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健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摘要】目的: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手足口病健康教育需求,寻找适合该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的差别,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更能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结果:农村留守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8.44,P<0.05),留守儿童监护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低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χ2=37.06,P<0.05),其最能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为村医入户宣传、专题讲座和播放宣传影片。结论:留守儿童监护人需要得到更多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在留守儿童较多的远郊农村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时,多利用村医入户宣传、专题讲座和播放宣传影片更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关键词】留守儿童;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1背景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1]。手足口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2],由于手足口病高发人群为0~5岁儿童,该年龄段人口均无自我约束能力,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开展对象主要集中在儿童家长[3]。成都市作为新一线城市,是最大的中心城市,就业岗位充足,人口集聚能力极强,同时,成都市又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发展,所辖22个区(市)县中,各地经济发展差异极大,远郊区,如金堂、邛崃、大邑、浦江等都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转移困难[4]。以金堂县为例,每年约25万余人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众多。与非留守比较,留守儿童监护人部分健康素养知识、态度及行为欠佳[5],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手段能力较弱,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可能性较大。

2目的

了解金堂县0-6岁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金堂县常规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探索适合该类人群的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法,掌握该类人群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金堂县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材料与方法

阅读全文

美术课程引导儿童健康教育探析

1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归因从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来看,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①自卑胆怯:主要表现为儿童沉默少言,行为举止被动,性格过于内向,对事情缺乏必要信心,主要原因一般是家庭发生变故、自身残疾、曾受创伤等;

②社会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弱、抗挫折能力低、依赖心强等,一般导致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溺爱,未给予其充分的锻炼机会,或者是生活环境过于封闭,与外界交流沟通太少;

③自我意识过强:主要表现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且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主要是由于家庭过分宠爱或不良观念教育所造成的;

④情绪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易焦虑,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家长比较专断、惩罚较严厉;

⑤意志力低下:有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和诱惑,这种心理问题在儿童中目前普遍存在,比如典型的“网瘾”问题,一般是由于儿童分辨力薄弱,并且缺少有益的兴趣爱好所导致的。这五类情况基本涵盖了目前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如何疏导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小学教育中的面临的关键工作之一。

2美学的心理意义

阅读全文

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社区健康教育运用于儿童保健中的效果。方法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以我社区服务范围内接受保健的126例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2组,各63例。对照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流程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对儿童家长提供社区健康教育,对比2组儿童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掌握优良率及儿童保健覆盖率。结果干预组儿童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儿童保健覆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社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教育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其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提升社区儿童保健覆盖率,能更好地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保健;社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覆盖率

儿童保健是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儿童提供更为科学性、计划性的综合保健服务,是提升儿童免疫力,降低相关疾病传播率,提升传染病防控效果的关键[1]。而社区健康教育是提升社区健康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能提高家长的重视度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保证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研究就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运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社区的126例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均为我社区范围内适龄保健儿童家长,研究开展时间为2016年9月—2017年9月,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22岁~39岁,平均年龄(30.12±1.37)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27例,高中以上31例;对照组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22岁~40岁,平均年龄(30.24±1.33)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25例,高中以上32例。2组家长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P>0.05),可对比。本研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审核后开展,所有儿童家长了解研究相关情况,志愿参加。

1.2方法

阅读全文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运用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120例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60例则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健康教育,进一步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干预后,观察组SAS、MU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儿童家属对干预的总满意度为95.00%,和对照组的66.67%比较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能够改善儿童家属的焦虑症状,减轻不确定感,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干预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效果;SAS评分;MUIS评分

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保健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健康,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以及预防事项的了解程度[1-2]。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家属存在焦虑感,对儿童保健知识缺乏,容易引发对儿童健康的不确定感。因此,便有必要在儿童保健门诊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改善儿童家属的焦虑感及不确定感[3-4]。本课题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运用效果,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120例儿童保健门诊儿童,入选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均由儿童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且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8例;年龄分布在1~7岁,年龄均值为(4.3±0.2)岁;22例为营养性缺铁、21例为缺钙缺锌、17例为厌食偏食。对照组60例中,男患儿31例、女患儿29例;年龄分布在1~7岁,年龄均值为(4.2±0.3)岁;23例为营养性缺铁、20例为缺钙缺锌、17例为厌食偏食。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阅读全文

儿童社区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教育社会化已经变成现代儿童教育的趋势,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和家庭的基础上,新增了社区,教育功能为社区的功能之一,社区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社区家庭教育、社区早期教育以及社区健康教育是儿童社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部分,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论述如何让儿童社区教育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儿童;社区教育;作用

中国的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基于现有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试点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逐步加深与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社会各界对于社区儿童教育的呼声日渐提高,全国各地积极发展社区儿童教育,其中社区家庭教育、社区早期教育和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社区家庭教育

2018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邓丽指出,需要通过立法解决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滞后、指导服务市场混乱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力量等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任务[1],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标准之一。社区参与家庭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外,各省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以及2017年11月公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评审结果均显示,社区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社区家庭教育的内涵

