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心理疏导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音乐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作用
摘要: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疏导,音乐则是疏导留守儿童心理的有效资源.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性格孤僻、遇事偏激、唯我独尊,紧接着探讨了音乐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价值,最后,就如何利用音乐疏导留守儿童心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巧用音乐资源、搭建音乐桥梁、开展音乐治疗、举办音乐活动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音乐;心理疏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乃至小城镇中青年群体选择外出打工,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民工子女难以像城镇职工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家乡农村或乡镇小学就读,隔代教养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隔代教养相比于亲子教养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养方式不科学的现象,非常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音乐则有着很好的纠正作用.文章基于此,就音乐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价值与策略做了相应的研究.
1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以为在世界上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所以可能导致他们对这个社会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这个社会不近人情.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是其典型的特征.留守儿童多为隔代教养,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偏大,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知道如何与留守儿童展开交流,这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僻的性格.具体而言,就是班级教育中不愿与别的小朋友打交道,也不愿参加到班级活动中,集体意识相当薄弱.不仅如此,离群的生活方式也导致别的小朋友不愿与他交往,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讨3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篇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之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多方努力营造关爱氛围,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大特殊群体。因此,需要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适宜的解决路径,及时采取干预对策,使留守儿童能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首先,注意力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缺乏耐心,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常常有愤怒或沮丧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为不喜欢学习,不愿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不遵从教师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学习动机薄弱。在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的现象。2.性格方面首先,焦虑自卑感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心理压力过大,对日常琐事过度焦虑或紧张不安,警觉性过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信心缺失,做事畏首畏尾,缺乏主见,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等消极情绪的承受力较差。其次,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候,出现不服从学校教师或监护人管教的情形,思想偏激,行为逆反。3.人际关系方面首先,孤僻不合群。性格上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做事胆小、懦弱,对身边的人怀有戒备的心理,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其次,具有社交恐惧症。对正常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感到恐惧,出现社交恐惧症。4.人生观方面首先,意志薄弱。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侵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高,自律水平普遍较低,道德意识薄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其次,价值观错位。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价值观错位,认为上学无用、知识无用,有了“与其努力读书,还不如打工挣钱”的错误观念,在校期间无明确的奋斗目标,得过且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造成了孤僻、厌学、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摘要: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其因经济或工作问题长期不能回家,这就导致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并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目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增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部分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并外出务工,导致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群体。由于长期缺失家人关爱,使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存在突出问题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并促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并健康成长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本文将对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探究。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转型,部分地区大部分青年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纷纷外出到大城市打工,而其经济状况和打工现状又不允许他们把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年迈的父母照顾。他们只有每年过节才可回家看看孩子。在父母关爱及照顾长期缺位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严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育,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据调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生活环境狭小,自我封闭严重。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与祖父母间因年龄差异缺乏有效沟通,孩子的想法、需求得不到关注和理解,只能封闭在自我世界中。三年级学生李宏,自父母外出打工后就和祖父一起生活,性格变得内向,很少与同学、教师交流交往,经常独自想心事,成绩持续下降。二是性格暴躁,情绪波动较大。由于孩子在成长中缺少父母关爱与陪伴,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情绪暴躁易波动。五年级学生张文生因父亲外出打工,加之家庭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很差且经常逃学、偷盗,并在一次打架中将同学打伤。三是自卑心理严重,与人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且家庭贫穷,他们往往要独立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所以自卑心理严重,不善于与人沟通及参加集体活动。五年级学生张晓锋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基本不闻不问,他就形成了自我封闭的习惯,和父母感情淡薄,即使父母回家也不愿与父母交流。此外,因上述心理问题带来相应的如厌学、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缺失、严重的情绪焦虑等不同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所在地政府与学校重视并尽快改善这些孩子的教育生活情况,如政府可给予学校一定的留守儿童教育资金,用以对这部分学生教育与生活方面的帮助,再借助学校在学生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措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并逐步融入到集体学习生活中。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在对廊坊周边区县六所小学800名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入手,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途径,即: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是保障,家校密切配合是关键,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援助途径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腾讯公益等联合了《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16岁以下留守儿童总量已超过5000万。关于“留守儿童是否多来源于贫困家庭”调查中,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一般收入家庭占70%,低收入家庭占20%,中高收入家庭占10%。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意义上认为“留守儿童多来源于贫困家庭”的观点已存在偏颇,造成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也趋于多样化,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已不再是唯一原因,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户籍制度反而成为留守儿童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廊坊周边区县为例,在对六所小学800名学生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得出,留守儿童特别是隐性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造成廊坊周边留守儿童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教育制度,如中考、高考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试的壁垒是造成廊坊周边区县留守儿童的主要成因。