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音乐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儿童音乐剧应用
摘要
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发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应用策略
儿童音乐剧,以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述形式,将人物、时间、事件以及地点等构成情节用以冲突的展开,体现一定的人文主题和人文关怀。本文将对儿童音乐剧如何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深挖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同体验、创造、发现以及享受和表现,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新教材改编、创作、演出以及评价等,即对该过程进行全新的阐释与演绎。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逐渐提升。在新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对于儿童音乐剧而言,其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以及美术和舞蹈等学科,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拓宽了小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尚的道德内容给小学生们以启发和熏陶。比如,《小青蛙找家》《三只小猪》以及《东郭先生和狼》和《小乌鸦爱妈妈》等;以《小乌鸦爱妈妈》为例,老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小乌鸦怎么照顾得病的妈妈,该故事情节中,会对妈妈讲什么、做什么,表演时面部表情以及动作和语气如何把握,才能将自己对妈妈的爱和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当小学生上台表演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用柔和、恳切的声音,安慰妈妈,并且与妈妈进行眼神交流;给妈妈盖被子、端水、量体温以及喂药等,这些都是情真意切、入情入景的。课后与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进行交谈,得知他在表演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以及被妈妈照顾时的场景,有些台词曾经妈妈也说过;相信如果孩子的妈妈在场,他们一定会对妈妈说“我爱你”;甚至有些孩子流着眼泪说,“我想妈妈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他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对妈妈的爱不再麻木,真正能够理解和体会妈妈的爱,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欣慰,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价值体现。
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游戏的应用
一、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应用游戏的意义
1.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巧妙、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助教学,游戏以自然的方式将儿童引进音乐教学殿堂。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学,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儿童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在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将课程塑造成娱乐性音乐活动,这样一来,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式单一的自我介绍活动对儿童毫无吸引,以音乐中的某一节奏进行自我介绍广受儿童欢迎。以游戏形式组织儿童介绍自己,激发儿童兴趣,儿童乐于参与,在游戏过程中,既介绍自己,又掌握相应的音乐节奏。
2.化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具体的形象。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只靠教师口头讲授是不够的,教师要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儿童在其中自我感知、自我体会。面对课本上枯燥、抽象的音符,儿童没有学习兴趣,但是,将这些抽象的音符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时,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小猫代替二分音符,“喵~喵~”,小鸭代替四分音符,“嘎嘎嘎嘎”,小鸡代替八分音符,“叽叽叽叽”。这样,儿童对音符的感知就不会那么抽象,课本上的音符不再那么枯燥、单调。同时,通过对不同小动物叫声的模仿,儿童掌握不同音符的时值特点。游戏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学。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授、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跟唱,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不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这时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游戏加以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儿童都喜欢游戏。因此,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用游戏辅助教学,使每一个儿童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还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轻松地教与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探究
摘要:
培智学校可通过集体活动课的模式开展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表达训练;以辅助手段,包括手势、图片等,帮助儿童理解、维持儿童注意、提高儿童兴趣、帮助儿童表达;以音乐和游戏形式,愉悦儿童情绪。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集体活动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音乐活动可被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感等多重感觉通道同步接收。对于存在交流交往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的自闭症儿童来说,通过音乐刺激多重感官,能够调节其情绪情感,改善其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肢体协调能力,激发其交往意愿,提高其交流能力。我校通过集体活动课的模式开展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表达训练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关联的部分。开展自闭症儿童节奏训练,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受,以及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肢体律动等活动,提高自闭症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的专注力。
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的策略
