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素质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心理素质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心理素质培训

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关爱和服务,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在质量、主体效能、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构建工作,可以从工作机制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关爱服务网络构建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构建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来自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容易产生怯懦、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0%以上。国家虽然出台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的政策,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民政、妇联、共青团、学校、社区、社会、志愿者、企业及家庭等多种力量联动,形成关爱合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长效和稳定的关爱服务,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力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和服务有限。

1.关爱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第一,关爱服务的对象不清,没有做到“精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家庭状况不同,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是自身有残疾,有的是特别困难的家庭。但目前的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缺乏针对性,往往是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没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分层分类关爱服务。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不同,有的是学习心理问题,有的是情感缺失问题,有的是性格问题,但当前的关爱服务体系比较笼统,实行“一刀切”,很难确保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质量。

阅读全文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在对廊坊周边区县六所小学800名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入手,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途径,即: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是保障,家校密切配合是关键,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援助途径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腾讯公益等联合了《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16岁以下留守儿童总量已超过5000万。关于“留守儿童是否多来源于贫困家庭”调查中,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一般收入家庭占70%,低收入家庭占20%,中高收入家庭占10%。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意义上认为“留守儿童多来源于贫困家庭”的观点已存在偏颇,造成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也趋于多样化,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已不再是唯一原因,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户籍制度反而成为留守儿童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廊坊周边区县为例,在对六所小学800名学生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得出,留守儿童特别是隐性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造成廊坊周边留守儿童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教育制度,如中考、高考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试的壁垒是造成廊坊周边区县留守儿童的主要成因。家访中,在京津就业的很多家长表示有经济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但由于两地在教材版本、考试大纲以及中高考政策等原因,只能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二是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读书无用论”对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及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这部分群体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要求。三是廊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隐性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廊坊地处京津走廊,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均在河北省前列,但由于落户京津难度较大、生活成本高(房价)等原因,京津周边廊坊区县就成为京津流动人员落户的不二选择,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京津工作,廊坊生活就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导致了隐形留守儿童数量激增。

(二)家庭因素

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讨3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篇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之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多方努力营造关爱氛围,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大特殊群体。因此,需要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适宜的解决路径,及时采取干预对策,使留守儿童能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首先,注意力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缺乏耐心,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常常有愤怒或沮丧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为不喜欢学习,不愿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不遵从教师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学习动机薄弱。在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的现象。2.性格方面首先,焦虑自卑感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心理压力过大,对日常琐事过度焦虑或紧张不安,警觉性过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信心缺失,做事畏首畏尾,缺乏主见,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等消极情绪的承受力较差。其次,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候,出现不服从学校教师或监护人管教的情形,思想偏激,行为逆反。3.人际关系方面首先,孤僻不合群。性格上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做事胆小、懦弱,对身边的人怀有戒备的心理,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其次,具有社交恐惧症。对正常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感到恐惧,出现社交恐惧症。4.人生观方面首先,意志薄弱。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侵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高,自律水平普遍较低,道德意识薄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其次,价值观错位。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价值观错位,认为上学无用、知识无用,有了“与其努力读书,还不如打工挣钱”的错误观念,在校期间无明确的奋斗目标,得过且过。

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分析(3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摘要】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父母引导的缺乏,导致内心的迷茫,以及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并且分别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给予了解决对策,以期待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奔向城市,致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是指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将其留在家乡,需要其他监护人予以照顾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一般是3-16岁。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调查显示,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000万人,到201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5800万,到2016年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6000万,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阅读全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6篇)

第一篇:新课改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

由于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教学能够为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在学科的教学里找到和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授“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地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假如大家身边也有如同刘老师那样的残疾人,那么其将会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呢?在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坚强执着以及积极乐观的重要性,充分明白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同时帮助学生表达出其心得体会,引导其怎样面对与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多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开展班会等,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身心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借助于电教设备等手段定期向学生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美化生活以及陶冶其情操,使得师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三、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及支持,必须要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持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阅读全文