家访中,在京津就业的很多家长表示有经济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但由于两地在教材版本、考试大纲以及中高考政策等原因,只能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二是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读书无用论”对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及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这部分群体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要求。三是廊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隐性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廊坊地处京津走廊,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均在河北省前列,但由于落户京津难度较大、生活成本高(房价)等原因,京津周边廊坊区县就成为京津流动人员落户的不二选择,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京津工作,廊坊生活就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导致了隐形留守儿童数量激增。
(二)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体育锻炼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要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实施促进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方法;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体育锻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引言
由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有很多已婚且有子女的父亲或(和)母亲也在外出打工的队列中。而其未成年子女因长期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分离、仍留在当地生活学习的儿童被称作留守儿童。根据2015年6月18日在北京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全国17岁以下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他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特殊性,且规模非常庞大。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促进其发展,是我党打赢脱贫攻坚战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留守儿童发展进行研究有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有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敌对、偏执等问题症状,有的甚至实施暴力和一系列反社会的行为。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少年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意识及价值观上的指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呵护和抚育,所以他们很容易在思想观念、价值观上产生偏离,导致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中出现极端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导致的悲剧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关爱和服务,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在质量、主体效能、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构建工作,可以从工作机制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关爱服务网络构建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构建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来自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容易产生怯懦、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0%以上。国家虽然出台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的政策,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民政、妇联、共青团、学校、社区、社会、志愿者、企业及家庭等多种力量联动,形成关爱合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长效和稳定的关爱服务,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力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和服务有限。
1.关爱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第一,关爱服务的对象不清,没有做到“精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家庭状况不同,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是自身有残疾,有的是特别困难的家庭。但目前的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缺乏针对性,往往是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没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分层分类关爱服务。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不同,有的是学习心理问题,有的是情感缺失问题,有的是性格问题,但当前的关爱服务体系比较笼统,实行“一刀切”,很难确保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下美术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通过美术教育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主要探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美术教育;儿童;心理健康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不仅包含着对伤害、缺陷以及损伤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对优秀品质和内在力量的研究,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1]。在开展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必须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感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人类优秀品质的研究上,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美德和发展潜能,研究目的主要是培养人类积极的个性特征、优秀的创新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身心状态[2]。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在面对问题时的积极回应和主动解释,其中问题本身仅仅是为人类的内在潜力和优秀品质提供了呈现展示的平台。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人类在面对问题时,通过积极的思想和有效的行为来塑造自身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从而达到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的根本目的。目前,专家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观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过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主义,对现在的快乐感和认同感。其主要体现在获得幸福的途径上,更加强调对过去生活的满意,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以及对现在生活的幸福感受。其二,个人层面。积极心理学个人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工作能力、爱的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宽容勇气、天赋智慧以及关注未来等多个方面。其主要体现在这些品质的效果和根源上,根据内在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悲观型解释风格和乐观型解释风格。其三,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为公民的社会美德,以及促使个体成为宽容懂理、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利他主义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机构、有教育效能的学校、关系和谐的社区以及健康的家庭等[3]。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美术可以将视觉感受转换为具体语言,是思想感情交流的艺术体现。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的现代社会,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儿童的美术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儿童的美术素养,同时还能通过情感与视觉的相互交流,实现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儿童心理健康与儿童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美术教育中蕴含着大量与儿童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相关的内容,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掘儿童的内在潜能。比如在开展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组织儿童进行自由绘画。在此过程中,儿童会将自身的内在情绪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老师对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解读,就可以充分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表达内容以及当前的情绪状况,从而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情绪宣泄和情绪倾诉的平台,这在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实际价值的同时,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