摘要:音乐剧是舞台形式的艺术表演,是通过对音乐、舞蹈、故事等多方面的融合而展现的情节性音乐故事类艺术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和话剧比较相似,表演者通过其专业化的表演功底,结合声光等科技,可以非常有感染力地将欣赏者引入音乐剧的氛围,产生情感共鸣,培养艺术鉴赏力。但是儿童阶段,暂未形成完整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对他们进行音乐教学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而音乐剧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所以老师在进行相关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剧的形式代入课堂,让学生在音乐课上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音乐教学;儿童音乐剧;策略分析
儿童阶段正处在一个身心自然成长的阶段,其感官能力和联想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厉害,所以在儿童阶段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很好地形成乐感,培养对音乐的艺术天赋。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普遍注意力不持久,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具体的音乐教育时应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保障课程进程的完整度。儿童音乐剧作为音乐剧在儿童群体中的表现,能够很好地结合儿童的年龄色彩,产生对儿童的吸引力,并且能够全方面锻炼他们关于音乐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能够对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什么是儿童音乐剧
音乐剧早期被称作歌舞剧,它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演员通过歌唱、对白、舞蹈等一系列的艺术表演把音乐剧里所蕴含的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等都一一展现到观众面前,给观众既带来视觉上美的感受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艺术。而儿童音乐剧则是广义音乐剧在儿童领域的契合型艺术,其以儿童的兴趣、思维、年龄特点为焦点来进行符合儿童心理的舞台表演,再结合相关文学、历史、喜剧、舞蹈、声乐等具体领域的应用,来给儿童带来精彩的艺术表演,让儿童也能够进入音乐剧的世界,充分感受来自音乐剧的艺术魅力[1]。
二、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的意义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能够区别于传统单一型的音乐教学,摆脱枯燥的课堂教学,让音乐课堂充满趣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儿童音乐剧,首先就能在注意力方面吸引儿童,让儿童自主性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其次音乐剧所需要的文化内涵非常之丰富,儿童在具体的参加过程中能够培养其对各种文化的理解程度,对音乐艺术的理解程度,从而直接培养其音乐综合素养,锻炼其音乐应用能力。以老师为角度,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儿童音乐剧能够充分地引导儿童去参与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这就充分锻炼了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力。在教学的进程中,老师还可以根据音乐剧的故事性质合理的安排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物体表演,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的个性和天赋在音乐表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既锻炼了他们关于音乐的综合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受到高质量的教育[2]。
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特征舞蹈教学浅析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在3至6岁儿童的舞蹈教育中,其音乐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舞蹈表现力及教学、训练效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的节奏变化为幼儿动作的幅度和力度创造了内在条件,音乐的情绪变化为幼儿舞蹈提供了内在情感的支持。好的节奏感能够让幼儿在舞蹈时展现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有助于情感的表达。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程度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广泛重视。文章从幼儿(3至6岁学龄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特征角度出发,研究这个年龄层次的舞蹈教学应该如何进行。作者认为,探讨幼儿音乐发展能力与舞蹈之间的内在关系,参照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学对象,尊重、顺应其能力的发展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能力;舞蹈教学
众所周知,科学的舞蹈训练应基于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程度及各项能力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在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幼儿在各阶段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是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训练目的的必要条件。本文从3至6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出发,分析基于此特点的舞蹈教学策略,以期提供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效的参考。
一、3至6岁学龄前儿童音乐能力及发展特征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中,例如,歌唱、乐器演奏、韵律活动及音乐欣赏等。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而与舞蹈学习和表演关系最紧密的能力包括音乐节奏节拍发展能力、随乐能力、音乐情绪及音乐质性感知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从这几种能力发展特点来展开论述。
(一)幼儿早期音乐节奏、节拍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3岁前后,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节奏意识,如果歌曲的节奏能够和幼儿自身的生理活动的节奏相适应,如与心跳、呼吸的节奏同步,或者与幼儿身体动作的节奏相一致,则比较容易掌握[1]。3至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能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配合中速稍快和中速偏慢的音乐;4至5岁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配合速度;5至6岁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与慢的所有变换关系[2]。
教学理念融入儿童音乐教育初探