人性化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

一、资料与方法

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精心挑选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强化培训,掌握过硬的业务技巧并熟知儿童心理学,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操作要求,注意药物配伍,严格遵从禁忌,配置输液时保持无菌操作。巡查中对患儿体征、症状细致观察、认真记载、仔细询问,及时发现治疗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更要进行精细化护理,弥补患儿无法正确表达的不足。对于患儿病情变化做到细心观察,尤其是对于咳嗽、皮肤张力、大小便情况等方面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对于发生的变化详实记载,并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掌握常见病的临床知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为患儿治疗赢得时间。

2、注重家长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纠纷中,许多方面是因为家长与护士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在人性化模式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不仅及时介绍治疗情况,还向家长介绍饮食调理、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常识,提高家长在患儿治疗康复中的促进作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疗效判定在患儿结束治疗之后,对患儿及家长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运用李克特量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评定,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极不满意五个层级,其中,非常满意、满意人数纳入满意率统计范畴。

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在当前的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其最早由美国人Watson提出,倡导在护理工作中更多地关注护理对象的身心特点、社会文化,从心理、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最大化地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服务于临床治疗工作。由于儿科护理对象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够完善,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具有独特性,对于治疗活动的配合程度不高,加上家长对治疗活动较为重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于增强治疗效果以及建立良好医患、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人员运用人性化模式对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当为患儿提供和谐的治疗环境,提高患儿舒适度,缓解抵制情绪和恐惧心理。护士在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护理规定,耐心细致地护理患儿,及时发现体征与病情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另外,护士还要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为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临床治疗配合效果。本研究中,人性化护理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人数为49例,满意度为98%,常规性护理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人数为38例,满意度为76%,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能够得到患儿与家长的广泛认同,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性护理模式,对于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改善医患、护患关系以及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等具有积极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及小学德育论文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关注的分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要想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二者融合的共同作用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究其原因,教师是教学的施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影响深远。试想,一个素质低下的老师,如何能高效教学,如何能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呢?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有效开展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教师思想政治学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思想主题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创设文娱俱乐部、组织监护人教师联合会等共计12项对策,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中可能和已经出现的问题。这些分析和讨论对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身心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农民为了谋生存谋发展,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务工,为城市建设贡献了他们自己的力量。城市因他们的到来,发展速度更上一层楼,但社会也因此产生了一些诸如“留守儿童”一类新的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职能不健全,家庭氛围不浓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农村,城市的发展更快速更高效,对个人发展而言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借此机会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毫无疑问,城市的工作应该可以提供的更丰厚的收入,更丰厚的收入又给儿童能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健康状况和更好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此可从赵苗苗[1](2014)的研究中,证实以上观点完全成立。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远离子女,所以导致的“父母”角色的缺失,造成了无法悉心照料儿童生活起居的困难,因此儿童的膳食平衡出现一定问题,在饮食上无法做到均衡营养。1.1.1营养失衡及其导致的问题营养失衡甚至营养不良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营养均衡是人健康发展的基本生理前提,缺少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有可能造成发育迟缓甚至疾病或者畸形。据彭俭等人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牙齿数目等身体健康指标上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极其显著。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留守儿童在身高平均值上低于非留守儿童0.74cm,体重轻0.82kg,头围与胸围各存在0.33cm和0.71cm的差异,牙齿数目的差异为0.36颗。由研究结果[2]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在胸围、头围、牙齿数目这三个指标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这三个指标是儿童骨骼发育的主要度量指标,可见留守儿童在骨骼的发育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研究分析[2]还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在营养失衡人数方面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在蔬菜、水果、奶类及豆制品这几个指标上差异显著。1.1.2不良习惯及其导致的问题在闫茂华的研究[3]中也指出:由于缺乏管教等原因,留守儿童在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上比非留守儿童具有更高比率。科学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肺癌发病率高出10-20倍;而且吸烟史越长,发病率越高。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肺癌死亡率越高。吸烟也是导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40多种致命疾病的主要原因[4]。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亚健康率(P<0.05)也具有显著差异,且近视与贫血同样存在显著差异[3]。由此看来,留守儿童的生活相比以前虽然有大幅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如生活习惯差,饮食不科学、营养不均衡甚至失衡等健康问题。

1.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