理方面的权力、职责等内容。其次要加强地矿政策的调研,并根据矿业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补充完善矿业法律法规,调整矿业政策,使之适应矿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落实地矿行政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尤其要加强地(市)、县级矿管机构的建设。地(市)、县地矿行政机构处于地矿行政执法的前沿,必须要有一支人员素质好、专业配套、办事公正高效、应变能力强的执法队伍,才能当此重任。在矿业活动比较集中、矿业秩序长期混乱的矿区,还应设立常设的地矿行政监督机构,对矿业秩序进行经常性治理,把矿业秩序混乱状况消灭于萌芽状态。要尽快实行各级地方政府对矿业秩序整顿的领导责任制。要以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各级地方政府,以利于顺利进行地矿行政执法。
首先,要尽快改革现行的矿业管理体制,改变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互相掣肘的局面。地矿行政部门应该成为代表国家行使矿业权管理的唯一权力机构。其次,要适时调整、制定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矿业政策。对一些主要矿种,国家特殊战略意义的矿产只能由国家垄断生产、经营,以避免矿产资源的过量消耗与浪费。矿业秩序混乱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矿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矿业法制建设和矿业管理方法滞后性的矛盾。要彻底改变当前这种矿业秩序混乱的状况,单靠一两次大规模突击性地治理整顿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有不断加强矿业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地矿行政管理,才能加速实现矿业秩序全面、根本好转,依法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开发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本文作者:刘宏宇 马淑兰 单位:黑龙江省泰来县国土资源局)
学校民族法制教育强化策略
我国民族院校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人才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地区输送了数百万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时代在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民族地区希望通过实施民族法律法规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日趋强烈,而民族地区却缺少民族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学生能否成为民族地区的法学人才,要看其能否在民族法制建设中做出贡献,为推进民族法制建设尽到责任。[2]因此,我国民族院校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人才使命,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法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民族院校肩负的任务之一。民族院校培养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来自民族地区,其中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都是本民族的佼佼者,毕业后多数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求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要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而且要掌握甚至能够熟练运用民族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不断增强遵守、执行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民族法律法规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特殊权益的实现保驾护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有两章,其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分为四节即“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分为三节,即“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和“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3]从该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的安排来看,基本包括了我国法律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的培养,介绍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且提出了遵守法律的要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法律修养,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法律义务,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系列课程加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制观念、民族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拉萨“3•14”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致力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国内外少数敌对分子害怕我们发展起来,他们妄想破坏我们的民族大团结,企图阻碍我国的经济建设。针对敌对分子的蓄意捣乱和破坏,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4]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使各族学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使民族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渗透与分化,真正能够成长为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法制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法制教育和宣传普及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国家民委的《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6]笔者认为,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完成以上任务的不二选择。概括起来,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加强民族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性:第一,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第二,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三,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学知识结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第五,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结合以上内容,从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建设人才的实际出发,把《民族区域自治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等作为民族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走上民族地区工作岗位后,就能运用相应的法律知识,参与制订或贯彻执行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促进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发展。[7]#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