摘要:早在孔子时期,就有了“诗歌兴盛,礼貌待人,变得有趣”的说法,这表明了人类发展需要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来增强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质,音乐课程的教育,对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放眼望去,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以书本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状态下,忽视了幼儿知识技能和审美体验的提升,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本文主要以将多样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幼儿音乐教育为出发点,展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内容、方式、形式上提出多样化的实施路径,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多样化;教学理念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要求着人们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平衡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增长,还要求人们要具有音乐方面的情操,音乐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音乐起源于劳动,可以用来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是人类表达情感及审美情趣所需的广泛的载体。让儿童真正地融入到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鼓舞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他们对音乐课程的感知和认知,从而让他们热爱上音乐,加强对音乐的创造力,增强人文素养与音乐素养,对他们艺术天赋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幼儿心智尚未成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幼儿,不能一味地进行教材的堆积固化和填鸭式的教学,要多样化的开展和实施教学活动,让幼儿能够丰富多彩地感知音乐的美,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为他们音乐潜能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二、多样化教学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音乐课是儿童欣赏音乐,走进艺术世界的一种形式,在音乐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多样化。通过调查,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唱儿歌为主,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模式的设置和安排,使得音乐课堂的积极性不那么突出,儿童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也越来越少,热情随之下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探索,儿童音乐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进行简单儿歌的演唱,而是要求教师对幼儿音乐审美情趣的表现进行十分细致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儿童选择歌曲体裁时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曲目教学,而要尽可能多的让歌唱与舞蹈、美术、情景剧、打击乐器等多种艺术手段相结合,让幼儿对不同种类的音乐表现手法都有所了解,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感官进行音乐的综合体验,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例如:幼儿对一些影视作品、动画片中的情景音乐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动画片段来带领幼儿欣赏音乐。还比如:它有反映儿童生活,也有反映内心情感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同时教师针对那些思维较活跃的儿童,可以考虑为他们播放动感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音乐,比如《小杜鹃》《不倒翁》《飞翔飞翔我飞翔》等歌曲;针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安静的儿童,可以播放《虫儿飞》《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婆的澎湖湾》等乐曲。选材新颖,形式丰富多样的曲目,能更好地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欣赏。俗语说:内容选好了,等于成功了一半,儿童音乐能力得到系统性地开展的金钥匙就是多样化的选材,可见选材对音乐教学的实施很关键。
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对儿童音乐教育更加重视。诸多早教机构、幼儿园运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多深受国外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影响。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家陈泽铭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典型性,其专注于儿童音乐教育研究,将创编本土化的音乐作品与相关音乐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综合能力。文章主要对该教育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其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陈泽铭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一、专注儿童音乐教育的陈泽铭
陈泽铭被称为“音乐感统教育的创始人”。热爱音乐的陈泽铭喜欢并十分渴望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做贡献,潜心研究儿童音乐教育。他师从作曲家郭祖荣,习得了扎实的作曲技能,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适用于儿童音乐活动的音乐作品。陈泽铭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开创来源于其长期的实践积累。他在幼儿园、早教机构开设特色班教学,针对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再创作及再实践。20余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使其对课堂环境、不同阶段的幼儿需求进行了细致分析,形成了系统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编撰了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教材等。
二、陈泽铭音乐教学方法的功能性
(一)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对听觉感知、基础音乐元素识别、听觉理解、音乐听觉敏感度以及音乐表演技能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为达到这一培养效果,教师需要依据儿童听觉感知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实践性的探究,从而有效促进儿童音乐能力发展。陈泽铭则通过创设一定的音乐活动使儿童能够伴随音乐习得一的音乐能力。如让儿童听音乐做活动,感受不同音高、音色、音值、音强、节奏、风格、速度、结构,丰富联觉能力,可在同音色的前提下,进行高低音变换;速度上都采用中速,节奏基本一致,尽量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以直接感受音乐的表现功能。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分析