社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来自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者因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不同,对社区家庭教育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笔者比较赞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表述,认为社区家庭教育是指由学校或民间结合社区的人、物、钱等资源,经由社区内成员的共同策划、参与和学习,使社区内成员具备所需的知识和获得所需的服务,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观点指出了社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社区内的成员和家庭成员。社区家庭教育资源不只是由社区提供,学校和家庭对于社区家庭教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家庭教育针对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讨3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篇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之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多方努力营造关爱氛围,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大特殊群体。因此,需要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适宜的解决路径,及时采取干预对策,使留守儿童能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首先,注意力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缺乏耐心,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常常有愤怒或沮丧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为不喜欢学习,不愿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不遵从教师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学习动机薄弱。在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的现象。2.性格方面首先,焦虑自卑感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心理压力过大,对日常琐事过度焦虑或紧张不安,警觉性过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信心缺失,做事畏首畏尾,缺乏主见,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等消极情绪的承受力较差。其次,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候,出现不服从学校教师或监护人管教的情形,思想偏激,行为逆反。3.人际关系方面首先,孤僻不合群。性格上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做事胆小、懦弱,对身边的人怀有戒备的心理,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其次,具有社交恐惧症。对正常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感到恐惧,出现社交恐惧症。4.人生观方面首先,意志薄弱。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侵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高,自律水平普遍较低,道德意识薄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其次,价值观错位。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价值观错位,认为上学无用、知识无用,有了“与其努力读书,还不如打工挣钱”的错误观念,在校期间无明确的奋斗目标,得过且过。

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探讨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现实而复杂的民生问题,也是制约教育长远发展和均衡发展的社会问题。工作中,我们积极推进“政府主导、学校协同、社会帮扶”的关爱模式,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加强领导,建立留守儿童长效管理机制

(一)开展“妈妈”活动

从妥善解决百姓民生问题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形成了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制定下发了《教育系统百名“妈妈”亲情活动方案》,发动党员教师带头担任百名“妈妈”志愿者,与农村606名留守儿童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多种形式结成帮扶对子,推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

(二)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监护联动机制

实行部门主要领导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由学生所在学校、妇联、关工委、社区共同构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同工作,群策群力,发挥社会教育合力,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加强家校沟通,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阅读全文

健康教育对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保健门诊专科健康教育对学龄期儿童营养状况及肥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儿保科就诊的80例学龄期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儿童接受传统保健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儿童专科健康教育。干预2年后观察两组儿童的营养状况、肥胖发生率、健康教育综合指标以及就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儿童营养良好、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分别为26、11、3例,对照组分别为10、20、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肥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童的健康教育综合指标(主动沟通、疾病掌握、按时服药、及时复诊、良好饮食及积极锻炼)和就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保健门诊专科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学龄期儿童营养状况,降低肥胖发生率,提高就诊满意度。

关键词:儿童保健门诊;专科健康教育;学龄期儿童;肥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儿童肥胖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据研究报道,儿童肥胖的发病率已经超过40年前的3倍,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1]。肥胖产生的原因复杂,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水平提高、不良饮食习惯、运动时间减少、代谢紊乱、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等,均在肥胖发病过程中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2]。肥胖严重危害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常引起如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2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代谢紊乱等;同时,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肥胖极有可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性格缺陷,也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肥胖俨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3]。因此,有必要对超重、肥胖的学龄期儿童进行干预,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控制其体质量增长。本研究旨在观察儿童保健门诊专科健康教育对学龄期儿童营养状况及肥胖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儿保科就诊的儿童80例。纳入标准:(1)定期在本院儿保科就诊;(2)年龄6~12岁,性别不限。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儿童及家长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2)智力不全;(3)患有先天性疾病;(4)家属文化水平太低,无法掌握健康教育知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80例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儿童传统保健方案。(1)建立个人档案:收集就诊儿童个人基本资料、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及生活环境建立专属档案,首次就诊时进行体格检查,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及时更新健康档案,根据记录调整健康教育内容。(2)重视儿童及家长心理:根据儿童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家长文化程度对每个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与儿童及其家长沟通交流时,儿童保健门诊的医护人员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使用专业医学术语,交流的态度要诚恳。大部分儿童对医院及医护人员存在强烈的排斥心理,而性格通常比较活泼、好奇心较重,并且喜欢明亮的环境。因此,儿童保健门诊应采用色彩明快的装饰,尽可能多增加一些卡通、娱乐的装饰,以消除儿童恐惧、排斥心理,从而达到医疗保健活动顺利开展的目标。观察组在传统保健方案基础上予以专科健康教育。(1)主动沟通:鼓励儿童出现任何不适情况主动告知家长及医护人员,尽早治疗;(2)疾病知识:主要包括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肥胖的危害以及常见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引起儿童及其家长对肥胖的重视,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常见疾病的认知水平;(3)定期复诊:嘱儿童及其家长定期门诊复查;(4)生活习惯: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注重营养搭配,鼓励儿童多食用水果、蔬菜,减少油炸、辛辣食物及碳酸饮料的摄入,多进行运动,早睡早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实施方法:(1)健康讲座,定期组织科室专家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每2个月至少1次,鼓励家长与专家加深交流,提高其对儿童肥胖的认知;(2)宣传手册,对每个儿童及其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必要时向其讲解手册具体内容;(3)一对一交流,每次复诊时与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了解每个儿童具体情况;(4)家庭访视,定期对儿童进行家庭访视,观察其生活环境,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两组儿童均干预2年。

1.3观察指标(1)营养状况:采用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价量表(PG-SGA)评估,0~2分为营养良好,>2~4分为轻度营养不良,>4~9分为中度营养不良,超过9分为重度营养不良,由专业人员指导儿童及家长填写。(2)肥胖发生率:计算两组儿童干预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参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颁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4],统计两组儿童干预前后的正常、超重及肥胖人数,比较组间差异。(3)综合指标:收集两组儿童干预后主动沟通、疾病掌握、按时服药、及时复诊、良好饮食以及积极锻炼等资料,比较组间差异。(4)就诊满意度:干预结束时,采用本院自制问卷收集两组儿童及其家长的就诊满意度,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5分为满意,60~<70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就诊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满意)/组内总例数,记录并比较组间差异。

阅读全文