一、实验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意义 实验以邓小平同志“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构想和国务院关于“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决定为指导,贯彻落实新颁布的《幼儿教育纲要(试行)》内容与要求: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育方法改革为途径,全面深人推动素质教育为目的,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品德、非智力因素、艺术审美等素质,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音乐欣赏能力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是多种音乐体验的综合贯通,是保证音乐欣赏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就的心理特征。我参考南师大和南师大附幼张蔚和薛蔷华二位老师的《“活动类型对幼儿坚持性行为的影响”研究详纲》,试图对两类作品内容是否影响)L童音乐欣赏能力进行实验,以提供更为具体的材料,获得较确切的结果。 我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l)作品类型对儿童音乐欣赏能力是否有影响?(2)在各类音乐作品中,大、中、小班儿童音乐欣赏能力是否有差异?(3)在各类活动中是否都存在音乐欣赏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确定被试:在本幼儿园定时抽出大、中、小班儿童各10名,共30名儿童为实验对象。 2.实验的准备:事先了解每个被试的兴趣。根据这种兴趣,可提供较好的音响设备,以便在实验中找到自己的最感兴趣。 3.操作定义:(1)儿童音乐欣赏水平以欣赏作品的全部时间为水平指标。并按测定平均时间的相对长短将儿童音乐欣赏能力(不指当时的发展水平)分为好、中、差三类。(2)声乐作品欣赏,则由教师提供,对智力要求较低档,要求儿童说出歌曲名称和歌曲内容,并能按歌曲内容进行动作表演。(3)器乐作品欣赏,则由教师提供,对智力要求较高,要求儿童说出乐曲的乐段、节奏、速度、音乐性质,并能按规定的节奏型进行舞蹈表演或乐器演奏。 4.实验方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分别进行的。(1)采用个别交谈方式;(2)采用集体活动方式(问题引发、作品表演)。能力强者占多数或一半或少数,实验者记录欣赏情况。 5.实验指导语:(l)声乐作品指导语:“今天让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一听,歌曲里的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小朋友要做个什么样的孩子?”大、中、小班分别进行。(2)器乐作品指导语:“今天让小朋友听一首乐器演奏的乐曲,听一听,这首乐曲的乐段、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是活泼欢快呢,还是优美安静?”大、中、小班分别进行。 四、结果和分析 1.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在两类作品中的情况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在儿童音乐欣赏活动中存在着差异。学前心理学指出,音乐作品的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主体的意识活动,声乐作品对儿童来讲容易理解,儿童的心理能得到满足感,相对欣赏时间长些。器乐作品对儿童来讲有一定的难度,理解有困难,相对欣赏时间短些。 2.声乐作品在大、中、小班儿童中欣赏能力的情况上表说明,在声乐作品中,大、中、小班儿童音乐欣赏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3.器乐作品在大、中、小班儿童中欣赏能力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器乐作品在大、中、小班儿童音乐欣赏中有显著差异。幼儿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受某种条件影响,在不同的教材、教法的影响下,儿童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学前心理学还指出:儿童的能力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个别差异。从观察中发现,同一类音乐作品中,有的儿童曲调感(区分声音旋律和表现情绪色彩的能力)强,有的则是节奏感(感受和再现音乐节秦能力)强,有的儿童理解能力差,对音乐作品的内容不能很快理解,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表达准确,这些都说明了儿童在能力发展方面的个别差异性。 4.男女儿童在两类作品活动中音乐欣赏能力情况统计结果说明,在声乐作品欣赏活动中,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器乐作品欣赏活动中,却存在着性别上的显著差异。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女孩子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比男孩子强。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作品类型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在儿童音乐欣赏活动中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二,声乐作品欣赏活动中,大、中、小班儿童在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第三,器乐作品欣赏活动中,大、中、小班儿童在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四.在声乐作品欣赏活动中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器乐作品欣赏活动中,存在着性别上的显著差异。鉴于上述结论,我认为在儿童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要切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对九琶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要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一)音乐欣赏作为个性特征的能力,特别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影响下,还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儿童培养开始,就需要我们引导、培养儿童有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在不同类型的作品欣赏中。还要住意器乐作品的时间和难度。教师可在儿童欣赏活动中,设法激发儿童欣赏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保持偷快的情绪以促使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在作品的难度上,必须注意作品的内容应该是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本年龄班教学目标要求的作品,即有助于发展儿童音乐领会力的作品。 (二)教师要有的放矢,做好各种年龄班作品的选择工作,有意识地注意对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如:同样的作品内容,对大班儿童的要求要高于中、小班;另外,大班儿童要进人小学学习,教师可以多增加些智力较高、难度较大的作品。#p#分页标题#e# (三)根据各类音乐作品欣赏活动存在着音乐欣赏能力为性别差异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儿童活动中可以搞一些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竞赛活动,鼓动男孩子向女孩子们学习,培养男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可以将男、女孩子分开活动,’鼓励他们在各自的活动中超过原有的时间。 (四))L童音乐欣赏能力是在参加实脸活魂和成人的积极培养中得到发展。因而,在活动中不但指导鼓励儿童积极参加,而且还要指导儿童掌握有关音乐欣赏知识技能,注意培养儿童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注意培养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审美素质;对于能力强的儿童可以采用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内容等方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于能力差些的儿童要一视同任,耐心教育,要多关怀,放慢教学进度,帮助解决困难,改变他们失望和压抑的心理,逐步形成自信、积极和愉快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